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重聚」,是北一女校友畢業30年舉辦的全球全屆大型同學會,這項傳統從1990年由南加州校友會發起,之後分別在美國與台灣舉辦,承襲至今。
「用一年的時間找同學,用(未來)一生的時間相聚」──這個「30重聚」的姊妹情誼,不僅被綠衣人代代相傳,也在悄悄扶植、壯大全台的同學會風潮。
12月11日,北一女中「30重聚」大會在台北國賓飯店盛大展開。這次的女主角們是70級(民國70年畢業,現年48歲)的校友,全屆人數共1,192人,過去9個多月來「尋人成功率」達到98.2%,創下史上最高紀錄,這天的蒞會人數包括60、50、40級校友代表等總計854人(70級570人)、席開74桌。
從早上10點報到,下午4點散會,數百位熟女個個臉上發光、情緒始終熱烈高亢:只見這邊有人在相認擁抱、又叫又笑,那邊一桌子人在暢懷敘舊,台上則有不同級別的校友輪番演出──有年齡加總超過千歲的「祖母綠」儀隊,甩起槍來英氣逼人;「辣媽」團身穿性感緊身裙勁歌熱舞,把現場氣氛炒到最高點;閉幕前的壓軸,由民歌手也是本屆校友王海玲帶領的多聲部民歌演唱,暖暖歌聲讓人懷想起共同擁有過的清純記憶。
散場時刻臨別依依,不少人意猶未盡續攤趕場,有的要召開班級同學會,也有其他學校「順應」北一女全屆總動員,選在當天稍晚舉辦規模小很多、卻一定有北一女校友奉陪的國中同班、大學同系乃至同社團、同乘火車通學等各式同學會。
69級校友李光真(光華前總編輯)說,自從前年重聚以來,她的情緒持續亢奮中,在大會上遇到其他時期的同學,大夥兒牽了線又重聚見面,近一年來開了不下20場同學會,「撫慰力量真的很大!」

從小綠綠變成大綠綠,姊妹情誼更香醇。
這幾年,北一女同學會因為全球總動員,不時受到媒體關注而小有名氣,然而,「局外人」或許不解,這群熟女為什麼這麼著迷於尋找「失散」多年的同學?又哪來那麼大的動力,非要舉辦轟轟烈烈的全屆大會?
69級校友、台大台文所所長洪淑苓在新書《誰寵我,像十七歲的女生》(貓頭鷹出版)中分享心情表示,過程本身就是答案。
和歷屆跨入30周年的校友一樣,她的班級在重聚大會來臨前便已進行了一整年大大小小的歡聚,「重聚過程,整個關於高中生活的記憶跟感覺都被召喚回來了,相對於多年來忙於工作賺錢、相夫教子,我突然覺得,在職業、太太、媽媽等身分之外,好像很久沒有單純的自己。」為此,洪淑苓產生了「不得不寫」的衝動,「我必得要把情感和回憶都寫下來,才能幫這整個巨大事件完整收納,獻給和我一樣對高中生涯癡迷不已的一群人。」
洪淑苓的青春記述,有那個年代的特殊印記(例如新出現的「自助餐」,風靡一時的歌舞片《真善美》,男校女校學生每天在公車上眉來眼去),也有許多北一女中的「優良傳統」,像是每年校慶各班卯足全力的大隊接力賽,下課後散步到重慶南路悠遊書海,寒暑假勤苦練習只為爭取榮譽的樂儀隊,從不因升學而荒廢的家政、音樂、美術課等。
對洪淑苓來說,懷舊並不等於傷感,經由重溫那日日元氣淋漓、飛揚飽滿的青春歲月,再對照同學們如今都過得安好無恙:「你整個人會非常滿足,並且充滿能量,感覺從此日子踏實了!」

齊家治國,一肩雙挑——30年後重唱校歌,校友們別有一番滋味。
然而,重聚的魅力不僅是跟年少同伴一起重溫舊夢、話當年,更有許多「今昔大不同」的深刻感受與新鮮。
70級校友、擔任大會活動組的吳蕙如說,她跟高中同學失聯這麼多年,「感情基礎」確實淡薄,「與其說是重續前緣,還不如說是再起新緣。」而年近半百的「好處」是:同學們「優秀」依舊,卻更智慧圓融,相處起來非常舒服愉快。
舉例而言,當年有位同學大學聯考失利,一度抑鬱難當,加上念夜間部、白天忙著打工,因此跟同學都失去聯絡。多年後,努力打拚的她早已在事業上擁有一片天,回首往事侃侃而談,跟以往內向孤僻的形象大大不同,讓人好佩服她多采多姿的人生轉折。
70級校友、資深媒體人張慧玲則說,許多班級的小團聚,早已從室內拓展到遊山玩水、培養興趣,不論形態如何,心情不外互相勉勵,好好把握下半人生。
以她的班級為例,這半年多來大夥兒經常相約周末登山、騎腳踏車,應驗人近中年,熱愛養生的生活哲學。有趣的是,某次一位從國外回來的同學,爬到一半忽然提議:「離開台灣前,好想去夜店放肆一下!」同學們竟都熱烈附議,熟門熟路者立刻打電話給認識的店老闆,不料竟是通越洋電話,正在某國際機場登機中的老闆仍然火速幫這群「良家婦女」喬好位子,就這樣,一行人下山後,或先回家安撫老公、小孩(打理晚餐),或直接殺到同學家梳洗換裝,然後再度集合續攤。
「不去找還不知道每個同學都是寶,」為了籌備12月大會,與工作小組一行5人去年9月先飛去美國洛杉磯觀摩北美30重聚的駱娟英發現,透過跨班與越洋串連,不僅找回好多以前球隊、社團、國小、國中或大學的同學,原本不認識的班際同學們也都熱情以待:「接待我的校友不但請假帶我遊覽、吃飯時搶著付錢,還貼心地準備手機給我用,感覺真是相見恨晚,卯死啦!」

依據傳統,參加辛苦耐操的樂、儀隊向來是北一女學生的榮譽。
令人好奇的是,身為五年級前段班的「大綠綠」,少年得志,許多人又是各領域出類拔萃、名號響亮的高階主管,難道沒有成就互比的壓力而讓人躊躇不前?
理律資深法務專員的駱娟英說,一般人或許習慣把「家庭主婦」與「依賴者、無成就」畫上等號,但打從一開始在籌備會議上,同學們只要聽到有人自我介紹為「家庭主婦」或「退休人士」,都有默契地報以最熱烈掌聲。「活到這個歲數,大家的共通期盼就是好好過生活,其他都是次要。能提早退休或當家庭主婦,怎不令人羨慕!」
不過,有時一句若有似無的嘲諷,會大大破壞情緒與興致。一位校友透露,曾有同學循著通訊錄打來敘舊,幾句寒暄後問她在哪高就?一聽她說「我一直都沒在工作」,立刻報以:「難道你是人家的小三?怎麼可以不用工作?」令她氣憤不已。
在IBM擔任高階主管的吳蕙如說,正因為理解到同學關係似近又遠,尋人時她都表明「只是要重新建立聯絡網」,不會刻意探問對方私事,能否進一步延續情感則隨緣以對。她也觀察到,見面時大家都下意識地不提職場上的頭銜,而以「校友」相稱,「況且人到中年,生涯多半都已底定,更不用去盤算與顧慮職場上的利益關係,更能建立清純友誼。」
有時候,反而是團體的提攜力量,讓原本退縮的人走出來。69級校友林英,罹患紅斑性狼瘡,讓她心情長期低落,在她寫給仁班的信上提到:「我沒有工作,對社會和家裡沒有貢獻;我身體狀況不斷,讓家人和愛護我的老同學們擔心;我沒有機會去愛人,因為我走不出家門,雖然這是我最想做的事。」
然而,同班同學卻利用臉書及特製短片不斷給她打氣,還替她舉辦驚喜的慶生會,滿滿的愛讓她開心地出席重聚。直到去年她因病過世前,都還在病床上透過平版電腦跟同學們保持聯絡。

高中歲月,還沒進入成人世界的愛恨情感,只有純真的心彼此相守。
「大部分人對於能被找到,其實是非常驚喜與感謝,」70級重聚活動總召、遠傳電信總經理李彬說,面對久未謀面的老同學,每個人都難免躊躇,然而她的體會是,一旦見面,隔閡就會自動化解。「你會感覺到身邊多了很多關心你的人,願意為你無條件付出,因此更加珍惜。」也因為如此,義務投入聯繫工作的四十多位同學,遇到再曲折艱辛的尋人挑戰,都無怨無悔。這也有賴幕後靈魂人物──總召李彬與秘書長吳素秋──的領導有方。
「我們在過程中充分發揮一女中人超標的榮譽感與『不服輸』性格,誓言一定要找齊,」萬泰銀行財務長吳素秋說,她與李彬的角色就是訂目標、提供學姊傳承的尋人秘笈,然後扮演「啦啦隊」適時激勵眾人。
「每個月班聯大會都有成績報告,還有半年報,哪班提早『全壘打』就立刻廣播給所有人,不斷盯進度,製造良性競爭。」
駱娟英則笑說,每次開完會已經晚上十點,大家不但不喊累,回家後各組負責人更有效率地把會議結論打好傳出來,「搞得大家回家都不敢不開電腦,對自己的事業還沒這麼在乎呢!」
少女心不死個性爽朗幽默的吳素秋,也不忘隨時營造溫馨「笑果」,例如貢獻出自己的高中日記,擇錄在大會網站,「大家都驚呼我怎麼從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搖身一變為潑辣的王熙鳳?更誇張的是,動不動就撂句古文,好多字我自己都不會念、也看不懂了!」
李彬強調,30重聚能夠圓滿落實,「公司化管理」只是手段,關鍵在於團隊無可取代的「向心力」與「不求回報的付出」。「眾人的意志跟願望匯聚起來,所形成的正向能量,讓我們相信往後人生可以走得更深刻,這本身就是一件美好而難得的緣分。」
菁英歷練融合少女情懷,智慧中散發美麗,一半穩健一半三八,這份北一女熟女為自己釀造的中年醇酒,不但自己感受到微醺的幸福,也為周邊的人帶來滿溢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