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曾於第五卷第四期中介紹過一群有理想、有抱負、幹勁十足的文化工作者,他們有心為中國文化的內傳與外揚盡一份心力,為此發行了一本口碑極佳的「漢聲雜誌」。去年,為了實現他們另一個心願: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及早享用傳統文化與民族故事的寶藏,他們籌畫出版一系列的中國童話故事。要以淺顯、流暢的白話文,活潑生動的插圖,帶領孩子們認識我們民族的故事。到目前為止,已出版了三本,這些製作嚴謹、印刷精美的中國童話故事書,深受各界的重視與好評。
在過去的農村社會裡,或在炎夏夜晚,一家人坐在庭院納涼時;或在秋收後,瑞雪紛飛,一家圍爐取暖時,長輩們總不免要搜索枯腸,說些故事給孩子們聽。
故事的範圍很廣,總有:神話、地方傳奇、偉人軼事、歷史掌故、民俗趣味等等,內容有的詭譎玄奇,有的滑稽突梯,而更多的則是先人的經驗和教訓。父老們娓娓道來,孩子們用心聆聽,就此增長不少見識;並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仿效先人的價值、倫理與道德觀,逐漸養成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氣質。

為「中國童話」誕生出最多力的漢聲雜誌社四位「老將」,右起:吳美雲、黃永松、奚淞、姚孟嘉。
民族故事有失傳之虞
曾幾何時,時代進步、社會變遷了,過去大家庭的生活形式,已為小家庭所取代。小家庭中的父母平日多工作忙碌,少有時間或耐心給孩子們說故事,許多口口相傳的故事不免因此中斷。但孩子們本能的有愛聽故事的興趣和需要,在視聽傳播媒介充分發展的現代,家長們可以很方便地買到各種故事書給他們看,或買童話故事的唱片和錄音帶給他們聽。但家長們多半沒有注意到,在西方文化大量入侵的情況下,市售的兒童故事書或唱片、錄音帶的內容,多是外國童話。尤其在卡通影片興起後,各種卡通故事和其中的人物,與孩童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甚至成了他們幻想或心儀的對象,譬如:白雪公主、小飛俠,唐老鴨、米老鼠、頑皮豹、無敵鐵金鋼等等,小朋友們都耳熟能詳。許多西方童話和卡通故事就這樣藉著新式的傳播工具愈傳愈廣,中國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卻有式微之虞。小朋友無以接近屬於我們自己的傳統故事世界,是多麼遺憾的事!
難道我們民族歷代相傳的那些內容豐富的故事,就因時代的變遷,缺乏有心人的整理,及未以現代的觀念和語文去詮釋它們,而任其失傳、消逝嗎?
近幾年來,社會上多少有心人呼籲重視這個問題,並提出「為文化扎根」的口號,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自幼即接觸並瞭解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一向對傳揚中華文化懷抱著使命感的漢聲雜誌社,更有心將口號落實。他們以為,傳統文化的內容太廣、太深,要讓孩子們自小開始探討,並非易事,不如自「聽(看)我們自己的童話故事」開始做起。於是他們動手整理中國各種民間故事,將故事改寫成淺顯、親切的白話文,並附上精美的插圖,編印成「中國童話」叢書,希望讓我們的下一代能自幼徜徉於中國歷代豐富的民間故事中。

每一個故事都附有插畫,文字還配上國語注音。
我們原是一個充滿故事的民族
漢聲雜誌社是十幾年前由一群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年輕人所創辦的。最初,他們出版英文漢聲雜誌,將中國文化介紹給外國人;後來在「中國人更應認識中國文化」的想法下,出版了中文版漢聲雜誌。十多年來,他們從事整理民族文化遺產的工作,報導了我國傳統的各種民俗、宗教、文物、古蹟……,廣受國內外的好評。
漢聲雜誌在十多年來蒐集、儲存了極豐富的文化與民俗資料,並在田野調查工作中發現到:我們原是一個充滿故事的民族。這些故事藏在民間戲曲、民間藝術、廟宇與地方耆老的腦袋裡。
在鄉間一所小小廟宇的屋簷下,往往就可看到好幾個故事畫,更不用說那些大廟的壁畫、浮雕,和詩詞歌賦中含有多少民間傳奇及歷史掌故了。另外,民間刺繡、古老器皿上的裝飾花紋,甚至那一支支造形生動、色彩豔麗的捏麵人,背後也都有許多故事。
然而,今天的孩子多半不認得那些故事中的人物,也不知道那些人物所牽連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他們不能像過去的孩子一樣,藉著那些歷史和傳說故事,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並藉此對他們的思想和理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功效。
基於這種認知,促使漢聲成員決定擔負起有關中國童話故事的採集、整理、改寫和繪製插圖的工作,並欲藉著現代進步的製版和印刷技術,出版一系列「中國童話故事書」,使許多塵封已久的故事,得以重新鮮活起來,並長久流傳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天地裡。

已經出版的——三月三本『中國童話』。
從多方面廣為蒐集民間故事
在一年多前,「漢聲」工作人員開始大量蒐集三十年來的各種民俗故事畫冊。他們到舊書攤,從有著蟑螂和老鼠的舊書堆中找出了一本本的民間故事書。社裏的兩位顧問郭立誠、辛意雲,也分別由民俗和歷史觀點,蒐集到不少素材。只要新發現一點相關資料,即使是一本又破又爛的小書,都會讓他們興奮無比。
執行編輯奚淞說:「在蒐集舊故事時,勾起了我們孩提時代的回憶,使我們重溫童年時聽(讀)故事的情景和快樂。這是我們編印『中國童話』過程中最大的動力。」
除了大量蒐集民間故事,他們也著手採集歷史、名人、節令、宗教等有關的故事。記載這些故事的書籍真是龐雜無比,足以教人讀得頭昏眼花。
由於工作計畫龐大,雜誌社原有工作人員無法負荷,他們新招進了十餘位剛從大專院校畢業的寫作和繪畫人才。
為了幫助這些新人深入瞭解工作,社方為他們安排了二個月的職前訓練。在這段時間裡,漢聲的幾位老將為他們主持寫作與繪畫課程,並聘請各行專家主持「平劇入門」「童心與童畫」「什麼叫童話」「民俗與傳統」「說故事、聽故事」……等專題演講與座談。周末假日,他們又一起去逛名剎古寺,藉以認識廟宇的結構和其中涵藏的民藝與故事。他們也去踏尋台北古城的遺蹟,接觸我們這個城市的故事。

「晉文公燒綿山」故事的插畫,此圖仿六朝石刻造型畫出。
製作過程十分嚴謹
在這種苦心安排的訓練下,這群年輕人不但增加了對民俗的認識,對即將從事的工作,也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感。
中國童話故事編寫的流程大致是:由資料組蒐集資料,並整理分類,然後交寫作部綜合改寫;故事寫成後,再由繪畫部依故事內容,畫出重要情節的插畫。
寫作部由七個年輕女孩組成,她們記取並奉行在接受職前訓練時,從事兒童美術教育多年的鄭明進老師所說的一段話,他說:「我們為兒童寫故事、畫畫和出書,要投入最誠摯的心意,並付出最多的心血。一本書有沒有生命,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如果用『心』不夠,品質就差,內容會冷淡無情,也就引不起人家的興趣和共鳴。我們馬馬虎虎出一本書,可能會汙染兒童的心,也可能汙染我們將來的社會。」
在開始時,這些寫作者由於沒有寫童話的經驗,不太能掌握兒童的語言,時常不自覺地使用過於繁複、典雅或抽象的詞句,行文轉折也不夠俐落,童稚的趣味無從展現。
執行編輯奚淞為了說服大家同意用單純的語文也可以表達複雜的感情,特別教他們唱一首只有八段歌詞的地方民謠「茶山情歌」。一句句解說歌詞中如何以最簡單的字句,漸進地表達出中國人特有的醇厚、清朗而又自然的感情。

「中國童話」也有「變相圖」的插圖,即把故事的情節按發生次序畫在長卷上。
寫童話得要具備一顆童心
此後,辦公室奡N不時響起清亮的歌聲:「茶葉青噯,水也清噯,清水燒茶,獻給心上人……」她們暫時撇開自己平時寫作的方式,試著揣摩小朋友的心理,並以簡單、淺顯、親切的文字,寫下動人的故事。
除了文字,她們還不時碰到其他問題,比如人物性格的塑造:收服妖魔的陳靖姑和海上救難的林默娘,性格上有何不同?又如:寫「傻女婿」故事的基本態度是什麼?是站在高人一等的地位去嘲笑傻女婿的傻呢?還是告訴讀者「天公還是疼憨人」呢?
所有寫作者都以為歷史故事最難寫,不但時代背景要掌握清楚,情節、人物、場景也不能離譜,而且又要運用適度的想像力來滋潤整個故事。否則小心翼翼寫出一個沒有錯誤、但卻呆板無趣的故事,到頭來仍算不得成功。
一個故事的完成,總要經過再三的修改和多次的討論。總編輯吳美雲、發行人姚孟嘉、執行編輯奚淞都曾將故事帶回家,念給他們的小孩聽。如果孩子聽得津津有味,那故事大概寫得還不差;要是小孩聽得不耐煩,這故事恐怕就得改寫了。
寫作部改寫完成的故事,便送進插畫部,他們會細細閱讀,抽取故事的精彩部份,畫出插圖。
為使中國童話的插圖具有民族風格,漢聲把十多年來積存的中國美術資料都找了出來,甚至向國外美術館借調中國美術文物的幻燈片來做參考。在形式上,年畫、皮影、刺繡、剪紙、壁畫、雕塑、石刻……等,他們都曾參考、融匯,作為表達的方式。

「中國童話」的插圖,為期具備中國繪畫的風格,都以毛筆、宣紙繪製。圖中為繪畫部工作人員官月淑(左)、黃美玲(右)作畫的情形。
插畫要展現民族美術的風味
奚淞說:「要喜愛、尊敬這些民族美術的財產是很容易的,但要活用它們,並使這些傳統的美感能表現在現代的插圖內,就不太簡單了。」
黃永松、姚孟嘉、奚淞都是學美術的,他們在再三討論後決定,為了表現出中國繪畫特有的古樸趣味,所有的插畫都要以毛筆和宣紙繪製。同時,為使讀者認識更多的中國民間藝術圖案,他們替多幅插圖加了邊框。這些邊框圖案,有些來自民間刺繡;有些來自繁密鑲金嵌銀的景泰藍;有些來自古代漆器的圖案……。
每一幅插圖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負責插畫的人員從打草稿起,除自己細心構思外,並不斷接受批評和建議。每一幅插畫都要求達到四個要素——中國風格的、童趣的、美的、與故事吻合的。
這樣精心製作、圖文並茂的故事,他們依故事內容整理分類為十二大本,按照傳統農曆歲時,每月一本,每天一則故事,內容或與節令有關、或與歷史掌故、名人生辰有關;再按季侯,穿插上各類民間故事。
每個故事以二至三千字為準,並配上國語注音。同時為了讓母親在床邊為寶寶說故事時,能充分掌握故事的旨意,特附上一段「給媽媽的話」。

「中國童話」的插圖,為期具備中國繪畫的風格,都以毛筆、宣紙繪製。圖中為繪畫部工作人員官月淑(左)、黃美玲(右)作畫的情形。
「春天的故事」帶來如春的溫馨
到目前為止,一月到三月三本童話已經完工出書,他們稱第一批的出版為「春天的故事」。至於夏、秋、冬的故事,也依計畫將陸續印行出版。
這些製作認真、印刷精美的「中國童話」上市後,立刻受到矚目與好評,大批訂單紛湧而至,報章雜誌也廣為報導與推介。有讀者寫信向他們致謝,感謝漢聲為孩子們編寫這麼好的故事書;但也有熱心的讀者指出他們可以進一步改善的地方。
黃永松說:「讀者的讚美固然讓我們很欣慰,但批評、建議我們更歡迎。我們在進行這份工作時,都有感於自己的學養、智慧、經驗還不足,極需大家給我們更多的意見,使十二本中國童話,能一本比一本編得更好。」
很難估算「漢聲」這一套「中國童話」能對「中國文化扎根」有多少貢獻,但我們都感謝這群有心人的辛勤耕耘,這是一個很好的起步。也相信這些屬於我們民族傳統的故事,會比西方的童話或卡通故事更適合我們的孩子閱讀,也更易於引導他們建立起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氣質。

黃帝大戰蚩尤。

打敗荷蘭人的鄭成功。

虎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