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中國臺灣地處亞熱帶,夏天又熱又長,亟需以科技產物來協助消暑。夏季遂成家電市場一年中最蓬勃的時節。
許多夏天特別需要、使用特別頻繁的家電產品,如冷氣機、電風扇、電冰箱、洗衣機、果汁機等,這段時間的銷售量直往上竄;各廠商也把握時機,使出渾身解數,在創新產品式樣、選擇廣告媒體、設計廣告內容、訂定促銷策略……等環節上,都挖空心思、各出奇招,使得炎炎夏季顯得好不熱鬧。
每年三、四月間,家電業便已展開布署,希望搶得先機,奪佔夏季市場;到了五、六月,各種式樣的新產品紛紛出籠,廣告戰也打得難解難分;七、八月間戰況達到頂峰,業者每天都要檢討業績,修正促銷策略,以把握最後機會……。
他們迎接夏天,如臨大敵。
這是因為臺灣地處亞熱帶,夏天又熱又長,能幫助人們消暑的夏日家電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夏天是家電業一年中最蓬勃的季節。
這些在夏天特別需要、使用特別頻繁的家電產品有:電風扇、冷氣機、電冰箱、洗衣機、果汁機、榨汁機等。

圖1.2:冷氣機是夏日家電的寵兒。圖為今夏流行的直立超薄型機種,輕巧、美觀。(各廠商提供)
電扇是最早的夏日家電
電扇是夏日家電中,最早為人注意的一項。
早在民國卅六年,國內便已開始產銷電扇。當時大同公司與美國西屋公司技術合作,有將近十年的時間獨佔國內市場。後來各廠牌紛紛加入競爭,使電扇市場日漸活絡。
扇葉快速、有力地轉動,比起手搖扇子,風力不知強了多少倍,因此雖然有時在悶熱的房子塈j電扇,風中仍帶著熱意,但已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消暑器具了。
民國六十年以後,國內經濟開始快速成長,人們生活水準提高,曾幾何時,冷氣機漸成人們的「新寵」,使風扇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市場也一度蕭條。
但近兩年來,風扇又「敗部復活」,尤其是外銷數量激增,遠景看好。
據統計,去年我國風扇的內銷量有五十一萬臺,較民國六十五年增加了一倍;外銷量則逾一千二百萬臺,是六十五年的四百倍。
現代人為什麼又回頭用風扇?
其一,近年來遭逢二度能源危機,電價大幅調升並採累進制,使用冷氣機的電費負荷頗重,因此不少人考慮在非必要時改用風扇;其二,人口增加,房屋不斷興建,車輛大量奔馳,使得我們的居住環境較過去燠熱,原來在樹下納涼或搖扇招風即可的人,多得添置風扇;其三,風扇價格較過去便宜很多,許多人家都備有好幾臺,不時打開使屋內空氣流通、涼爽;其四,許多辦公大樓或大廈,採用中央空調系統,萬一故障或馬達抽水不足,房內必悶熱萬分,故多備有幾颱風扇,以防萬一;其五,有人在吹了多年冷氣以後,不僅新鮮勁已過,而且愈來愈覺不能適應,所以改吹風扇;其六,人口及新興小家庭的增加,也使電扇及其他種種家用電器的銷售量不斷增長,因此風扇銷路雖直線上升,冷氣機的銷路也一樣一路攀高。

風扇是最普遍的夏日家電;圖1:新近發展可與冷氣機一起使用的吊扇,兼具照明與裝飾功能。(各廠商提供)
風扇與冷氣機合用,有諸多好處
實際說來,炎夏中吹冷氣應比吹電扇要衛生得多,因為冷氣機供給我們乾燥、均勻的冷空氣,除非經常進進出出、忽冷忽熱,否則不致影響健康。
冷氣機的原理是吸收室內的熱空氣,或直接予以降溫,不斷循環;或排出室外,並吸取外界的新鮮空氣,再經降溫輸入。不論是上述那一種方式,都有降溫、除塵、除濕的功能。
在冷氣間裡使用風扇,可使空氣對流,人們較不會感到沉悶;而且透過電扇,涼風徐徐送爽,冷氣不必開得很大,故可省電。
與冷氣機「化敵為友、和平共存」後,風扇有了一條發展的新路。
民國六十五年,大同公司開始產制專門配合冷氣房使用的古典吊扇,不過這項產品國內使用並不普遍,幾乎全部外銷。
古典吊扇的扇葉多以木或籐製成,噴上金碧輝煌的烤漆,十分奪目;為配合與冷氣機一起使用,它的轉速較慢;扇葉下可裝燈,造型古典高雅,兼有裝飾及照明的功能。

圖2:箱型扇搬動方便,不佔空間。(各廠商提供)
迎接風扇的「第二春」
業者也不斷改良傳統立扇、桌扇,以迎接風扇的「第二春」。
一名業者說:「風扇的主體是馬達及扇葉,國產馬達經多年的改良,品質已相當好;扇葉材質也從金屬發展到塑膠(或塑鋼),使製造成本降低,且質輕、搬動方便,又可有各種顏色。」
此外,還有許多風扇具「附加功能」,例如:定時開關、轉速自動調弱、一觸即停……,或裝有電線自動收藏器、夜明燈、電子時鐘……等,五花八門,使消費者用來更方便,也有更多的選擇。
二、三年前,箱型扇問世,它挾重量輕、體積小、顏色多、造型美、價錢便宜(每臺在六、七百至千餘元間)、風向涵蓋面積大,及扇葉由導風板罩住,小孩不致將手指伸入而較為安全等優點,以異軍突起之勢,橫掃風扇市場。
冷風扇則是近年才上市的新機種,以水來降溫,使吹出來的風較涼,功能介於冷氣機及電風扇之間,售價從三千元至五千元不等,是目前國內風扇中最貴的一種。它吹出的風雖然較涼爽,但含有濕氣,有風濕病及鼻、喉、肺功能不佳者,不宜使用。

圖3:傳統的圓頭立扇。(各廠商提供)
冷氣機是夏日家電市場的寵兒
冷氣機是夏日家電市場的寵兒,從民國六十七年起,迄今每年的成長率都高達25%。而且它的單價高,故為業者在所必爭。
民國四十年間,國內便有進口冷氣機,大多由美軍福利社流至市面,數量很少、價格極高。
五十三年,臺灣三洋電器公司開始與日本合資製造,是國內產製冷氣之始;民國六十年後,有許多廠商跟進。如今較具知名度的品牌如國際、聲寶、大同、日立、東元、將軍、歌林、中興……,都是那時開始大量製造的。
早年國內冷氣機幾乎全是日人在臺投資或中日合作的產品。政府為扶植國內業者技術生根,逐年提高產品自製率,特別訂定日商投資條例,規定日資廠商產品的50%須外銷,且其中20%須回銷日本;並限制中日合資廠商外資額不得超過40%。
在政府大力扶植及業者的努力下,國內冷氣機的自製率逐年提高,目前已達八成。而且,自中日斷交後,日方有些廠商逐年抽回資金,也使得國人自有資金比例升高。
國產冷氣機分箱型及窗型兩種,箱型體積大、冷度強,大多在商店、餐廳、辦公室中使用;家用冷氣機要為窗型。
早年消費者對冷氣機最大的要求,就是要強冷,因此各廠牌競相以運轉力強大的馬達及壓縮機為訴求重點。但因製造技術未臻理想,常有聲音過大、機身發燙、會滴漏水等缺點。

冰箱的設計日見精巧;圖1:在冷藏室上開小門,取用飲料方便又省電。(各廠商提供)
訴求三部曲:強冷、省電、健康
三洋公司業務部經理謝嘉一指出,冷氣機技術發展的第一階段是穩定品質,務期達到強冷、無聲的基本要求。
冷氣機耗電量驚人,根據臺電公司的統計資料顯示,每到夏天,國內耗電量就因冷氣機的開啟而大幅上升。近年來,主要由於冷氣機的普及,使夏季尖峰用電從民國六十七年的80萬千瓦,到六十九年跳升至110萬千瓦,預估今年更將達830萬千瓦。
此種情形在能源無缺時,還不構成威脅,但從民國六十七年,第二次能源危機發生,加上經濟不景氣,冷氣機的高耗電量便顯得格外刺眼。
「省電」於是成為第二階段的訴求重點。而判斷冷氣機是否省電,就要看能源效率比值,即習稱的EER值。
EER值,是以冷氣機每小時發揮的冷卻力,除以用電量算出來的,數值愈高,表示愈省電。
有鑑於冷氣EER值與耗電量息息相關,經濟部於民國七十年起,委託臺電所屬的大電力試研中心,辦理EER值的檢驗工作,規定各廠家生產冷氣機的EER值須逐年提高,例如:冷卻能力在3,550 千卡(約等於一般所稱的三噸冷氣),民國七十年規定的EER值為1.73,今年則提高至2.11。
這項規定也帶給業者一個很好的宣傳題材,廠商競相以高EER值、省電機型作號召,你來我往,戰況熾烈。

圖2:家庭式雙門冰箱,貯藏容量大。(各廠商提供)
為什麼會得冷氣病?應如何避免?
戰火一路延伸,直到前年,又有新的發展:很多長期生活在冷氣房的人,時有鼻子過敏、打噴嚏、咳嗽等症狀,因此也有了「冷氣病」的說法。冷氣機使用愈來愈普遍、「發病」的人愈多,這個問題也愈來愈受重視。業者的訴求方式又進入一個新階段,主題是:健康。
所謂的「冷氣病」形成原因很多,主要是機體安裝不當、造成空氣循環不佳及冷氣過強所致。
冷氣機應安裝在日光照射不到、通風良好之處,高度最好在100至150公分間,如此可使冷風下降至地面的距離縮短,空氣循環較佳,就較不會引起「冷氣病」。國內大部分建築預留的冷氣孔都太高,是不正確的。
業者為強調吹冷氣無損健康,有的改良冷氣機的風口,避免過強冷氣直吹人體,開發成側吹式或下吹式;有的則將微電腦用在冷氣機上,由其感應室溫,並據以調整馬力,達到自動調溫的效果;此外還有定時、定溫、睡眠及自動顯示室溫等裝置。
如果已經有「冷氣病」的症狀,應怎麼辦?長期下來,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
醫學專家指出:如前所述,冷氣機有降溫、除塵、除濕等功能,不僅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應該比吹風扇要好些。但是,如果經常出出進進,使身體忽冷忽熱,或是從外面滿頭大汗地進來,就站在冷氣機前直吹,這樣就會使身體受到傷害了。

圖3:小型冰箱適合擺在臥房中,通常是家中的「第二台」。(各廠商提供)
自動調溫,冷氣銷路佳
如果使用的是老式冷氣機,除濕功能不佳,那麼降溫後會使相對濕度增加,此時如果有人結締組織(如韌帶、肌肉、肌腱等)有毛病,或是風濕病、哮喘病、慢性肺病患者,對升高的相對濕度特別敏感,進冷氣房就覺得不舒服,待久了會引起肌肉疼痛、肌腱發酸。
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換裝除濕功能強的冷氣機,如不可得,就只好加裝除濕機,使空氣中的水份降低。否則,就別把冷氣開得太冷,儘量與室外溫差維持在5℃左右,以緩和進出冷氣房時溫度與相對濕度的變化。
在今年的冷氣機市場上,各家為提高勝算,都提早布署。三、四月間,國際牌首先打出「早買早好」口號,以低利分期付款優惠買者,搶得先機;聲寶牌隨即提出「先享受後付款」加以反擊,其他廠牌亦紛紛跟進。冷氣機市場在夏天來臨前,即已殺聲震天。
而在各類產品中,以結合微電腦與直立超薄設計的新機種,因具自動控溫裝置,銷路最好。此機種能自動降低馬力,不但可避免開得太冷影響健康,又可省電;加上機型小,普通窗口即可安裝,十分方便,雖比同噸位的冷氣機貴上三、四千元,仍供不應求。
由此看來,如今消費者對冷氣機的要求是多重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多,與當年只單純的期望「冷房」效果相較,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4:從冰箱取出冰涼的飲料和水果,全家人共享豐盛的早餐。(各廠商提供)
電冰箱功能不斷增加、改善
冰箱與冷氣機同是散發冷空氣,營造溫度較低的環境,不過一個容納物,一個對象是人。
冰箱的主要功能是冷凍、冷藏,除可以低溫貯存食物,使不致腐壞之外,也可冰冷飲或制冰凍食品,使我們在暑熱季節可享受清涼的水果、飲料或冰品。
當年人們在使用放冰塊的木造土冰箱時,覺得電冰箱真是神奇之物。待國內工業發展,大家都有了電冰箱之後,對它的要求也就多了:無霜、雙門、三門、門中門、美背式、自動制冰、門外自動取冰、各種彩色外型……,均是為迎合消費者而發展的。但有時「將心比心」業者也會比錯了。
去年夏天,業者推出「電子」冰箱——以微電腦控溫,並有定時快速冷卻、顯示箱內溫度器等裝置,但因人們認為冰箱的溫度不必控制得如此精確,而銷路欠佳。
業者痛定思痛,仔細檢討,發現並不是每種產品都能追趕時潮,而須針對產品特性、使用者的期望來研究改進,才會受歡迎。
冰箱最主要的使用者是家庭主婦,現代社會職業婦女很多,她們平時工作忙碌,多利用禮拜天買菜;又因經濟能力提高,一般都買得很多,需要冰箱有較大的容量。而且,現在許多人家都沒有菜櫥,不論冬夏,多將剩菜以保鮮膜包好,收進冰箱,大同公司業務處長王安崇說:「所以,容積大且櫥櫃化,是冰箱未來的發展趨勢。」

圖1.2:夏天衣服更換頻繁,洗衣機可幫主婦節省時間和精力。(各廠商提供)
櫥櫃化、多門化
容積增大,並不意味體積也將愈來愈大,冰箱業者正致力改良材質,使它的隔熱材料變薄,且善加利用箱內的每一寸空間。
「為順應『櫥櫃化』的需求,冰箱也將走向『多門化』,今年國內的新機種多是三門式,日本則已發展出四門式冰箱。」王安崇說。
多門冰箱內「隔間較多」,有蔬果盒、保鮮盒、魚肉櫃、冷凍盒、活動架……等,食物可分類放置,要取某類東西時,只須開放置部位的小門。與單門或雙門冰箱相校,物品分類擺設,放、取方便,還可減少冷氣外溢,有省電的功能。
家用電冰箱除走向大型化、多門化外,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現代人結婚較晚,或隻身在外工作,皆須自行居住;也有些人雖有家有室,卻喜歡在工作場所附近準備一個小小的休息室或工作間,都促使小套房興起。小套房所用的設備自然是以「小」為宜,因此袖珍型冰箱亦很受歡迎。
國內冰箱約從十年前開始普遍,普及率現已達91%,因此訴求方式不再是吸引沒有的人購買,而是鼓勵汰舊換新,或同時置二臺,目前業者打出的口號是:「府上的第二臺」。
一般家庭的第一臺冰箱,多是放在廚房或餐廳中,以容量大為宜。第二臺則可放在客廳、起居室、書房或臥室,以放點心、零食、飲料為主,因此以小為宜;且顏色多採溫馨、浪漫的色調,以配合室內裝潢。
由於夏天時服裝更換頻繁,洗衣機使用機會大,故也是重要夏日家電之一。

圖1.2:夏天衣服更換頻繁,洗衣機可幫主婦節省時間和精力。(各廠商提供)
洗衣機自動化程度已愈來愈高
洗衣機以形式分,可分雙槽、單槽;以運轉水流分,則分為旋轉式與直立式。在國內,以雙槽(洗衣槽與脫水槽分開)、旋轉式較為普遍。
民國五十三年,三洋公司「媽媽樂」洗衣機首先在國內上市,即為雙槽、旋轉式水流機種。
隨著時光推進,這類洗衣機愈來愈好用:旋轉盤經多次改良,由最初的圖形,演進為花瓣型,使水流更有力、衣服洗得更乾淨。自動化程度也不斷提高,由雙槽,且需使用者控制換水、洗濯與洗清時間,至洗衣槽全自動,唯一需要動手的,是將衣服自洗衣槽拿至脫水槽;再變成單槽,只要把衣服放進去,按下開關,從洗衣到脫水一貫作業,可以「一滴水都沾不到手」(洗衣機廣告用語)。
旋轉式水流的單槽洗衣機,雖較為方便,但壽命通常較雙槽機短;而且不論單槽、雙槽,旋轉式水流中,衣服會打結,難免也就有些「死角」無法洗淨。

圖3:洗衣機控制板上的新式觸控開關,比旋轉式操作方便。(各廠商提供)
直立式水流機種是未來必然的趨勢
採用旋轉盤的機種屬於日本式,為改善這類機種的缺點,約在七、八年前,國內又引進歐美普遍採用的直立式水流機種。
直立式水流機種,是用一根軸棒帶動水流,水潮呈上下垂直流動,衣服較不會打結,可以洗到每個部位。
採直立式水流的,幾乎全是單槽、全自動機種。這類機種既方便、衣服洗得又乾淨,十分理想。但目前在國內銷路並不好。
原因是:它的售價在新臺幣一萬三千元至三萬元間,約較旋轉式機種貴了一倍;而且國人已習慣旋轉盤式的水流,還不太能接受洗衣棒式水流。
大同公司洗衣機設計課長李裕仁說:「可以確定的,是採用洗衣棒式水流的洗衣機,為未來必然的趨勢。只要能做到品質與歐美並駕齊驅,並透過大量生產降低成本及售價,必能漸獲大眾採用。」

圖:夏日喝蔬果原汁,解渴又營養,果汁機與榨汁機大為流行。(各廠商提供)
現代人講究營養,榨汁機應運而生
果汁機與榨汁機是夏日用得最多的小家電,用以製作果菜汁飲料,不僅消暑解渴,且有益健康。
「果汁機」顧名思義,是用來打果汁,它的底盤有鋒利的刀片,可將水果切成小塊,加上冰水、砂糖(或加入一點碎冰),共同置於杯中打五分鐘,即有衛生、營養又可口的果汁可喝。
果汁機也可打豆漿,比外頭買的便宜很多,味道也更香濃,不過濾豆渣時比較麻煩一點。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人愈來愈講求營養,飲用新鮮果菜原汁成為時尚,因此榨汁機應運而生。
適宜以榨汁機榨取原汁的果菜有:楊桃、鳳梨、蘋果、梨、胡蘿蔔、苦瓜、包心菜、洋蔥、芹菜……,所榨汁液,可以單獨飲用,也可多種混和加蜂蜜調味後飲用。
榨汁機是新產品,有擠壓棒、壓搾盤、過濾網、果渣杯等組件,構造較複雜,且所需馬達馬力較大,因此價格較果汁機貴很多。
目前,果汁機的價格在新臺幣五、六百至二千元間;榨汁機則在二千至四千之間。還有果、榨汁機合併的「果菜機」,製作精巧,機件拆卸、換裝容易,但非常昂貴,名牌產品一個要新臺幣五千元以上。

圖:夏日喝蔬果原汁,解渴又營養,果汁機與榨汁機大為流行。(各廠商提供)
榨汁機的使用率不高,還是以先買果汁機較實惠
果蔬原汁固然營養豐富,但製作起來頗為費事,且許多菜蔬原汁的滋味不怎麼佳妙,因此很多人在購置了榨汁機後沒多久,新鮮勁一過,也就「束諸高閣」,相當可惜。
所以,若既無果汁機、又無榨汁機者,想購置一項製作果汁的設備,不妨先買果汁機——一來,如前所述,果汁機可用來打各種水果汁,又可製豆漿等,用途廣,使用機率較高;二來,果汁機較便宜,即使買後很少使用,也不嫌浪費。
食品工業研究所副所長李錦楓指出,製作果汁(無論打或榨汁)須注意:(一)選擇新鮮的果菜;(二)清洗乾淨,不要去皮,因為很多果菜的主要營養都在皮上;(三)做好的果汁立刻飲用;(四)若果汁不甜,可加些蜂蜜或紅糖,避免加白糖,因白糖會分解維生素B1、B2,破壞果汁營養。
如何選購夏日家電?
夏日家電種類、品牌繁多,該如何選購?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指出,選購家電的一般原則是:
(一)選擇口碑好、信譽佳的廠牌,這些公司有較完善的售後服務,消費者較有保障。
(二)了解自己所需及各廠牌產品的特性,是要造型美、附加功能多的新潮型?或經濟實惠、堅固耐用型?……依自己所需來挑選合適廠牌的產品。
(三)選購時,注意產品外觀:接縫是否接好?烤漆是否平整?有無帶電部分露出表面?……由小可以見大,若小地方都很精細,品質即較可信賴。
(四)電氣運轉馬力的強弱,取決於馬達的好壞。因此選購時應細聽其運轉聲音,以安靜者為佳。
此外,選購各項產品還有其他特別需要注意之處:
冷氣噸位依裝置的空間而定,八坪大的客廳,約需裝設一噸的冷氣機,可由此類推。但若房間通風間隙多、有西曬或位於頂樓,就需裝噸位稍大者。此外,要比較同噸位機型的EER值,高者為佳,且最好有大電力研究中心的檢驗合格證明。
家裏要買第一臺冰箱時,最好選大一點的。很多新婚夫妻認為家裏人少,不如先買小的,殊不知冰箱的價錢高、使用期長,不可能輕易換置;尤其小娃娃一來,冰箱內所存放的東西即大增;待孩子漸長,或人口再增,冰箱的容量必需更大才會夠用;……假如家裏有著一臺不夠用的冰箱,明明又還很新,此時難免會煩惱,因此,即使是新婚夫妻,最好還是買大一點的。
電冰箱依除霜方式,可分為:手按鈕除霜、自動除霜及無霜三種。手按鈕除霜是自己選擇除霜時間;自動除霜是指定除霜時間後,到時間就自動除霜一次,使霜不致累積。
無霜冰箱則是根本沒有霜,是以強力風扇促進冷氣循環,使冷凍室不結霜,因風扇24小時不停運轉,耗電量是除霜冰箱的好幾倍,消費者可視經濟能力及需要選購。
洗衣機經年與水接觸,最好選購外殼及底座材質是塑鋼或不鏽鋼的機種,即使價錢稍高也值得。
購買榨汁機時,需注意選擇容渣量大的產品,免得不時要倒渣。
如何使用、保養夏日家電?
使用風扇時應避免強風直吹人體。扇葉及護罩易沾灰塵,宜經常拆卸洗滌:但馬達、開關等電氣零件則不可沾到水,以免生鏽或漏電。
冷氣機除了如前所述,應注意安裝位置外,還應每一、二周清洗一次濾塵網。而且,除非長期離開,否則莫拔掉電源插頭,不論啟動或關機,僅扭轉機內開關即可,否則既費電、又容易損壞機器。
使用冰箱,除應注意清潔、衛生外,亦不宜把熱食直接放入,且宜儘量減少冰箱開門次數及時間。
使用洗衣機時,最好依衣物質料分類洗滌。脫水時,厚重、大件衣物放在脫水槽下方,有平衡脫水槽的效果。
平時還應多注意家電產品表面的接縫是否密合、螺絲有無松脫、是否有異常的轉動聲或雜音,以及早發現損傷,及時維護修理。
「預防重於保養,保養重於修理,修理重於購置」,是每個精打細算的消費者,使用家電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