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年,曾進出國門的旅客都能感覺到,桃園機場變美了。遠遠望去,原來意象莊嚴的第一航廈外觀,好像多了一雙展翼翅膀,氣象萬千。
改裝前的第一航廈樣貌,宛如一頂中國古代官帽,兩側是可造景的空曠陽台;新造型則保留了舊航廈翹起的屋頂,但讓飛簷向外延伸,重新搭建以玻璃與混凝土瓦片為建材的流線帷幕屋頂,也把大而無當的陽台包覆其中,成為可利用的空間。
整建過後,第一航廈的建築縱深大幅拉長,新增了1萬3,000平方公尺(約4,000坪)的空間面積,寬敞明亮又舒適。
走入出境大廳,更可明顯感受到帷幕屋頂的空間魔法。
由玻璃與混凝土瓦片以階梯狀組合的帷幕屋頂,既有引入自然光線的效果,又能遮擋日正當中的陽光直射;混凝土瓦片錯落有致,也與木紋清水模的外牆極為契合,呈現簡約大器的禪意。
原本空間狹小的航空公司報到櫃台,也從侷促的10座,改為寬大的6座加長型報到島區;間距更由8米拉長為符合國際標準的19米,並且全部以深褐色的木條包覆美化,這也是全球首創以原木質感為基調設計的報到櫃台。

由昇恆昌設計的候機長廊,規劃了三大宗教祈禱室及「豪宅級」的盥洗室。
第一航廈的整建工程自2009年啟動,4年來總計花了近30億元的工程經費,讓既有的老舊建築全然脫胎換骨。但內行人都知道,一邊施工,一邊仍得服務平均每日進出約三萬多名旅客,難度其實超乎想像。
這個曾經被媒體譏為「亞洲落後機場」的航廈,究竟是如何重生的?故事得從34年前說起。
1979年啟用的第一航廈,曾是亞洲最先進的國際機場,包括新加坡樟宜、曼谷蘇凡納布機場等後起之秀,都曾參考它H字型的建築設計。
然而,營運30年後,第一航廈不免出現美人遲暮的歲月滄桑感,從外觀、設備、空間配置到建築結構,都已陳舊不堪,也跟不上時代需求;更與2000年啟用的現代化第二航廈,形成巨幅落差。
桃園機場公司總經理林鵬良直言,我國長期以來,僅將機場視為交通設施的一環,無論是對整體環境的維護、休憩或商業設施的配置,還有以客為尊的設備提升與服務精神均明顯不足,比起亞洲鄰近國家更是相形見絀。
例如,日本成田機場在1978年啟用、新加坡樟宜機場在1981年落成,營運也都超過30年。「但不管是成田或樟宜機場,都花了相當龐大的經費與心力,提升服務品質並更新機場的軟硬體設施;反觀桃園機場卻沒有導入新思維,才會顯得停滯不前,」林鵬良說。
背負著「亞洲落後機場」惡名的第一航廈,終於在2004年出現改造契機。首先由交通部觀光局舉行國際競圖,並由日後以「日月潭向山遊客中心」建築設計,奪得「2011台灣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團紀彥獲選。2007年民航局開始執行「國家重要交通門戶──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改善工程專案計畫」,並在2009年正式展開整建工程。

昇恆昌設計的主題候機室,以台灣小吃、台灣映象、中華郵政為主題發想,更有深受歡迎的Hello Kitty世界鐘和電話亭。
相較於其他建築師競相採行拆掉重建的作法,重視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的團紀彥,以新舊交融的設計理念勝出,保留了舊航廈的主體結構,又能擴充建物的使用空間。
但即使如此,第一航廈的整建規模與工程難度,仍不亞於重新蓋一座新機場。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它必須「穿著衣服改衣服」,也就是說,整建期間,航廈仍然得維持正常營運,服務進出的國內外旅客。
交通部民航局機場工程處處長范孝倫形容:「就像是你家正在進行大翻修工程,但全家人不僅得住在工地,還有親友每天來訪,可以想像這是多麼混亂的場面嗎?」
由於機場具有運輸、休憩與商業等功能,也像是一座小城市般的複雜聚落;除了往來的國際旅客,還有航空公司、航警局、移民署、餐廳、免稅店等上百個「房客」等駐站單位,服務人員更多達三萬二千多名。為了把整建期間的干擾及安全疑慮降至最低,民航局原訂規劃採行「半半施工」法,意即將機場對切兩半,一半區域封閉施工,另一半則維持正常營運。
然而,2008年底政府開放兩岸直航,卻打亂了工程單位的如意算盤。因為只剩半座的第一航廈及第二航廈,根本無法承接大幅增加的旅運量,最後只好採行東圍一塊、西圍一塊的「區塊封閉」施工法。

以台語「TUK-TZU」為品牌的書店,是旅客消磨候機、轉機時間的精神食糧補充站。
區塊施工的最大難題,就是必須隨工程進度,調整機場的營運空間與通行路線。
「像迷宮一樣複雜」,幾乎是過去4年進出第一航廈旅客的共同感想。駐站人員也有一肚子苦水,不管是航空公司櫃台、安檢和海關申報等單位,為了順應機場「24小時不打烊」的作業,每一次工區大切換,都選在凌晨1~4時班機較少的時段「大搬家」,全員皆需加入熬夜苦戰的行列。
「光是臨時標誌,我們就製作了一千多片,忙起來常一整天都沒時間喝水、上廁所。」負責工區標誌業務的桃機公司資深業務員吳雅婷回憶。
再者,翻修老房子常有不小心將管線挖斷的風險,若採「半半施工」的既有規劃,即使樓上施工造成管線受損,因樓下也是封閉區域,就不致為旅客帶來困擾;但區塊施工卻無可包容錯誤的緩衝空間,致使第一航廈在整建期間頻傳漏水意外,重傷國家門戶的形象。
雪上加霜的是,建築師團紀彥及民航局的工程人員,也曾在施工期間意見對立,團紀彥甚至投書媒體指陳,民航局擅自變更設計。
針對這段爭議,民航局機場工程處處長范孝倫解釋,團紀彥原本計畫切除部分不甚美觀、目前位於玻璃帷幕屋頂下方的「預力樑」,但民航局評估後,卻擔心此舉將影響整體建築結構。
「確保旅客安全是第一要務,經過多次溝通,團紀彥最後也接受我們的建議。」

昇恆昌設計的主題候機室,以台灣小吃、台灣映象、中華郵政為主題發想,更有深受歡迎的Hello Kitty世界鐘和電話亭。
除了整建外觀,桃園機場也在2010年底完成體質改造的大工程──由直屬交通部的桃園機場公司,取代過去編於民航局旗下的桃園國際航空站,並延請曾任職長榮海運、長榮航空及台灣高鐵公司的專業經理人林鵬良擔任總經理,力圖引進企業管理的作法,提升機場的營運及服務效能。至於「頭已經洗一半」的第一航廈整建工程,則仍由熟悉機場運作的民航局負責。
林鵬良坦言,第一航廈「穿著衣服改衣服」的整建工程,確實讓所有人吃足苦頭,也讓機場付出形象受損的慘痛代價;不過興建一座新航廈,通常得花費新台幣數百億元、歷時近十年的規劃才得以完成。
「但我們只花了不到4年時間、近30億元的經費,就讓一座已運營30年的機場重生,以結果來看,非常值得,」他說。
林鵬良指出,目前桃園機場的年旅運量已近2,800萬人次;若以每年5~10%的成長計算,預計2030年的年旅運量,將達到5,800萬人次,因此必須預作準備。目前正在規劃的第三航廈,除了主體航廈外,也會參考香港機場作法,興建一座以電車接駁的遠端登機廊廳,總計將可為機場增加4,300萬的旅運人次,第一期工程預計在2018年完成。

昇恆昌設計的主題候機室,以台灣小吃、台灣映象、中華郵政為主題發想,更有深受歡迎的Hello Kitty世界鐘和電話亭。
如今踏入第一航廈,旅客都有全新的感受,配合硬體的完工,軟體設計也透過種種強化台灣意象的貼心服務,讓往來旅人重溫在寶島旅遊的感動。
例如3樓的出境安檢及證照查驗關卡,就由「障板天花」設計成星空意象,以藏青色鋁板作為裝潢基底,橫向排列延伸而下,並點綴晶亮瑩透的黃光照明燈,放眼望去,如同滿天星斗般璀璨。
過去這裡幾乎沒有任何休憩設施,旅客只能行色匆匆地快速入關。但經過巧手改裝後,已有星巴克及知名餐廳「四川吳抄手」進駐,還規劃台灣知名農特產品產銷區,除了擺放廣受歡迎的伴手禮鳳梨酥,另有包裝精美的「田中米」禮盒、「戀戀蚵仔寮」海味及關西仙草即溶沖泡粉等深具在地文化特色的商品。
接下來的免稅商品購物區及候機空間,更有看頭。
此區委由甫獲國際觀光旅遊零售產業媒體集團亞太區(DFNI)頒發「單一國家最佳免稅零售業者」獎項的昇恆昌免稅商店,以ROT方式(Reconstruction、Operation、Transfer)進行整體改造。
為了呼應第一航廈極力強化的本土特色,昇恆昌請來以中國詩詞風聞名華人音樂界的創作人方文山,譜寫體現台灣在地人文風景及濃情熱意的〈在旅行的路上〉一詞,再由知名書法家朱振南揮毫書寫,並結合LED燈光、壓克力板及金屬板等3種媒材,在登機長廊的入口處,設置名為「文學之牆」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
相較於過去單調又略嫌陳舊的國畫人物花鳥投影,以書法表現的文學之牆,呈現新時代對中華文化的全新註解。
沿著滿眼綠意的植生牆前行,就是因空間增加而大幅擴充的免稅商店;還有兩間觀景電子圖書室,可讓旅客利用免費提供的各式電子載具,閱讀各類當期雜誌及中英文電子書。

出境前等候空間有美麗的星空意象天花板,由新東陽規劃的本土特色的賣場,擺放來自台灣各鄉鎮的伴手禮。
由昇恆昌一手打造的全球首創主題候機室,更是值得多花點時間逛逛的美麗空間。
第一航廈總計有14間主題候機室,在昇恆昌的精心設計下,間間呈現不一樣的台灣特色──有突顯台灣蝴蝶及蘭花王國意象的「青花蝴蝶彩繪」與「紙藝蘭花」候機室;以3D噴畫創作的夜市主題候機室;還有為全球旅人介紹台灣運動健將、紡織、科技及自行車產業等各式主題候機室,既能凸顯台灣之美,也可稍減苦候登機的枯燥感。
獨步全球的主題候機室,不但吸引了韓國仁川機場、北京首都機場等世界首屈一指的機場組團考察;知名的英國機場雜誌《The Moodie Report》總編輯Martin Moodie,更推薦全球機場營運長「都應該買張機票來台灣取經」。
換上新裝的第一航廈,將是桃園機場的新亮點;在機場捷運、第三航廈及周邊建設陸續落成後,桃園機場更將成為國家重大規劃「桃園航空城」的關鍵核心。
桃園機場也致力於改善服務品質,希望能爭取更多旅人認同,從而提升台灣的國際形象,種種努力也漸受肯定,如去年曾被知名的旅遊網站亞瑪迪斯(Amadeus)評選為「全球十大友善機場」之一;也在國際機場協會ACI頒布的「2012機場服務品質年度獎」(1,500萬~2,500萬旅客量組),得到第三名的好成績。
如同方文山〈在旅行的路上〉描述:「有個熱情的地方,名字叫台灣。」認識這塊土地,桃園機場正是第一個起點!

出境前等候空間有美麗的星空意象天花板,由新東陽規劃的本土特色的賣場,擺放來自台灣各鄉鎮的伴手禮。

國際名牌齊聚的免稅商品街。

以木質紋為基底的航空公司報到島區,空間加大,推著行李的旅客可從容地排隊等候。

昇恆昌設計的主題候機室,以台灣小吃、台灣映象、中華郵政為主題發想,更有深受歡迎的Hello Kitty世界鐘和電話亭。

穿過「在旅行的路上」藝術廊道,重新出發的桃園機場,將是旅人最難忘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