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中國農村社會裡的一個大節日,通稱「普渡」。家家戶戶在這天殺豬宰羊,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一方面祭拜祖先及陰間鬼魂,另一方面可順便大打牙祭。沿至今日,雖已步入工商社會,民俗儀典的祭拜牲品,規模已縮小許多,但仍不失為信徒心目中的大節日。讓我們在香煙裊繞、焚香膜拜之際,去探究它的起源,及各項禮俗背後所隱藏的故事吧!
水燈指引水鬼,而陸上的鬼魂則用竹桿,掛上燈籠、點上燭火的「燈篙」來引導。(華台)
祭祖先、渡亡魂的重要節日
農曆的七月十五日,俗稱「中元節」,又名「盂蘭節」、「鬼節」,是民間祭奠祖先亡魂的日子,也是道、佛信徒一個極重要的節日。
「中元」的名稱來自道教:道教信仰的最高神祗「三官大地」——天官、地官、水官,被安排在陰曆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祭祀。因此有上元、中元、下元三個節日的產生。但中元普渡的觀念則是來自佛教。
根據大藏經上的記載,「盂蘭」是西域之語,意思為倒懸,「盆」為救器,「盂蘭盆」即是救倒懸之苦的器物。其原意就是以盆貯百味,供養諸佛,用此來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佛教的「盂蘭盆經」對普渡的來源有這樣的一段記載:釋迦牟尼最初傳揚佛教的時候,首先說服了當時印度兩個最有名的學者,做為他的弟子,他們就是第一大弟子摩訶舍利尊者和第二大弟子摩訂目犍連尊者(簡稱為目蓮)。
傳說此後目蓮成為佛弟子中神通最廣的一位。他甚至遨遊天堂,看見了父親的靈魂,父親告訴他,母親大採菽氏正落地獄的餓鬼道中受苦,於是他不辭千辛萬苦趕到地獄去。
中元普渡是中國農村社會祭拜鬼魂的一個大節日。在普渡的前一天傍晚,信徒們將點燃蠟燭的水燈,放在水中任其漂流,用以指引水裏的鬼魂,脫離水牢,參加祭典。(華台)
發揮悲憫的情懷
到了地獄,目蓮看見母親置身「餓鬼」之中,不得飲食,瘦得皮骨相連。目蓮趕緊用缽子盛飯給母親解餓充饑,但沒想到飯一到母親的口中,立刻變成火炭,不得下嚥。目蓮悲痛不已。
目蓮只有跑去向老師求救,釋迦牟尼說:「你母親生前罪孽太重了,不是你一個人的能力所能救得了的,必須廣請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這天,具五果百味,共同祭祀,才能拯救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出危難。」
目蓮為了救母親,立下誓願,經過了無數的艱難困苦,終於得以廣結十方僧侶,舉行「盂蘭法會」,誦經施食,把母親的靈魂從地獄中救出。而從此以後的佛教徒們,也都在此日舉行功德法會,超渡自己父母的亡魂。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首先由西晉的竺法護把盂蘭盆經譯成中文。到了隋唐時代,為了傳教方便,和尚們把它編成七字一句的歌詞來演唱,就成了流傳民間「目蓮僧救母」的故事。
關於普渡,中國民間根據「西遊記」還有另一項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夢遊地府,在地獄裡無法超生的眾鬼神們,要求太宗為他們超渡。太宗回陽世後,於是命令唐三藏至印度取真經,為無主孤魂,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羅天大醮,讓他們經六道輪迴轉世陽間。
新埔鎮地方樂團應義民廟的邀請,趕來廟前為普渡盛會擔任伴奏。
鬼門開,備祭品以饗魂靈
在台灣,最普遍的傳說則是:每年陰曆七月一日凌晨,地府開鬼門,讓所有在陰間受苦受難的鬼魂,能趕回陽間去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後世子孫,並享宴一番。到七月三十日,假期結束,這些鬼魂得重返陰間。因此農曆七月就被稱為鬼月。
回到陽間的鬼魂,有的因時過境遷變得無家可歸,於是便在四方遊盪。陽間的人們,一方面畏懼這些「鬼魂」的騷擾,一方面又希望流落外地的祖先們也能得到祭拜,於是統一在七月十五日,為所有的鬼魂舉行大拜拜,準備各種牲禮、蔬果、糕餅、以及看牲(以麵粉材料捏成的飛禽走獸、魚介水族,或封神榜、三國志等歷史故事中的人物)加上米、酒,讓這些鬼魂能好好享用一番,一般人就稱這些陰間的鬼魂為「好兄弟」。
因此,不論人們熟知的是那一種傳說,也不論他們是佛教徒、或是道教徒,每年到農曆七月十五日,總要鄭重準備一個祭典,祭拜祖先,也祭拜陰間來的遊客,所以民間有「七月半大拜拜」的說法。
在普渡前一天的傍晚,各廟的廟庭會豎起一支竹桿,上面掛著圓型燈籠,燈籠上寫著「慶贊中元」的字樣,這叫「豎燈篙」,是為了要在普渡當天點上燈火,以便指引回到陽間渡假的孤魂野鬼,前來聚集休憩,並享用人們準備的豐盛祭品。
這是為中元祭典特別擺置的「拜亭」。中間站立的是「大士爺」,據說,大士爺是陰間孤魂的總領隊,原本常到陽間吃人,後來受觀士音菩薩的鎮壓,才定期於每年陰曆七月出來享用陽間提供的牲禮。「大士爺」兩邊的小紙屋則是供鬼魂休息的地方。(華台)
豎燈篙,引魂靈前來憩息
按照民俗說法:燈篙豎得愈高,就照得愈遠,可以招聚更多的鬼魂。因此,若用二、三丈長的青竹做燈篙,則表示這次廟普(即由寺廟主持的普渡)是普通程度,只能招待較少的鬼魂。若是大規模建醮,則通常豎立五、六丈高的燈篙。
「燈篙」是針對陸上的陰客而用,若是邀請水裡的鬼魂,就得「放水燈」。
據傳說,落水而死的人,經年滿身淋漓的浸在水牢中,很是淒苦!但是他們若能找到替身,即誘引一個活人落水而死去頂替(一般稱「叫猴替」),就可以離開水牢。聖佛慈悲,不忍心水牢再添新鬼,所以讓寺廟僧道在普渡前一天「放水燈」,藉由漂流燈火的招引,讓水鬼脫離苦海。
過去,流放水燈的儀式,中國境內各地都有,但論規模,北方卻比不上南方。有人推測,這是因為江南多水澤,因水難而死的人,每年為數都不少,因此,中元節得招引的「好兄弟」就特別多,施放水燈的數目也就特別大了。
水燈的式樣各地不一,材料大部份用油紙糊成,據老一輩人的陳述:北方人習慣糊成蓮花樣,因為蓮花是佛祖的法座,人民相信它兼具避邪和慈渡的作用。在北平,有些寺廟甚至就從北海摘來特大的荷葉,在葉上紮上竹籤燈芯,直接就點起火來流放。
中元節雖隨農業社會的結構退化,祭拜牲品大幅減化,但焚香膜拜,仍是信徒們不可缺少的大事。(華台)
水燈幽幽,魂兮來歸
在台灣,則大部份是糊成小屋形狀的「紙厝」。小屋釘在具有浮力的香蕉莖上,裡面插上一根蠟燭,門邊有時還貼著「水路悠悠迎義魂」、「燈光爍爍接陰客」等一類的小門聯。
放水燈的活動通常都在傍晚的時候舉行,善男信女們抱著水燈,跟在敲鑼打鼓樂隊的後頭,先在街上游行一周,再往水邊行去。
有些地方的遊行時間較晚,大地已為黑幕所籠罩,遊行的隊伍就燃起一根根的火炬,在幾個道士的引導下,越過一條又一條的鄉間小路,抵達潺潺不斷的流水邊。
道士們在黑夜中開始了陣陣的梵唱,而緘口不語的信徒,則將點燃的水燈,一個個放入水中。小燈屋順著水流而下,燭光一路閃爍,漸漂漸遠,終至消失於黑暗的盡頭。
放水燈的活動,過去在台灣極為普遍,規模也很盛大。但由於在日據時代受到限制,很多地方不得已而廢除,現在,還保有放水燈儀俗的,只有基隆、新竹新埔和桃園一帶的少數村落了。而論規模和聲勢,更是大不如前,從過去千餘盞縮減至百餘盞甚至十餘盞。
這是為中元祭典特別擺置的「拜亭」。中間站立的是「大士爺」,據說,大士爺是陰間孤魂的總領隊,原本常到陽間吃人,後來受觀士音菩薩的鎮壓,才定期於每年陰曆七月出來享用陽間提供的牲禮。「大士爺」兩邊的小紙屋則是供鬼魂休息的地方。(華台)
祭魂靈設想週到
隨著放水燈活動的式微,普渡的祭典,也隨著農業社會的逐漸逝去,而減化與縮小規模了。過去家家戶戶殺豬宰羊,而今大量的牲禮已為鮮花素果所取代。今天,只有在少數的村鎮裡,才能看得到較完整的祭拜儀式,新竹縣新埔鎮褒忠亭的義民廟就是其中之一。
新埔義民廟的中元普渡祭典,為了請到更多的客人,特地和他地的日期錯開,於農曆七月二十日舉行。
歌仔戲早在普渡三天前,就為這個盛典揭開了序幕。搭於廟前的戲棚,每天下午兩點鐘開始,便鑼鼓喧天起來。隨著二胡的拉動,台上演的盡是些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戲棚下,小販們趁機做生意,小朋友們則坐在地上玩紙牌,真正看戲的,只有那些搖著蒲扇坐在板凳上的老人。但這並不影響台上的演員,因為他們以為,還有陰間的朋友在捧場呢!
除了廟前廣場的「燈篙」外,這間義民廟前,還擺置了一個「拜亭」。拜亭的中間是一尊大型紙製的「大士爺」像。據說,大士爺是陰間孤魂的總領隊,原本常到陽間吃人,後來受觀士音菩薩的鎮壓,才定期於每年陰曆七月出來享用陽間提供的牲禮。
「大士爺」身著五彩衣裳,長長的紅舌垂至胸前,頭頂上則站立著一尊小小的觀音菩薩像。
在大士爺像左右兩邊,各擺有一座方型紙製的小房屋。左邊的小屋上頭橫寫著「翰林所」,右側的則寫「同歸所」。廟裡的廟公解釋說,翰林所是供讀書人的孤魂休息的地方,同歸所則供一般孤魂歇息。
兩間小紙屋裡都擺有「孤衣山」的紙條。據說,此山裡埋藏了陰間所需的各種用品,可供前來休憩的鬼魂們取用。另外又有「男室」、「女室」的字樣。看來陰間世界對階級、性別依舊有嚴格的劃分。
歌仔戲早在普渡三天前,就為這個盛典揭開了序幕曲。(華台)
輪流當爐主,竭盡豐盛之能事
新埔義民廟的普渡祭典由附近十五個村莊輪流主持。輪到的村莊就稱「爐主」。「爐主」不但要主持祭典,安排野台戲,還負責提供大祭典中的牲品。由於每個村莊十四年才輪一次,輪到的村莊都竭盡所能使牲品最豐富,使祭典最熱鬧。
而所有的祭禮中,以「大豬公」比賽最受矚目。
依照本省習俗,每逢廟會祭祀、建醮大典,總要將牲品中最重要的大豬公做個比賽,最重的則抬上冠軍寶座,並頒給飼主獎牌。信徒們認為,能飼養出千餘台斤的大豬公,是祖上積德;而能在豬公大賽中奪魁,更是無上的光榮。
今年,新埔義民廟輪到當「爐主」的大茅埔莊。依慣例,全村的每一戶都準備了一隻大豬公,在普渡的前幾天,由義民廟選派的評審委員前來評審。
「大豬公」比賽完全以重量為評分標準,非常客觀。全村一千餘隻的大豬公在評審完後,於普渡的前一天晚上屠宰,以備做祭祀牲品。而名列前十名的,在第二天早上,還要打扮一番,乘坐卡車到義民廟前參加祭祀大典。
大豬公賽,是新竹縣新埔鄉義民廟中元慶典的大事,每年輪到當爐主的村莊,每戶都得準備一隻大豬公做祭品並參加比賽。這項比賽完全以重量為評分標準,今年獲得頭獎的大豬公有一千一百一十五台斤重。(華台)
大豬公堪稱一絕
農民們飼養大豬公都是有計畫的,通常在輪到當爐主的前兩年就開始準備,有心奪魁的更到各地探訪,買回已近千斤的大豬,作密集式的「增肥」飼養。
大豬公的飼料除豆餅、甘薯葉外,還有紅蘿蔔汁、雞蛋、蘋果、養樂多及麵包等,一天餵食兩次,一天花費就超過新台幣一百元。
一個養過大豬公的農民說:「豬公愈養愈肥,也就有愈來愈嬌的趨勢。天熱時,電扇要不停的吹,一天要洗十幾次澡,否則就會透不過氣來。晚間還要替牠點蚊香,以免被蚊蟲叮咬。最怕的是一不小心生病死去,那真是前功盡棄,令人欲哭無淚。」
普渡當天一大早,新埔義民廟就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信徒,他們帶了簡單的牲禮,一方面來參加祭典,求取平安,另一方面則趁機來看看一年一度的豬公大展。
各地雜耍、賣藝的人,擺起地攤就叫賣起來。戲棚上的歌仔戲也開鑼了,不一會兒,人聲喧騰,義民廟四周早已擠滿了各地來的遊客和信徒。
十點鐘左右,載著大豬公的大卡車一輛輛的在鞭炮聲中駛入廟前廣場,依著豬公的名次排列。今年獲得頭獎的是鍾坤富所養一千一百一十五台斤的大豬公。
飼主們將豬公腹部剖開,使其平躺在竹架上。豬鬃都剃掉了,只剩下鼻上的一長排。嘴中也都含著一個鳳梨。據說,留下那一排,是為使豬公看起來雄壯些。而嘴上的鳳梨,則取其諧音,表示祈求「旺來」(鳳梨的閩南語就稱旺來)。為了防止豬肉在大太陽下曝曬過久會壞,豬主還需不時在豬身上澆上高粱酒。
大豬公賽,是新竹縣新埔鄉義民廟中元慶典的大事,每年輪到當爐主的村莊,每戶都得準備一隻大豬公做祭品並參加比賽。這項比賽完全以重量為評分標準,今年獲得頭獎的大豬公有一千一百一十五台斤重。(華台)
豬公養得愈大,表示心愈虔誠
豬公展覽場上架著繪有各種花飾的牌樓,有些還掛滿親友為道賀獲獎所贈的赤金金牌。他們都盡力把自己的豬仔打扮得更漂亮些,以便讓遊客、信徒們評頭論足一番。
在祭典後,廟裡的執事開始舉行頒獎典禮。雖然由義民廟所頒發的獎牌和三千元獎金比不上豬公在市場上可賣到新台幣十幾萬元的價格,但是飼主們認為這份榮譽已足以補償一切。
頒獎後,卡車又把大豬公運回大茅埔,在那裡,盛大的宴席正要開始。由於當爐主,家家戶戶都發出請帖,邀請在各地的親友前來吃大拜拜。在酒醉飯飽之餘,前來吃拜拜的人,還可分到一塊大豬公肉帶回去哩!
過去中元祭典從農曆七月一日鬼門開,到三十日鬼門關,整個月天天有不同的祭典,而演戲、宴客更銷耗了大量的金錢及物力。
近年來,由於政府提倡節約,亦由於工商社會生活步調快速,人們沒有多餘時間花在祭祀上,這些祭典已逐漸自然縮小,甚或在大部份地方消失。
但新埔鎮附近十五個村莊的居民卻認為,這個普渡的祭典與豬公大賽,將不會在他們那裡消失。今年豬公大賽獲得一等獎的卓琳相道出了大部份人的心聲,他說:「敬鬼神、祭祖先,原就是中國人的傳統,而做爐主大拜拜也能給平時忙忙碌碌的親友、鄉人,一個聚在一起的機會。況且十四年才一次嘛,也不會構成我們太大的負擔。」
除了豎燈篙、放水燈,以亮光引導鬼魂外,到晚上,各地廟宇也點上所有的燈。(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