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稱行醫救人是為「表演上帝的愛」,美籍醫生譚維義卅多年來的表演贏得了無數掌聲;今年更獲得政府頒發的「醫療奉獻獎」。
然而,由於環境的變遷,譚維義辛苦建立的「上帝的工場」——台東基督教醫院,也同許多教會醫院一樣,面臨轉型考驗;而屆退休之齡的他,更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
初見譚維義,只覺他中文流利、滿臉笑容,有對神采奕奕的眼晴。他健步如飛地在醫院堿黿禲A絲毫沒有一院之長的「身段」,也看不出他已經六十四歲,退休年齡將屆。
仔細觀察,他那微駝的背、稀疏的髮,和那雙因常用力而變形、又患有關節炎的雙手,不經意地透露出歲月和長期辛勞在他身上逗留的痕跡。

圖中的傷者,小腿因車禍斷成十五節,要是別的醫院早就做截肢手術了,譚維義仍想盡辦法為他「修補」。(張良綱)
神的安排
卅二年了,這位外籍醫生在台灣的時間,已剛好相當於他在自己家鄉的歲月。
「來台灣完全是神的安排」,譚維義表示,他在美國結束住院醫師訓練時,原打算去非洲醫療傳道。碰巧有位在台東傳道的牧師,寫信回美國基督教協進會,要求派醫生、護士到醫療資源貧乏的台東來。他便向協進會提出申請。
民國五十年,譚維義帶著太太、四個孩子,來到當時被稱為「福爾摩莎」的台灣。最小的老五還是到台灣以後才生的。
他們先在台北學了兩年中文,南下高雄、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兩年後,才來到台東,設立門診。
「每次遇到比較嚴重的病人必須開刀,我都覺得需要一個醫院才行」,譚維義說起建醫院的動機。他透露,直到一天,家中煮飯女孩的父親因肝炎未能及時開刀而死去,他深受打擊,決心要在台東設立一個醫院。
回美國教會說明台東的情況、進行募款後,民國五十八年,譚維義建立了當時台東首屈一指的台東基督教醫院。
「從此我們一家人才真正落戶定居,不再一年到頭搬來搬去了」,譚太太表示。

(左、右)民國五十八年建立的台東基督教醫院,外表看來毫不起眼,卻因為有這麼多位優秀的醫療人員,使其成就讓一般醫院望塵莫及。(張良綱)
半個台東人
卅年來,譚維義儼然已成了台東人。五個孩子都在台東長大,他們會說中文,也會一點阿美語。
朋友來訪,譚維義總是以地主自居,抽空帶朋友四處參觀。「台東這幾年進步很快,到處都在拓寬、建設」,譚維義指著新闢的路說:「記得卅年前我們剛來時,台東連一條柏油路都沒有,全是石子路。」
的確,台東是不一樣了。聽說可建築容積率將有所調整,四處都趕在實施前大興土木。相形之下,二、三十年前台東的「雄偉」建築——三層樓的基督教醫院,已顯得毫不起眼。
然而,在這個小醫院裡,十位醫生中有三位先後獲頒代表至高榮譽的「醫療奉獻獎」,加上護理主任,台東基督教醫院共有四座獎,院長譚維義是其中一位。
擔任公關工作的蔡秀卿表示,過去這些外籍傳道人都不接受表揚和採訪,他們覺得默默替神做工,無須宣揚。近來他們的觀念才略有轉變,認為「讓人家知道我們的醫院」、「讓人家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將有助於吸引更多人來參與。

譚維義對台灣的海底世界讚不絕口,也只有在海裏他才能完全放鬆自己。(張良綱)
親手替病人換藥
無須談什麼豐功偉績、仁心仁術,只要在譚院長的門診室坐上一會兒,只要跟他巡一趟病房,一切就有了答案。
可曾看過醫生親自為病人換藥、裹傷?這種一向由護理人員做的工作,在台東基督教醫院裡,竟由醫生親自動手,且卅年來如一日。身為院長的譚維義也不例外。
難道是護士人手不足?「每天透過直接接觸,才能了解病人的病情發展」,譚維義說得理所當然。
因此,無論是骨折、補骨、褥瘡、補皮……各式各樣的傷口,譚維義眉頭都不皺一下,仔細檢視復原狀況後,再換藥、包紮。
問診室裡,一位婦女指著從其他醫院帶來的X光片,說那家醫院要她開刀,她不敢開,怕有後遺症……。譚維義對病人說:「我們先看你,再看X光。」
從什麼時候發病?那裡痛?怎麼痛?詳細問明作記錄後,他要病人躺下做檢查,凡是手按到痛處,立刻拿筆在病人身上做記號。
之後才拿起X光片研究,並不厭其煩拿出道具、比手劃腳地跟病人解釋:這是脊椎脫位,因為沒有壓迫到神經,眼前不需要開刀。接著指導病人減輕疼痛的睡姿、服藥的方式、減肥以減輕腰部負擔……等等。就這麼一位腰痛病人,他花了將近廿分鐘。

譚大夫的五個孩子都已長大,分居世界各地。如今夫妻互相扶持,感情越老越堅定。(張良綱)
尊重每一個生命
這並不是特例。一位媽媽帶著骨折的兒子來復診。拆了石膏仔細檢查後,譚維義給她一張紙、一隻筆說:「我希望你寫下來,不要忘記!」然後他就一再地示範、說明,怎樣運動可以幫助小孩復健。
這樣的問診內容,無怪乎看一個病人要十五到卅分鐘。平均一個早上只能看十五到廿位病人。因此,要掛譚院長的外科病人,得幾天前就先預約。
這位病人口中的台東權威醫生,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博士,在美國已取得外科醫師執照。醫術高明與否姑且不論,難得的是,宣教士醫生們都十分尊重每一個生命。
一位因車禍小腿斷成十五節的病人,由譚維義為他開刀接骨。這位病人說:「其它醫院都說要截肢,到這堥茬滌k過了一劫。」
卅年如一日的醫療奉獻,會不會覺得累?譚維義回答:「一點也不」,因為他有許多「有趣」的病人,以及至今仍不曾見過的病例。

中國基督徒,你在哪裏?台基醫院需要更多生於斯、長於斯的人來關心、投入。(張良綱)
需要接棒的工廠
有位果園的女主人,被山豬咬到屁股,譚維義花了五、六小時幫她清洗、縫合傷口。後來問病人:「那隻山豬怎麼了?」她竟回答:「肉很好吃!」原來她丈夫把山豬抓來宰了。
還有位傷患,不幸掉進海堻Q鯊魚咬了,總共縫了三百多針。
「卅年來,我在台東還不曾見過槍傷的病人,在美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譚維義欣慰地說。
然而,再怎麼樂此不疲,六十四歲的他也到了快交棒的時候了。
一張台東基督教醫院近期製作的海報,以「需要你接棒的工場——中國基督徒,你在那堙H」為題;並在醫院「二○○○年的財力來源、人力來源」後打上了大問號。
原因是從民國七十八年起,衛生署規定,來華執行醫療業務的外國醫事技術人員,必須通過本地考試。「以前可以請外籍醫生來奉獻,往後就不可能了」,譚維義表示,學會說中文也許不難,但要用中文考試卻不容易。
尋找中國基督徒
既然外國醫生來台不易,只有希望吸引本地醫生加入。「我們希望本院的醫療人員都是基督徒,以發揚基督的愛,但是台灣的基督徒醫生不很多,願意來台東的更是少之又少」,他說。
去年五月,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的中國基督徒醫生——官翰琳加入了台基。他的加入及一年來的表現,都讓譚維義讚不絕口。
然而,台基還需要更多像官翰琳這樣願意自動減薪的中國基督徒醫生。如何吸引更多人來加入呢?官翰琳認為第一要件是——讓人們知道「有這樣的醫院」、「有這樣的需要」。日前台基收到台北醫學院來文表示希望來實習,總算有了好的開始。
醫療法規的改變造成了台東基督教醫院的人才短缺,而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造成了該院經費來源減少。
由於台基的經費來源一向仰賴美國教會,無論是當初建院或六十九年增蓋病房,都是譚維義回美國籌募的。連傳道醫生的薪水,都由美國教會奉獻,而不是由醫院支付。
而台灣近年來的經濟成長、外匯存底,都給人「相當有錢」的印象,外來的奉獻相對減少。譚維義坦白地說:「美國現在經濟有問題,要人們奉獻給非洲窮人,他們還很樂意;奉獻給台灣的醫院,連我都覺得不好意思。」
教會醫院功成身退?
有人認為教會醫院,不僅僅是台東基督教醫院,其他如花蓮門諾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羅東天主教聖母醫院……等,目前都面臨轉型的考驗。這些醫院過去做的都是服務的工作,而非事業經營。如今環境變遷,它們是否應該「功成身退」呢?
對這樣的說法,台基醫院行政主任林淳明不以為然。「社會進步了,大家的奉獻精神卻愈來愈少,這是真的進步嗎?」林淳明認為,台基的任務尚未完成,「有些工作是其它醫院無法取代的」,他表示,只有這個醫院肯耐心地做「修補」工作!很多醫院看病像修電子錶,嫌修理麻煩乾脆換掉。
官翰琳則表示,站在醫病的立場,他並不反對更大的醫院取代台基。但他認為,人的醫療不僅僅是身體、還有精神層面。只有充滿「愛」的醫院,才能對人做全面地醫療。
那要如何讓這樣的醫院繼續持守呢?
目前他們正試圖以加強醫院的組織管理、努力讓醫院升級,來維持這個「上帝的工場」。
修整上帝的工場
三年前,台基開始採雙院長制。請來擁有醫院管理碩士學位的柏德生擔任行政管理院長。
柏德生表示,雖然財務結構尚不健全,但已有盈餘,業績也一直在爬升。「我們成立了使命團,告訴台灣教會我們在做什麼」,柏德生說,雖然為數不多,但己有台灣的教會為台基定期奉獻了。
至於首位中國人進入醫院管理階層的林淳明,則要求這個只知奉獻的醫院,要有成本和投資觀念。雖然部分傳道醫生不以為然,但林淳明認為「企業化」是必然要走的路。
「三年前馬偕分院剛成立時,台基的生意一落千丈,大家都跑去馬偕吹冷氣了」,林淳明表示,當台基在一樓門診加裝冷氣,將老舊的木門改裝玻璃自動門後,病人又回來了。據柏德生估計,去年台基的門診量比前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
「希望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將台基發展成一百床規模的教學醫院,這樣才有醫護人員願意來」,他勾勒心中的藍圖。
雖然將來台基本土化、由中國人接手,已是既定政策,但林淳明卻不希望外籍宣教醫生全數撤離,「他們是精神象徵,會時時提醒我們記得這個醫院的精神」,他說。
願精神長存
台東基督教醫院正面臨轉型,而院長譚維義又即將退休。「我的母親已經八十八歲了,一直希望我能早點回美國陪她」,譚維義說。
許多人惋惜台東終將失去這一位好醫生,但台東卻有許多以他為名(中文名或阿美名Ngangis)的小孩,在一天天長大。也許將來譚維義的奉獻精神,得以在這些孩子身上延續、展現呢。
〔圖片說明〕
P.116
譚維義是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創辦人,以外科、骨科見長的他,只要一天不看病、不開刀,就對自己“不滿意”。
P.117
圖中的傷者,小腿因車禍斷成十五節,要是別的醫院早就做截肢手術了,譚維義仍想盡辦法為他「修補」。
P.118、P.119
(左、右)民國五十八年建立的台東基督教醫院,外表看來毫不起眼,卻因為有這麼多位優秀的醫療人員,使其成就讓一般醫院望塵莫及。
P.120
譚維義對台灣的海底世界讚不絕口,也只有在海裡他才能完全放鬆自己。
P.121
譚大夫的五個孩子都已長大,分居世界各地。如今夫妻互相扶持,感情越老越堅定。
P.122
中國基督徒,你在哪裡?台基醫院需要更多生於斯、長於斯的人來關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