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新聞圈盛傳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林洋港將有異動。
不久,傳聞便成真。四月八日,執政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他調升司法院長的提案。四月十六日,監察院同意蔣經國總統的提名案,林洋港正式被任命新職。
在這期間,素以「敢說話、有擔當」著稱的「阿港伯」,自是新聞記者追逐的對象。他也一一接受傳播媒體訪問,暢談司法革新,並表示:「事情很有可為。」
五月一日,林洋港正式就任新職;此後,他對新聞界反而躲躲閃閃,一再婉拒採訪。
一向被認為是「新聞界朋友」的「阿港伯」那裡去了?莫非是怕曝光過度?
「絕對不是這樣」,林洋港接受本刊訪問時指出,剛被提名的時候,他本來也「躲」記者。「那時還未正式上任,怎敢輕易發言;但深入一想,都不發言又恐怕大眾認為,總統提名林洋港是很大的錯誤——好像我對司法問題一竅不通,只好壯著膽子向大家報告了。」
「但現在必須等到深入瞭解,能夠言之有物,才可公開發言」,他說。
親和力強是阿港伯的特色之一。(鐘永和攝)(鐘永和攝)
是誰「捧出」林洋港?
有人認為從政者最忌過度曝光。
「我不在乎這些」,林洋港表示,他的曝光都不是自己「求」來的;「但是各界要我發表意見,我絕不規避。」
「況且,新聞界是最好的公關,假如沒有他們的報導,我自己刊登廣告,還不知道要花多少錢呢!」豪爽的阿港伯笑著說。
新聞界厚愛阿港伯,其來有自。
「鄉下人林洋港誠懇篤實負責」——這是民國六十五年,「阿港伯」接掌台北市長時的報紙標題。
二年後,媒體又以「省議會屢起風波林洋港——擺平,化暴戾為祥和足見功力深厚」來肯定他在省主席任內的作為。
一位跑政治路線的記者指出,過去在「黨外」人士聲勢最「高張」時,林洋港是黨內外最出鋒頭的人物;因為他擅於辯論、說理,只要一站出來,就辯得人心服口服,大呼過癮。
去年十二月廿四日,執政黨蔣經國主席在中常會中指示,司法工作必須大力革新。這是去年繼宣佈即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等一連串政治革新後,執政黨的再一次重要起步。也就在那時,政治圈有了林洋港將榮膺要職的傳聞。
傳聞,當然使林洋港備受矚目,但即使沒有傳聞,阿港伯的動向,仍是大眾關切的焦點。
在省府主席任內偷空返鄉探親,林洋港歡喜地與孫執輩們在自家田裏合影。(林洋港提供)(林洋港提供)
從政資歷最完整
林洋港打從基層做起,廿五歲就開始在公務機關做事,從南投縣政府的課員、課長、秘書,而雲林縣中國國民黨部主任委員、南投縣縣長,一路幹下來,到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長、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內政部長、行政院副院長等職,被認為是「當今從政資歷最完整的一位政府首長」。
林洋港在政界所以特出,他的政績是最大的關鍵。
「他深具魄力,若要論起他的作為,可舉出一籮筐」,一名資深記者指出林洋港在擔任建設廳長時,曾規劃自來水的統一經營及健全省農田水利會的組織;在台北市長任內,他堅持推動公車聯營、興建建國南北路高架橋及翡翠水庫等措施;到他就任台灣省主席之際,「『阿港伯』的名聲幾乎無人不知!」
民國六十八年,林洋港奉調台灣省主席,正逢第六屆省議會,是有史以來新任議員、黨外議員最多的一次大會。一開始,廿二席黨外議員,連續演出了「宣誓」、「退席」等風波。
林洋港一上任,面對省議員小自省府組織、大至中央政策的質詢,一點不畏懼。「碰到理性問政的議員,他實事求是、清楚答詢;碰到不理性的議員,他除了回答,還反問回去」,當年跑省政一名記者回憶。
例如有一回,某位議員質詢山地問題,談到政府要加速改善山胞生活,讓山胞自立自強,以脫掉長期的「包袱」。林洋港立即反駁「包袱」一詞有商榷餘地;他認為,只要是中華民國的國民,我們政府都不會把他視為「包袱」。
此外,他以「磨刀」來比喻民意代表的質詢,要恰到好處;以「健康的牛」是毛多的牛,來形容法令多如牛毛,並沒有什麼不好等;至今都讓人記憶深刻。
民國六十八年八月,林洋港到南投縣竹山鎮勘察因草嶺潭崩潰而受損的道路、橋樑。
會聊天、有酒量、富幽默感
林洋港是南投人,一口台灣國語講得讓人打心眼裡喜歡,他待人寬厚熱情,不擺官架子。據說他到現在還時常交代公館警衛,碰到打赤腳的鄉下人來找他時,千萬不要攔阻。很多記者認為,跟「阿港伯」聊天很「爽」;「有什麼說什麼,絕不打官腔,讓人覺得輕鬆自在」,時報新聞週刊國內組主任吳戈卿說。
除此之外,林洋港的酒量也讓人印象深刻。與他熟稔的朋友都知道,「阿港伯」喝酒是喝「表面張力」的——形容酒倒滿後,還浮出酒杯杯緣,這樣的酒量也讓他交了不少朋友。
「阿港伯」還深富幽默感。
他從內政部長調任行政院副院長不久,有位新聞界的朋友笑問:「副院長,照理我該恭賀你;但是,我卻不知道你是不是『明升暗降』?」林洋港笑答:「明明是升了,你卻偏偏說我暗降,叫我回家怎麼向太太交代?」
阿港伯與同事敬酒。(聯合報資料中心提供)
司法院「動」了
林洋港獲得司法院院長提名後,就有許多朋友打電話、寫信或親自上門,提出他們對司法革新的看法。
五月一日,司法院舉行新舊任院長交接典禮,面對著近三百位司法院的同僚,林洋港以鏗鏘有力的聲調,向大家說明他的初步構想:(一)端正司法風氣,維護司法信譽;(二)加強利民便民的措施;(三)改變法官的工作條件;(四)以求新求變的心情來面對司法制度。
「四端看來問題甚大,簡單地說,卻可歸結於制度及風紀操守兩個範疇」,林洋港說:「制度的改進牽涉到研究及經費的支持;風紀操守,則完全操之在我,不假外求。」
口說無憑,到了五月五日,林洋港在獲得總統約見後,簽報了五位特任官的人事調動案;八日,在司法院例行的「擴大業務會報」中,對迭遭爭議的「兩階段分案辦法」、「判決書送閱制度」提出討論,當天下午與學者專家面對面座談後,決定將兩案交由全體推事票決;十日,拔擢地方法院三名院長;十八日,指示訂定公平合理的人事考核辦法。
「這些措施,對一向保守、甚少與外界溝通的司法院來說,都是創舉」,一位記者指出。
魅力來自認同感
「阿港伯」果然有政治魅力。
儘管林洋港一再謙稱「魅力」是新聞界朋友對他的「美言」,他還是認為「魅力」其實只是一種「認同感」。
他表示,一個人只要憑藉著智慧、經驗為社會大眾謀幸福,就會被社會大眾接受。林洋港指出他為大家認同可能是因為「服務了社會」。
服務社會當然很好,會不會帶來什麼困擾呢?
「您說的是人情包袱吧?」對本刊編輯的「暗」題,林洋港立刻「明」問。
「有的,而且很多」,他明白地說,在他每個從政階段都曾碰到請託、關說的困擾。例如,在內政部長任內,曾有朋友請他幫忙,釋放其因案被羈押的弟弟;那個朋友說:「你現在官做得很大,而且全國警察都歸你管,打個電話一定就沒事了。」
「碰到這種事,我的想法是,做人與做事都要有原則,但千萬不能混在一起」,林洋港說:「中國人常說,這個人待人很好,好像他做事就可以隨便。但這是不對的,我沒有應付人情困擾特別高明的方法,我只是告訴自己,要誠實,對就對,不對就不對,不能和稀泥。」
儘管不能和稀泥,但對於請託者的苦衷,他卻能感同身受。「關說是可以理解的」,林洋港表示,民意代表為民服務的項目之一,就是關說。「何況有的關說是怕開庭太匆促,對專業問題不夠熟稔,特別來提醒你注意,可以說是善意的指教,那能不接受呢?至於干涉到制度、審判的關說,那就萬萬不能接受了」,他就事論事分析。
嚴守司法權責
這樣一個富親和性的人,掌理經緯萬端、亟需大刀闊斧改革的司法界,是否會有所衝突?
「我不認為有什麼衝突」,林洋港指出,以前在台北市市長、省府主席、內政部長任內,也不是沒有大刀闊斧地改革過,林洋港說:「過去能,現在當然也能。」
但過去的經驗,現在未必能全盤借用。司法體系向來比較保守,對開創性較強的林洋港而言,如何調適自己、推動改革?
「我想我會嚴守司法院長的法定職務分際,來調適自己的個性」,林洋港說。
至於如何推動院務,林洋港謙稱仍對新職抱著「惶恐」的心情。但他認為:「不管是在行政或司法系統下,甚至於待人處事,道理都是一貫相通。」他一脈相通的原則是「為人誠實、做事實在、待人寬厚」。
「只要嚴守這個原則,不要剛愎自用,大概就不會出大差錯吧!」他說。
為官之道何如?
生長於鄉間,林洋港自稱從小過的是「不去翻土、灑水,蔬菜就不會冒出來;沒有插秧、沒有除草,稻子就不會長得好的日子」。大自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法則,讓他學到了實事求是,也學到了不去投機取巧。這正是他從政的一貫作風。
「若說作官要有特別的『官術』,那我是不承認的!」林洋港認為,盡其在我,一步一腳印,比任何「官術」都有效。
「大家都覺得我說話、做事很直、霸氣很重,又不懂得逢迎。但是長官卻沒有因此不喜歡我,社會大眾也沒有因為這樣討厭我」,林洋港反問:「你們看我不是步步高升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