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水流到之處,都有華人」,這句話可形容海外華人分佈之廣,從北極圈內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最南端的阿根廷,都可發現華人蹤跡。
他們在東南亞多數國家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在美國的科技領域嶄露頭角;在全球各地開設中國餐館,抓住老外的胃;甚至在海角孤島大溪地,也有他們奮鬥的辛酸與甘苦。
百餘年來,一波波的華人為了各種原因外移,他們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提到海外華人,你會想到什麼?留美學人?中國城喧鬧的餐館裡,嗓門大、手腳俐落的跑堂?王安、林紹良、李遠哲?十月回國參加慶典,拿著國旗、搭遊覽車到處參觀的僑胞?還是帶著大把鈔票,出國買地設廠的投資移民?
這些都對,也都不對。
中國人在海外生活的故事,非常複雜。時間上,約從清代中期的一八二○年代開始到現在,橫跨一個半世紀。空間上,他們蹤跡遍佈全球,有相同的辛酸、不同的血淚。在移居海外的原因裡,有以前的貧無立錐才出外打天下,仍存「落葉歸根」之念,無奈留在當地的;到現在也有不少人是「有辦法」就出去,一心「落地生根」。在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上,又可分為受過母文化洗禮、與中國臍帶相連的第一代華僑,及不說中文的第三、四代華裔。……海外華人的形貌不是幾句話或幾張圖片,就能描出輪廓。
但若循著他們移到海外的時間及路徑,仍是可以尋出一些脈絡……

現今華僑多能立足,與早期從事勞力性工作之移民不同,生活狀況好了許多。(左圖由「南非華人史實」編纂小組提供,右下三圖張良綱攝)(左圖由「南非華人史實」編纂小組提供,右下三圖張良綱攝)
為生活而走天下
海外華人常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這句話除了說明海外華人的眾多外,也指出了早期華人外移的主要方式——搭船逐浪,隨潮水風力而至。因此海外華人祖籍大多是靠海的省分也就不足為奇,但為什麼以南部的廣東與福建最多?又為什麼講閩南話的華僑多分佈在東南亞;廣東話、客家話的則分佈較廣,除東南亞外,甚至遠達美、歐、非與大洋洲?
海外華人多出自閩粵,除了廣東、福建開埠早,居民對外接觸頻繁以外;另外一個原因是清末到抗戰前,中國南部的窮人比北部多。
根據民國廿三年的中華民國中央農業實驗統計資料,華北農業從事者多為自耕農及半自耕農,佃農僅佔百分之十一;而華中及華南的佃農比率卻高居百分之四十二;其中又以福建、廣東兩省的佃農人口最多,前者且高達九成以上。
「貧無立錐之地」確是早期華人冒險渡海、遠赴異國的主因。根據「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一書的作者陳達,於民國廿八年調查廣東省汕頭市附近九百零五戶華僑家庭,得到移住原因的答案中,因生活所迫者佔七成、血緣關係而移住者佔二成,其他原因如創業者僅佔百分之三。

寶叔於廿一歲自廣東省中山縣赴美在加州梨園工作,現居於舊金山北邊樂居鎮。(鄭元慶)
華僑主要分佈於東南亞
清末戰亂頻仍,閩、粵人民既無法在家鄉過活,勢必要另謀「生」路。東南亞與中國南部僅一水之隔,且氣候與華南類似,容易適應;再加上當地物產豐饒、人口稀少、可耕地多,華僑乃一個牽引一個,愈聚愈多。據僑委會的統計,目前東南亞華人總數約二千七百萬人,佔華僑總人數的九成左右。
除上述二個僑鄉之外,其他省份亦有少數華僑散佈在不同國家,例如南韓華僑九成祖籍山東、緬甸華僑多來自雲南。
另一股主要的移民潮,是十九世紀中葉至廿世紀初的契約華工。
一頁悲慘契約華工史
歐洲各國為了開發殖民地獲取資源,曾驅使大批非洲黑奴到世界各地工作;在十九世紀中葉國際間禁止黑奴買賣後,為了尋求替代人工,而看上華人。
雖然滿府政府曾禁止這種剝削勞力的約雇行為,卻因官吏執行不力;爾後又逢列強兵戎相見,如英法聯軍於一八五九年攻入北京、焚燬圓明園,逼清廷訂下北京條約,約中規定「……凡有華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國所屬各處,或在外洋別地承工,俱準與英民立約為據……。」竟使華工交易合法化。
於是在金錢利誘、連哄帶騙情況下,數以百萬計的苦力領到一小筆安家費,簽下一定期限的賣身契,在東南亞各國的橡膠、茶葉、甘蔗農場和錫礦場工作,甚至遠到秘魯挖取鳥糞層、赴美國本土修鐵路、去澳洲及南非採金礦,還到歐洲上戰場……,可說遍及全球。
根據歐洲各殖民地政府的記錄,一八四五年有艘法國船自廣州載運中國工人至非洲留尼旺島工作,是中國輸出契約華工之始。而最早至美洲的則是一八四七年從廈門運八百名契約華工到古巴。

外國人圖繪中國南部港埠,可看出沿海居民早已習於舟楫。(鄭元慶)
契約華工遍及世界
契約華工的人數極多,例如:一八八一年至一九一五年間,到達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檳榔嶼兩地的華工就有七十七萬人;一九○四年至一九一○年到南非礦區的華工有五萬多人;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七年的歐戰華工則有廿三萬人,主要擔任糧食裝卸、運輸修路及在各地兵工廠工作。契約華工前前後後共約有五百萬人,直到一九三○年左右,「華工出口業」才結束。
而契約華工中,最多的是廣東人。包括由西班牙、葡萄牙及秘魯商人經營的苦力仲介公司,在汕頭招募粵人工作,運往古巴、秘魯等地。
再者,由英人森遜所負責的契約華工公司,在廣州附近鄉間,散發傳單,雇用華工赴美工作,由於可預墊旅費、領工資後歸還、明訂年限及給予勞工較佳的生活及工作環境,情況優於前者的苦力貿易,故效法者眾。
由美國移民局發表的數字來看,中國移民以從廣東、香港出海者最多,故到現在為止,美國華僑仍以原籍廣東者佔大多數。

美國舊金山李是男的父親曾參與辛亥革命,他手持舊照片,神色中顯出一絲驕傲。(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落葉歸根,心念祖國
華工於合約期滿後,有些被遣送回國,例如曾在英國殖民地南非採金的華工,由於與管理階層的溝通出了差錯,而以罷工等方式抗議待遇不合理,結果引起英國政府關切,甚至派出人員調查,結果以「效果不佳」而全被遣送回國。
多數華工在約滿後大都留在當地勤奮開墾,加入華僑行列。因此現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高達四分之一與三分之一;廣東話、台山話與客家話也隨契約華工足跡傳遍五大洲。
早期華人出洋,絕大多數抱持「落葉歸根」之心,對祖國心心念念,賺了錢更是盡可能往老家匯。
據統計,華僑在一九○二年至一九三○年間,每年平均匯回國內的款項,約在一億五千萬至二億美元之間。華僑還回國興學、蓋醫院、投資國內商業等,其中以修築鐵路最著名,如南洋華僑張鴻南出資修築潮汕鐵路、美國華僑陳宣禧建新寧鐵路等。
對祖國當時的貧弱,他們身在海外的感觸尤深,於是他們出錢出力,支持 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例如在僑居地創報社,鼓吹革命;新加坡華僑張永福以私宅晚晴園為同盟會會所,孫中山先生赴新加坡時,即駐節於此;而辛亥年黃花岡之役,即由越南華僑購買軍火資助,且實際加入反清行列,此役殉難烈士,有十幾位越南華僑。
華人勤儉刻苦,逐漸在僑居地建立家業。至今東南亞許多國家的經濟命脈操在華人手裡,例如曾被「財富雜誌」選為世界最富有的華人林紹良,就是印尼首富。甚至孤懸在太平洋中的小島大溪地,不到居民總數百分之十的華人,控制了百分之七十的經濟。

僑社力量大,照顧社員無微不至,「養生送死」皆面面俱到,圖為美國檀香山的聯義會墓地。(鄭元慶)
台灣躍居第三大僑鄉
就在早期移出的華人,在僑居地繁衍子孫、逐漸立足,乃至致富的時候,新一波的移民浪潮又出現。他們的出身背景,成為僑民的原因及僑居地點等都與前人不同,因此被稱為「新僑」,以別於早期的「老僑」。
「新僑」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新移民,他們的移民條件與老僑不可同日而語。
以美國來說,老僑早年都是去挖金礦的自由工人及築鐵路的契約華工,他們的子孫有許多仍說廣東話,聚居在中國城,或在中國城裏工作。新僑則大分為兩類,一是大陸淪陷後,當時在美國的四千名留學生,及約一千名技術人員;他們的加入,使美國華人的平均收入與教育程度暴漲。
第二類則主要是從台灣去的新移民,包括留學生——所謂「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及近年來的投資移民。大約十年前,由於台灣的「經濟奇蹟」,再拜後來的新台幣對美元大幅升值之賜,許多人帶著現款到美購屋,形成新的華人聚居地及新中國城,閩南語的「勢力範圍」大增,例如在紐約的法拉盛,及加州的蒙特利公園市,都是說閩南語就暢行無阻。
除了美國、加拿大,新的熱門移民地點還有紐西蘭、澳洲、南非等。由於大陸自一九六○年代以後就竹幕深鎖,所以新移民多是從台灣去的。根據僑委會統計,台灣已成為僅次於粵、閩的第三大華僑家鄉了。

海外華僑多關注子女教育,希望他們能有更好的未來,圖為在馬來西亞中華中學學生上課一景。(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華人、華裔、華族,都是華僑
對於在國外的僑民,各國政府皆負有保護之職;而他們也有應盡的義務,和該享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華僑的認定標準,即顯得格外重要。
僑委會主任秘書陳哲燦表示,我國採取雙重國籍政策,只要不申請放棄中華民國國籍的海外同胞皆是華僑。至於華僑的後代,不論是否有外國人血統,也不論屬於移居海外的第幾代,只要能提出有中國血統證明者,都視為華僑,並可發給護照。
在這種廣義的認定標準下,陳哲燦歸納:「華人、華裔、華族,都是華僑。」而經我駐外使領館、當地僑社的統計,目前的華僑總數約為三千一百萬人,分佈於五大洲(詳「歷年華僑人口數及分佈圖」)。
而他們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地遭遇文化「邊緣人」困境。在東南亞,他們曾介於殖民政府和當地原住民之間;待各國獨立後,又因掌握財富而引起疑慮,至今仍有些國家禁止華語。在南非,他們曾是黑、白之間的「榮譽白人」,卻又不被任何一方認同。在美國,則曾因「排華法案」,一度不准華人進入,造成華人文化的斷層及許多至今猶存的孤寡老人,現在又傳出「反亞裔」的聲浪……。

到中國城一遊,可見到許多傳統的中國事物,圖為舊金山的中國城。(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仍存華人特質
這三千一百萬僑胞,絕大部分已入僑居地國籍,部分第二、三代華人,沒有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活過,再加上通婚及接受僑居地文化,已不識中文、不會講任何中國話,甚至言語行為看來都與當地人無異,但有些中國人的特質卻仍可在他們身上發現。
重視教育就是一例。在中國人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之下,在國內莘莘學子擠聯考窄門;在海外,華人也經常是高教育的族群。譬如,全美國男、女的平均教育程度分別是十二.六年與十二.四年;當地出生的華人男、女則達十四.九年與十四.三年。大溪地留法同學會的會員中,華人佔了一半以上。
華人聚居處,也幾乎都可見到紅瓦、飛簷的中國寺廟。以美國加州而言,現仍存有北溪廟、雲林廟和列聖宮等三座百年古剎,供奉媽祖、觀音、北極玄天上帝等神明。此外,在華僑經營的雜貨店、餐館或各式商號也常可見到關公神像;供奉祖先牌位及清明祭祖,更是普遍。
飲食習慣也往往是「優良傳統」;還有「國粹」麻將,有人戲稱:「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麻將」。
無論海內海外,華人,總有那麼一條臍帶相連。
P.9
歷年華僑人口數及分佈狀況〔圖表〕
〔圖片說明〕
P.6
現今華僑多能立足,與早期從事勞力性工作之移民不同,生活狀況好了許多。(左圖由「南非華人史實」編纂小組提供,右下三圖張良綱攝)
P.8
寶叔於廿一歲自廣東省中山縣赴美在加州梨園工作,現居於舊金山北邊樂居鎮。
P.9
外國人圖繪中國南部港埠,可看出沿海居民早已習於舟楫。
P.9
美國舊金山李是男的父親曾參與辛亥革命,他手持舊照片,神色中顯出一絲驕傲。(張良綱攝)
P.10
僑社力量大,照顧社員無微不至,「養生送死」皆面面俱到,圖為美國檀香山的聯義會墓地。
P.11
到中國城一遊,可見到許多傳統的中國事物,圖為舊金山的中國城。(張良綱攝)
P.11
海外華僑多關注子女教育,希望他們能有更好的未來,圖為在馬來西亞中華中學學生上課一景。(黃麗梨攝)
P.12
許多歐美華人因環境影響而改變宗教信仰,圖為美國檀香山華僑周日上教堂情形。
P.12
鄭和像現今仍存於印尼三寶瓏的三寶太監廟中,受華僑膜拜。
P.13
在東南亞的華人店面,常可見到不同語言的招牌,顯示文化融合的需要。
P.15
現在的技術移民與往昔有天壤之別,圖為多明尼加養殖場主人。(張良綱攝)
P.15
(左)新一代的商業移民多屬白領階級。圖為在澳洲的華人建築公司老闆。(張良綱攝)

鄭和像現今仍存於印尼三寶瓏的三寶太監廟中,受華僑膜拜。(鄭元慶)

許多歐美華人因環境影響而改變宗教信仰,圖為美國檀香山華僑周日上教堂情形。(鄭元慶)

在東南亞的華人店面,常可見到不同語言的招牌,顯示文化融合的需要。(鄭元慶)

(左)新一代的商業移民多屬白領階級。圖為在澳洲的華人建築公司老闆。(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現在的技術移民與往昔有天壤之別,圖為多明尼加養殖場主人。(張良綱攝)(張良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