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報禁,到底是怎麼回事?對王小姐這個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來說,實在沒什麼感覺。
只是最近總有些事啟人疑竇!
不是國慶日,也不是光復節,怎麼今天的報紙又多了一張?!
社會新聞?是放在這一版嗎?
今天運氣不錯,只訂聯合報,送報的卻把民生報也夾在裡頭了。不過,這好像不是第一次了。
王小姐碰到的,可不是意外。
多了一張,是各報在開禁前「試版」作業的附贈品;社會新聞變位子,是因應報禁的版面革新;「買一送一」的夾帶報份,則是各報的業務策略了。
說起來,這還只是暴風雨前夕看得見的幾場熱身賽。在王小姐看不到的地方,還有更多大大小小的戰役,正此起彼落地進行。

榔頭敲下,戰況正起。中國時報編輯部的樑上,已倒數計時。(張良綱)
報起.報落.報斃
要感受熱戰的氣氛嗎?請看這一頁報業興衰史:去年七月,位於嘉義的現代日報首先停刊,由華松投資公司接辦;緊接著,有卅八年歷史的民族晚報也宣佈暫停出刊;八月,中華日報北版裁撤,與南社合併;十一月,大華晚報告急,由聯合報系提供資金支援、人員駐社輔導。
另外一頭,想插手進入報業王國的新手則躍躍欲試。已宣佈將辦報的有:世界新專創辦人成捨我、自立晚報;可能辦報的有:鴻源集團、「民進黨」、立法委員趙少康及林鈺祥;也有試刊後即告夭折的:華松集團投資的時代新聞(前身為現代日報)。
這是一場等了卅年的戰爭,日期訂在民國七十七年一月一日。
戰未開打,砲聲已隆。
人事搬風第一波
開砲的第一波,指向人才之爭。
自從去年二月五日,行政院俞國華院長在院會中表示,將重新考慮報紙登記及張數問題之後,各報便摩拳擦掌、暗暗開始部署。
最積極的是中時及聯合兩大報系。
據統計,去年二月到四月間,兩大報系共招收了記者、編輯、編譯一百一十六人,為歷年罕見。
一百多人中,不少是由其他報紙跳槽的老將,於是就像骨牌遊戲一樣,其他報紙也受到了波及。五月起,中央日報、自立晚報、自由日報、台灣時報紛紛跟進招考,這個浪潮,一直到年底未曾停歇。
挖人者人恆挖之,值得注意的是,兩大報系在這次的挖人旋風中,未能如往昔般都是贏家。不少資深新聞人員,從兩大報流出,轉任到他們認為有發展潛力的報紙,如自由日報或自立晚報。
人才空前大流動
自由日報原為台中的地方報,去年九月,才把廠址從台中遷到台北,朝全國大報的路邁進。它的幕後老闆是台北聯邦集團的負責人林榮三,也是現任監察委員,財力十分雄厚。根據該報總編輯顏文閂的說法,從報禁宣佈將開放以來,該報已投入新台幣好幾十億,準備在這場比賽中放手一搏。
顏文閂是自立晚報的前任總編輯,五個月前,才被挖角到自由日報。在自由日報的逐鹿報界上,顏文閂顯然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自他轉任自由之後,聯合報編輯中心編輯組副主任金徐發(在聯合報已有十六年)、採訪組副主任梁華棟、社會記者陳進榮也陸續進了「自由」的大門,對向來自豪人才「只進不出」的聯合報,是個不小的震撼。
顏文閂的老東家—一向以言論獨立自詡的自立晚報,在這場爭戰中,也大有斬獲,先後有聯合報政治小組記者胡元輝,民生報生活組記者李慧菊,中國時報記者石靜文投效旗下。
「這是人才市場空前的大流動」,一位從聯合報跳槽、堅持不願曝光的資深記者指出,以往報界的人才市場像一灘死水,偶有一、兩個人事變動,也都是在兩大報間游離,「氣氣對方而已」;今日不同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等著人們去選擇,人才市場呈現一片活潑景象。
搶人,是策略應用?
人才為中興之本,各報開砲的第一波指向人才,是很可以理解的。對媒介運作有深入研究的銘傳商專大眾傳播科主任楊志弘認為,報禁未開,各報要花多少資金來辦報、要辦出怎樣的一份報紙,都還未明朗,在這個風聲鶴唳的時候,誰都不願落居下風,而「先把人抓了總沒錯」。兩大報率先搶奪人才,多少也出於這種心理。
他指出,從二月到十月,兩大報陸續進用了近二百人,「對媒體來說,這實在是個可怕的數字」,楊志弘說,這決不是因需要而為,明顯的是策略運用。
一個新進人員薪水,包括稿費、車馬費等合起來約三萬元,一百個新人,一年也不超過四千萬,對目前日進千萬的兩大報,可說是最省錢的投資。而且搶先抓住人才,能有效阻擋其他報社的用人之路,長遠看來,可說是最有利的投資。
楊志弘預期,大量人才的投入,將使各報內部的競爭更激烈,「因為大舉進用新人,現在兩大報系的路線,已經細到不能再細,譬如一個記者只跑公共電視,真不知道每天怎麼發稿!」楊志弘說。
新聞圈沒有傭雇倫理?
目前各報的政策是,來的人多,但刷的也厲害。據統計,去年二月以來,民生報新招考的記者流失率在十分之一以上。「一百個人中,只要留住二個,就收支相抵了」,一位報社主管認為,報紙人事漪歟盛哉的現象,將只是過渡期,等到大勢底定,才知道誰是真材實料。
至於各報間的人事大搬風,一般評論都認為,人往高處爬,除了要職高薪外,能尋找到更廣闊的天空,也是這批人願意跳槽及被挖的理由。但是不少跳槽者的知名度都是在原報社打出來的,也在原報社受訓練、被栽培,一旦掛冠而去,對老東家總是個打擊,難道新聞圈沒有所謂的傭雇倫理?
楊志弘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報業結構來看。舉個例子,美國有地方、地區、州、全國、及國際等各種層級的報紙,「一個有野心的記者,可以從地方而地區而全國,用一生的努力來完成職業生涯」,楊志弘說。但國內則不然。
一年之內變首席記者
「一開始就在紐約時報!」楊志弘的意思是國內記者多半一開始就在全國大報做事,「有熱誠、有能力的話,一年之內便可由地方記者跳到首席——黨政或國會——記者」,他說。
「之後你叫他們怎麼辦?」楊志弘指出,能再往上爬的,變成了掌握報紙決策的主管,像採訪主任或副總編輯等,不能爬的就往旁系或能稱得上是對手的友報發展,下焉者就顯露疲態了。
一位報社主管指出,新聞記者可以說是最特殊的行業,與其說是對媒體效忠,不如說是對新聞價值——寫出一條好新聞、跑出一條獨家——效忠。因此,那兒可以讓他獲得更高的新聞價值,那兒就是他的去處。報禁一開,發展空間愈大,這樣的態勢會愈來愈明朗。
煙火味悄悄漫過
眾多精銳收入麾下,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打仗了。
表面上看來,在元月一日以前,全國廿三家報紙還是一樣的每天出版三大張,在早餐或傍晚前,將報紙投入信箱,但是敏感的讀者都會發現,有些變化正在悄悄進行。
偶而在報頭上一瞥。咦!這家報社怎麼自登廣告?噢,原來要蓋大樓。為什麼要蓋大樓?因為報禁開放後的需要。據統計,從政府宣佈開放報禁以來,已有中時、自由、聯合、自立準備或已經蓋好新大樓;印刷機、運報車、電腦等硬體設備的添置,更是不在話下。
有些報紙的內容,明顯地有了變化。像中央日報,八月間便停掉犯罪新聞版,改為證券投資版。對一向頗受歡迎的副刊,則加大篇幅,由一個版擴充為一個半版,同時將北縣、北市等都會新聞擴編,改為大台北版。
十月,中國時報也不甘示弱,將三版改為社會新聞版,五版改為財經版,在最惹眼的一版,也以大照片配大標題來吸引讀者注意。此外,時報還計畫出攝影版,讓好照片「亮相」。
改變最多的是自由日報。在每天出版的報紙上,自由日報以備受大眾矚目的爭議新聞作頭條,以更多的角度,及挖掘內幕來增強新聞內容,不僅與其他報紙的風格迥異,與往日以地方新聞為取材的保守作風也大不相同。
報禁風先掃到記者!
各報的內部組織也有了大幅度的調整。為因應日後改版的需要,現在的中時、聯合兩報不約而同地將原有的召集人制,改為組長制,由採訪主任直接領軍;工商時報更乾脆撤銷採訪組,成立財經、經濟、產業、證券、地方等五個新聞小組。為因應增張後的吃稿壓力,聯合報也已計畫成立第二編輯部,專門處理沒有時效性的稿子。
此外,增張後報紙勢必有部分內容走向分析及深入報導,這需要很多後勤單位支援。於是原先在各報的「冷」單位,像新聞供應中心、資料室、政經研究室、大陸問題研究室等紛紛被炒熱,不是擴充編制,就是加多人員以增強功能。
為使人員早日進入備戰狀況,記者上班時間正往前提。以民生報來說,若無採訪任務,一律得在晚上六點到社,比原來早了一、二個小時。報禁開放旋風果真先「掃」到了記者。
廣告、發行的競爭也已白熱化。報紙增張以後,廣告篇幅也會大增,「也許能從雜誌或其他媒體『拉』來部分廣告,但大體來說,整個報紙廣告量不會增加太多」,熟諳廣告實務的中央日報副社長顏伯勤指出,競爭一定會「惡性化」。
以目前情況來看,顏伯勤的預測有可能發生。去年十月,傳聞兩大報分類廣告要從每批新台幣四十五元,降到五元。為了爭奪市場,往日被人詬病的廣告分版也有好轉的跡象,聯合報已計畫把台北地區的商業廣告分版數縮減。
根據報業公會的協議,增張以後,各報的售價將略有調整。因此,現在很普遍的每個家庭訂閱二、三份報紙的情況,可能會日漸減少,轉而只訂一份。「也許零售量會增多」,顏伯勤說,但如何搶到那唯一一份「配額」,可就是各報發行人員最大的挑戰了。
今日誰家霸天下
不少學者專家都認為,報禁開放以後,報業市場將會混亂一陣子,但短期間,兩大報對恃稱霸的情勢不會改變;不少圈內人卻持不同的看法。
「那可難說,泰國日報(泰國第一大報)說垮就垮!」飛揚著髮梢,一名年輕記者信心十足地說道。
看來,這場仗還有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