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喧囂擾攘的都市公寓中,從歐洲旅遊返回的夫妻,在目睹歐洲極具人文質感的飲食文化後,開始揚棄調理包,試著下廚、一塊兒坐下慢慢吃飯。大城小鎮中,愈來愈多「愛健康也愛地球」的樂活族,常買天然食品,週末還帶著孩子到有機農場,體驗作物的生長過程。
「慢活」、「樂活」風潮席捲,有人視為流行風尚,然而,的確有一群人因而改變了想法和生活。
相較起來,標榜素樸、清爽、無毒的有機健康飲食,與人們心目中的美食──北京烤鴨、東坡肉,或是寒冬中熱騰騰的麻辣火鍋──差距不小,「新飲食運動」蔚然成風,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呢?
寒流來襲的台北信義路上行人瑟縮,「棉花田生機園地」內卻溫馨熱和,木質的桌椅貨架,輕柔音樂聲中,顧客提著籃子悠閒地選購蔬果和各類食品,書架前有人安靜翻閱書籍,幾個角落裡店員、顧客們彷彿鄰居朋友般地互動話家常。
餐飲區裡,店長正在教授「有機膳食」的烹調,今天教的是番茄芙蓉、涼拌鮮絲、南瓜濃湯。
「番茄的『茄紅素』可以防癌,但要烹煮才會釋放出來,」老師將豆腐皮和番茄以冷油翻炒,一邊解說番茄如何吃才健康;第二道涼拌杏鮑菇絲,談的是調味料選擇,第三道打南瓜濃湯,除了解釋其中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有補血和抗氧化功能,還分享她用南瓜子油改善先生攝護腺肥大的經驗。二小時下來,二十多位學員勤作筆記,不時發問,每道菜色香味具足,讓人垂涎欲滴。

宴客聚餐,「澎湃」豐盛的大餐免不了海味山珍,但正因為肉食多、口味重,使得現代人健康頻亮紅燈。
健康當道
台北有7家門市的「棉花田」,舉辦免費推廣生機飲食的課程已多年,一門課要上3個月12堂,至今累積4萬5千名學員;「以前來的有7成是生病的人,近年則有6成比例是為了維持健康而來,」負責人翁湘淳高興的說。
像棉花田這類以銷售有機蔬果、食品或兼賣餐飲的店,近年在台灣蓬勃發展。比如國際連鎖品牌「無毒的家」在全台有二百多個據點、本土品牌「綠色小鎮」發展出三十多家加盟店,此外,統一、台塑、永豐餘等企業集團也紛紛開發有機食品、設立品牌、開餐廳推廣;台北國賓飯店去年開設的有機蔬食餐廳天天客滿,新竹科學園區的「柑仔店」有機專賣店近年也苦盡甘來開了5家分店,業務蒸蒸日上。書店裡,健康無毒飲食的新書一本接一本,連連攻佔暢銷排行榜。
翻開坊間各類健康飲食,不論是「生機飲食」、「有機膳食」、「自然飲食法」、「健康排毒餐」等,在方法、食材上雖各領風騷,但可以歸納出幾個共通原則:
一、在食材上,多半以有機、無毒的植物類(蔬果、豆類、五榖雜糧、核果種子)為主,大幅減少魚肉蛋奶的比例到2成以下,或者根本不吃。
二、烹調方式以自然簡單的蒸、煮、涼拌、水炒、滷為主,傳統中國菜崇尚的大火拌炒、煎、炸敬謝不敏;調味料則以天然食材或有機調味料為主。
三、在三餐飲食調配上,強調「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早和巧」,用餐順序也和傳統中餐相反,要先喝湯、吃生菜,之後熟食、五榖雜糧、肉類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依序殿後,水果、甜點則改在兩餐中間或餐前吃。
四、至於「生食」與否,基於植物的酵素和各類營養素在加工、加熱過程會被破壞,各家都主張每天吃一到二份的生菜沙拉或精力湯。

中國菜的大火烹炒的確增添食材美味,但因為市售的植物性油脂在高溫下易裂解產生毒素,站在健康的觀點還是少碰為妙。
百家爭鳴
目前推動自然健康飲食法的「健康達人」,許多人是受到致力癌症研究的醫生雷久南,以及橫跨中、西醫學領域的姜淑惠影響,身體力行、持續實踐研究而加以發揚光大,例如棉花田生機園地的創辦人翁湘淳、宇愛光養生協會的蕭淑碧、統一聖德斯科的董麗惠等。
有些健康達人則是醫界背景出身,從預防醫學的角度提倡養生防癌的飲食方法,如提倡增強免疫力的孫安迪、暢銷書《無毒一身輕》作者林光常、最近出版《自然排毒最健康》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院長謝明哲;也有不少人是自己或親人罹患癌症、由生機飲食療法重獲健康後,再持續研究、分享給社會大眾,比如天主教華光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望德園」創辦人李秋涼,曾任電視主播的陳月卿、作家曹又方等。
儘管各家學說五花八門,但「生機」兩字卻是共同的原則。
不同於早年「生機」飲食給人以生吃蔬果、口味單調、食材太「寒」不適合體質虛弱者等印象,近年來「生機」的訴求,已經轉換成「生熟互補」的飲食模式。
著有《生機換生機》、從癌末病人蛻變為生機推手的望德園負責人李秋涼表示,生機飲食是以有機耕種、無污染的植物性食材,以最天然的方式,採生食與熟食搭配使用的飲食;棉花田老板翁湘淳則認為「生機」是一種「給生命機會」的飲食方式,絕不只是吃生菜而已。

蔬果雜糧中的礦物質和蛋白質比起肉蛋奶來,有過之而無不及,還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幫助消化排毒,是坊間健康達人們的最愛。
素食治百病
為何各家主張都強調以植物性的食材為主?追溯源頭,現代人罹患癌症和心血管、糖尿病等文明病,的確都和「吃錯東西」有關。
根據衛生署民國91年針對全國15歲以上民眾所做的「台灣地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盛行率調查」,每13人就有一人有高血糖,每4.7人就有一人高血壓,每10.8人就有一人高膽固醇;而最新的癌症統計顯示,每8分鐘就有一人罹患癌症,每3.7人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多年來醫界投入慢性病、癌症與飲食關係的研究結論共同指向:多吃植物性、少吃動物性的食物,有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美國家庭科醫師亨利畢樂博士在他著名的《食物是最好的醫藥》(民國89年中譯版)中指出,主流醫學認為人類生病是由細菌引起,但他以為細菌並不會致病,反倒是在人生病後才出現的(物必自腐而後蟲生);而人們之所以生病,起因於不適當的膳食。
他表示,二千多年前的醫聖希波克拉提斯就已經發現,醫生只是大自然的助手,病體需要一段「化學休息」的時間,只有停止供給食物,使器官可以排除聚積的廢物,才能夠清潔自己、逐漸康復。畢樂認為,以藥物來治療疾病,常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有時甚至創造出新的疾病;疾病既然起因於飲食不當,適當的食物當然可以撥亂反正,修補身體機能。
畢樂行醫半世紀,都是以食物來治療各種疾病,他的食物療法中,特別強調蔬菜與健康的密切關係。
例如治療糖尿病時,他囑咐病人以芹菜、四季豆、義大利瓜等菜煮湯,連喝二三天並且臥床休息,然後回到正常生活和素食;等尿糖再出現時,再喝二三天菜湯,直到畢樂協助他找到適合個人體質的飲食,尿糖控制住為止。

酸鹼平衡,淨化血液
畢樂醫師的糖尿病理論是:胰臟細胞的主要化學元素是鉀,因為功能不健全,所以要補充鉀。而鉀在非根莖類的蔬菜裡含量最豐富,尤其蔬菜中鉀對鈉的比例,是魚肉中鉀鈉比的百倍。
台灣生機飲食的拓荒人物、學貫中西的姜淑惠醫師的主張──酸鹼平衡──也異曲同工。她的論點是:人體血液在弱鹼性的狀態下,體內各種生化作用可發揮到極致,廢物的排除徹底而快速;若是因為飲食不均衡,使身體偏酸,會使得肝腎、心血管、胰臟等參與血液淨化的器官負荷過重而衍生疾病。她在臨床上經常勸痛風、四肢麻痺的病人,要少吃肉多吃蔬果,許多人因此不藥而癒。
「食物的酸鹼性,取決於所含礦物質的種類和比例,」她表示,含磷、氯、硫的魚肉蛋奶、甜食、油脂,屬於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海藻富含鈣、鉀、鈉、鎂、鐵等礦物質,屬於鹼性食物,應多多攝取。

「生機」的危機
這些理論證諸工商社會和農業社會的不同疾病,十分吻合。嗜吃牛排炸雞、精緻食物的西方國家,癌症、心血管、消化道疾病是頭號殺手;而印地安人等原住民,早期以簡單的蔬菜和全榖類為主食時都不曾有這些疾病,但在接受西式飲食後,也一一淪陷。
食物葷素的比重失衡還只是問題的一端,更令人驚心的是,能帶給人類「生機」的榖類、蔬果,本身就已飽受毒害,奄奄一息。近幾十年來,土地過度耕種與混亂的農作方式,使得地力枯竭,導致作物營養大不如前。尤其大量使用的化學肥料一舉殺死了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正是將礦物質轉變為有機物質、讓人體吸收的推手。
台大園藝系教授鄭正勇舉日本食品界的研究為例,30年前,每100公克菠菜中,含有13毫克的礦物質,現在只剩下3.7毫克;可以抗氧化的維生素C等元素也遭到同樣命運。換句話說,要吃4倍的菠菜才能攝取到原來的營養量。「但是不要忘了,你吃了4倍菠菜的同時,也吞下了更多的草酸;若和鈣結合而沈澱,就會產生膽結石、腎結石之類的問題。」
此外,現代飲食「快速化」、「精緻化」的弊端日趨嚴重,健康飲食「慢食」、「粗食」、「疏食」(輕食),崇尚天然食材、烹調法,正是一股時代的反思潮流。

「文明」病
以追求快速效率為例,近年來食品業者發現繁忙的上班婦女沒有時間在家好好做頓飯,於是發明了各式各樣好吃又方便的調理食品、冷凍食品、速食麵飯,雖然3分鐘就做好一道菜,卻因為過度加工而營養流失,尤其調理食品中含有各種防腐、殺菌、調味的添加物,更使人們健康江河日下。
奔波勞碌的現代人,不僅要煮得快,連吃的方式也不自覺地快快快,匆匆忙忙的早餐,辦公室裡一面吃便當一面開會,坐計程車趕行程、抱著麥當勞囫圇吞棗等,都對消化吸收非常不利。望德園負責人李秋涼常鼓勵人們細嚼慢嚥,「要多吃含豐富酵素的食物,並且充分咀嚼,一口咬30到50下,難消化的食物更要咬70到75下,」她表示,這樣會刺激口中酵素的分泌,有助於消化吸收,也讓「胃已飽足」的訊息有時間傳到腦中而停止進食,這是保持適當體重的秘訣。
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的另一個副作用,是人們更渴望用食物來抒壓、「寵愛自己一下」,精美餐點、蛋糕、甜食因而大行其道,而這些食物都是低纖維精製品。
「一般人一天需要30到35公克的纖維素,但都市人的飲食通常連20公克都不到,」林光常表示,這也是他苦口婆心勸大家吃糙米的原因,因為米食菁華就是它的胚芽和外層米糠的營養素,但是精製成白米時,這些都被處理掉了。

假日來到陽明山市民農園,整整土、種種菜,除了轉換生活情境,來日收成,更可以吃下滿滿的安心。
老虎與羚羊
有人或許會問,雖然植物性食物有那麼多好處,但肉吃太少沒體力怎麼辦?營養夠嗎?
從李秋涼等力行素食者的經驗看來,「不吃肉」反而才是他們能量充沛的秘訣。「你看草原上最強悍的肉食者(虎獅),往往抓不到最強悍的草食者(羚羊),所以到底是吃草的還是吃肉的耐力強呢?」李秋涼說,要想健康地吃素,關鍵在於營養均衡,很多人以為她是「吃牧草把癌症治好的」,這可是天大的誤會。
「蔬果雜糧中所含的各種營養成分,比起肉蛋奶有過之而無不及,」林光常在《無毒一身輕2》指出,鈣、鐵在蔬菜、豆類中的含量是肉類的數十倍到一、二百倍,甚至蛋白質的含量也遠高於魚肉;更由於植物性蛋白質非常容易消化,不增加身體負擔,因此絕不會發生「吃完牛排大餐後反到感覺疲累」的現象。

抗癌故事曲折感人的李秋涼是望德園創辦人,投入生機飲食推廣17年來,除了苦口婆心教人如何吃,更強調「心」的調整。
了解自己的身體
面對琳瑯滿目的健康飲食資訊,一波波的流行風潮,一般人該如何分辨呢?比如只有「有機」食材才能帶來健康嗎?價格昂貴怎麼辦?生食一定比熟食好嗎?
電視主播陳月卿以過來人的經驗表示,每個人體質不同,除了「天然」、「清淡」、「粗食」等原則必須遵守外,並沒有一套飲食理論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因此要多方嘗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搭配。
比如生機飲食強調「生食」的重要,但講究食材溫補、避免引發胃寒的中醫卻不贊成。結果她拿自己實驗下來,發現部分生食不但不會讓困擾她多年的胃痛惡化,反而讓她精力充沛。迷思一旦破除,她對各種健康飲食觀更勇於嘗試了。
在美國取得自然醫學博士、近年回國行醫的杏得自然健康中心院長黃俊傑,也建議民眾應先了解自己,「特別是自己的消化吸收和代謝排毒體質。」他表示,透過坊間各類生化檢查,了解自己哪方面功能較差,才能做進一步規劃。比如排毒,要先知道自己哪裡堆積了毒素,是肝、腎、血液、神經、還是皮膚?累積的地方不同,排毒的方式也不一樣。近年台灣已有各種毒素的檢驗,民眾可多加運用。
至於坊間的排毒飲食法是否有風險?他認為,以多蔬果、少肉食的方式,而且採用無毒、高纖食材,的確可以減少人體解毒工廠──肝臟和腎臟──的負擔。正確的說,應該是「減少排毒壓力」,但是並無證據顯示這樣的飲食可以增強肝腎排毒的功能。
黃俊傑也呼籲民眾在拿自己做實驗時務必謹慎,有不良反應就要諮詢醫療人員。他就有一個病人喝「小麥草汁加藍藻粉」排毒,結果拉肚子、嚴重濕疹,顯然是對排毒食材過敏,但銷售產品的店家不了解過敏的可怕,還認為那是排毒的正常反應。
他提醒,排毒不只透過飲食,除了大小便,我們的皮膚、呼吸系統也是排毒管道,所以多喝白開水,多運動排汗,多做深呼吸、吐出廢氣,都是很好的排毒方法。

換一種人生態度
新年的第一個週末,新竹關西冷風颼颼,望德園生機飲食推廣中心的教室坐滿了來自北部各縣市的民眾,聽17年前癌症切除子宮頸、膀胱的李秋涼分享生機飲食的經驗。在談完如何正確的吃、如何做出好吃又「生機」的年菜之後,她強調生機不只是吃的改變,更是一種心的改變,一種生活方式的返璞歸真──每天早睡早起、思想簡單、活在當下、天天快樂。雖然天主給了她「麻煩的人生」,腹部開了人工尿道造口,日間要定時倒尿,夜間提尿袋睡覺,冬天夜裡造口尿液滲出濕了,冷到不想起床處理,她還是抱著感謝的心。
「生機飲食所費的功夫是比較多的,在食物的取得和烹調上都要費一些心思。但當人們願意花精神去關心這些問題時,他的生活態度自然會開始轉變。」
李秋涼解釋,當我們想脫離速食文化的影響時,會變得比較敏銳、比較珍惜生命。比方說自己孵芽菜,看著小小種子發芽的過程,知道那樣微小的生命也有它的法則,也需要細心呵護,因而會珍惜它。從這一刻開始,人的病、甚至整個人生就有了轉機,「學會珍惜、欣賞和感恩,對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原來,改變飲食不只是讓口味清淡、身體輕健,也能讓心簡單起來!
食物的各類營養素
項目
功能
來源
備註
醣類(碳水化合物)
◎提供細胞能量
◎攝取不足會影響新陳代謝與消化;多餘的醣分會變成脂肪
◎單醣存於水果和蜜糖中
◎雙醣存於奶類產品和甘蔗
◎最佳來源是複醣,存於穀物、豆類、蔬菜
◎應多從穀物、豆類、蔬菜中吸取複醣類醣份
脂肪
◎滋養細胞、維持體溫
◎攝取不足會導致皮膚乾燥,太多會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
◎最佳來源是植物核果與種子中的不飽和脂肪酸
◎動物性食品中所含的飽和脂肪酸對人體危害較大
◎食用油以未經氫化及高溫處理的「冷壓油」及未氫化的油為佳
蛋白質
◎調節生理機能,幫助細胞修復新生
◎攝取不足會導致抵抗力減弱、貧血等
◎植物性蛋白質存於榖類、豆類、果核種子
維生素
◎不產生熱量,主要功能在參與人體代謝
◎維生素A,C,E是重要的抗氧化劑
◎維生素A來自黃綠蔬菜
維生素C來自一般蔬果
維生素B群來自全榖類、豆類、菇類(但B12只源自動物性食物)
維生素E來自植物油脂類
◎用腦較多者需補充維生素B群
◎運動較多者需補充維生素C
礦物質
◎人體中有六十多種礦物質,透過協同與拮抗,來調節各種生理機能和血液的酸鹼平衡
◎有機培養榖類、葉綠蔬菜、深色水果、豆類、果核
◎海帶與海藻也有豐富的礦物質
◎動物性食物中礦物質含量遠低於植物性食物
纖維素
◎不能被人體消化酵素分解吸收,無法產生熱量,但可吸收水份、吸附殘渣及廢物(包括毒素),刺激大腸蠕動,將廢物排出體外
一般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
◎未列入五大營養素中,但其功能日益受重視


健康時代的飲食,除了色、香、味,還要加上全榖類和生食(生菜或精力湯)才算健康滿分。圖為棉花田生機園地之餐食。

街道上寒風颼颼,職業婦女下了班後還來參加生機飲食的烹調課,小小店內擠滿了渴望健康的媽媽心。圖為位於立法院附近的「健康夠活力生機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