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療法,各擅勝場
砭石是以刀石做為醫療工具,類似現代的外科手術;毒物乍聽頗嚇人,其實它就是湯藥,好比現在的藥物療法,而藥劑的種類又可分丹、丸、膏、散、湯等。
中醫認為人體周身共有十二條陰陽經絡和三百六十五個穴道。灸是用藥草在穴道上燒灼,藉熱力使體內的氣血通暢;針則是以插刺代替燒灼來刺激穴道,使經脈上的陰陽調合而消除疾病。針與灸自古以來所以合稱,主要原因在於二者施行時,都必須選擇特定的穴位才能達到療效。
導引按蹺大概就是今天的按摩,又叫推拿。光是這項變化也不少,又可分按、摩、捏、揉、推、運、搓、搖等八法。
周代醫學漸為人知,且建立了中國最古老的醫事制度,將醫分為食醫、疾醫、傷醫、獸醫四科,也就是今天的飲食、內科、外科和獸醫。此時,醫師已開始利用酒藥為人治病。
到了戰國時代,有位名醫扁鵲極擅長針灸之法,並建立一套氣血循環學說。他是歷史上第一位重視脈理的醫生,被後世尊稱為「針灸醫學之祖」。
扁鵲原名叫秦越人,據說他曾以針灸配合湯藥使虢國太子死而復活,百姓在欽佩之餘,遂以黃帝時代的名醫「扁鵲」來尊稱他。而這位「假」扁鵲的表現比「真」扁鵲更為出色。
望聞問切,中醫診病四大法門
扁鵲對中國醫學的另一貢獻是建立了中醫診斷系統——四診,也就是望、聞、問、切,這是古今所有中醫師診斷時奉行的圭臬。
漢代名醫輩出,西漢淳于意醫術高明,並開始記載病人的姓名、住址、職業、症狀與治療方法,應是中國歷史上寫「病歷」的第一人。
到了東漢,張仲景寫了「傷寒論」和「金匱要訣」二本重要的著作。前者針對劇烈傳染病的疾病變化和治療原則,將病分為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種;後者則述其他雜病的療方。
華陀也被後人視為神醫代表。根據後漢書及三國志記載,華陀曾奇蹟似地完成五次外科手術,其中二次開腹、三次施行全身麻醉。三國演義也曾活靈活現地描述他為關公刮骨療毒的驚人之舉。
麻醉手術始於華陀
由於華陀在手術前讓病人服用「麻沸散」,使他成為世界醫學史上首次利用麻醉劑的醫生。
其後,歷代名醫也為中國傳統醫學留下珍貴的典籍,如:晉朝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孫思邈的「千金方」、宋「洗冤錄」……等,都是探討病症藥方之書。
而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是中國藥學上的鉅著,不僅受中醫重視,也為世界藥學界所矚目。
至清朝,有位王清任為了糾正古醫書中解剖學的錯誤,曾實地觀察死屍的臟腑,窮四十二年工夫,寫下了一本「醫林改錯」。
約略看過中國醫學發展的歷史後,不妨來看看名聞遐邇的中藥。
取自大自然,種類多端
中藥多取自大自然,除樹皮草根等藥草外,還包括動物、昆蟲和礦物,總共五千多種,包羅萬象。
中藥命名十分有趣,有的以氣味命名,如丁香;有的依形態取名,如鉤藤;有依顏色命名的如青黛;有的以入藥部位為名,如桂枝;有因紀念人而取名的,如使君子。
中醫認為疾病的產生是因身體陰陽失去平衡,所以吃藥的目的就在調和其陰陽,使生理機能平衡、正常。每味中藥都有其特性,使用者須先摸透它的「脾氣」,才能配出良藥。
如何摸清中藥「脾氣」?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補瀉,是幾個指標。
使用中藥有指標
「四氣」指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以今日藥學眼光看來,寒涼的藥是指具有消炎、解熱、利尿等作用的藥,可用來治熱性病,如黃連、白茅根可治發炎、發熱病;而溫熱藥則是能強心、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者,如肉桂、附子可治手足發冷的寒症。
「五味」指辛、酸、甘、苦、鹹。以現代語言解釋,味酸者指含有機酸、單寧酸的藥,具收斂作用;味鹹者指含大量鹽類,有利尿作用者;味苦者通常含生物鹼,能降火氣;味甘者含醣類,能補充身體能量;味辛者含有揮發油,可促進血液循環。
所謂「升降」、「浮沉」,是臨床診斷用藥的原則之一,凡是病在上在表(如有臉發紅、頭痛、咳嗽……的症狀),宜用升浮;病在下在堙]如有便秘、腹瀉、遺尿……等現象者),宜用沉降。中藥堣Z味道辛甘、性屬溫熱的,多半有升浮效果;味道苦鹹、性屬寒涼的,多有沉降之效。
「補瀉」,凡是能增進人體元氣、改善虛弱現象的藥都叫「補」;能消炎、抗菌者叫「瀉」。
泡製是生藥再「加工」
中藥的另一奇妙之處在於它有多變化的「泡製」方法。所謂泡製,可說是為藥材「加工」,如用蒸、煮、炒、浸漬、泡酒……等方法,使它更能發揮藥性或減少毒性。
至於當初是根據什麼原理來加工,仍是一個待解的謎。
以能治療糖尿病的地黃為例,可分生、乾、熟三種。生地黃指剛摘下者,乾地黃是曬過者,熟地黃則指經過九蒸、九曬處理者,而三者中以熟地黃藥效最佳。由於熟地黃比較稠黏,吃後胃不舒服,於是人們又再加工,加上砂仁來炒。砂仁有抑制胃酸分泌之效,因此服用這種方式處理的熟地黃全無不適之感。這些泡製法全是古人經驗的累積,經現代臨床實驗和藥理分析後發現,所言極是,讓人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
擁有如此豐饒的智慧財產固然值得驕傲,但身為後世子孫的我們,能光是沉緬在先人的榮耀裡,「拾人牙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