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投資中國的數十萬家台商面臨了20年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情勢。
前一年6月起,中國接連祭出調降出口退稅、勞動合同法等措施,以出口為導向的台商彷若遭受「五箭穿心」。屋漏偏逢連夜雨,2007年底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歐美訂單萎縮,2008開年後即陸續傳出沿海台商歇業、倒閉,或者往南往西遷移消息,其後全球金融海嘯席捲,台商的慘況只能用哀鴻遍野形容。
這波內憂外患夾擊中,唯一的大利多是馬政府上台,兩岸復談,台商追求多年來的直航夢想在2008年12月中旬「大三通」正式上路後實現。直航後兩岸因航程縮短,大幅降低時間和運輸成本,台商競爭力將因而躍升。
既然異鄉難留,歸鄉路近,兩岸推、拉勢力時移勢轉,「台商返鄉」將成趨勢。然而,寒風刺骨中,資源有限的台灣,究竟該力邀成功台商衣錦還鄉,回饋鄉土?還是張開雙手,讓落難遊子也有機會回家?
事實上,早在2006年中國大陸投資環境丕變之際,政府就已推出土地優惠、融資貸款等多項措施向台商招手,2008年更加碼推出研發補助等政策,吸引台商回來轉型升級。
據經濟部統計,自2006年9月到2008年10月底止,共有一百五十多件、總金額330億元台幣的大陸回台投資案,相較於近三年遷往越南的上千件投資案,為數雖然不多,但他們的故事,或許能給徘徊於十字路口的台商和相關政策若干參考。
從北海岸淡金公路轉進一條尋常巷弄,「至成不織布」廠房中,十多台機器忙碌運轉,一條條的紗線經過「整經機」後,從機檯取下;廠房中段混棉機和梳棉機將短纖製成棉網,多張棉網再紮成棉球;廠房後段,像棉花狀的厚厚棉球透過另一台機器和紗線織縫起來,便成為一捆捆的胚布,經過加工定型,就成了球鞋內裡或鞋底的補強材料──麗新布。
這間看來十分「傳產」的公司,卻隱藏著台灣中小企業遊走兩岸,擷取兩岸之長來壯大自己的機動力與企圖心。
創立於1993年,在台灣桃園與大陸廣州都有生產線的至成,近年業績成長,設備不敷使用,原本打算到印尼擴廠,正好2008年初因台灣競爭者關廠,不想見設備落在別人手裡,便投資近五千萬元買下對手設備,將發展重心又移回台灣。

過去一年中國接連推出「勞動合同法」等整頓出口結構措施,港台等外資小廠經營條件惡化,惡性「落跑」糾紛頻傳,企業與大陸勞工同受其害,對兩岸經濟更衝擊深遠。
少量多樣、高彈性
「我們在台灣的生產線從6 條增加到20條,增聘了40人,生產面拓寬,高階、低階的訂單都可以接了。」企業第二代負責人賴建芳解釋,現在客戶講求零庫存生產管理,能少量多樣和快速交貨,才能滿足客戶的要求。
「客人要100種規格的布,你就不能只生出99種,」賴建芳表示,至成廣州廠受限於機台設備不足,只做14針(1 英吋寬中有14條經紗,針數越高強度愈大)的麗新布;台灣本廠擅長管理,機動性強,專接少量多樣、高階的訂單。雖然利潤較高,但所謂「賣少賺多賺不多」,在景氣不佳的年代,要能大小通吃,才能持續獲利成長。擴廠後的台灣廠已可橫跨14、18、22針、雙針和加工程度複雜的功能性高階布。
回台後,至成除了拓寬生產面,也意外獲得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的奧援。原來,經濟部為了協助有意技術升級的台商返鄉,除了祭出「006688」土地優惠專案、融資貸款等措施外,更在2008年5月加碼對台商推出了輔導計畫,委託所屬16家財團法人協助台商進行技術診斷和研發輔導。(見表二)

投資廈門鎩羽而歸的虎牌米粉董事長林明通2006回台投資,並自行研發全世界第一條米粉自動化生產線,以自動化廠房降低人工成本。
技術支援、服務到家
16家法人之一的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在主動拜訪至成、瞭解其需求後發現,至成新廠由第二代新人接手,希望創新求變、導入新技術的動力很強,紡研所於是提供各種技術協助,包括改善織品的耐磨度、彈性,提高環保製程等,還協助他們申請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使其技術再上層樓。
「目前SBIR已經通過,」賴建芳興奮地說,他們研發出一種「緯向」結構物,可以突破機台限制,像是織上「銀纖維」可產生抑菌效果;織上「彈性紗」則可做護膝等防護方面的應用;織上「夜光紗」就有了夜間辨識功能,這個案子由政府補助40%的經費(140萬元),他們還將申請發明專利。
「以紡織業來說,如果海外台商已經元氣盡失,面臨關廠倒閉,那是不可能回來的,因為台灣的土地和勞動條件並沒有改變;能回台灣的,多半是有能力、有意願想轉型升級或者做『機能性』和『工業用』紡織品的,」紡研所產業資訊及推廣部主任邱勝福指出,他們接受經濟部委託,針對台商回台個案一一登門拜訪,半年來已輔導了約10 家廠商,成果不錯。
翻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的統計資料,兩年來號稱「大陸回台投資」的一百五十多件、總金額330億元台商名單中,有高達9成以上都像至成一樣,其實始終「根留台灣」,從未放棄以台灣為基地,而他們在兩岸分工的常見模式是:台灣做高階、差異化或少量多樣產品,大陸則做低階或新產品技術成熟後大量生產的基地。許多台商更藉著大陸衝「量」賺錢後,選擇回台加碼升級,相對於台商在大陸做研發,容易有智財權外洩的疑慮,台灣政府長年以來綿密深入的技術支援,以及「母雞帶小雞」的研發模式,正是牽繫許多台商不至於離「家」太遠的那條紐帶。

大三通啟動後,人員、物資的流動順暢,一般預期將有新一波的台商返鄉潮。
壓縮機小巨人
全球第四大壓縮機製造商「漢鐘精機」,則是另一種早已深知台灣「技術支援」的可貴而採取「兩岸同步成長」的台商。漢鐘1998年赴大陸設廠時就已規劃好兩岸佈局模式:上海基地是為了進軍中國市場,台灣廠則放眼全球市場,並也是高階產品的研發基地。
很多人不知道,從台北小巨蛋到北京機場、韓國首爾機場的中央空調「心臟」──冷媒壓縮機,都是漢鐘的產品。壓縮機市占率穩坐兩岸及南韓第一名的漢鐘精機,競爭強項是「螺旋轉子技術」,這項技術來自20年前董事長廖哲南有感於國產家電東元、聲寶等品牌的壓縮機一直仰賴日本進口,台灣若不發展自有技術,就永遠是「外商殖民地」。他離開老東家,號召同好自行創業發奮研發,後來又與工研院機械所合作,一步步建立本身的核心技術能力。

投資廈門鎩羽而歸的虎牌米粉董事長林明通2006回台投資,並自行研發全世界第一條米粉自動化生產線,以自動化廠房降低人工成本。
兩岸同步成長
漢鐘每年以營業額的7%投入研發,多年來一直保持與工研院合作,將技術能力逐漸擴展至冷媒壓縮機(中央空調)、空氣壓縮機(工業用)、冷凍壓縮機(冷凍設備),近年研發的「乾式真空泵浦」則跨入半導體、面板設備等高科技領域。
負責漢鐘精機台灣業務的研發經理方宏聲表示,漢鐘在台灣生產的是數量少、單價高、生產人力需求低的產品,直接人力僅占產品成本結構的7.5%,因此外移大陸、東南亞等低工資地區的經濟效益不大。又由於目標市場是歐美日,當地的機械業者生產成本較高,難以和台灣做價格競爭。
而他們在中國大陸則大量生產規格化產品,並以品牌和服務策略,花了10年打敗德美日等強敵,像是大陸改革開放初期,電壓不穩定,各國壓縮機一遇到電壓不穩就會跳電,當德國廠商只會撇清、聲明問題與產品無關時,漢鐘則開發出電壓標準誤差高達100伏特的產品,即使電壓再不穩定也能正常運作。漢鐘也因而搶下全中國35%的中央空調壓縮機市場。
隨著業績蒸蒸日上,漢鐘上海廠 2007年在深圳證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少數A股上市的台資企業;台灣廠則在2006年投資6億3,000萬元於台中精密園區擴廠,預計2009年啟用。這種以大陸辛苦做品牌、經營內銷市場,台灣則努力研發創新的兩手策略,也為漢鐘贏得了「壓縮機小巨人」美譽。

環隆科技董事長歐正明(左一)多年來將大陸賺的錢拿回台灣培養工程師,做「未來產業」。欣慰的是養了10年的「影像電話」在這波不景氣中給了他最佳回饋。
企業內「騰籠換鳥」
一直致力於「兩岸同步投資、同步成長」的通信大廠「環隆科技」,則又是另一種典型。
7 年前,全球網路泡沫破滅、景氣重挫時,台灣3C產業紛紛出走,擴大投資大陸廠,環隆科技董事長歐正明卻反其道而行,在台中工業區投資台幣7億元建廠,跨入當時才剛起步的光纖領域。
「我們是台灣產業的一份子,多少要為台灣考慮,公司全部外移了,員工怎麼辦?」平實謙和、曾被媒體形容為「蕃薯企業家」的歐正明淡淡的說。當時他們的通訊老本行──網路變壓器、電源供應器和電腦周邊產品代工,因為客戶外移、競爭激烈,為了存活不得不外移大陸;但高階、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如雷達等的代工則留在台灣,也試投、研發新產品,如光纖產品、影像電話、衛星定位系統等,等技術成熟或有成本壓力時才移往大陸,也推升台灣總部一步步升級。
一般以外銷為主的科技廠,通常會以大陸擴廠、搶單為優先,「像我們這樣兩岸兼顧,量產與研發創新並重的廠商並不多,」歐正明表示,環隆希望善用兩岸的不同專長,以發揮最大綜效。
為了持續培養「未來產業」,環隆在台灣的600位員工中,就有超過100名研發人員。「研發創新的過程是痛苦的,」歐正明說,大陸賺的錢拿回台灣培養工程師、做完全陌生的產品,萬一做不成還可能拖垮公司,但為了永續經營,只得硬著頭皮做。
他以2008年才首次接到大訂單的「影像電話」為例,其實是10年前就砸錢開發出來的產品,當年因為頻寬不夠,影像傳輸太慢,叫好不叫座;近年頻寬夠了、商業模式成型,加上「運氣不錯」接到一家美國電訊公司的大單,這個養了10年的產品才算開花結果,適時彌補大陸廠2008年一、二季的虧損,也扭轉了兩岸營收比重(台灣從3 成提升為5 成多),讓這波電子業衰退的殺傷力降到最低。
環隆每年提撥營業額的4%做研發,二十多年來研發和整合腳步從沒停止,以網路通訊為主軸,縱向從零組件、模組到系統做垂直整合,橫向則從寬頻、光纖、無線網路產品做水平整合。當前通訊領域的最新發展──被動光網路(一種大頻寬和點對多點的光資料存取技術),環隆已從系統中的光學零件進展到模組整合,未來目標是橫跨整個系統。

環隆科技將高附加價值、客製化的產品留在台灣生產,微利產品則外移大陸,是許多兩岸分工台商常見的經營模式。圖為環隆台灣廠、也是全球最大的影像電話生產線。
彼消我長
在這波回台投資廠商中,也不乏因對岸投資條件不斷惡化、加上台灣積極招商,一推一拉之下順勢轉回來的。
「大陸的不確定因素實在太多了!」幾家不願具名的回台企業都表示,從法規、稅制到行政官員態度,在在讓他們打退堂鼓。以「勞動合同法」為例,雖然一年前政策就出來,但因為配套法規不周全,他們想要依法行事卻無所適從,律師講一套、黨委書記又是一套,耗費了極大的管理成本。
此外,大陸為了抑制人為炒匯、穩定金融秩序,於2008年7月開始推行許多外匯管制措施,「每筆預收、預付的款項和遲延的付款,都必須申報,」業者舉例,一批貨如果出貨90天未如預期收到貨款,必須說明;訂原料預付訂金還要寫切結書,否則就認定有假帳之嫌,「這是完全不瞭解商業運作的干擾,」不要說程序過於繁複,也影響企業資金調度,和與客戶間的往來信任關係。
就在台商疲於應付大陸頻頻出台的「怪招」時,國內政策適時發揮了強大吸力,其中又以宜蘭縣長呂國華的積極招商堪稱一絕。
2007年底,佈局海外10年、全球員工8,000名、總部設在老板故鄉宜蘭的全球潛水衣龍頭「薛長興工業」,將事業第二波重頭戲──彈性纖維廠──的擴建,從浙江海寧全數移回台灣,就是呂國華的輝煌「戰果」之一。
「先是縣政府工商發展策進會經常登門拜訪,知道我們有意回來後,縣長還召集工務局、環保局等所有局處一起開會,2小時溝通,就解答所有設廠的相關疑問,總經理當場就決定回來,」薛長興法務部課長黃桂真表示。
負責招商的宜蘭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總幹事羅文清則說,薛長興評估現在兩岸的成本差距已拉近到8%左右,未來還會更接近,他們又何必在異鄉奔波呢?畢竟宜蘭人親、土親啊!,至於在台灣生產成本的差距,可以靠提高良率和管理效率來彌補。
對企業來說,面對訂單交貨的時間壓力,「每一天都是錢」,宜蘭利澤工業區的窗口每天打電話關心廠商建廠進度,相較於大陸崛起後難免流露的輕率,新縣長上任後宜蘭展現的「重商」新態度,讓薛長興直呼意外。
目前薛長興的彈性紗自動化廠房已完成安裝,正在測試階段,量產後即可將產量從目前的每年1萬2,000噸拉高到3萬噸,進入全球前10大,預計可為家鄉創造近300個就業機會,而新廠旁另一半土地也已經就位,等著主人啟用,向「第二個世界第一」(第一個是潛水衣料和產品產能世界第一)的目標邁進。

近年的大陸回台投資案中,9成以上都是原就根留台灣、兩岸分工的企業,緣於各種不同原因,而加碼台灣。圖為「至成不織布」2008年在台擴廠後生產的少量多樣麗新布。
另起爐灶
同在利澤工業區內,因對岸經營條件惡化、宜蘭招商積極而返台的「虎牌米粉」,2006年也投資數千萬元,並破天荒地自行研發自動化設備,準備大展身手。
「我們是衝著『006688』方案回來的,」虎牌米粉董事長林明通表示,食品加工本來是勞力密集產業,勞工和土地合占生產成本2/3,經濟部推出「006688」,加上縣政府對低污染工廠提供土地優惠後,等於前4年土地都免租金,而雪山隧道開通後,宜蘭距台北木柵總公司只有一小時車程,在呂國華縣長親自登門拜訪後,他只考慮10天,就決定結束廈門工廠,回台發展。
創立於1970年的虎牌米粉,產品行銷美、日、東南亞,外銷佔營業額7成。由於台灣勞動成本高漲,林明通7年前西進廈門租地設廠,但經營得很辛苦,除了勞工效率低、不好管理外,大陸公用事業投資不足,傳統產業還有限油、限電措施,必須半夜起來工作,苦不堪言,大陸鄉鎮小廠的低價競爭,也造成「中國市場大卻吃不到」的窘狀。
鎩羽而歸的林明通下定決心,回台灣要採取新策略,以自動化廠房降低人工成本,「我們做的是全世界第一條米粉自動化生產線,可說是米粉界的賓士車!」林明通解釋,由於過去米粉的製作以人工為主,品質會因為師傅手藝和員工疲累狀況而參差不齊,有了自動化設備,衛生和品質都向上躍升了一級。
比較吃虧的是,受限於鄉土產業經濟規模不足,以前從來沒有工廠以自動化生產米粉,相關機具付之闕如,政府也沒有相關技術支援,從機台的研發到數位化設計,虎牌都得自掏腰包聘請學界協助。「第一條生產線已經『亂』了一年,不過目前已調整到8成,」林明通雖然付出很多,但企業轉型提升的遠景讓他樂此不疲。回台後他還和鄰近的礁溪農會合作開發「溫泉米粉」、「稻香米粉」,以溫泉灌溉栽種的優質米製成,比傳統米粉口感軟Q也易於消化,即將在3月新廠開幕時推出。

兩岸新局
期待兩岸政經情況改善、三通直航而回台投資的「春保鎢鋼」,則是台商海外壯大後回饋家鄉的代表。
春保生產的「碳化鎢」是鎢與鈷的合金,一種耐衝擊、耐磨耗的材料,硬度已接近鑽石,可承受攝氏千度以上的高溫,不但是鎢鋼模具製作的重要材料,也可加工製成各種工具,廣泛運用於工業。
春保從台灣螺絲機械貿易商起家,一路從生產鎢鋼模具,到1987年攻佔了台灣75%市場;又為了掌握中國佔全球7成以上的鎢礦來源,西進廈門,一步步從下游模具、中游精鍊到上游冶煉,以13年時間打造了全球唯一「一條龍」式的鎢鋼製造廠,此後營業額從每年15億元新台幣一路衝到120億,贏得「鎢鋼大王」稱譽。
其間春保產品也從傳統鎢鋼模具,力圖轉型到輕薄短小的高科技應用,如今鴻海集團每年開發的上萬套精密模具所用的碳化鎢,半數以上來自春保。
締造鎢鋼傳奇的春保總裁廖萬隆在2006年斥資15 億元新台幣,在北縣五股工業區買下廠房,引進十幾台德國精密熔爐,專門生產高階鎢鋼,並保證交貨期。
「台灣是我的故鄉,」廖萬隆還記得,三十多年前他是經國先生親手頒發「青年創業貸款」40萬元的第一人,當年他就是靠這40萬元起家。廖萬隆認為,台商在海外成就再怎麼耀眼,若不能衣錦還鄉,一切都等於零,好幾年前他便打算回台灣投資,但因當時兩岸關係緊張、政府對台商也充滿敵意、處處設限而作罷。
綜觀近年回台投資廠商,多半是原先就根留台灣、佈局兩岸,或在海外壯大後帶著資金回來尋求技術支援,或是自行升級後選擇回饋家鄉的。他們的故事還未劃下句點,在兩岸直航、大三通啟動、兩岸乃至整個東南亞經濟統合圈更形緊密的新紀元,會有怎樣的續篇,令人期待。
項目 | 實施日期 | 說明 | 影響 |
---|---|---|---|
調整出口退稅 | 2007.7 | ★取消五百多項「二高一資」(高污染、高耗能、資源型產品退稅。 ★降低二千多項附加價值低、出口量大、易引起貿易摩擦的產品到5%。 |
退稅率從13%降至0-5%,嚴重侵蝕廠商獲利。 |
企業所得稅法 | 2008.1 | ★三資企業所得稅率從15%提升為25%,不再分內外資。 ★中共國家重點扶植的8大重點產業(含電子資訊、航太、生物產業等)則為15%。 |
傳產台商企所稅從15%調高到25%。 |
勞動合同法 | 2008.1 | ★雇主每聘用一名勞工,需繳交5,000元人民幣到專戶。 ★凡企業規章制度違法,勞工可解除勞動合同,雇主必須支付員工資遣費(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 |
人事成本大幅提升,員工可試圖找出企業規章漏洞以之威脅企業,使勞資關係惡化。 |
加工保證金 | 2008.7 | 進口原料要繳100%的保證金。 | 企業積壓資金成本、負擔利息,導致周轉不靈。 |
加快人民幣升值腳步 | 2007.7 |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2007年7月的7.7:1升值到2008年12月的 6.8:1 | 墊高生產成本,不利於傳統出口產業 |
(中國經貿新政)
項目 | 實施日期 | 內容 |
---|---|---|
土地優惠 | 延長實施期限至2009年底。 | ★006688優惠專案:土地租金第1、2 年免租;第3、4年6折;第5、6年8折,租金日後還可扣抵購買土地金額。 |
2008年10月 至2010年12月 | ★789工業區土地優惠出售方案:依各地市場行情,以7、8或9折之優惠售價出售,並和006688措施併行。 | |
提供資金協助 | 持續實施 | ★加強中小企業信用保證成數(擔保5-8成),提高銀行承貸意願。 ★「火金姑」專案,藉由產業龍頭企業(如中鋼、中華電信等)與政府合作擔保(擔保成數9.5成),提供上、中、下游企業及協力廠等 取得資金。 ★貸款項目包括:台商回台投資專案融資貸 款、振興傳統產業優惠貸款、協助中小企業 紮根貸款等。 ★透過經濟部「馬上解決問題中心」,除融資 諮詢服務,也提供寬延退票處理及債務協商 機制,以順利解決融資困難。 |
協助台商技術升級 | 2008年5月至10月 | 由工研院等16家財團法人針對台商技術升級需求,協助台商進行技術診斷及研發輔導,並申請相關研發補助等。 |
(經濟部鼓勵台商回台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