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被稱為中國的「國飲」,不單是日常飲料,喝茶且已提昇至藝術層次,而有了「茶藝」。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泡好茶,國人對茶具,尤其是最能左右泡茶效果的茶壺,也極為講究;不僅要實用,亦求其造型、質感、色澤與氣韻之美,因此營造了一個美不勝收的茶壺世界。
精美的茶壺,在實用之餘,有人玩賞、珍藏,其身價宛若古董。但它與一般古董有一點大不相同,就是對它不應僅止於觀賞,還應用它、養它,愈用才會愈美!
梁先生在一家傳播公司工作,平時應酬頗多。有天他參加午宴後回到辦公室,覺得滿腹油膩,酒意醺然。恰好有同事泡功夫茶,就請他喝了一杯。梁先生但覺茶味濃又苦,繼而苦後回甘,頓覺神清氣爽、油膩盡去。他從此養成喝茶的習慣,視茶為保健飲料。
茶既成「良藥」,梁先生開始興致勃勃地購置茶壺、茶葉,常自己泡茶喝,也愈來愈能品評茶味。
他驚奇地發現,相同的茶葉,以不同的壺沖泡,風味竟有高下之分;甚至在同類壺中,新舊壺所泡的茶,滋味也頗懸殊。
經過不斷的實驗,及向行家請教,他深感前人所說的「茶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實在是有道理。要喝好茶,茶葉與茶壺都需講究,兩者才能相得益彰。

圖2:茶壺裏放置「內膽」,有過濾茶末之效。(楊永山)
茶藝曾經式微,今又抬頭
茶,原是中國人最普遍的飲料,有「國飲」之稱。民國以後,西方文明傳入,喝咖啡、可樂漸蔚為時尚,品茗之風逐漸式微。
近年來,醫學報告指出,茶中含有丹寧、咖啡鹼、維他命C……等,有整腸、利尿、促進新陳代謝之功,還能降低膽固醇、去脂肪……。現代社會經濟繁榮、民生富裕,人們吃得又多又好,常有營養過剩之虞,產生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現代病」,有減肥、保健功能的茶,因此再度受到重視。
除了愛它的甘醇芳香與保健功能外,有人更喜飲茶的氣氛與情趣。
在工商社會中,人們生活緊張忙碌,難免情緒焦躁,而泡茶的過程與喝茶的細啜慢飲,加上縷縷茶香,有安定、鬆弛的功能。
「奉茶」長久以來都是中國人普遍的待客之道,以前是「寒夜客來茶當酒」,重在品茗;現在則邀客一起享受泡茶的樂趣。有好友至,主人一邊燒湯潔器,一邊對坐聊天,聊至唇乾舌燥時,奉上一杯熱騰騰、甘醇芳香的茶,讓賓客由口中一直甘到心田。
喝茶由物質層次提昇至精神層面後,更受歡迎,吹起一股「喝茶風」,大家對茶葉、茶具也日益講求。其實飲茶的老祖宗——中國人,早就將烹茶煮茗視為藝術,講究可多啦!
中國人最早懂得飲茶
我國是最早利用茶樹製茶的國家。相傳神農氏嚐百草,發現茶樹的葉子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之效,爾後便當作藥材食用。
漢代,茶除被視為藥材外,也是高尚的待客品,皇室常用以招待貴賓。
唐朝時,陸羽集前人經驗及自己的品茶心得著「茶經」,書中詳細介紹飲茶方法、品茗樂趣與喝茶的好處等,並大力提倡飲茶風氣。此後飲茶之風漸盛,上自王公貴族,下至販伕走卒,都以茶為日常飲料,且與柴米油鹽醬醋並列為開門七件事。
民間祭祀也有捧茶供神之俗,稱為「奠茶」;男女論及婚嫁時,男方以茶葉為禮,女方如應允親事,則收一半退一半,稱為「受茶」。
國人喝茶的習俗與方法,唐宋時期傳至日本,後逐漸發展成日本的「茶道」。

圖3:茶壺造型變化多,壺底加三足為其中一變。(楊永山)
飲茶品茗漸成雅事
到了明朝,中國茶藝大盛,茶肆林立,除日常飲用外,「品茗」也成為騷人墨客聚會的雅事。為使茶的色、香、味更臻完美,茶葉、茶具、泡茶方法、泡茶的水、品茗時間與環境,甚至茶伴都有講究。
以泡茶的水為例,就有用山泉、雪水、露水,可使茶味益美的說法。又如:品茗最好在月明夜靜時,才能細品個中真味;若能有知心好友,秉燭促膝、把「茶」言歡,更是賞心樂事。
影響飲茶風味的因素雖多,論其重要性,首推茶具。
茶具可分為:壺、杯、盅和池。壺的作用在泡茶,杯用來飲茶;盅用來裝泡好的茶湯,以免浸在壺中,愈泡愈濃;池則放置壺、杯,以便燙壺時盛水之用。
茶具以壺最重要,能左右泡茶的效果;其次是杯,會影響喝茶的情趣。依其製造原料,可分陶、瓷、玻璃、塑膠……等種類,其中以陶、瓷最普遍。

圖1:「牛蓋蓮子壺」的仿品。(楊永山)
茶壺、茶杯宜小不宜大
行家指出,茶壺以不上釉的陶製品為上,宜小不宜大。瓷、玻璃或塑膠壺,都只能當做容器;而陶土中有肉眼看不到的細小氣孔,能透氣,又能吸收茶香,每回泡茶時,更將平日吸收的精華散發出來,使茶味益添芳醇。這也就是古書所說的:「能留湯熱而發茶香」。
小壺的好處,在適於不斷沖泡,茶湯可保存熱度。而且,品茗為一雅事,實不宜大壺大杯地「牛飲」,一般的容量80CC至200CC的壺最佳,再小的壺又不實用了。
茶杯以素瓷為宜。素瓷杯底顏色淺,可清楚觀察茶湯色澤是否純正,亦可從茶色判斷濃淡是否恰到好處。杯宜淺不宜深,喝茶時才不須將頭往後仰,顯得不夠文雅。

仿「供春壺」,壺身狀似老樹皮。(楊永山)
「宜興壺」現成陶製小壺的通稱
目前一般人用以泡功夫茶的陶壺,稱為「宜興壺」。宜興原為地名,以產壺聞名;其他地方製壺,皆以其為模仿對象,原稱為仿宜興,後將仿字去掉,「宜興壺」現成為陶製小壺的通稱。
宜興盛產「貢茶」,當地因此飲茶之風很盛,連帶對茶壺也有講究,陶工技藝特別精湛。加上當地土質得天獨厚,質地細緻、可塑性高、色澤美,集地利與人和,造就了聞名中外的宜興壺。
宜興陶土以朱泥、紫砂、黑砂、白泥和黃泥五類為主,其中以紫砂、朱泥壺最受歡迎。形狀則大致分為幾何形、自然形、筋紋形三類。
幾何形茶壺是由球、正方、長方、圓筒………等形狀變化而來,其中小形圓壺首先流行於閩、粵二地,後蔚為風氣,成為目前最常見的茶壺。
自然形則取材自動植物的形態,如竹節、葵花、南瓜、樹幹、鯉魚……等,最能表現陶工的匠心巧技。
筋紋形則將花木形態規則化(如瓜稜壺,瓜身等分為數瓣,與渾圓平滑的自然形瓜壺有別),具整齊的圖案之美。

圖3:仿「雙流壺」,特點在於壺上的提梁、雙流與獅鈕。(楊永山)
文人雅士出手製壺,壺式愈見高雅
宜興壺見諸歷史記載,始於明正德年間。據傳宜興有座金沙寺,內有一金沙僧,他取細質砂土,捏成壺形,燒製成壺,因質地細緻、造型渾樸而聞名。
當時,有位文人吳頤山,借宿寺內,他的書僮供春聰慧靈巧,閒時看金沙僧製壺,也跟著捏製,居然青出於藍。供春所製之壺,全身凹凸不平,有如老松皮,質樸古拙,並署名號,因製作精妙,求之者甚眾。
不久,當地又出現董翰、趙梁、元暢、時朋及李茂林等著名陶人,宜興壺乃聲名遠播,執國內製壺之牛耳,其後的發展均能帶動潮流。
明萬曆末(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宜興人士時大彬、李仲芳及徐友泉合稱製壺三大妙手,此時茶壺以自然、筋紋壺為多;葵花壺、瓜稜壺與蓮瓣僧帽壺可為代表作。當時又有陳信卿以仿製時大彬壺、惠孟臣以做梨形小壺而聞名,作品曾於十七世紀下半葉外銷歐洲,對歐洲早期製壺業深具影響。
清康熙、乾隆年間,宜興壺又發展出新風貌:壺蓋內印上製造者之章為志,也較重壺面裝飾。
陳鳴遠是此時期的代表人物。他所做的梅幹壺,除有維妙維肖的殘幹、殘枝及樹皮紋理外,另加寒梅數朵,蒼勁中見溫柔。

圖4:今人戴清村製作的茶壺頗富創意,他對茶藝亦很有研究。
陶技更與文藝結合
到十九世紀初,在壺上蓋章的特色,又擴及在壺身鐫刻詩句。為方便題字,壺形趨向簡單平滑,小圓壺開始流行。陳曼生為此時期的領導人物。
陳曼生為文人,書、畫、篆刻皆精,且能設計壺式,交由名陶人楊彭年、邵二泉製造,再請文人雅士在壺上作銘題款,由於書法、刻工超群,名聞遐邇,稱為「曼生壺」。
製壺原也被國人列入百工技藝、雕蟲小技,曼生壺則除講究結構、質感、色澤等製作技術外,還著重品題的詩詞,成為陶藝與文學的結合。收集茶壺漸成一種風雅嗜好。
由於深受歡迎,市場需求廣大,開始有人投資大量生產,壺身印上店號標記,走向商業化。廿世紀初,宜興壺參加國際博覽會,多次獲獎,身價更是不同,一個好壺可值萬金。
茶壺本是日常用品,因「附庸風雅」,而使購者趨之若鶩,他們用來珍藏把玩,使茶壺躋身珍玩、古董之列,令人興「可望而不可及」之嘆,連帶也使茶藝予人莫測高深之感。好壺真是只應用來觀賞、把玩,才算是好好愛惜嗎?茶藝真的難以親近嗎?

圖1:與「竹」有關的各式茶壺,有的仿照竹節造型,有的繪有竹圖。(楊永山)
愈用愈美的「古董」
掃描線雜誌社副社長賴福來,本是茶藝的門外漢,現已成親朋眼中的「品茗專家」。他談起與茶藝結緣的經過:
「我素來對收藏古董有濃厚的興趣,三、四年前,有天我路過一家茶行,看到櫥窗中有把小巧玲瓏、頗具古意的茶壺,立刻為之著迷,但因店家索價過高而未買下。回家後不能忘情,熬了三天,還是買回了它。」
「這麼昂貴的茶壺,我當然捨不得使用嘍,連摩挲、把玩都是小心翼翼的。直到有次,我看到別人的舊壺,壺壁泛紅,顯得光滑溫潤,聽說是長期使用的結果。我真覺得上了一課——居然有越用越美的古董!我也決心一試。」
經過親身嘗試,他得到一個結論:壺要用茶、水、愛心、耐心與時間來「養」,勤於使用與擦拭,不但能使壺身泛出光華,所泡之茶也益增香醇。
如前所述,陶土有細孔,能吸收茶香與茶味,至下次泡時發出來,所以同樣的茶葉,泡在養過的壺中,就比新壺風味更佳。據行家指出,陶土的毛細孔,也能吸收茶中細末,成為「茶垢」(又稱茶山),吸收愈多,壺身細孔愈小,也愈光潤。

圖2:茶具材料以陶、瓷為宜。(楊永山)
如何選購好茶壺?
賴福來說:「茶壺是種極『入世』的器物,愈用愈好,愈養愈美。但並非每種壺都值得養,都養得出結果。如果『先天不良』,後天再怎麼努力調養,仍會有缺憾。因此選壺極為重要。」
如何選購茶壺呢?
中華民國茶藝協會茶具組召集人詹勳華說:「茶壺以實用為首要條件,其次是講求美觀。」
他提出鑑別的要點:「好壺不容有瑕疵,有的缺陷可用肉眼觀察出來,有的則否。可輕敲茶壺各部位,若有地方聲音有異,感覺特別沉悶,恐怕就是有裂縫或其他瑕疵。將壺裝滿水,也能看出是否有裂縫。有些商人將裂縫用膠黏合,再以茶垢塗黑掩飾,因此對特別汙黑的部位,尤須細心觀察。還應仔細察看較易破損之處,如鈕、蓋接合處,與壺蓋邊緣、壺口等。」
此外,還應注意提把是否好握、好提?重心穩不穩?倒水時順不順手?
水流通暢亦是好壺的條件之一。「注水七寸不泛花,水流如銀柱,直瀉杯底無聲響」,是前人為好壺下的註腳。
壺嘴造型的長短、粗細、安裝位置,及其內部是否平滑、壺身出水網孔多寡,都會影響茶水的流速與流量。

圖3:「寒夜客來茶當酒」,品茗已成中外人士共同的嗜好。(楊永山)
「聽音」是辨別要領
泡茶時,倒茶速度須快,茶湯才不會因泡久而變澀。因此壺嘴以內部平滑、壺身以出水孔多為上。購買時,可裝水試倒,以水能直瀉而下者為佳。
壺蓋上的氣孔大小,也會影響茶湯倒出的順暢與否。氣孔宜內大外小,呈喇叭狀,才不致被水泡「糊」住,使空氣不能進入,壺埵辛u空,茶湯會倒不出來。
可用之後,進一步就要講求美觀。決定茶壺品質高下的首要條件是坯土品質,品質較佳的坯土,所燒製之壺質感細緻,保溫能力佳,且無土腥味。
鑑別坯土好壞最基本的方法是「聽音」:輕敲壺身,如果聲音鏗鏘輕揚、且有共鳴,則屬佳品;若聲音沉緩遲滯,有如敲擊木頭,則為下品。此外,坯土愈佳,質地愈細,因此密度愈高,相同體積的壺,坯土佳者較重。
茶壺藝術價值的高低與造型密不可分。造型包括創意、款式、結構、線條、整體韻味等有形與無形的條件。壺上的銘文、款識、印章也是品評關鍵。

圖4:同款不同材料的小圓壺,呈現不同風味。自左至右依次為白泥壺、朱泥壺與紫砂壺。(楊永山)
茶壺仍以實用為主,不宜本末倒置
造型雖可極盡精巧,如以修竹為題,要著意刻畫竹的清秀瀟灑之姿;以勁松為題,既要塑造松的蒼勁氣勢,又要表現枝葉之挺秀;……但仍應以實用為主,以免本末倒置。而且,對初習茶藝者而言,使用造型過於繁複、細緻之壺,容易損毀,並不適宜。
茶壺售價頗為懸殊,從新臺幣數百到數萬元皆有。賴福來說:「初次接觸茶藝者,購買新臺幣五百元左右的茶壺即可,待較懂得用壺、養壺後,再逐漸買貴的壺。」
新壺常有土腥味,使用前宜先在壺中裝滿水,再放入盛有冷水的鍋裡,以文火煮,等鍋中水沸,置茶葉於壺中,再煮半小時,即可去味。另一方法是,在壺中泡濃茶,擱一、二天後再倒掉,進行二次後,用棉布擦乾。
老一輩有將茶壺油炸或以之燉排骨、豬腳的,欲使壺吸收脂肪,以產生光澤。但當今品茗行家認為,以此法處理後,油脂不易除盡,茶湯會生敗味,故不主張這麼做。
陸羽茶坊總經理蔡榮章說:「每隻壺都有其個性與特色,使用的茶葉須『投其所好』,茶性與壺性才能相合。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茶山之英,合土之精,飲其德者,心恬神寧』,壺與茶配合得當,能使雙方的優點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圖1:茶壺經常使用、保養,會煥發出一種溫潤的神采。(楊永山)
茶與壺配合得當,方能相得益彰
何種壺最好泡何種茶,並無科學依據,但行家從經驗中歸納出幾點結論:質地堅硬、輕敲時聲音清脆者,適合泡焙火較輕(焙火輕重,取決於茶葉烘焙時間,烘焙得愈久,焙火愈重,反之則輕)的生茶,如文山包種、龍井,喝來柔滑甘香;敲擊時聲音較沉篤者,適合泡焙火較重的熟茶,如普洱、水仙等,味道淳厚、餘韻無窮。
茶葉數量亦有講究。生茶葉片較蓬鬆、密度低,泡時須放七分滿;熟茶密度較高,宜放四分滿。
最好每種茶葉都以特定的壺沖泡,茶味與茶香才不易混淆。如無法同時擁有許多壺,至少應置二把壺,讓生茶與熟茶「各有所屬」。
泡茶的第一步,是以開水燙壺及杯。使壺、杯溫度升高,茶香容易散發,亦有清潔、消毒之效。
接著,將茶葉置入壺中,徐徐注入開水,至倒滿、泡沫浮出,迅速將壺中之水倒入茶池。此步驟稱為「溫潤泡」,係用以溫潤、清潔茶葉,為正式沖泡的前奏。
第二次注水後,將茶葉浸泡卅至五十秒,時間長短可依茶性、水溫、個人喜好調節。倒茶時,以巡迴方式注入每個小杯(約八分滿),以免各杯濃淡不一。未倒完的茶湯應置於茶盅。

圖2:小圓壺價廉又實用,是最普遍的茶壺。(楊永山)
養壺如養兒
許多人倒茶時,喜歡將壺底在茶池邊劃繞幾圈,以滴掉壺底之水,稱為「關公巡城」。然而專家以為,茶壺劃繞時常發噪音,會破壞品茗氣氛,且壺底易有刮痕。要保持壺底的乾爽,不如準備毛巾擦拭或墊在桌上。
所謂「養壺」,除要勤於使用,讓它吸收茶香外,還要細心保養。
詹勳華說明保養之道:「茶壺應放在乾燥通風之處。使用後,除用清水沖洗外,最好再用開水燙過,趁壺仍溫熱時,以乾淨的棉布輕拭內外,既可保持清潔,又可使壺身光潤。」
蔡榮章說:「養了一段時期後,壺身會逐漸平滑、潤澤,加上時間的『洗禮』及茶湯的浸潤,顏色也趨向深沉,日益迷人。感覺上,茶壺就像人一樣具有生命,經過細心照顧,就可『出落』得很標緻。」
有些人因生活忙碌,抽不出時間來用壺、養壺,便把茶壺寄放在茶藝館「託養」,此種做法,為真正愛壺者所不取。
詹勳華說:「這就像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別人照顧一樣,總不如父母親自關照來得好。而且,養壺的樂趣在既可享受品茗的悠閒愜意,又可見到茶壺在自己悉心保養下,日益泛出光華,而有一分滿足與喜悅。『託養』就領略不到這些。」

圖3:今人用手拉坯製壺的情形。(楊永山)
今人製壺亦有佳績
目前,品茗風氣日漸興盛,購買、收藏好壺者越來越多,帶動了茶壺業的發展。許多工廠大量仿製古壺,所產之壺不免有些匠氣。也有人積極創新,其中以戴清村最具代表性。
戴清村畢業於國立藝專產品設計科,由於喜歡品茶,深諳茶藝,進而對茶壺產生興趣。他說:「看多了各式茶壺,激賞、讚嘆之餘,也產生一股躍躍欲試的衝動。」
他認為,仿古雖能迎合市場,但即使技術爐火純青,也只能求酷似,無法出於其右。因此,他不甘一成不變地仿古,而加入自己的構想,將仿古壺稍做改變,或完全創新。
「這種做法真是自找苦吃。」戴清村說:「很多人以收藏古董的心態買茶壺,因此偏愛仿古壺。創新的茶壺要打開市場,必得在質感、色澤等方面有突出之處。」
戴清村因此爬山涉水,走遍全臺,採集各處陶土,加以混合,有的並加上鉀、錳、矽、雲母……等物質,調配出數千種配方,燒了幾萬個壺。他發現,南投縣的土質細緻,可塑性頗佳,以其為主,再加上其他材料調配,可產生各種效果;如極為柔細,或顆粒凸出等,表現出各種趣味。

茶藝館到處林立,是品茗、聊天的好去處。(楊永山)
以科學原理改進古壺
戴清村師古,而不仿古。他並依力學原理,將提把的大小、粗細、孤度及位置,加以改良,使其更好提、更省力。
他也從生活中找尋靈感,加以所學——產品設計,使靈感具體。例如,他喜歡吃匏瓜,於是做了一把匏瓜形的壺——淡雅的乳黃色,瓜身圓滿、飽熟,線條流暢、平滑,具質樸之美,稱為「和平之音」。
戴清村為每個壺都取了名:燈籠、小水滴、鐘兒、虞美人、我愛西施、自強……。琳琅滿目的茶壺,每把都是他的心血結晶,都有他的深情。
製壺、養壺都得注入摯情
要製作一把好壺,原料、技術固然重要,但到某一境界後,這些都已不足恃;再要提昇,唯賴製作者的學養與見識。宜興壺所以能在明清大盛,即是因文藝與陶技結合,使能成為藝術品。
同樣的,當今的陶壺要想引人入勝,也須在技術之外,加入科學、藝術、文學等學養,並以現代人的感情來詮釋,豐富它的生命。而好壺的持有者,更得用它、養它、顧惜它,它才會煥發出過人的神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