回家生活
雪山隧道開通以來,為蘭陽平原帶來大量的觀光人潮,也帶來高度的商業衝擊。宋隆全認為,宜蘭縣接下來的文化「發展」著重的是「回歸宜蘭文化公民意識的建立,重新建立慢活的宜蘭生活文化,展現『越在地越國際』的自信。」
近年來,無煙囪工業的發展,加上開放性的實驗教育,宜蘭吸引了許多回鄉青年與移居者。因為認同宜蘭這塊土地,親身力行有機的耕種與消費,經營有理念的獨立書屋,開設理想性的手作工作坊,參與村落美學策展,提供海洋文化體驗等等,整個從教育、文化、生態,形成一個有機的善循環。
出版聞人陳照旗長年致力於小旅行與食農文化的出版。三年前,陳照旗將整個文化事業搬回老家羅東。
走進面對羅東運動公園大片綠蔭的「回家生活」小舖,一樓展示販售文化出版品,與許多友善環境的農產品。二樓則是一個充滿美感的生活空間,不定期展出在地藝術家作品,開放式廚房更是小農、廚師、讀者面對面,一起激盪、創造、品嚐有機食物,分享生活滋味的溫暖餐廳。
陳照旗夫妻平日四處走訪用心耕作小農,尋找「有靈魂」的食材,提供給有想法的廚師,設計新的菜式,藉著同桌同食,藉著舌尖的滋味,推廣食農文化。
「回家生活」並不是一家餐廳,這裡端出的每一道菜餚、點心,都有其故事來歷。來自三星小農的青蔥做成的松子蔥醬,淋在南方澳現撈的紅甘魚,紫米冰淇淋則來自穀東俱樂部賴青松種植的有機紫米。
「我希望能做為產地到餐桌的一個交流平台,提供友善土地的回鄉耕作者一個被瞭解的機會。」陳照旗說。
除了「回家生活」,隱身在員山鄉深溝村的「小間書菜」,前身是一間碾米廠,主人種植稻米,也提供二手書交換友善蔬菜。位於宜蘭進士路面臨老聚落半月池的松園小屋,提供以物易物的農物交換服務,也經常舉辦環境議題的講座。在宜蘭舊城中心碧霞宮巷弄裡的「Stay旅人書店」則是一間提供書籍、設計與分享的獨立書店。
「一種友善環境,結合宜蘭傳統步調的慢活文化,已經慢慢浮現了,」為了一雙女兒的實驗教育回到宜蘭生活、也參與宜蘭文化紀錄的攝影家楊文卿指出。
每年春夏的綠色博覽會、童玩節,看似一場熱鬧的嘉年華,對宜蘭縣政府而言,那是宜蘭風土博物的總整理,是宜蘭社造組織力的演練與驗收。而明星般閃亮的文化空間,則是文化創意孵化的基地。而從有機耕種到慢活樂活的態度,則營造著友善而美好的生活,吸引宜蘭人回家生活。「幸福宜蘭,創意城鄉」,這是文化宜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今年村落美學第一場活動,在阿祖ㄟ土礱間展開,圖為主人徐朝魁、徐文仲父子。(蔡文婷攝)

經由宜蘭縣政府的保留與再生,原本的紙廠變身 為文化孵育的中興文創園區。(宜蘭縣文化局提供)

蘭陽博物館本身就是藝術品,展出的內容就是「宜蘭」,博物館舉辦的四季音樂會許多愛樂迷場場必到。(楊文卿攝)

回到宜蘭生活的子弟,經營「回家生活」擔任起糧食到餐桌的友善平台。圖為「回家生活」舉辦的李宗儒陶藝展。(宜蘭文化局提供)

作家黃春明用心經營的百果樹紅磚屋與幾米主題廣場,可與作家、文學作品展開另類相遇,活化了宜蘭的舊城 區空間。(楊文卿攝)

南方澳的文史工作者廖大慶,將父親留下的鋼鐵廠 變成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年年參與村落美學策展。

夕陽下的烏石港海邊,寧靜祥和。 宜蘭好山好水,吸引了許多遊子回鄉深耕, 回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