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書法,釋放文字魅力
就算可能沒聽過董陽孜的名字,事實上只要生活在台灣,我們就與她的文字共存。好比「雲門舞集」、「孽子」、「一代宗師」、「臺北車站」、「金石堂書店」……從企業行號到電影劇場,都有她的墨寶。
即便如此,董陽孜始終不以書法家自居。對她來說,只被動接受商業合作,為建築、商品題字,或者是在過年時臨場揮毫、寫春聯,不僅缺乏新意,也無法吸引年輕人注意。她回歸藝術家立場來思考,既然書法的字體都可以從漢唐跨越到現代,那應用上也該有更多元的形式吧,於是她把書法從紀錄的功能拉高到藝術審美的層次。
董陽孜的作品以規格巨大著稱,由於揮毫時需要多張宣紙相連,她從過去淘汰的作品中,挑選出局部滿意者,一共100幅作品,作為2011年底《無聲的樂章》展覽的核心元素,這些解構後的筆畫,雖然不成字形,雄渾的筆觸仍保有強烈的視覺美感,看上去就像一幅幅迷人的抽象畫,也淡化了一般人對書法的刻板印象。
也擔任策展人的姚仁祿,為董陽孜媒合了流行歌手五月天主唱阿信、陳綺貞,藉歌手從觀賞「無聲的樂章」所得的靈感,轉譯成音樂語言,吸引許多本來對書法抱持成見的年輕人共襄盛舉。傳統與流行、音樂與書法,都在這個跨領域的舞台遇合了。
書法藝術牽涉到字體造型、墨色的調配、墨痕的渲染、整幅作品的虛實佈局、字音朗讀,還有書寫時必須一氣呵成、無法重新來過的時間藝術之美,加上董陽孜狂放生動的線條,豐沛的藝術性,啟發了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
她以自己的書法作為引子,邀請年輕設計師、藝術家合作展演,她說:「假如我的創意可以讓他們用,那就用!趕快用!」通過年輕藝術家,讓古老的書法有了年輕的聲腔。
此後,董陽孜越玩越大,橫跨的領域也越來越有挑戰性。抽象的書法線條,結合爵士樂、現代詩,作成《追魂》詩與樂系列作品;融合現代舞、爵士樂、多媒體影音的《騷》跨界劇場,甚至應用在時裝的《讀衣》時尚×藝術跨界展,概念、規模,一年比一年令人瞠目結舌。

董陽孜與年輕朋友玩跨界遊戲,讓書法新生,也讓年輕一代找回文化根源。左起:陳劭彥、董陽孜、陳彥任、張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