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中國的郵政事業辦得非常成功,效率之高,服務之熱忱,享譽國內與國外。尤其它的營利狀況非常好,每年都有大量的盈餘。由於事業辦得成功,擁有充裕的人力與財力,郵政總局並於十多年前設立了一座郵政博物館,將古今中外郵政事業的發展與演進,作一有系統的介紹。這座博物館經常有學校師生、各界人士與郵迷前往參觀,而利用最多的,還是郵界人士,他們利用其中豐富詳盡的圖文資料從事研究,期能擬出更進步、更現代化的改進方案,使國內郵政服務趨於完美的境地。
大龍票是中國第一枚郵票,其後中國發行數千種郵票,很多都成為世界集郵人士收集的對象。
中國人引以自豪的郵政事業
自由中國的郵政事業,是所有國營機構中成績最斐然者之一,與世界任何國家、地區相較,均毫不遜色。多年來,台灣郵政服務的範圍愈來愈廣,效率愈來愈高,國內外的口碑也愈來愈好,這些都不是僥倖得來的,除了所有郵政工作人員表現的高度敬業精神之外,還要有健全的組織、合理的作業制度、良好的督導、設備現代化、經營企業化等多方面的配合。
以信件的投遞來說,即使是星期假日,綠衣使者仍照常工作。一般而言,午後在島內任何一個角落投遞的「限時專送」郵件,當天晚上十時左右必可寄達收信人手中,而平信在第二天亦一定會到達。
「所有的工作人員如果在當天沒有把郵件處理或投遞完畢,是不會下班回家的,因此大家常常自動加班。」台北郵政總局公共關係室的張美玉說:「這是中華民國郵政的優良傳統。」
一般郵局都從早上八時服務到下午六時。在高雄、台北兩地還有夜間郵局,服務到午夜而不增收費用,實在提供很大的方便。
郵政業務除了投送信件包裹外,還兼營儲金業務,鼓勵全民儲蓄。因為郵局數目比銀行分支機構多好幾倍,每天營業時間又比銀行長,星期假日早上照常上班,因而能夠吸收大量資金。去年儲金結存額已超過新台幣一千億元,比民國三十八年的二十二萬九千元,多出數萬倍。
八二三砲戰時,被打破的郵筒,和未爆的炸彈。
服務好,賺錢又多
台灣郵政服務效率高,收費又低廉,卻是世界上極少數能賺錢的郵政機構之一。它在過去十年間,每年盈餘都穩定的增加,去年更達二十四億一千九百餘萬元,是十年前二億二千餘萬元的十倍。
十年來的郵政里程,也從一九九、八七一公里,躍增到現在七五八、八五四公里。
郵局數目更從七、七五七所,增加到現在的一○、五六五所,遍佈在都市、鄉村,甚至山巔、海濱的每個角落。
為了讓大眾增加對郵政事務的瞭解,和便於對郵政事業的研究,郵政總局在民國五十五年,設立一所郵政博物館,陳列國內外郵票,以及從古到今與郵政有關的各種文物。
台灣郵政事業的發展,是一項令人欣慰的成就,但它也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奮鬥,才有今日值得一觀的局面。從郵政博物館的陳列物中,我們可以瞭解它八十年來慘澹經營的歷程,就如同從故宮博物院的各種古物中,可以窺見中華文化的精深與博大。
郵政博物館位於台北市南郊,依山傍水的新店鎮內。後面是典型的中國式庭園,前面則臨著一幢幢寧靜的公寓住宅。
清朝新郵政制度創立後,所使用的中國第一個郵筒。
郵筒材料幾經演變
走進博物館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廣庭院的草坪上,座落著的各式各樣郵筒,郵筒的製作材料有木頭、水泥、鐵皮、鋁、法琅……等。
大大小小的各式郵筒,靜靜地站在座院中,它們雖已卸下每天吞吐人們「千言萬語」的任務,卻又挑起了解釋郵政歷史背景和發展的使命。
穿過庭院,前面是一棟白色的兩層樓建築,在這棟陳列館內,有十五間陳列室,分門別類展出與郵政有關的文物和史料。
「我們這個郵政博物館的特色,是蒐集了非常豐富的中外郵票。」王鳳鍾館長說:「除了我國的郵票以外,世界各國近三十年來發行的郵票,我們這裡都有收存。」
郵票是表現一個國家面貌的方式之一,在郵票陳列室中,我們可以從一枚枚小小的郵票上,看到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以及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特性。
發明郵票制度的,是英國人羅蘭希爾。他的塑像,和世界上最早發行的英國黑色一便士郵票,同時陳列在館中。
早期台灣運郵牛車的木輪。
最早的大龍票
我國最早的郵票,是光緒四年發行的「大龍票」。它用滿清國徽(龍)作為圖案,並飾以雲彩,因而當時民間對郵票的俗稱,就叫「龍頭」。
「大龍票」雖然遲於「黑便士」約三十八年,但迄今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在這百年間,我國已發行三千種以上的郵票,其主題和圖案等形形色色,均足以反映我國各方面的演進。
近年來我國發行的可以顯現我國文化內涵的各色郵票,不但常常為各國重要郵刊選作封面,也多次獲得獎牌獎狀,並曾入選「世界最美麗的郵票」行列。
尤其是利用故宮收藏的豐富古物古畫,和民間故事、傳說等作為圖案的郵票,更是受到中外集郵人士的歡迎。甚至共產國家南斯拉夫的集郵書刊上,也曾刊出我國的文字源流郵票。
別小看這些小小的郵票,都是最好的文化使節。它不受國界地域的限制,帶著我國的文化,隨信件流傳到世界各地。而那些不再漂泊的郵票,則被收藏在郵票博物館中,供人觀賞。
除人經常展示的中外郵票外,博物館還常常舉辦特展。例如今年三月二十日郵政節,舉辦猴年猴郵票展,陳列世界各國有關猴的郵票,吸引了很多郵迷前往參觀。
郵務士吳萬雷跳海救郵件的始末。
郵務人員事蹟感人
除了收藏豐富的郵票外,館內最震撼人心的陳列,乃是郵政人員秉持高度的敬業精神,所表現出來的英勇事蹟。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綠衣使者溫勇男因公殉職的故事。
溫勇男是台東縣玉里人。他在郵局服務了十三年,因為工作勤奮,曾獲得記功十次之多。
民國六十二年十月間,威猛的娜拉颱風,帶來強風勁雨,造成東部交通阻斷,台東知本溪溪橋也被沖毀。颱風過後,溫勇男為了盡速投遞郵件,背著二十公斤的郵袋,打算涉水渡過知本溪;不幸被急流捲沒,不見蹤影。
溫勇男失蹤後的第三天黃昏,在知本溪邊撿流木的民眾,發現流沙中,露出郵人綠衣的一角。溫勇男以生命來踐履了「盡忠職守」,雖然肉身已腐,但他的事蹟卻長久留存在人們的心中。
為了紀念這位因公殉職的綠衣使者,台東各界為他在當地建立了一座紀念銅像;郵政博物館內,則展有這個銅像的模型。
可以和溫勇男媲美的,是兩位軍郵人員,在著名的八二三砲戰期間,冒著生命的危險,執行送信的任務。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後來逃出了死神的魔掌,繼續為前方戰士傳遞精神食糧。
郵政業務設施展覽室。
軍郵辦得更出色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共匪突襲金門群島,彈如雨下。金門郵局門外的郵箱,被砲彈打得破爛不堪,但軍郵人員仍照常投送郵件。
在槍林彈雨中,照常送信的郵務士董國中,緊抱郵袋冒險匍匐前進,經過兩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以後他仍常常這樣冒險為戰士傳送信件,因而贏得「軍中維他命」的美譽。
另一位軍郵人員吳萬雷,當天正乘「基隆號」押運郵件回金門。不幸途中船被擊破,他先救起一位在海中載浮載沈的受傷軍士,然後冒著被巨浪吞噬和砲彈擊中的危險,搶救郵包上船。在破損的船上,他與巨浪搏鬥兩小時,終於和他視同生命的郵件同時獲救。
這兩位軍郵人員的英勇表現,曾受到有關單位的獎勵。他們所獲得的獎章和獎牌,與金門運來的綠色破郵筒,和幾顆未爆的炸彈,同時展示在軍郵史料陳列室中。
從軍郵史料的陳列中,我們可以發現,除了一般郵政服務外,我們的軍郵,也在良好的制度、和優秀的工作人員配合下,辦得有聲有色。
古代郵政文物陳列室。
歷代郵務的演進有徵可循
在古代郵政文物陳列室和現代郵政文物陳列室中,可以詳細瞭解台灣郵政發展的過程。從周秦的郵驛制度,到現代的新郵政。從用人力挑,到用飛機載送郵件,都有各種文物史料,做詳細的註解。
歷代名人的書信,竹、木、縑、帛等信筒的材料,和中國文字的演進表等,也都有展出。
還有幾幅古色古香的圖畫,描述有關傳訊的故事,例如在北海牧羊十九年的蘇武,利用候鳥雁子送信,才得以歸國;晉朝陸機利用愛犬黃耳送家書;漢武帝的青鳥傳書等,都是燴炙人口的傳說故事。
在陳列館二樓,闢有一間陳列有關世界各國郵政的資料,它們顯示出「世界郵政一家」的特性。
博物館內收藏展出的範圍很廣,凡與郵政有關的歷史、地理、人文等資料,都在陳列之內。只要肯花時間,用心地看,就可以吸收到很多知識。
陳列館對面,還有一間圖書室,存有有關郵政的各種圖文資料,供學術機構和郵政人員研究。
拉頁式的郵票陳列。
郵政人員不斷研究以求改進
除了郵迷、學校師生和對郵政有興趣的參觀者外,在郵政博物館內穿梭來往的,還有很多的郵政人員。
雖然,台灣郵政已享譽國內外,但這些郵政人員仍不敢滿足於現狀。他們時時不忘繼續努力研究,在博物館中、在圖書室內,潛心研究各種郵政政策的得失,和創新改進的可行姓,供執行時參考,以期達到更趨完美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