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考季,屏東縣內埔鄉的昌黎祠就會湧進大批考生,向韓文公,也就是唐朝大文豪韓愈祈求文采與考運。不同於一般比「神氣」的寺廟,這座台灣唯一的昌黎祠,每逢韓文公的壽辰,熱鬧慶祝中更顯「文氣」十足!
九九重陽,屏東縣內埔鄉的昌黎祠湧進了大批信徒。與一般寺廟大不相同的是,除了老人家,更多孩子在長輩的帶領下,前來向韓文公祝壽。「要向韓文公燒香,考試才會得第一,」長輩們一旁殷殷囑咐。一位小學五年級的鍾小妹妹說:「那我要拜兩次,兩次月考才會都得第一。」

「龍噓氣成雲」,將韓愈的文章化為生動活潑的親子活動,讓孩子輕鬆地進入韓愈的文學世界。
有考必拜
祠堂內,兩邊牆壁上,掛滿了全台各地各種考生的准考證影本,除了中學生基本學歷測驗,碩、博士招生,出國留學考,還包括檢察官、書記官、法警等公家考試,甚至有人將求職的面試通知都掛在上面。每逢六、七月考季,昌黎祠更是人山人海,寸步難行。
內埔鄉昌黎祠是台灣唯一以韓愈(韓文公)為主祀神明的寺廟,也是全台莘莘學子們的保護神。「自古早,阮內埔鄉就出過很多進士、舉人,這全是韓文公的保佑,」昌黎祠主任委員鍾正雄表示。今年就有一位遠從宜蘭來的考生,因為通過特考,前來還願,還給韓文公包了三萬元的大紅包;平日打金牌前來致謝的也不少。四名屏東科技大學四年級的女學生,為了明年的碩士考試,手執清香,報上姓名和年紀,口中叨唸著:「天圓地方,四平八穩,金榜題名,光宗耀祖」,虔誠地向韓文公上香。

靜心寫上一首唐詩,再到韓文公面前朗誦一遍,將可獲得毛筆一支。韓愈祭慶典的文藝氣息濃厚。
韓愈到台灣
有一首內埔地區的童謠說:「古早廟,尚神奇:天后宮,拜福氣,韓公祠,拜考試,有燒香,有保庇。」家住昌黎祠附近、四十多歲的張國榮說:「從小我們都知道韓文公,到了國中,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唐朝的大文豪韓愈。」
說起韓愈與內埔鄉民的關係,得從西元八一九年、唐憲宗時說起。一千一百八十三年前,唐憲宗派人前往陝西法門寺迎取佛指舍利至京師,王公大臣以至百姓,大家競相膜拜供養,當時五十二歲的韓愈,在朝擔任刑部侍郎(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院副院長),認為這種事太過荒唐,於是寫了一篇〈論佛骨表〉,認為迎接佛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許多迎過佛骨的皇帝甚至早逝,氣得皇帝要殺韓愈。幸賴諸大臣全力營救,才免了死罪,但卻被貶放到當時還屬蠻荒瘴癘的廣東潮州。
儘管到了偏遠之地,然而韓愈卻努力以對,對地方多所建樹,尤其是興教化、擢人才。宋代文豪蘇東坡所寫的〈潮州韓文公廟碑〉,就說「自是潮之士,皆篤於文行。」潮州人感念韓愈的德政,於是立祠崇拜。明清之際,附近的鄉縣皆奉韓愈為地方守護神。來自廣東一帶的內埔鄉客家族裔,祖先在東渡台灣時,依照潮俗,奉請韓文公神像前來祭祀。
在昌黎廟裡,除了奉祀韓愈,兩邊分別是當時被韓愈請來執掌教育的趙德,以及韓愈的姪兒韓湘——民間傳說的韓湘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昌黎祠牆上掛著一塊匾額,上面刻著韓愈的詩文,道盡他的剛正,而這一首詩書寫的對象,正是前來送行的韓湘。

以文化古蹟巡禮代替遶境陣頭,韓愈祭吸引大批孩子親近廟宇。圖為內埔鄉的胎形伯公與大樹公。
講堂新聲
內埔鄉昌黎祠的興建有兩種說法,一是清嘉慶八年(西元一八○三年),由內埔鄉先賢鍾麟江所倡建,一說是道光七年(西元一八二七年),由武生李孟樹創建。當時,距離內埔庄最近的鳳山縣儒學有二十里路遠,因此鄉民們就在昌黎祠內延師訓導,教育人才。一時間文風鼎盛,出了歲進士邱國禎、進士江昶榮、舉人邱雲鵬、曾中立、曾偉中、李向榮等等。倡建人鍾麟江並在昌黎祠設立祀典會,資助講學的老師和就學的孩子,另外還設有「六堆科舉會」,提供參加「鄉試」和進京趕考士子們的盤纏。
即使是日據時代,昌黎祠都還是孩子們的「漢文」學堂。「我們小時候,進國小之前,都是一個鹹水索(藺草)袋子,裝著三字經、唐詩幾本書,還自己帶著小椅子,在昌黎祠讀漢文的,」今年六十多歲的主任委員鍾正雄和總幹事邱洪鈞都還記得,當年大概有近三十位的孩子在昌黎祠跟著老師唸讀。
昌黎祠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在日據末期、戰亂開始之後不再聽聞,除了考試旺季,人們似乎漸漸淡忘昌黎祠與一般寺廟的不同。不過,在去年,包括曾達仁、劉孝明、李安琪、黃紫環、張偉正等一群內埔鄉「五年級」的中壯年人集合起來,讓昌黎祠再現過去文化講堂的風光。
「你可以看到昌黎祠這一個以文化教育為主的主題廟,經常有青年學子出現,」家就住在昌黎祠附近的屏東社區大學主任秘書劉孝明指出,「考試時到昌黎祠拜拜,是內埔一帶孩子的共同記憶。我們希望能以此為基礎,恢復它過去『講堂』的角色,讓它具有現代文教基金會的功能。」
一群年輕人齊聚,以曾達仁的書店為基地,當時距離韓愈壽誕只剩一個月,因此每個人提出他們手邊現有的資源,再將資源與昌黎祠連結,例如讓社區大學的實驗劇團與韓愈最知名的〈祭鱷魚文〉結合,推出露天劇場。版畫家黃紫環則將韓愈的造像設計成木刻版畫,供民眾自行拓印成「金榜符」等。
有了初步的構想,他們很快就向管理委員提出想法。由於經費幾乎不需廟方支付,管理委員會也就姑且讓年輕人試試看。去年九月九日韓文公生日當天,寺廟推出第一屆《韓愈祭》,除了祭鱷魚文的露天劇場,金榜符拓印,還有藏書票展、文公帕植物染、老照片講座。單單是排隊製作金榜符的民眾就排到昌黎祠外,又繞了好幾圈。
第一屆韓愈祭花費不到十萬元,卻成功地打響昌黎祠的名聲,同時也讓民眾進一步瞭解昌黎祠文廟的特殊性格。

一身官服,一卷在握。唐代大文豪韓愈,成了南台灣重要的考試守護神。
親子學韓愈
第一屆韓愈祭舉辦之後,外縣市來祈拜的民眾明顯增多,一位媽媽也十 分感動地說:「內埔鄉從來就沒有什麼文藝活動,想不到今天在我們家門口就有這樣的文藝季。」今年第二屆的韓愈祭,老一輩委員更加放手讓年輕人去發揮,一連三天擴大舉行,一方面以更精緻、多面向的活動來介紹韓愈,一方面擴大結合內埔鄉與屏東縣客家社區,讓韓愈祭成為客家族群引以為傲的文化特色。
十月十四日第二屆昌黎祭首先開場的是韓愈文學講座。屏東縣社區大學講師郭惠蕊以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來談現代社會的生死教育;台北師院社教系講師曾喜城,以昌黎祠來談韓愈與客家族群的特殊關係。而一場「親子學韓愈」的活動,更令大人、小孩有趣地進入韓愈的文學世界。
「好久好久以前,龍只是一隻在地上爬行的普通動物,有一天牠發現自己可以吐出美麗的雲朵給人們帶來許多喜悅,於是牠努力地吹出雲氣,凝成朵朵祥雲。終於,龍乘著雲,飛上天空,成為最有威力又吉祥的神龍。」這出自韓愈〈雜說〉的文章,屏東社區大學副主任戴珍妮以一個龍頭,幾把畫著麟片的雨傘,讓孩子在操作中,瞭解韓文公期許孩子們都能靠著自己的努力,終能龍飛在天的心意。

因為韓愈祭,屏東地區客家社團大團結,作了一場精彩豐富的晚會表演。
好個硬頸的韓文公
第一天的活動,動員了屏東社區大學的師資與人力,而當晚的「大夥房音樂祭」與第二天的文化古蹟巡禮及客家秋歌,則又加入了屏東平原文化協會、內田社區發展協會、客家公益會、鄉土語言權益促進會等各路客家人馬前來助陣。「我們希望藉著韓愈祭,形成客家族群的大連結,」前鄉民代表、也是第一屆發起人的張偉正表示。
包括附近許多國小的師生們,都專車前來參加。學生們拿著過五關的地圖,一一認識客家族群用來燒化文字的惜字亭,形似閩南人墳塚的胎形伯公(土地公),還有大樹公和門簾製作。最後一關則是以毛筆寫上一首唐詩,然後在韓文公神像前朗誦,這樣的禮拜,意義深具,許多長輩在旁不禁拍手稱好。
說起韓愈與客家人的結緣,是他生命的一個偶然,然而追究客家人對韓文公的崇拜卻是有跡可尋。
「韓文公的精神與阮客家人很像,」地方耆老劉閏安解釋,「韓愈膽敢在朝野沈迷於佛教當時,諫迎佛骨,不驚被殺頭,就係阮客家人的『硬頸精神』。」此外,韓愈在潮州延師興學,對教育的重視,也與客家人相同。「過去祖先來台,一邊開墾,一邊興學,晴耕雨讀本來就是客家人的傳統,我們的父母都是賣田、賣地也都要給孩子唸書的,」總幹事邱洪鈞表示。

一群屏東科技大學同學,為了明年的碩士班考試,特地前來印製金榜符討個好運氣。
琅琅書聲傳不盡
活動的最後一天,也是韓文公九月九日的誕辰。一大早,白牆黑瓦、形式素雅,十分具有內埔客家建築特色的昌黎祠已擠滿了回來上香的義子和香客。
朱色的大門寫著「禮門」、「義路」。中庭的兩邊擺上全豬與全羊。吉時一到,傳統客家八音的嗩吶聲高高拔起,副縣長吳應文與立法委員曹啟鴻穿著唐代禮服,進行獻花、獻果、獻酒的三獻禮,隨後穿著長袍的管理委員們開始繁複而隆重的祭典。
「諸生分班侍立,肅靜,各供乃職,無倦厥禮。」司儀吟唱每一道祭典的步驟,司鼓生擊鼓三通,司鐘生鳴金九響,啟扉生啟扉……,這時韓文公神像前的黃色幃縵揭開,左手持書的韓文公正式接受眾人的賀壽。
主祭生領著所有祭生,步出門外盥洗,象徵潔淨。接著執事生拿著娘傘與掌扇接神,眾人行三跪九叩大禮。主祭生在韓文公面前開始跪讀祭文,恭維「文公後孔孟而誕生,為大唐之名儒,……文章筆下,風煙揮霍,起八代狂瀾,做一朝之柢柱。……,禮行三獻,鑒此微誠,庇我後學,人文蔚起,世育賢才。」整個祭典約有二十個步驟,一個多小時,沒有狂亂的神乩,也沒有喧鬧的酬神戲,就是這樣嚴謹而素樸的儀式,傳達客家族群對於韓文公的深深敬意。
一千一百多年前,一個唐朝大文豪的貶放,與南方廣東潮州的百姓結下因緣。說來,韓愈在潮州不過八個月的時間,卻贏得百姓們千百年的愛戴,香煙祭祀代代不輟。
正廳裡,「嶺南師表」的匾額高高在掛,內埔鄉富田國小的孩子們穿著唐裝,清脆地以客語朗頌唐詩。韓文公的精神典範,已活生生地深入內埔鄉每位鄉民的生命裡。

「韓公祠,拜考試;有燒香,有保庇。」昌黎祠內,牆壁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准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