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財經單位鼓勵加工業發展走向多層次、高層次的加工,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食品加工也適用這個道理。中國人一向最精於烹調,台灣又擁有發展食品加工的有利條件,我們何不把食品加工提高到新的層次:
隨著工商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步調日趨繁忙,飲食習慣因此有了很大改變。自耕而食者幾乎已不再見到,甚至自己烹調者也有愈來愈少的趨勢。各種保存時間長、調理方便、營養又衛生的加工食品,需要量愈來愈大。
中國人素來懂得食的藝術,很肯在烹調上花時間與心思,但是由於社會型態的改變,都市居民不耐於採買、揀選、清洗、削切、炒煮……等複雜的調理過程,也不可能有時間或閒情逸致去自行烘焙小點心,因此對各類加工食品,如:速食麵、罐頭、糖果餅乾、冷凍食品……的消費量,都逐年增加。
糖果、餅乾也是加工食品,消費者對零食、點心的品質要求愈來愈高。(李影)
致力發展高層次的食品加工
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與地理條件適宜農作物生長,蔬菜、水果種類繁多;因四面環海,海產資源豐富;肉類、蛋類、乳類、養殖魚類……,也因畜牧事業的進步而產量大增。在幅員不大、礦產資源不多的條件下,農產資源值得進一步發展利用,不僅供應國內市場所需,更應大量外銷以爭取外匯,增進全民財富。
過去十幾年來,我國農產外銷的種類、數量與金額均極可觀,有的曾經加工,有的未經加工;加工的方式,有的經初級加工,也有經高層次的加工。
然而近年來,許多新興國家崛起,他們的人工比我們便宜,在未加工、或經初級加工的農產品市場上,其競爭力較我們為強。因此未加工農產品,或僅經簡單加工處理的,如僅經殺菁(新鮮蔬果在高溫水中通過,迅即起出)處理後迅即冷凍的蔬果,或僅經加糖、加鹽處理的鳳梨、洋菇、蘆筍……罐頭,目前都遭遇了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
以新鮮食品而言,不論蔬菜、豆類、海鮮或肉類,都難以長期保存。而一地的消費量有限,大量生產者,如無便捷的運銷系統,很易蒙受損失。要想保持得久、運銷得廣,就必須予以加工。而最原始的「加工」,是脫水或醃漬,先民即會處理。
到了西元一八○四年,法國政府懸賞一萬二千法郎,公開徵求運輸保存食物的方法,以供前線軍糧之需。法人亞伯特將食物加熱後,密封在一個抽淨空氣的容器中,使食物能長久保存,成就了第一批罐頭食品。後人又不斷研究、創新,罐頭食品很快風行世界各地。
有各種加工食品佐粥,是多麼豐富的早餐。(李影)
外貿勁敵多,另闢蹊徑是要務
一九○○年,臺灣的農業與工業結合,以糖業與罐頭製造業發端。其後數十年,陸續發展出:鳳梨罐頭、洋菇罐頭、蘆筍罐頭、冷凍食品、脫水食品與蜜餞、醬油……等。近幾年來,飲料、乳品、麵包、餅乾、糖果及速食麵等更是發展迅速。目前,臺灣地區的各類食品加工廠共有一萬三千餘家。
臺灣的食品加工業具有多重有利的發展條件,譬如:原料種類多、產量大、人力資源豐富、擅長烹調的傳統,以及既有的加工設備與經驗,均足以讓我們體認,我們應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求發展——發展高層次的加工食品。
尤其我國是以外貿為主導的經濟型態,拓展外銷、賺取外匯,一直是我們的重要課題。但是近年來,加工食品的國際勁敵甚多,我們勢必要在初級加工品的基礎上,繼續致力發展高層次加工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方能拓出新路,再創新局。
任何一件事情的發展,必須植根於原有的基礎上,食品加工也不例外。事實上,我們已有數十年食品加工的經驗,農作的栽種、採收過程,及工廠方面的設備、技術,均已成就完整的體系,易於進一步謀求發展高層次加工食品。目前也有許多食品加工業者,與從事改良食品加工的研究單位,正在一同朝這個目標努力。
有各種加工食品佐粥,是多麼豐富的早餐。右。(李影)
初級加工品仍有發展餘地
但是,高層次加工的新產品固然值得發展,已經佔有市場的初級加工食品亦不宜輕言放棄。例如:去年我國出口洋菇罐頭近二百萬箱,仍居國際市場上數一數二的地位;蘆筍和竹筍亦有三百多萬箱,高居世界產銷量第一位。
在開發新產品、新市場的努力過程中,舊產品的競爭能力亦宜進一步加強,譬如:加強與農友的契作關係,以保證原料的供應無缺;籲請農業單位,協助改良品種與栽種方法,使原料品質再予提高;以自動化加工方式,減低生產成本,保證加工品質;加強拓銷手法,建立品牌的國際市場佔有率……,都是未來應努力的課題。
舉例來說,負責輔導食品加工的各有關單位,對於新興的百香果產品發展,研擬了一套整體的改進措施:在原料供應上,農發會、農業局及農林廳決定從培育優良品種著手,邀請亞洲蔬菜中心,及各大專院校農業科系,研究培植適合外銷的優良品種,並大量繁殖種苗,以供農友取用。
工廠與農友訂定契作合約時,即規定農戶採用特定種苗,並嚴加規定,採收時,不同規格作物,按不同價格收購,以利工廠實施分級包裝。
此外,商品檢驗局對於加工食品的出口,進一步實施港口抽驗,發現不合品管標準的產品,限制出口;國貿局以減少配額三分之一作為懲罰。均為有效提高品質的方法。
洋菇罐頭仍橫掃國際市場
據罐頭輸出公司副總經理陳兆鏗表示:「我國洋菇罐頭的品質早已達世界級標準,但為進一步樹立國際商譽、爭取市場信任,洋菇罐頭公司於民國六十六年起,在洋菇外銷的主要地區,如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首創『洋菇消費責任保險』。」
業者參加消費責任保險,是提供一種最高品質保證,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我國洋菇罐頭。如發現品質不良現象,且不良因素確來自於製造者,則罐頭公會必予以賠償。
品質保證的措施,不但說明我國洋菇業者對自己產品的信心,同時可以提高消費者信任度而吸引購買。據稱,今年一至十月,我國洋菇銷售量較去年同期增加率為140%。
降低生產成本的途徑頗多,工業局先採取小廠合併計畫。以增加輸出配額來獎勵小廠合併,如此可提高機器利用率,降低成本。蘆筍工廠原有一六四家,目前已合併為六十二家,可見頗有績效。
此外,農業局亦打算請財政金融單位,對於農民原料的生產、契約生產原料的收購、更新工廠設備、設置現代化銷售系統等,予以政策性低利融資。並將食品工業納入策略性工業,酌減營利所得稅,鼓勵再投資。
除了原有產品之外,發展新產品,尤其是高層次的加工食品,更是刻不容緩。
設法把美味食品加工保存與運銷
高層次的加工食品,包括罐裝及軟袋包裝兩種。罐裝的可以立刻取食,已經調味處理,主料配料可能有數種之多,烹調講究配方,例如:紅燒雞、咖哩牛肉、紅燒豬腳、雞腳凍、雪堿鶠B豆豉小魚、紅燜筍、肉醬、肉鬆等。而軟袋包裝的則大多為冷凍食品,包括點心類的:水餃、包子、珍珠丸子、春卷等;及半調理食品,如:餛飩、油豆腐細粉、沙鍋魚頭、酸菜鴨湯等。冷凍食品取食時,需經過加熱手續,但均經調味製作,只需經蒸或煮一道手續,即可食用。
業者為開拓新產品與新市場,自會努力尋思、謀求發展,但一般業者到底學理基礎與研究設備不足,許多時候會遇上瓶頸問題,而不知怎麼突破。設在新竹的食品加工研究所,是研究改進食品加工的學術研究單位,他們經常將研究所得提供業者參考,並且提供多種諮詢服務。三年前該所開始研製經多層次加工的「中國菜」。研製的十餘種「中國菜」中,已有「中國炒飯」、「青椒炒牛肉」及「人參雞」,已能完全控制色、香、味及組織的嚼感。
食品工業研究所目前所研製的「中國菜」,大多為冷凍食品。年輕的研究員多為食品營養系科班出身,成天周旋於食譜、市場、廚房之間,並不時向主婦、名廚請教,將一道道中國菜燒出不同火候,再予迅速冷凍,經過一個月、二個月……一年後,分別取出,以微波爐解凍,再請品嘗專家品評風味。然後歸納出改進方式,逐漸訂定調理的成分與程序。
就食品風味、組織及營養成份的保存而言,冷凍食品製造時的加熱時間較罐裝食品短,且加熱溫度也較低,因此品質較易保證。
研究單位也為食品加工的發展盡力
此外,食品工業研究所也進行罐裝中國菜的實驗研究。罐裝食品的製作成本較冷凍為高。發展罐裝食品,是因為罐裝食品的某些特性,冷凍食品不易取代,譬如:開罐即可食用;適合裝盛湯汁或帶滷汁食品;運輸銷售方便,費用較低。
冷凍食品使用時,須經一道加熱手續,且較適合乾類食品。最重要的,在整個運輸、銷售過程中,皆需有冷藏設備配合。同時在管理上很重要,運輸或銷售時,如果食品脫離冷凍庫,食品可能解凍而致細菌滋生,同時經過再三冰凍、解凍,食品的鮮度與滋味會大受影響。
罐頭食品可立刻取食,抑或應加熱後再食用?關於這個問題,食品工業研究所副所長李錦楓說:「理論上罐頭是可立刻取食。一個重視品牌信譽與商業良心的工廠,對品管的控制會十分嚴密;在產品製作過程中,必不會偷工減料或敷衍行事。因此選擇大廠產品,食用的衛生、安全較能得到保障。」
但是有人說罐頭因係以鐵皮盛裝,罐內食品又有各類口味的調味料,恐怕罐皮金屬會受侵蝕,游離至食品中,而使食用者健康受損,李副所長說:「目前製罐鐵皮是所謂的馬口鐵,均經鍍錫或塗漆處理,因此應該不會釋出有害人體的物質。鍍錫的作用不只防鏽,還可保存食品的香味和顏色,因此頗受業者歡迎。至於酸性較高、或含有硫化物的食品,例如魚類、果汁類會侵蝕金屬者,則宜採塗漆處理。塗漆的種類依海產、果汁、肉類等的不同而採用不同配方的漆料。」
食用罐頭時最好加熱
主張罐頭食品一定要加熱後才可食用的人說,在國外發生過食用未加熱罐頭而造成死亡的慘劇。關於這一點,李副所長說:「那是一種肉毒桿菌在作祟。這種桿菌專門寄生在肉類中,如果製作過程不衛生,則不只是罐頭,像香腸、火腿、臘肉、板鴨都可能有桿菌寄生。一般大廠名牌,都會在製作過程中加『硝』以抑制桿菌繁殖,使不致危害人體。因此如果食用者對某種罐頭的產製過程不瞭解、沒有信心,那麼還是以加熱後食用為宜,可以殺死桿菌,保障安全。」
還有人提到罐頭加熱時,不能直接加熱,怕鐵皮加熱後,會釋出有害人體的成分。其實罐頭食品在封罐後必須經過一道高溫消毒的手續,在130℃的高溫中,連續加熱達廿、卅分鐘,因此罐頭連罐加熱不致於有害人體健康。
未吃完的罐頭食品,可以直接連罐置於冰箱,抑或改置其他容器較好?李副所長說:「開罐以後,鐵皮接觸空氣,容易產生氧化現象而釋出鐵鏽味。如果時間過久,生鏽太多,吃了自然有害健康。因此,開後未食完的罐頭食品,最好換裝其他容器。」
學術與實務有待進一步結合
雖然食研所已研究成功多種「中國菜」,卻少有工廠前來承購或採用其配方。主要原因是食研所研製的方法目前仍停留在少量、小規模的階段,但工廠經營必須符合大規模產銷的條件。因此業者對食研所的配方不太有信心,認為他們較偏重學術性,倒是對食研所提供的諮詢服務興趣大些。業者在製造過程中如果遇到某些技術問題難於解決,往往會向食研所的專家請教。理論與實際的進一步配合,是今後國內食品加工事業亟待努力的課題。
一般外銷市場上,統稱我國製造的這些高層次加工食品為「中國式食品」。民國六十二年,中國式食品外銷總額約為四百萬美元;到了民國六十九年,增加為一千三百多萬美元。
目前國內製造「中國式食品」的外銷工廠有廿七家。在美國也有廿多家大型食品工廠生產中國式食品,經營者有華僑、華裔美人、日本人、韓國人、猶太人與道道地地的美國人,所生產的中國式食品,口味多半不道地,但銷路頗佳,每年營業額達一億五千萬美元以上。同時,美國的一萬五千多家中國餐館,每年營業額亦高達十二億美元以上。
除了美國以外,其他各國旅居的華人也許不那麼多,但無論外國人或中國人,對中國食物的興趣與需求量也都相當大。我們國內有比外國更好的發展條件,前面提過的:原料種類多、產量大、人工較廉、擅於調理、配方繁多、經驗豐富,實值得進一步發展。
國內市場也大有可為
事實上,發展高層次加工食品,不但海外市場深具潛力,國內市場也大有可為。前面也提過,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生活型態的改變,人們所能花在料理飲食上的時間與心思愈來愈少;但因為經濟發展,生活水準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興趣與花費的能力卻愈來愈高,營養、衛生、口味佳的高層次加工食品,儘管價格稍高,但料理方便,又能滿足人們不同的口味,必然會有好的市場。
但是一般消費者雖然不很計較售價,卻計較這些加工食品的衛生與營養。不可否認的,國內某些加工廠不太注重信譽,產品品質不穩定,甚至內含有害人體的物質,製作的過程也不講究衛生。而販售加工食品最多的超級市場,在管理上又往往不夠嚴格,任逾期食品繼續在店內販售,消費者一時不察,買回不新鮮的食物,吃出了毛病,日後對加工食品自然失去信心。如果失去信心的人多了,銷售量自然降低;售量一少,工廠出貨慢,產品賣得慢,無法快速「新陳代謝」,東西自然更無法保持新鮮,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而售價因無法多銷而薄利,售價必然降不下來,銷路難以進一步打開,於是又構成一種不良循環,令許多主婦或單身漢大大豔羨國外食品管理制度的嚴密,與加工食品的進步發展。
事實上,吃食的生意是最好做的,因為穿的、用的、住的東西,都相當耐用,且可奢可儉。但「吃」就不一樣,人一天要吃三餐,不吃就沒有活力,甚至活不下去,吃食消費量多,因此生意好做。但它同時也不好做,因為其他生活用品,如果品質不佳,大不了認倒霉,丟棄即可;但是食品可不成,吃下了肚子就會在體內做文章,如果吃進了壞物質,能吐掉、拉掉,比較起來還算好的,就怕是積在胃、腎或肝裡,往往會潛伏好多年才發放。因此食品的衛生檢驗與管理非常重要。
目前國內主管食品衛生事宜的是衛生署,由於編制不足,且對食品衛生的重要性,其認同似也嫌不足,因此無論在法令、檢驗設備、檢驗人員的專業技術、取締的辦法、觀念的宣導、執行的決心……等各方面,均有待加強。
除了衛生管理、品質保證之外,不斷開發新產品,來適合更多人的口味;以自動化生產來減低成本;加強拓銷,使更多人接受……等工作,無論內銷、外銷,都值得食品加工業者投注心力謀求改進。
除了供應國內都市化生活者的需求之外,國外市場也頗有拓展遠景。如我們想在國際市場上打天下,可行的途徑有二:一為就便在國內製造,以成品外銷;一為在海外設廠製造,以資本、技術、經營管理方法輸出。
拓銷國外市場,應建立品牌信譽
中國式食品外銷的主要地區多為先進國家,先進國家對品質要求嚴格,包裝也要考究,因此加工廠必須實施嚴格的品質管制,採自動化生產過程,避免人為的不慎汙染,並且應在包裝上多下功夫。其實,包裝的功用不僅是一種容器、一層保護材料或一種標識而已,精美的包裝能剌激消費者購買的慾望,使銷售量增加。目前國內產製的加工食品,包裝多半太過俗麗,標識也不夠清楚,加工廠實在有必要聘請專家加以設計改造。
此外,負責外銷品管檢驗的商品檢驗局亦須一本嚴格檢驗的精神,對與標準有悖者,宜堅決不予放行,以維持我國產品的信譽。
除了品質、包裝之外,發展適合外銷國家口味的產品,也是亟待突破的問題。雖說我們能製作精緻道地的中國口味食品,但是外國人的口味到底與國人有別,比如:春卷、糖醋排骨、炒雜碎,中國人不覺得好吃,外國人卻普遍甚為喜愛。因此揣摩外國人的口味,在輸出純中式加工食品之外(可賣給海外華人),發展外國口味的加工食品,也是可行之途。比方說,洋菇罐頭、蘆筍罐頭僅經加鹽與殺菁處理,製作簡單,而售價不高;如果我們加工製成洋菇或蘆筍濃湯,售價定能提高不少,經濟效益不言可喻。
經濟部負責督導管理食品加工發展的「食品會報」,於八月間訪日歸來後,邀請日本關西地區八家中華料理館的「調理長」前來台北,為國內輸日的冷凍調理食品,提供合於日本口味的調理方式。
將來還將配合外銷地區,邀請在臺的該國友人,舉辦食品品嘗會,據以研究、改進。
在國外設廠需瞭解當地國情
若在海外設廠,必須考慮成本及銷售問題。目前我國已有幾家公司在美國設有總代理及分公司;也有在海外設廠製造者,例如「頂好」、「味全」、「天一」等。
在國外設廠,有運銷方便,節省運費;產銷一元化,易於管理;產銷間隔時間較短,易保持鮮度……等好處,但是國外的人工較貴,國情與法令不同,業者亦需經過一段揣摩、深入的時間。
「頂好」是國內第一家在國外經營超級市場的食品公司,該公司不但外銷許多種類的中國食品,而且在美國洛杉磯設有工廠。對於為什麼在海外設廠,成本如何估算,頂好公司副總經理賴正義分析:「頂好公司在國內、國外各有一個工廠,兩廠製造的產品不同。國內主要製造罐裝中國食品及需要手工捏製的點心類食品,例如水餃、花卷、包子及千層糕等。國外工廠則製造些較省工的食品,如:春卷、湯圓、饅頭以及不加捏花的水餃和包子。」
「美國盛產小麥及黃豆,原料價格遠較國內便宜,因此我們在國外加工製造省工的麵粉類食品相當合算。除了麵粉類食品外,也適合發展豆類加工品,例如豆漿、豆腐、豆干等,原料成本便宜,加上節省了運費,雖然人工較昂,但整體算來,仍比在國內製造輸出要划算。」
「此外,最主要的,是在國外設廠製作,接近銷售地,產品自然比國內運去的新鮮,較易為消費者接受。」
外銷產品的市場情報蒐集,及拓展市場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外貿協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搜集國際市場商情,為拓銷要務
貿協在海外廿三個地區派有駐在人員或辦事處,蒐集各地區市場情報。每週並出版「外銷機會」和「外銷市場」兩份刊物,報導各地區最新市場動態。至於較具外銷潛力、市場較大的國家,更將資料匯集編成專刊出版。所有刊物都免費提供各界索閱。加工食品的海外市場情報也刊載在外貿協會出版的刊物中。
此外,農業局的「農產品商情報導」,及罐頭公會所作的國外產品統計資料,也都提供廠商研判市場的參考。
外貿協會除了提供市場情報,並聯合業者參加國際食品展示會。過去多年來曾組團前往日本、美國、法國及西德等地參展。
去年,國內共有廿六家廠商,參加日本舉辦的「遠東區國際食品展示會」,現場獲得一百多萬美元的外銷訂單。今年十一月,在巴黎舉辦的國際食品展示會SIAL,國內亦將有十五家廠商參展。
目前正值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廠家都嘆生意難做,這就是「出奇制勝」的時候了。日本人原也是以初級加工業起家的,但是他們很重視研究發展,不斷提高產品的層次,使其附加值提高,因此能源危機、舉世經濟不景氣,對日本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我國是以外貿為主導的國家,在外銷困難的時候,宜致力於開發新產品與新市場,並設法提高加工的層次。農產品外銷也是一樣,目前是努力拓展一條新路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