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部一家頗有名氣的農藥廠年輕廠長,望著工廠外頭神情激忿的群眾,高舉「還我環境清白」、「讓子孫活下去」、「滾出去」……的抗議布條。他知道唯一的方法就是宣佈——暫時停工。嘆一聲,他不禁想到:「抬著『廠長』的頭銜,在這個居民以務農維生的純樸小鎮,拉風得不下於縣議員的日子,其實並不很遠呀!」
民國五十九年,這位還是高三人的廠長,正面臨大學聯考前的人生抉擇。
原來他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而且也有足夠的訓練,非常希望進音樂系。
但是家人親友都認為念音樂不是「正途」,他們善意地「開導」他:「不管是作個頭髮留得長長、衫仔穿得破破的作曲家,或是沒有補習課可教的音樂老師,以後老婆、孩子都跟你勒緊肚皮過日子!」
基於大人們分析的「遠見」,這位高中生放棄自己的夢想,報考最有前途的甲組(現在的第二類組),也考上當時非常熱門的化工系。大學畢業後,他進入這家農藥廠服務,一步步往上爬。
事過十七年,這位正值人生創業最高峰的廠長,面對停工窘境,以及長久以來對音樂的難以忘情,回想起當初的抉擇,不免有命運弄人的荒謬感。

至民國八十二年,精密的電子工業,平均每年需增用大學程度電子工程師一千四百餘人。(張良綱)
「熱」在轉瞬間
而往日被認為養家活口都成問題的音樂系畢業生,因為國內大部分家庭已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供孩子學樂,教音樂的老師收入優渥、也相當受尊重。
昔日被公認最有前途的化工業,因為高度汙染環境,加上國人環保意識日漸提高,使這一行的前景蒙上陰影;加上幾年來的「熱門」,投入此業的人才已有供過於求趨勢,在未來幾年的就業市場,化工系畢業生將不再吃香如昔,從業人員不免有失業的顧慮。
往日的熱門科系出路堪虞,被人擔心「吃不飽」的冷門系,卻前程看好?
如果再把時間往前推,我們可以發現,被視為「熱門」的化工系,也是六十年代才漸漸竄起的「新貴」。在這之前的熱門科系,竟是如今的標準「冷衙門」——物理系。
民國四十六年,楊振寧、李政道兩位博士榮獲諾貝爾物理獎,掀起了國內高中生讀物理系的熱潮。到了民國六十年後,隨著國內工業的發展,應用科學備受重視,電機、機械、土木、化工攀上龍門,成為出路看好的科系,基礎科學則直落谷底。

農業提供許多的生物科技工作,植物的組織培養是其中之一。(張良綱)
跟隨「熱潮」?小心!
一個與那位化工系畢業的廠長相彷彿的例子,是核能工程系的畢業生。
核能在一九六○年代被認為是最經濟、乾淨的發電方式;但是在八十年代美國三浬島、蘇俄轍諾比爾的核能電廠相繼發生意外,核能工程系也隨之「發冷」。
社會的趨勢時時在變。跟隨熱潮的風險,除經濟結構改變外,觀念的革新、市場飽和也是常見的暗流。
十餘年前,美國的就業市場需要大量圖書館管理人才;當時國內各地方政府、中等學校的圖書館也欠缺學有專長的管理員,一時國內各大學的圖館系迅速熱起來,不斷增加招生名額。但是不出五、六年,就業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赤字,許多跟隨熱潮的後進者,並沒有分到一杯羹。
而在一九七○年代,MBA(企管碩士)在美國企業界被視為瑰寶。國內年輕學子紛紛擠向企管系,而後或出國、或在國內念研究所,奮力追求那張象徵成功與財富的MBA文憑。
頂著MBA頭銜的人愈來愈多,風光遂有逐漸褪色之勢;加上經過八十年代初期的經濟不景氣,許多企業主認為MBA談理論很行,卻不夠實際。以美國來說,到一九八六年共培養近八萬名MBA,但是全錄公司、美國銀行等都決定不再增補MBA;我國現約有二萬多位有海內外企管研究所畢業文憑的MBA,熱度也已大不如前。
「熱門」會「冷卻」,那什麼才是高中生「押注」時候,可資參考的「溫度計」?

大眾消費能力逐年提高,使得廣告業每年以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成長,遠景看好。(櫻花軟片企劃案獲得今年最佳電視廣告金鐘獎,永準貿易公司提供。)(張良綱)
未來更重要
「大多數的高中生在填寫志願的時候,都選擇了『現在』看起來最有出路的科系,而沒有去考慮『未來』會如何?」人力資源發展專家、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副教授洪榮昭表示。他認為整個社會應該從長期的觀點來看社會的投資,個人也應該參考「社會發展」,來做為自己的教育投資指標。
科系的冷熱門和社會需求息息相關;從社會結構的改變來推想個別行業的前途,或許就能掌握大體趨勢。
就台灣經濟結構改變方面來說,民國五十年是主要的分界點,之前為農業社會,之後是工業經濟時代。到了民國七十年代台灣地區經濟發展重心,由勞力密集工業逐漸轉向資本及技術密集工業,就業市場對未來人力素質的要求大為提高,科技人力的需求量就愈來愈多了。

加強設計是未來我國紡織與鞋業的發展方向,優秀的設計人才將炙手可熱。(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氣象、地質是「熱門」!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的「國家建設科技人才需求推估」研究報告中指出,在民國七十二年至八十二年間,大專程度的科技人力若以工程、理科、醫學以及農科等四類來劃分,理、農兩類人力都有供過於求的現象。
國內公、私立十九所大學的理科學系主要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氣象及地質系。以這六個系來說,扣除可能出國留學的人數,平均每年供應二千四百卅位左右的應屆畢業生,而就業市場的需求量只有一千五百五十餘位,有近九百人會就業困難或學非所用。其中數學需求量最多為六百九十人,但它的供應量也多,所以過剩的人力近二百人。物理、化學兩系過剩的情形最嚴重,約佔全部剩餘人力的三分之二。
反過來說,一般人以為最「冷門」的氣象、地質兩系,供需卻呈大致平衡的狀態,而且氣象科技人力平均每年還短缺廿人左右。「雖然『粥』少,但是相對的『僧』也不多」,台灣大學地質系助教林子平表示,國內設有地質系的學校只有台灣大學、成功大學、文化大學等,每年六月中國石油、工程顧問等公司,都要到這幾個系「搶」學生。
至於被一般人認為只能預報天氣狀況的氣象系,其實課程訓練還包括空氣、噪音、工業廢料等方面的防治與處理,在環保人員缺乏的現在,每年百餘名的畢業生,真是「以稀為貴」。

老年人口的增加,會創造醫學、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工作機會。(張良綱)
「生物科技」開闢農科生的新天地
全國大專院校中,只有台大、文大、中興、東海大學、屏東農專、嘉義農專等設有農業相關科系。但是除了農藝、獸醫兩門所需要人力每年不足十個人左右;其它科系都已過剩,其中以森林、畜牧、園藝等範疇最嚴重。
但是風水可能輪流轉。自從生物科技在農業、醫藥、食品工業及防治汙染上,掀起了革命性的影響,農科生的出路有了新天地。
一九八四年,美國一百多家的生物科技公司投資廿五億美元在這場競賽中;美國Dr.M. J. Cetron在「未來五百最佳工作機會」一書中預測:「生物科技將是未來成長最快,且對人體影響最大的行業。」
我國一向循美國軌跡發展,生物科技的吃香應是指日可待。而且,目前政府已將其列入積極推動的八大重點科技之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也預計在民國七十七年投資七億餘元,發展基因重組與組織培養等生物技術,做為農業發展的主要工具。例如改變牛的生長激素使牛奶產量大增;改造植物的遺傳基因,發展出營養價值較高的品種。
「生物技術是一個跨門的尖端科技」,台灣大學園藝系教授康有德解釋說,它由微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學門整合而成。未來農業發展方面需要這方面的高級人力最多,這是對農科有興趣者,不能不注意的新趨勢。
而希望以生物科技為未來發展方向的農學生,必須多費工夫奠定化學、生物、生化等基礎科學基礎,才能在這個新學門中成為搶手人才。

由於國人環保意識的覺醒,可能會影響重汙染行業的前途。(張良綱)
醫科仍然是「龍門」
至於醫事人力——醫師、牙醫師、醫事技術人員、公共衛生防治專業人員、藥劑師等行業——未來的需求量,參酌日本、美國等現在的標準及考量人口成長率,民國七十八年時,每位醫師服務人口數為一千人,八十二年為九百廿人;七十八年每位牙醫服務人口數為五千人,至八十二年則為四千人。
依照這樣的比例推算,平均每年各醫學院供給的牙醫、醫藥、中醫人才共約一千三百五十人,但是分別過剩卅五、一○五,和五十名。西醫師每年平均需增補一千二百七十人,供給量僅七百七十餘人,不足五百人。
很明顯的,未來醫學系畢業生的高就業率和高收入,仍是其它科系學生羨慕的對象;醫學系也還是大多數高中生,爭相躍進的「龍門」。

根據經建會對未來六年醫事人力需求的統計,西醫師每年不足二百人,所以醫學系將仍是高中生想騰躍的「龍門」。(張良綱)
工科也有「冷」、「熱」之別
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除了醫學生,工科人才也被視為熱門寵兒。他們能繼續「熱」下去嗎?
整體來說,大學程度的工程人力仍然供應不足。若扣除百分之廿左右的出國留學人數,至民國八十二年為止,每年平均不足三千人。
但細究類科,其中仍有「冷」、「熱」之別。
根據統計,資訊及電子人力供應不足的情形最嚴重,市場也最被看好——資訊類每年約缺一千人,電子類八百餘人;至於機械及電機不足額分別是六百四十人及四百廿人。
在這個前途看好的部門中,也有些近十年來一直被看好的類科,例如土木工程、化工、航空、航海、建築等系,事實上供應人數已經超過市場需求。
「失寵」的原因,部分起自中山高速公路、中正國際機場、北迴鐵路、台中港等十項建設陸續完工;國家建設趨向高科技,重點發展轉為資訊、能源、材料、自動化、生產技術、光電、食品科技及肝炎防治等八項。再加上民間房地產買賣交易低迷、世界航運不景氣等因素,這些科系的行情更是「跌停板」了。
在各類專科學校中,以工專數量最多,其畢業生多在各工程行業中擔任工程師之下的技術員。
在未來六年,專科程度工程人力,在工業工程、資訊、材料及礦冶等方面每年分別不足六百五十、五百七十、及一百廿人左右;其他如造船、工業設計、建築等人力約不足四十人。(大學建築系畢業生仍然人力過剩,但專科中因有建築科的學校較少,人力仍不足。)
目前全國近四十所工業專科學校,幾乎全設有電機、機械、電子等科;加上各校招生名額都在百名以上,每年畢業生近一萬五千名,造成供需度不平衡。其中電機、機械約過剩三千人,電子方面也超過一千二百人。如此一來,儘管擠入這些就業市場的寵兒行列,身價也難免貶值。

有「職業保障」的師範院校各科系,會愈來愈熱。(簡永彬攝)(簡永彬攝)
資訊人力是搶手貨
以工程類科結構分析來看,在未來六年間,資訊工程師需求成長最迅速,年年成長率均高達百分之廿左右,是另一匹「熱門新貴」的黑馬。
「到了公元二千年,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文書資料是放在電腦裡,」中華民國資訊工業策進會一位研究人員推估。不難想見,未來的廿年內,資訊相關科系的畢業生仍將是就業市場的搶手貨。
一項統計支持了這個預測。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的「資訊人力之成長及未來需求推計」研究報告中顯示,包括資訊工程師在內,資訊從業人員將從民國七十七年的三萬八千二百餘人,增至八十二年的八萬餘人,平均每年要增補六千八百人左右。
其中屬於主管人員、制度分析與設計、應用程式、系統設計與維護等中高層人力,共約四千五百人。而國內各大專院校工、商學院資訊相關科系,每年畢業人數約二千六百人,即使不考慮其中繼續升學或出國進修人數,供給仍不足一千九百人。
沒有永遠的低潮
儘管科技人才之中,「冷熱」因類別而迭有起伏,但比起失業率自來偏高的人文社會類學生,後者似乎更顯「氣短」。更何況人文社會類與科技類學生之比為五十四比四十六,真是「清粥既少,貧僧苦多」。
文科生的未來能有轉機嗎?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專門委員嚴天秩指出,社會科學畢業生就業彈性大,例如中文系學生可以做記者、編輯、秘書、人事行政員……等;因為目前尚乏較詳細的人力運用及移轉資料,所以推估可能不如科技人力方面精確。
然而可以推見的事實是,天下沒有持續不下的「熱門」。同樣的,文科學生也不會有永遠的低潮。「有時星光,有時月明」,一些跡象顯示,慣處「冷宮」的文學院學生,或可開始摩拳擦掌,等待一展身手。
新聞、廣告業後勁十足
隨著報禁的解除,一般認為報刊將激增,很快地需要更多新聞記者、文字編輯等寫作人才;另外,廣告、百貨服飾等行業的持續發展,也需要更多文案、設計、企劃人才。
尤其是廣告業,廿餘年來,營業額成長了二百多倍;從民國四十九年的一億六千餘萬元,增到七十五年已超過二百多億元。依照廣告同業公會的估計,每年平均以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成長,至民國八十五年將突破五百億元,遠景頗為看好。
另外,對於文學院中眾多的外文科系,師大工教系副教授洪榮昭表示,英文系仍將是文科中頗有前途的系組。但如果僅止於會說、聽、寫,已經無法找到好工作,能具備商科、電腦等專業知識,更可提高就業機會。
至於其他語文科系,因日本與我國經貿關係密切,日文系仍將熱門;在我國積極擴展對歐貿易,而精通歐洲語文人才仍甚少的情況下,可望逐漸炒熱。
由此看來,外文系學生的「出路」,顯然過界開拓在商科的市場內。那麼,商科的情況如何呢?
老年人口創造上萬個就業機會
商科人力,像合作經濟、運輸管理等事業在國內並不發達,據估計每年這些行業大約只需增補近十位人力。而對外貿易是台灣地區生存的主要命脈,因此企業管理、國際貿易兩個科系仍是商學院的主要熱門科系。
近年來,資訊管理系有後來居上的氣勢,各大專院校紛紛向教育部申請設立,成為第一類組中,考生最嚮往就讀的科系之一。
而屬於法科的經濟、財稅兩系,主修的課程法商兼備,就業取向偏於商科,是法科中就業情況最好的科系。至於法律系由於每年律師、司法人員特考錄取名額有限,仍然相當的「冷」。
此外,人口結構的高齡化,倒替法科中的社會、社工系創造不少就業機會。
在經建會的「中華民國台灣經濟長期展望」的研究報告中,預計至民國八十九年,國內年滿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將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八.一,超過一百六十萬人。他們將面臨行動不便、收入有限、疾病、衰弱、喪偶、疏離社會……等問題。據估計,將產生上萬個工作機會,其中上千位老人社會工作者,將給予他們心理的治療。
「就業考慮」比以前更明顯
「如果不是當時家裡窮,供不起我念大學,打死我也不去念師大」,一位在嘉義地區頗有名氣的英文老師,覺得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廿年前有實力上台大外文系,卻只念師大英語系。
自從七十四年大學聯考的各系組最低錄取分數公佈後,師範院校有關係組排行全面上揚。以第一類組為例,師大英語、教育與社會教育系皆擠入排行榜前十名,其中英語系還以第六名的地位首度超越台大外文系。師大有此風光,實在是那位英文教師想像不到的。
其實不僅第一類組,七十四年度首次招生的師大資訊教育系,去年已擠入第二類組的「十大」,原始總分排行較前年提昇了十八名。
國內人力專家、師大社會教育系教授陸光認為,如今師範院校各系在考生心目中的行情高漲,主要是因為三年前改採先考試後填志願的新制度後,「就業取向」的考慮更明顯。在有「職業保障」的因素下,第一類組分數高的考生大多先填師大,再填台大了。
除了台灣教育學院各系組、政治大學教育系的部分私費生外,師大、高雄師範學院及今年九所將由師專升格的師範學院學生,仍享有公費分發的權利。
但近年來,社會上已傳有師範院校畢業生供過於求的說法。
真相如何?
教書仍是鐵飯碗
根據經建會、教育部與學者專家共同進行的「師範教育與教師人力需求配合之研究」報告指出,關於七十三至八十二學年度國中、小學教師需求量的推估,在國小師資部分,以每班學生數平均降為四十人、每班教師數增為一.五人的目標為依據,未來六年國小師資大量不足,平均每年欠缺一千餘人。國中師資則以各科教師每週實際教學平均時數來計算,除了工藝、輔導活動、自然科學等三科的教師供過於求之外,其它如公民與道德、國文、英語、數學等都大量不足。
因此,如果你願意以教職為終生職業,至少在未來十年內,職業還是有「保障」的。
攤開密密麻麻的志願表,面對遙遙前程、漫漫人生,究竟該如何取決,才能勝券在握呢?
如果,你在意的是一份安定可靠的工作,選擇科系時,加上「時間」的眼光,掌握社會發展的趨勢,實屬必要;如果,你更在意的是一個豐富紮實的人生,那麼,理想、興趣、能力,絕非高調。畢竟,旁人眼中的熱門科系,高薪職位,在你自己的人生歷程中,永遠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