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外眾多的中國城中,日本橫濱的中華街可以說是一個異數。它擁有許多例外:
歷來,中國城都是異鄉華人聽鄉音、解鄉愁之處;橫濱中華街則漢音少聞,入耳盡是「啊諾」、「嗨」。每逢假日,進出人潮達十二萬,只是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為日本人。
幾乎,世界各地的中國城都以消費便宜著稱;橫濱中華街不然。留學生足跡罕至,正是因為「吃一餐要心疼好幾天」。
大抵,海外中國城難脫腥味夾雜菜香、垃圾佔據街角的形象;橫濱中華街則以「全世界最氣派、最安全的唐人街」自豪。
這個日本最大的中國城,從一百卅年前廣東買辦隨船來到迄今,歷經關東大地震、橫濱大空襲及中日之間的歷史糾葛,命運坎坷乖舛。直到近十年來,方否極泰來,搭著「中國熱」的便車,舞動烹調中華料理的菜刀鍋鏟,「炒」出華人的一片天。
橫濱中華街,其實不是一條「街」,而是一個小小的「唐人城」。
在東、西、南、北四座「城門」——精雕彩繪的中國牌樓後面,棋格般的街道豁然開朗。
從城內中心點「善鄰門」進入,走在筆直的中華街大路上,左右兩邊是老字號的萬珍樓、聘珍樓、同發館、重慶飯店……,一家家極盡氣派地矗立著。踏入飯店大門,放眼是金龍盤附的屏風、螺鈿鑲就的紫檀椅,穿著錦緞鳳仙裝的女侍又慇勤奉上一杯香片,簡直讓來客不知身處中國何朝何代?
如果想吃點清淡的,穿過中山路、香港路,左轉入北京小路,就可以看到賣蕃薯粥和台灣小菜的「青葉」。
酒足飯飽後,想聽些歌?對面市場路上的小店內,蘇芮、崔健、張國榮……的錄音帶一應俱全。台、港、大陸流行歌曲都有得找。最後,可別忘了買些中華菓子(糕餅)、中國茶回家,保證餘味繞口三日而不絕。

(右)走進善鄰門,如同進了美食天堂,南北名菜列隊歡迎。(黃麗梨)
吃前思鄉,吃過心痛
然而,在這日本土地上的小小中國城中,卻難得聽見國語或海外唐人街最普遍的廣東話、台山話。華人、留學生不常來此解鄉愁,主要的原因是,「即使吃了中華料理一解脾胃的鄉愁,卻要患上『心疼』好幾天!」,赴日七年尚在東京武藏野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就讀的陳明瑜說。
原來,和其他國家唐人街的「價廉」大不相同,橫濱中華街走的是高價位路線,這裏一個包子售價在日幣三百至五百圓之間(約六十至一百元新台幣),若要點菜,三、四個人吃掉上萬日圓只算普通消費。對留學生而言,這帖鄉愁良方還真不便宜!
況且中、日同屬筷子文化,米飯處處可見,而日本其他各地中華料理店四處散見,雖然只有些拉麵、中華定食,但消費水準較低。因此,除非要吃大餐,倒不一定非要上中華街來。
中國客人少,中華街的老闆們卻一點也不在意。因為每逢假日十二萬進出的人潮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日本人,光說些「啊咿哦」,生意就忙不完了。
近廿年來,中華街的發展真可用「發了」二字來形容。
萬珍樓第二代負責人龐國忠計算,自他接下萬珍樓至今,五年間員工人數暴漲十倍,由四十人變成四百人。現在一年的營業額約達日幣四十億,光是廚房就有九十位人手。
現在中華街是日本最熱門的觀光區之一,中華料理店則如「金飯碗」。「只要在中華街有家店,即使只賣包子,也一定賺錢」,「公生和」雜貨舖老闆雷兆元表示。
熱絡的觀光客炒熱中華料理,也炒高了中華街地價,使這塊原是華人聚居的地方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打理好門面,客人就要上門了。(黃麗梨)
「炒」出廣廈價萬千
從空中俯瞰,中華街附近其他街廓都和海岸成直角規劃,只有中華街裡的長安道、廣東道、上海路等斜對著海岸開闢。如此特立獨行,正說明這裡曾經是依照中國風水觀念,座北朝南而闢的居家之地。
現在,這裡已是令人咋舌的黃金地段。「中華街大路的地價目前底價每坪是日幣一億圓左右」,連任七年中華街發展委員會會長的林清文表示。
為此,住家因「機會成本」過高,已紛紛遷出,中華街不復見主婦串門、小孩在家門前嬉耍的景象;老舊的店舖,除非是產權有問題,也都先後拆除擴建為多層的豪華樓房。和萬珍樓為兄弟分掌的聘珍樓,在民國七十五年改建成七層樓高的餐館,轟動一時。
生意愈來愈好,店家在中華街一地難覓的情況下,開始朝外圍發展,現在「中華街」的東、西、南、北四門,已延伸山下町之外,距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結束時,幅地擴增四倍以上。
由山下公園到中華街一帶,形成大旅社必爭之地,先後有新壯麗、橫濱、太陽港、庭園等旅社落成。民國七十年中華街內的假期飯店落成,設有四國語言同步翻譯裝置,並有容納二千人的大會場,為五星級高級飯店,也是神奈川縣內最具規模的大旅社。在在加添中華街觀光勝地氣勢。

要在中華街有家飯館並不容易,這裏的地價高過台北的敦化南路。(黃麗梨)
觀光好風景
「橫濱中華街,規模雖比不上舊金山的中國城,但它絕對是全世界最氣派、最安全、當地觀光客最多的唐人街。」橫濱假期飯店負責人李宏道,在走過多國唐人街後,這麼篤定地表示。
為何日本人對中華街趨之若鶩?橫濱中華街又是如何造成今天的氣勢?套句中國人常說的話,此乃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具。第一代華僑創業維艱,到近廿年新移民或第二代華裔配合時機主動出擊。這份成功有運氣、有努力。
「從地利來看,中華街四週有著名的橫濱公園、山下公園橫臥東北,東面緊臨日本排名第一的橫濱港……街的南鄰是名聞遐邇、專賣外國貨品的元町」,橫濱中華學院學生蘇健文在其作文中點出中華街的地理優勢。
到港邊舉目遠眺、赴元町「瞎拼」(Sho-pping)歐風舶來品,最後去中華街歇歇腳,飽嘗美味的中國菜,吃罷,再帶些中華?子回去分享親友,是條相當吸引人的觀光路線。不少日本各級學校的畢業旅行,就將中華街列入行程中。

吃過料理,再買些月餅、果子(糕餅)分贈親友,才不虛到中華街一行。(黃麗梨)
幾番災難成焦土
地利是有,生存機會卻是和老天爺爭來的。這塊土地遭摧殘的次數遠比眷顧來得多。
一百三十多年前,橫濱不過是個五百多戶人家的小漁村,華人隨著外國船隻來到了這裡。一個多世紀來,這裡遭遇中日甲午戰爭、關東大地震、橫濱大空襲,使得華人來來去去,無法扎根。
尤其是四十年前,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橫濱大空襲」時,美軍在此投了上萬顆燒夷彈,大火連燒三天,吞沒城市,將整個橫濱化為灰燼。戰前來到橫濱的張湖順回憶當時情景,眼中猶有一絲恐懼,「飛機像一群烏鴉似的蓋住天空,炸彈則像下雨般落下來,燒得連地也焦了。」華人、日人因此一無所有,重頭開始。
不同的是,大戰結束後中國成為戰勝國,連帶地日本華人的地位也大為提高。最實際的差別是可以優先領到較好的「特配」。「包括麵粉、糖、衣料、米……,有什麼領什麼。中國人一向刻苦,領到的白米、麵粉偷偷拿去黑市賣,自個咬緊牙根吃紅薯、白薯,攢下的錢,便是做生意的本」,張湖順娓娓敘述中國人如何從無到有。
當時靠配給物營業,以鐵皮、木板搭成簡陋小屋,於現在仍在中華街賣些簡易飯菜來起家的,約有三百多家。
屢遭災變的中華街,在戰後總算得以喘息養生,漸露頭角,卻又因往來頻繁的美軍,而出現酒吧、舞場、酒家,使得一般日本人敬而遠之。
幸而隨著日本經濟的復甦,多條鐵路修築,將東京、橫濱連成兩大政、經中心,中華街也因山下公園整建後開放、西門外石川町車站的設立,顯得生機勃勃,逐漸嶄露觀光魅力。

傳統海外華人「三刀業」中的剃頭刀,如今中華街只剩七十八歲毛道德這一把。(黃麗梨)
忙破四雙鞋
目前名氣響亮的幾家大餐館,當時幾乎都是老闆兼廚子或跑㑽,一人獨撐大局起家的。已將產業交付兒子的龍門集團開創者李海天,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法學碩士班,當初為求在日本安定,開設了一家不到廿坪的小飯館,現已擴為四家分店、外帶兩家專售中華?子分號的「重慶飯店」。
「一整年,我哪裡也沒去,只是每天從早到晚在小餐館裡跑㑽,一年下來,要穿破四、五雙鞋。幾次感冒發燒,在沒人手的情況下,只好藉著工作忙碌、出汗,來治療病痛」,李海天回憶。
另一家老字號餐廳「萬珍樓」第二代掌門龐國忠,則記得父親都是天未亮就出門,父子很少機會相見,後來父親乾脆搬到飯館裡住。「原籍省分或有不同,但夏天在廚房忍受油煙燥熱的辛苦卻是相同的。」橫濱華僑總會會長也是順海閣飯店老板的吳笑安,為第一代創業華僑下了一個十分貼切的註腳。

在中華街的市場路內,可以買到日本罕見的空心菜。(黃麗梨)
省籍情結
現在中華街裡,廣東、四川、台灣、上海,各式地方菜一應俱全,商家間合組公會,興衰與共,相處十分融洽。然而在領「特配」的五年間,日本的華僑社會也曾有其他僑界所沒有的一種「省籍情結」。
日據時代,不少台籍人士被徵調來日本挖煤、到工廠做工,也有部分仕紳之後來日本留學。中日戰爭爆發時,他們的身分是「皇民」,比起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人士,行動自由得多。戰後,台灣光復,他們又轉為戰勝國國民,和原籍大陸各省的華人一樣,領取「特配」,因此被部分大陸派人士視為牆頭草,專會投機取巧。相對地,台灣人也氣祖國將台灣割予日本。幸而由時代造成的衝突、猜忌,很快便隨生意往來,興衰同運而消失。

經過大半輩子的辛苦,重慶飯店老闆李海天,在自家所建的教堂裏含貽弄孫。(黃麗梨)
中華街大躍進
一百多家商家在民國六十一年組成「中華街發展委員會」,主動配合著橫濱市政府整頓下水道,使它特別適用於餐廳業排水;舉行講習,教大家如何嚴格管理食品衛生。
「會員之間並有協議,儘量發揚中國風格,飯館改建時,必定要留有中國特色;我們還募款重建中華大街的牌樓;每逢新、舊年關,則擴大邀請民俗技藝、特技、舞龍舞獅,刻意營造異國色彩的魅力」,會長林清文表示。
在商家致力提高經營水準,合組委員會之時,日本與中共建交,日相田中角榮往訪大陸,大量中國資訊、貨品進入日本,掀起一陣「中國熱潮」。喝烏龍茶、吃中華料理、到大陸觀光、交中國朋友,霎時成為一種時尚。
「中華街的繁華靠的是運氣,日本人對新文化有很強的好奇心,像是飲食便有漢堡浪潮、通心粉浪潮出現,中華街也是搭著中國熱潮而起」,龐國忠表示,他清楚記得小時候到日本同學家玩,日本媽媽原本極為熱絡、好客,但一知道他是中國人之後,便叮囑孩子不要和他往來,「現在則是樂於與中國人為友,還以能說幾句中文為榮。」
「電視每天有教中文、作中華料理的節目,橫濱中華街更是經常在雜誌、電視專輯出現,美食天堂之名不徑自走,根本不需要宣傳」,「公生和」雜貨舖老闆雷兆元說。

「有沒有蝦醬?」「有有有」,現在的日本人對中國料理越來越內行了。
中國熱潮高燒不退
中華學院教師杜國輝則以為「日本人對中華料理的熱衷,源自從歷史而來的一種類似鄉愁的嚮往,才能歷十年不衰,甚至融入生活,漸成飲食習慣的一部分。」
自祖母手中接過「公生和」雜貨舖的雷兆元也發覺,日本人購物越來越內行了。現在上門時不再只是買些普通的茶葉、麻花、中華麵回去嘗鮮,連貨架上的牛骨粉、蝦醬、梅乾菜、魚翅,都大受歡迎。
面對日多的日本觀光客,中華料理自難免投其所好,做局部的改變。「雖然川菜以辣取勝,但是日本人口味清淡、不嗜辛辣,因此我們的川菜便降低辣味;菜色上,也得講究看來潔爽,顏色要配得好,白的白、紅的紅」,李海天說。
有的餐館更配合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每上一道菜,就各發一個碟子,日本客人雖然圍著大桌子,各人仍自顧吃著自己眼前分好的那一小碟菜。較大的餐館亦多有和式房間,供日本人平時請客、家族觀光或公司年終聚餐(忘年會)之用。

(左頁)香腸、燒鴨、龍蝦、果蔬雕刻,真是色香味俱全。外加日本招財貓,牢牢套住日本老饕的胃。(黃麗梨)
橫濱最後的中國「床屋」
早期的橫濱中華街,和其他國家的唐人街一樣,有同鄉操持同業的現象。像廣東人以餐飲業、三江人以裁縫業、蘇州人以剃頭業等為主。菜刀、剪刀、剃頭刀便被合稱為「三刀業」。只有台灣人因語言上沒有障礙,這種情況較不明顯。但在餐廳業行情看漲,一枝獨秀之後,傳統三刀中的剃頭刀、裁縫刀也棄「械」投降,加入菜刀行列。依職業來猜省籍的老方法完全失靈。
目前僅存於中華街,由中國人經營的裁縫店、理髮店都只剩一家。經營中國式最後床屋(理髮店)的毛道德老先生,今年已經七十八歲,他在十六歲時,自鎮江渡海來依附同為理髮師傅的哥哥。
「萬珍樓、華正樓、同發飯店的大老闆、大師傅都曾在我這兒排隊理髮」,他落寞地說,老客人一個一個走了,年輕人都上新式理髮院去,「今天一整天,還沒一個客人上門兒呢!反倒有好奇的觀光客進來找我合影留念」,老先生一邊調侃自己,一邊忍不住有些失落。他相信這是中華街最後的傳統理髮業,畢竟日本人對理個舊式的中國頭不會像吃中華料理一樣熱衷。

(右頁)歲末年終的忘年會,使得中華飯館一席難求。(黃麗梨)
新僑廚師
餐館翻新擴大,分店一家家開張。對廚師的大量需求,造成另一批橫濱新僑。
清潔工、服務生可以請日本人,招呼客人也容易,但是要訓練日本人做中華料理,缺少了長年生活的薰陶,做出來的菜,樣子很對,味道卻總是差那麼一點,於是各大飯店老闆便自台灣和香港請來一批批廚師,台灣廚師尤多,約佔了五分之四。
這種現象,也在橫濱中華學院的學生身上反應出來。根據教務主任李智惠的統計,民國六十四年以前,該校一直都是原籍廣東的學生最多;最近的資料卻顯示,來自台灣的小孩人數高居第一,佔全部學生的百分之四十八.五,比廣東籍學生高出二倍多。家長職業中,廚師佔了百分之六十。
「大量的台籍學生進入學校,讓我們不得不扭轉教學重點。以前是推行國語難,現在的當務之急,反倒是成立『日語補習班』訓練這一群國語順溜的小朋友講日文,儘快適應當地生活」,李智惠表示。

餵飽客人前先餵飽自己。萬珍樓內擁有九十名廚子。(黃麗梨)
長大後要做廚師
改變,從住家遷出中華街,進一步到第二代、第三代華僑子弟的價值觀都清楚反應。
第一代華僑赤手空拳來到橫濱,在教育程度不高、身無一技之長之下,中華料理可說是唯一可以和日本人競爭的本領、生存的手段。熬過苦日子,打一點基礎,父母無不送子女進貴族學校、美國學校,讓他們未來有更多的選擇與發展條件。沒想到因緣際會,在環境造就下,中華街的餐飲業竟成為吃香又拉風的行業,中華學院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小朋友,高達百分之六十希望將來成為一名廚師或從事餐飲業。
現為中華學院教師的杜國輝記得,在他念中華學院的時代,同學們對又忙又累、發展有限的餐飲業大多興趣缺缺。當時他們最羨慕橫濱華僑總會會長吳笑安的大兒子吳楚文,能進入日商公司任職,並擔任部長級的管理人員。然而在講究人脈、派系分明的日本社會,即使歸化日籍,仍有難以突破的無形障礙。吳楚文現已辭去工作,接掌父親的餐館。
「現在,最令人羨慕的是在中華街擁有餐館」,杜國輝如此說,而且已和幾位朋友討論,打算在中華街合夥開家餐廳,真可說是「萬般皆下品、唯有飯館高」了。

「在中華街,連賣包子也賺大錢!」由人手一個包子的景象看來,所言不差。(黃麗梨)
有血有肉的中華街
在日本社會保守難攻,而中華料理的前途卻大好的情況下,第二代高學歷華僑紛紛繼承父業,接掌中華街,管理上也更具企業化經營精神。
例如每天早上八點半,重慶飯店、假期旅館的全體員工,都進行著日式精神訓話,朗誦社旨,藉此讓員工了解公司理想。除了總部分層負責,各家分店財務獨立、各有店長。此外,每年投資日幣二千萬,送員工出國進修。這樣的管理方式更是其他國家的唐人街所少有。
然而百分之九十的員工,百分之九十九的顧客都是日本人;宮殿般的建築、穿旗袍的服務生只是營造出來的中國情調,少了中國人真真實實的居住其中,不禁令人疑惑這個繁華的觀光據點,究竟還是不是有血有肉的中華街?
在這裡出生,現在也不住中華街內的龐國忠說出他的感受:「我流的是中國人的血,卻吃日本的米長大;中國像是我的爸爸,日本是我的媽媽。真正屬於我的,只有中華街。這裡有我的事業、我的朋友。我從未到過中國,但只要看到清晨關帝廟內燒香的老人,選擇在中華街結婚的華人,我就聞到一股濃濃的中國香味。」

有運氣、有努力,橫濱中華街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勝地。(黃麗梨)

想吃中華料理上中華街,想做中華料理也上中華街,這裏蒸籠、煎鍋、中式碗筷,一應俱全。(黃麗梨)

(資料來源:中華街發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