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人與病毒的戰爭,打亂了全球景氣復甦的腳步,更讓身陷重災區的台灣叫苦連天。SARS百年大疫,會是台灣經濟的催命符?還是讓台灣越挫越勇的保健疫苗?在疫情逐漸平息、各行各業忙著療傷止痛之際,「後SARS時代」的經濟又該何去何從?
六月十一日,一場由觀光局主辦的「FLY台灣FLY」活動,結合了航空、旅遊、觀光飯店及風景遊樂區等各界業者,在勁歌熱舞中,展現台灣觀光產業的空前大團結氣氛。國內觀光界代言人、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表示,中國有句俗話,「打落牙齒和血吞」,在場的眾老闆們,在SARS連番重擊下,那怕牙齒都掉光了,也還要奮力求生,展現好漢本色!

航運不振,海運如常,靠著業界的努力,SARS並未迫使台灣淪為經濟孤島。五月份整體出口微幅上揚,顯示景氣仍在穩健復甦中。
觀光旅遊嘆「三零」
根據各企業剛出爐的網路申報資料顯示,和去年同期相比較,今年五月份,國內兩大航空業龍頭──中華航空及長榮航空──的營收分別下滑了百分之四十及百分之二十五;經營高速公路業務的統聯客運,收入掉了四成四;大型旅行社如鳳凰旅遊等,業績比去年同期慘跌八成以上;觀光飯店更是哀鴻遍地,包括亞都麗緻、華國、京華及六福客棧等五星級飯店,業績均大幅衰退五成左右。
為振興景氣而連日奔走的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天海旅行社總經理曾盛海,對這一波SARS衝擊也是點滴在心頭。
他指出,四年前九二一大地震,國內旅遊業務大幅萎縮,但國外旅遊沒有減少;二年前美國紐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去歐美旅遊的人數大幅減少,但東南亞和大陸線的人氣還是很旺。
「只有這一波,不管是國人出國旅遊、外國商務及觀光客來台,或是國內旅遊,通通陷入困境,業績幾近歸零,」曾盛海慨嘆,這種「三零」,還真是旅遊業者前所未見的。
觀光旅遊首當其衝,其他的商業活動也無一倖免:每年五月母親節,本來是百貨界的黃金週,今年卻一片蕭瑟,業績普遍比去年同期下滑二到三成;六月驪歌高唱,無奈畢業典禮從簡,畢業旅行和謝師宴更在教育部的柔性勸導下紛紛取消;不僅如此,電影院、餐飲業、理容業、醫療服務業、大眾運輸業,甚至婚慶及文化展演等,無不籠罩在SARS風暴中,情勢之嚴峻,連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王令麟都忍不住提出乾脆全國「淨空」十天的建議,希望能置之死地、絕後再生。

勤洗手、戴口罩、量體溫,各公私場所關哨處處,希望藉「抗煞三部曲」,讓病毒無容身之處。
「接觸性產業」遭殃
回顧這一波災情,從二月下旬,台灣傳出第一例境外移入的SARS病例開始,直到六月十七日WHO正式將台灣自旅遊警示區名單上除名為止,整整四個月,國內的經濟飽受重創,衝擊程度甚且超過九二一大地震。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吳榮義的推估,即使疫情在六月底平息,今年GDP產值的損失也將高達五、六百億台幣,七萬多人因此淪為失業族,經濟成長率則較原先估計的百分之三•五降為百分之三。
探究原因,「SARS是一種人和人之間的飛沫傳染病,為了避免和陌生人接觸,大家寧願把自己關在家裡,造成國內消費者不敢出門、國外旅客也不敢來台的『雙殺』困境,」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吳中書解釋,只要是為顧客提供服務、或靠人潮聚集來賺錢的行業,都難逃SARS厄運。
再以台灣目前的經濟結構來看,服務業佔國民生產毛額的比重已經逼近七成,加上台灣服務業兩大重鎮──台北和高雄,正是疫情最慘重的地區,更使情勢雪上加霜。

經過三天封館消毒後重新開張,由於推出多項優惠,一大早就吸引爆滿的搶購人潮,讓業界重拾信心。
兩岸阻隔困愁城
商業活動低迷不振,那麼製造業的生產又如何呢?近年台商大量湧進大陸設廠,此次在兩岸三地同為SARS淪陷區的情況下,台商如何能維持正常營運?
這幾年積極搶進長江三角洲的明基電通表示,台商資訊業重鎮──大上海區及蘇州一帶,因為隔離防疫措施十分嚴格,疫情還算輕微,截至五月底,明基蘇州廠的八千多名員工並沒有人染煞,也沒有「封廠」或無法出貨的問題。再說,由中鼎企業員工染煞後並沒有傳染給同事的例子來看,工廠及辦公室同事間沒有重複、親密的接觸行為,只要保持通風、勤洗手與量體溫,其實不必太過恐慌。
以前每月固定去大陸兩次、一年總有一半時間在大陸的華信國際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袁明仁,自四月中旬疫情加劇後就沒有再出國了。他笑說,大陸的措施太嚴格,而且各省各城各自為政,不管人流物流,只要跨省移動都可能遭受管制,簡直到了動彈不得的地步。
袁明仁表示,在疫情最嚴重時,台灣人一旦進入大上海區,還可能被自己的員工「檢舉」,引來當地「區委」、「街道辦」等單位的關切。在進出兩岸必須各隔離十天的限制下,大部分台商會選擇留在台灣總部坐鎮,再以視訊會議和多方通話等機制來「遙控」大陸業務。
然而,「臨場互動的感覺,是無可取代的,」袁明仁指出,儘管大陸工廠的回報永遠是「沒問題,一切OK」,老闆心裡還是七上八下。這時的決勝點,就看平日管理功夫做的是否紮實,有沒有完善的標準作業流程(SOP)。換句話說,一向仰賴老闆事必躬親、採「人治式管理」的中小企業,這次受害將會比較嚴重。
老闆困守台灣,至於沒有行動自主權的台商幹部,只好放棄返台休假,乖乖留守工廠,在大陸娛樂場所已全面關閉的情況下「坐監」。袁明仁估計,疫情熬過後,預計七、八月間會有一波台籍幹部返鄉潮,也會有一波反向的台商老闆赴大陸視察的熱潮。

SARS阻斷人際往來,視訊設備頓時炙手可熱,負擔起跨國企業全球運籌的重任。
放慢腳步重新整理
兩岸阻隔,對營運會有影響嗎?負責威盛電子亞太區市場行銷業務的鄭永健,平日行程塞滿了拜訪客戶、參加展覽、行銷推廣等各式活動,這兩個多月卻也「憋」著不敢前往大陸。他表示,「好在這是全面停擺,不管是大陸國內廠商,還是台商、外商,大家都同樣坐困愁城,對企業彼此間的競爭力消長影響不大。」
當然,三至六月間,本是各項產業的春季展銷旺季,如今因SARS恐慌而紛紛取消,對習慣十倍速競爭的電子業還真是頭一遭,「一切腳步都被迫放慢了。」
鄭永健舉例,譬如以前參加一場大型國際展銷會,可以一舉看盡上千家廠商的最新產品,當場交換資訊、洽談合作,甚至比價搶單。然而現在有了新產品卻沒有發表平台,要一家一家去洽談又曠日廢時,大家都只能暫且按兵不動,靜待疫情過去。
這一波干擾,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衝擊究竟有多大?目前看來,大陸內需市場第二季普遍下滑一至二成,但台商外銷的主要市場──美國及歐洲──則一切如常,損失有限。
去年對台採購金額高達一百多億美金、佔台灣總出口金額百分之十以上的美商新惠普公司公關部經理李惠菁也強調,目前惠普對台灣的採購業務完全不受影響,在惠普「盯得很緊」的情況下,迄今台商的交貨進度也十分正常。
截至六月中旬,不管是受害最重的觀光業,還是瞬息萬變的高科技產業,在疫情已經退燒的情況下,業界普遍推估,SARS的衝擊應只局限於短期陣痛,不至於造成長期、結構性的大翻轉。

此番疫情,兩岸首都──台北和北京──同步淪為重災區,疫情還算緩和的上海市,則祭出了嚴格的管制措施,往昔熙來攘往的夜市人潮也暫時銷聲匿跡。
開發新市場
以觀光業來說,SARS會造成旅行社大量倒閉、觀光飯店紛紛歇業嗎?曾盛海認為情況不至於如此。他指出,雖然許多中小型旅行社禁不起這兩個月的「空轉」而暫停營業,但只要景氣回升,旅遊業人手回流,大家又是活龍一尾,目前叫得震天價響的紓困呼聲,只是業界在週轉不靈下暫度難關的手段。值得一提的,倒是經SARS衝擊後,未來業界的經營方向可能會有些微變動。
曾盛海指出,「FLY台灣FLY」活動後,觀光局特別招待旅遊業者赴國內各景點遊玩,許多業者近年勤跑大陸和歐美澳,反倒對近在咫尺的國內旅遊市場十分陌生,經過此番SARS的慘痛教訓後,目前出團量佔整體比重近四成的大陸旅遊將會縮減,國內旅遊會成為業界新寵。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一億人次的國民旅遊市場,但其中會透過旅行社安排出遊的,不到百分之三,」曾盛海指出,國人習慣一家老小開著車子自己跑,既造成交通堵塞,又享受不到團體訂位的價格優惠,也沒有專業導遊可以做知性和深度講解,因此這一塊「國旅」處女市場,將是未來兵家必爭之地。
展望未來,鑑於台灣製造業已出現瓶頸,休閒觀光產業的比重,將從現在僅佔GDP百分之三的弱勢情況快速上揚,行政院特別定今年為「觀光客倍增年」,各項軟硬體設施都在加緊趕工中,有八十萬名公教人員為後盾的「國民旅遊卡」業務也已上路。只可惜,SARS一來,這一切投資和努力都得延後回收,令業者心急如焚。
好在最近旅遊業者推出多項促銷方案後,已經出現曙光。例如旅行社公會推出的「四九九一日遊」,迴響十分熱烈,「雖然價錢這麼低,大家都在做白工,然而讓市場先『動』起來最重要,」曾盛海聽著電話一通通進來,臉上也露出難得的笑容。他樂觀地表示,台灣旅遊風氣很盛,這次大家「憋」太久了,總會想要出來透透氣的:「今年到年底還有半年時間,業界會凝聚共識,努力促銷,希望有機會將前兩個月空白的業績補回來,和去年打平!」

SARS是人與人的接觸性傳染疾病,影響所及,人際互動也變得疑神疑鬼,小心翼翼。
消費者又回來了!
至於其他產業,樂觀的氣氛也沒被「煞」跑。中研院研究員吳中書表示,這幾個月的數據顯示,消費者信心指數並未大幅下滑,大家「花錢」的意願還是很高的。太平洋崇光百貨在停業三天大消毒後重新開張,吸引了上萬名消費者上門搶購優惠商品;和平及仁濟醫院在傷亡陰影猶存的情況下重新開放,竟也造成全科爆滿。種種現象顯示,前兩個月市場低迷,只是消費需求的暫時壓抑與延遲,而不是就此消失。
威盛亞太區市場行銷總監鄭永健也同意這種看法,他表示,雖然威盛五月份的營收比四月份大幅下滑二至三成,然而同一時期,位於資訊產業供應鏈上游的台積電卻創下營收新高,「台積電的燕子來了,系統晶片、主機板、個人電腦的春天還會遠嗎?」他笑說,根據資策會調查,SARS對今年資訊業整體產值的影響,只有區區百分之一,未來前景還是看好的。
鄭永健進一步指出,和前幾年的景氣低迷相較,SARS正好在全球景氣已從谷底緩步回升的時候來到,雖然打亂了景氣復甦的預期,但也由於業界還處在謹慎樂觀的保守心態中,反倒使得這一次SARS災情較輕微。

吃苦如吃補
吳中書分析SARS發生的時間點和全球經濟背景情勢,也認同這種看法。他表示,從一九九九年高科技榮景達到顛峰後,隨即二○○一年發生了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全球景氣重挫,加上美國「達康」網路泡沫破裂,股市投資人虧損累累,消費不振,物價持續下滑,出現令經濟學者聞之色變的「通貨緊縮」現象。
直到去年下半年,全球景氣在調養生息後,好不容易開始緩步復甦,然而隨後又逢美伊戰爭的陰霾罩頂,一連串的跌撞顛仆,直到今年第一季結束,全球企業都還處在小心翼翼的氣氛中。
「因為非經濟、非理性的突發因素干擾一直存在,業界經過幾次失望教訓後,都已經知道要穩扎穩打、練就了一身臨危不亂的功夫。SARS此時來,不過是再補加一劑疫苗,讓大家的體質更強壯,」鄭永健笑說,如果真的要發生一次百年大疫,那SARS算是「來得巧」的一個,總比業界在意興風發時猛遭當頭棒喝要好一點。
再說,今年五月,台灣的出口產值還比去年同期成長了百分之二•五,吳中書認為,這表示世界經濟緩步復甦的趨勢仍在持續,同時台灣的競爭力也沒有因SARS而削弱。如今美伊戰爭順利結束,SARS疫情也告趨緩,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已掃除大半,展望下半年,全球復甦的力道可望更為強勁,將順利帶動大中華區擺脫SARS的低迷泥淖。

人口一「罩」下,為了彌補損失的口紅業績,各化妝品專櫃紛紛推出美化眼睛新配方,靈活應變,正是敗中求存的不二法門。
還是台灣好?
至於SARS在廣東爆發後,一開始中共政府的隱瞞和消極態度,是讓疫情擴散的主因,台商是否會因此對大陸的高風險特性更加警覺,而引發一波台商回流潮?
對於這種期盼,華信企管公司袁明仁認為「很難」。他指出,以本小利薄的中小企業來說,不可能在兩岸都設立據點,最常見的還是從台灣連根拔起,移往大陸。既然已經整廠移出,廠房廢棄,連水電都切斷了,如何回流?至於採取兩岸分工模式──台灣總部做研發和生產高階產品,大陸工廠則生產大量而低階產品──的中大型廠商,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龐大的機台和模具搬回台灣,何況台灣的投資環境仍有令台商猶疑之處,台商必須多方考慮。
鄭永健也坦承,為了「安股東的心」,不少上市公司會表示要檢討未來在大陸的投資佈局。然而實質上,大企業都是動作遲緩而威力十足的「恐龍」,投資計畫總要經過數年的考察評估,之後一出手就是上百億台幣,如何能輕言轉向?「大陸投資可能縮小規模,可能暫時觀望,然而要廠商放棄大陸據點、撤資回台,是強人所難。」
相反的,不管心裡贊不贊同,不少業界及學者都認為,SARS之疫,反倒讓大家更瞭解兩岸是「經濟生命共同體」,既然不可能擺脫大陸,只好更奮勇向前。
袁明仁透露,當外界期待台商回流時,一些台商已在思考「反向操作」的可能性。就像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歐美國家為了表示抗議,紛紛撤離大陸,反倒讓台商趁虛而入,享受到大陸提供的各項優惠方案。今年大陸的招商成績眼看要赤字連連,台商會不會再次擴大投資、搶佔優惠?值得觀察。

期待浴火鳳凰
拉長視野來看,SARS衝擊後,包括兩岸及香港、新加坡在內的大中華經濟圈,會失去它在全球競爭版圖上的重要性嗎?吳中書認為應該不會。
「如果SARS真的那麼惡質,導致疫情長期失控蔓延,那受害區域絕不可能只侷限在大中華區,到最後全球都將淪陷,」吳中書推論,果真如此,全球經濟可能崩盤,眼前的任何預測都是多餘的了。另一方面,SARS疫情既已初步獲得控制,表示這是短期、區域性的衝擊,即使未來還不時會死灰復燃、出現小規模爆發,也因為醫界已有了經驗而不至於造成重大傷亡。
當恐慌淡去,不少人發現SARS其實也帶來許多正面好處。曾盛海以自己的旅行社為例,在嚴格規定員工不准打長途電話、每通電話只准講三分鐘的情況下,每月節省下來的電費和電話費,居然高達二十萬。鄭永健也發現,以前總認為行銷講究「見面三分情」,即使路途遙遠也要奔波往返,現在既然不能見面,反倒逼得大家得靠事前更充分的準備,來達到同樣的溝通效果。
「未來微利時代,如何在拮据的環境中,用創新的思維及最少的成本,來維持原有的表現,是企業可以深思的新方向,」鄭永健表示。
總結來看,在經濟發展的長河中,SARS衝擊應只是短暫的激流,首當其衝的個別產業、廠商,乃至於個人可能慘遭重擊,但不會改變整個走勢。而多難興邦,若能藉此調整心態、加強應變能力,SARS對台灣經濟,可能是福不是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