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分隔半世紀,
彼此已有不同的社會發展,
但在許多問題上,
雙方社會良知所觀照的,
仍常顯現高度的相似性,
這些相似所反映的,正是這種文化長遠不變的生命關懷,
談兩岸交流自此契入,
也才能真正找到彼此所能共同用心之處。
──林谷芳
今天人們在思考兩岸問題時,焦點常在政治的隔閡與商業的往來,兩岸的隔閡源於政治,但若因政治阻斷了彼此的瞭解,政治的藩籬將更難打破。文化學者林谷芳製作的《由來同一夢──兩岸人文菁英》電視節目,提供了兩岸人們另一種思想的交流。
繼上一期本刊介紹《兩岸人文菁英》四集節目之後,接著慈濟大愛電視台將在二月播出《社會轉型中的舞台劇》、《自然之友》、《小說中的創作與真實》、《民族音樂的再生》。在這四集裡,延續這一節目的精神,觀眾可以看到在舞台劇、環保的推動、文學與民族音樂四個領域裡的兩岸菁英,有著相似的成就與夢想。
社會轉型中的舞台劇: 李國修與林兆華
舞台劇是最直接、古老的表演藝術,也最常被政治團體利用為「宣導」工具,在這一方面,兩岸都經歷過一段黑暗時期,近年來政治、意識型態的緊箍咒雖已卸下,但面對新的時代,卻又興起更嚴酷的挑戰,如面臨大成本、高利潤的電視、電影衝擊,小眾的舞台劇生存空間何在?又有哪些題材最適合在舞台呈現?
所幸,兩岸皆有不少人才在此孤寂的領域不斷耕耘,終至一方有成。製作人林谷芳即在專輯中邀請大陸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林兆華、與台灣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現身說法,一窺兩岸五十年來的舞台劇發展。
過去大陸政府積極主導各省市成立話劇團,以作為宣傳的手段,也因此培養了一批戲劇工作者。但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無法再全額支持劇團的營運經費,加上民眾有了電影、電視及其他娛樂活動等多種選擇,舞台劇遂不斷出現賠錢的窘況。儘管如此,導演過四十多部古今中外話劇的林兆華卻反求諸己的認為,舞台劇能否得到觀眾青睞,關鍵仍在於作品。
有感於好作品缺乏的林兆華,在一九九三年導出膾炙人口的《鳥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因此出現連續客滿三十五天的盛況。《鳥人》是過士行所編的「閒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早在一九八二年,林兆華就導演了三部曲裡的《絕對信號》,因此被公認為大陸開啟新時期戲劇的前鋒人物。手不離煙的林兆華表示,過去大陸的戲劇太拘泥於所謂的政治性、人民性,反而丟掉了人情、人性等最本質的東西,他喜歡過士行的作品,因為他寫的是閒人,寫的是人的樂趣、與人對生命的思索。
相較於大陸的情況,台灣政府並未選擇舞台劇作為「政治教育」工具,也就沒有大陸舞台劇在社會變遷中面臨的窘境,但由於社會開放較大陸早了二、三十年,電子媒體所帶來的衝擊因此更多。李國修本身就是電視演員,正因為不滿意於電視環境限制人的想像,與缺乏對社會的關懷,於是他在一九八六年成立了「屏風表演班」,至今已編寫三十幾齣舞台劇與百集以上的電視劇本。
身材瘦小、到了舞台上卻總是眾人注目焦點的李國修,從《三人行不行》引起迴響、到親自演出二十個不同角色的《徵婚啟事》,每一齣戲都真實反映、諷刺了台灣社會的生活,正如主持人林谷芳所說,切入真實人生,寫小人物的日常,正是舞台劇最直接、最拿手的地方。
屏風表演班貼近小人物心靈的作品,吸引了觀眾走入劇場,十三年來,已累積超過七十萬的觀賞人口,有了收入、結餘,屏風也從草創初期沒有一個全職人員,到今天有十八個人上下班,成為全職專業的劇團。屏風為台灣劇場的發展開了一條路,甚至成為台灣藝術經營的標竿。
李國修與林兆華在面對舞台劇發展的困境時顯現了相似的回應,但基於各自的環境不同,兩人卻也有不同的側重點,李國修在「台灣人台灣事」之後,想到的是劇團長久的經營,林兆華則始終站在導演的立場,關心戲的好壞。為了樹立經典,林兆華將許多國外名劇介紹給大陸觀眾。前年他結合契柯夫《三姊妹》、貝克特《等待果陀》兩齣戲,製作成《三姊妹等待果陀》,林兆華表示,他之所以「剪貼」兩部名劇,目的是想在古典名劇裡找尋自己可以表達藝術見解之處,另一個原因就是九十年代以後,反映當代生活的作品非常少,他只好試圖從傳統中轉化新意。
在這一集節目裡,穿插了兩位導演的多齣經典之作,其中林兆華導演的《狗兒爺涅磐》,說的是外號狗子的老人,在根深蒂固的觀念下,堅持保留土地,也反對人們改建老舊的門樓。努力想現代化的兒子,卻不顧老人的反對,於是老人決定放火燒掉代表父執輩的門樓……。戲結束在狗子的孤獨身影上,觀眾觀看《兩岸人文菁英》、也同時觀看了《狗兒爺涅磐》,同時林兆華的話擲地有聲地迴響:永遠不會因為人們看電影看電視,就沒人看戲劇了,但究竟那一個能受群眾歡迎,就要看各個藝術門類,能不能拿出精品來……
自然之友:金恆鑣與梁從誡
針對生態保育,在介紹過大陸保育貓熊的潘文石與台灣為流浪狗、家禽畜請命的釋悟泓後,這一集則側重於保育觀念的推動與發揚。一向在觀念上引領社會的林谷芳認為,生態維護成敗的關鍵,必須理念先行,才可能進而落實在具體行動,而大陸「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與台灣林業試驗所研究員金恆鑣,分別透過書寫、翻譯、攝影、舉辦活動來推廣生態觀念,因此成為這一集的「最佳男主角」。
目前也在台大任教的金恆鑣,大學時讀的是森林系,由於過去林業政策的經營只看到賺取外匯的層面,因此森林教育也只重視木材生產效益,而忽視整體森林生態系。金恆鑣意識到人們只看到資源,卻看不到資源能否永續生存,逐漸體會到森林教育太過狹隘。他從森林出發,看到了整體生命,整體環境,研究與教學內容也因此擴及成為全面性的生態保育。
學森林的金恆鑣走向環保,學歷史的梁從誡,又是如何走入自然保護?梁從誡表示,環境保護不是專業知識的問題,而是感情的問題,是價值取向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道德問題。從這種人文的視野出發,梁從誡組織了大陸民間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環保組織「自然之友」。
長期來大陸習慣於什麼事情都由政府包辦,民眾也因此認為環保工作是政府的事。做為第一個民間綠色組織,自然之友的首要工作就是透過演講、出書、舉辦活動,告訴人們中國環境面臨的嚴重問題,與需要每個人的關心與幫助。他們的做法也得到許多人認同,從個體戶、商人,到其他省分不斷有人加入。梁從誡認為,若能善加利用民間團體的力量,可以反過來影響政府與彌補政府部門的不足。
相對於大陸自然之友的設立,在行政程序上幾經波折,台灣社會早有許多的綠色團體,然而,想要真正落實環保意識,仍需要每個個人投入,堅持儉樸生活,進而影響周遭的人。金恆鑣就從自身做起,除了在生活細節上做一名自然之友,他組織了專門拍攝野生動物紀錄片的小組,如今已完成六、七部影片。他更勤於寫作,已有數十部著作、專論,他翻譯的《蓋婭,大地之母》、《救救雨林》、《傾聽自然》等書也廣受讀者歡迎。
在他的專業上,他也做了許多基礎工作,例如從二十年前開始收集台北市的雨水,以瞭解台北酸雨的嚴重程度,台北環境的變遷也可以從此得知。金恆鑣希望台灣可以在環保工作上發揮影響力,延伸到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大陸在內,人們不分地域,由環境出發,彼此互相勉勵,互相監督。
金恆鑣從專業與學術領域扎根,自然之友則直接參與物種的維護。除了發動會員向媒體、政府寫信,呼籲禁止砍伐長江上游的森林,以保護碩果僅存的金絲猴;由於西藏高原上的野生藏羚羊製成的皮衣價格高昂,加上各地來的觀光客在此消費,助長了當地的盜獵,自然之友因此發起募款活動,成為大陸第一個捐贈警車給政府的民間機構,讓當地缺乏經費的林業警察以車代步進行巡邏、防止盜獵。
環境生態保護的工作牽涉廣泛、鉅細靡遺,從個人到團體,從理念的宣揚到物種的搶救,從日常行為的落實到基礎資料的建立,在在都需要人們共同參與,「而有了金恆鑣與梁從誡這樣的有心人,生態保育的未來必將不是夢,」主持人林谷芳說。
小說中的創作與真實: 張大春與莫言
文學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是否豐厚的重要指標,然而,在一切講求速食的現代,卻有許多人認為「文學已死」,文學家──尤其是小說家如何看待自己的創作角色,如何確定自己的作品與社會、生命間的關聯,一般讀者又能從他們的作品中得到什麼?大陸作家莫言與台灣作家張大春,對此做了深入的自我剖析。
因為《紅高粱家族》一書而全球知名的大陸作家莫言,在成名前,曾為找不到寫小說的材料而發愁,直到童年記憶裡的人物和環境在腦海慢慢甦醒,家鄉山東省高密縣遂成為他豐沛的創作來源。寫《紅高粱家族》時,他就把自己在農村二十年聽到的許多故事,與對高粱地的熟悉感寫進去。從自己的生命經驗找到題材後,長篇小說《酒國》、《豐乳肥臀》源源而出,莫言不再害怕缺乏材料寫小說。
莫言認為紅高粱在大陸文壇造成轟動,與他自己講話的口吻有關。《紅高粱家族》以孫子的口吻講祖父母和父親的故事,小說就以我父親是個土匪種,我爺爺是土匪,我奶奶是流氓這樣的口氣講話,莫言表示,他以假亂真,以兒子的口氣來揭開父親偶像的瘡疤,只是為了敘述方便,實際上也是一種虛構,一種新的講話方式。
有趣的是,張大春的《我妹妹》也是以哥哥大頭春的口吻,以我妹妹如何如何來寫小說,故事內容把兩個不滿二十歲的青少年,對於家庭的影響,以及對社會的態度,表達得淋漓盡致。初為人父的張大春,如今常一邊寫作、一邊奶娃,他表示,青少年離不開家庭的影響,作家基本上也都在作品中反映家庭給他的教養,表現他跟家庭之間的關係。
張大春雖被視為最了解青少年的作家,但他寫作的基本態度是不重覆用過的創作手法。除了《野孩子》、《我妹妹》以及用青少年口吻寫的週記體小說《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張大春還寫過新聞小說《大說謊家》、描寫社會新聞軍事採購尹清楓命案的《沒人寫信給上校》、具有強烈政治小說意味的《撒謊的信徒》影射總統李登輝、與筆記小說體的《尋人啟事》。他在寫作風貌上的大膽遊走與多變 ,不斷對文字進行挑戰,可以說在整個華人作家裡都是難得一見的。
千禧年伊始出版的《城邦暴力團》則是武俠小說,此書利用了歷史小說大師高陽的手法,是一本綜合各種中國文化知識而成的百科全書。張大春表示,他要以此書向高陽致敬,並感謝包括傅斯年、胡金銓等多位在生命某個時間點與他相遇,養成他今日文化歷史教養的前輩。「小說有長遠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行裡,有許許多多的前輩創造出種種典範,我對話的對象,就是曾經讓我仰慕、傾心與神往不已的前輩,他們在招喚我去開創一個新的領域。」張大春寫《城邦暴力團》,就是因為人們往往認為武俠小說到了金庸以後就無法再發展了,他試圖要往典範外再跨一步,即使是一小步也無妨。
飲水思源之外,張大春更認為,小說家構築一個真實的小說世界,是對社會現狀的批判、也是對生命處境的反思,所以小說固然源於生活,卻也是超越真實世界,因此小說家的自我反省特別重要,必須具有抗拒現實環境,與不求媚於流行論述的能力。
同樣的,除了《紅高粱家族》,莫言後續的作品也引起連串的社會反應。《豐乳肥臀》寫集傳統美德於一身的婦女,卻養了長大後私德混亂的孩子,而說故事的主角又有戀乳癖,聳動的書名和離經叛道的情節,激起社會批評的聲浪,很多老作家對莫言更是深惡痛絕。而寫《酒國》的動機,更是來自莫言對改革開放後大陸社會貪污浪費的憤怒。莫言自認《酒國》是他目前技巧最成熟的作品,書中每一個故事看似分開,卻又都有關連,也都與食物有關。或許窮困太久,今天大陸各基層幹部花在宴會上的時間驚人,生活最基本的吃喝被賦與其他意義,酒桌上談交易,酒席上菜色氾濫成災。在商業繁榮的台灣,《酒國》一書也引來許多有心人的迴響。主持人林谷芳在結語中也表示,如果文壇有更多莫言與張大春這樣的人,文學必然不死!
民族音樂的再生: 劉文金與馬水龍
東西方音樂有著各自的發展歷程,無論在創作技巧、形式內涵上,都呈現出相當的差異。但隨著西方政治勢力浸染全球,西方的音樂語法也就被視為當代音樂的典範。近年來,這種情況逐漸改善,中國傳統音樂也受到西方主流音樂的注意,不少自幼受主流音樂教育的音樂家,也能在詞曲上注入東方文化精神,兩岸傑出作曲家劉文金和馬水龍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陸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劉文金表示,人們需要通過學習來了解不同系統的音樂,對他而言,中國傳統音樂像長河一樣自遠古流過來,有著很豐富的形式、曲目與韻味、節奏,有必要去研究和繼承。
台灣國立藝術學院教授馬水龍,則是第一位在紐約林肯中心發表個人作品的中國作曲家,他也認為只有從自己文化的根源去探討音樂,將之表現在作品裡,才有意義。
成長於台灣北部基隆的馬水龍,在作品《雨港素描》裡,寫的就是基隆的雨景、八斗子海邊與廟口。《台灣組曲》裡描繪的則是台灣常常看到的廟宇、舞獅與迎神賽會。
劉文金則從小受民間曲藝的薰陶,童年在河南安陽的一個純樸農村度過,在他的村子裡就有豫劇分支「高調」與「洛腔」兩種地方戲,大學時創作了《豫北敘事曲》,是大陸第一次用二胡獨奏、鋼琴伴奏形式所寫的樂曲,也被譽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的經典之作。劉文金以民族音樂的形式為基礎,吸收西方音樂的元素及理論基礎,來推動中國音樂的發展。他說創作不是引用,因此他花了很大的力氣重新學習戲曲、說唱等傳統音樂。劉文金作品的民族風格因此很顯著,如與《豫北敘事曲》齊名的《三門峽暢想曲》、及二胡協奏曲《長城》都顯現了濃厚的民族情懷。
從小接受西方音樂訓練的馬水龍,自認西方音樂理論與傳統對他只是一個工具,他將西方的形式技法納入傳統,來書寫出自己的懷抱。「音樂就是音樂,」馬水龍不認為以鋼琴彈奏的作品,就都叫做西樂,而應該從內涵來判定。在創作上,他從不先講東方或西方,而是非常自由的呈現,「我要呈現的就是我馬水龍的風格。」
對於傳統文化與現代作曲技法的結合,兩位作曲家都有著一定的自信。馬水龍提到在林肯中心發表作品時,有位作曲家要他「心理上要有所準備」,因為全球樂評最兇悍的就是紐約的「新時代」雜誌。他卻笑說:「我要有什麼心理準備?評是他的事情,創作是我的事,我怎樣我最清楚。」
之後「新時代」對他的評價甚高,「我們常小看了自己,一定要別人說幾句好話,才覺得自己不錯,我向來不這樣,」馬水龍希望,台灣的音樂人都能夠立足在自己文化上,如此在邁向國際舞台時,才能受人尊重。
p.104
兩岸民間交流頻繁,在有心人的引介之下,許多曾到台灣表演的大陸藝人更有不少寶島知音。多次來台的大陸笛子名家俞遜發(中)、胡琴樂手余其偉(左),與「兩岸人文菁英」製作人林谷芳便是多年樂友。(邱瑞金攝)
p.105
在電子媒體的衝擊下,大陸舞台劇導演林兆華期盼能演出好戲來吸引觀眾。
p.105
集編、導、演於一身的台灣導演李國修則希望小劇團能永續經營。
p.106
大陸「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與台灣林業試驗所研究員金恆鑣,分別透過書寫、翻譯、攝影與舉辦各種活動來推廣生態觀念。
p.106
大陸作家莫言與台灣作家張大春的小說有一共同特色:每每引起一連串的社會反應。
p.107
兩岸傑出作曲家劉文金和馬水龍創作時,都不忘在西方音樂形式與技法中注入傳統文化精神。

在電子媒體的衝擊下,大陸舞台劇導演林兆華期盼能演出好戲來吸引觀眾。(望月文化出版公司提供)

集編、導、演於一身的台灣導演李國修則希望小劇團能永續經營。(望月文化出版公司提供)

大陸「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與台灣林業試驗所研究員金恆鑣,分別透過書寫、翻譯、攝影與舉辦各種活動來推廣生態觀念。(望月文化出版公司提供)

林業試驗所研究員金恆鑣。

大陸作家莫言與台灣作家張大春的小說有一共同特色:每每引起一連串的社會反應。

台灣作家張大春。(望月文化出版公司提供)

兩岸傑出作曲家劉文金和馬水龍創作時,都不忘在西方音樂形式與技法中注入傳統文化精神。

馬水龍創。(望月文化出版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