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臉色,給飯吃
你一定覺得奇怪,在冷氣房中待久了皮膚變得十分乾燥,怎會有濕氣呢?中醫師劉文進表示,那只是皮膚表面水分蒸發,該排泄的尿、汗則因溫度降低而鬱積體內,所以人長時間在冷氣房裡,體內的濕氣反而重。
中醫認為,夏天就是因為濕氣和熱氣太重才影響人的健康,有時察顏觀色一番,就能知道一、二。
李醫師說,時常面紅耳赤的人,表示心火太旺,可多吃生菜沙拉、絲瓜、蛤蜊湯、椰子汁等,午飯後最好吃些水果。滿臉青白、灰頭土臉的,表示心太寒,可吃點辣味牛肉麵或咖哩食物,增加一點「溫暖」。
至於孕婦,李醫師強調不要貪吃冰水和性涼的西瓜,尤其是體弱的人,若不注意,在產後或更年期,易有婦女病及關節病。如果感覺很熱渴,可在稀飯中摻點紫蘇,可以安胎解渴。
小孩活動量大,可以多讓他們喝些溫開水或是在他飯中摻點肉桂粉。
不過,中醫師們都強調個人體質不同,進「補」時要適應自己的身體狀況才好,對溽夏適應能力較差的人,最好聽聽醫生的建議再吃。
吃的問題解決了,不妨來看看呼吸方面怎麼應變?
對付超過經濟成長率三倍的空氣汙染實在不太容易,儘管空氣淨化器大行其道,但人們總不能足不出戶,醫院裡仍擠滿了喉腫、高燒、呼吸道感染的求醫者。
眼看著幾項重大工程即將陸續開工,空氣品質顯然只有續繼劣化的可能,我們該怎樣「自力救濟」?
魏開瑜醫師建議生吃紅、白蘿蔔,它們的作用是化痰,多吃有助喉嚨健康,此外要多喝開水、多漱口。
李家雄醫師鼓勵多喝對咽喉有益的豆漿,或吃能夠止咳的杏仁豆腐。「老師、播音員尤其該多喝豆漿,但不能牛飲,喝得太快,反而傷身」,李醫師說。
「呼吹」一番消暑氣
夏日炎炎正好眠?魏開瑜醫師表示,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道理,夏天該多活動才是。不過剛入夏,身體需要約廿天的適應,不要一下做太激烈的運動。
一般強身的「工夫」,大都是四季皆宜,道家的「六氣法」,卻是針對季節而來的。
對道家頗有研究的政大教授李豐楙表示,道家的目標是長生不老,所以十分重視草藥及養生技術的研究,他們對中醫的貢獻可說很大。
「六氣法」,早在晉朝的「抱朴子」中就已出現,在唐朝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也曾提及。簡單的說,是利用發六種音,讓音聲與臟腑共鳴,使內臟血液通暢,而達到治病的效果。
孫思邈在書中說,若覺心灰意冷,可發「呼」音;若覺煩躁,可發「吹」音。這二音就是針對夏日工作辛苦的心臟而發。若感覺精神不振、猛打瞌睡,表示脾胃血液不暢,可以發「唏」音,以促進津液循環,且能止渴。「在辦公室感覺壓力大的話,就可以用這方法調息一下,發氣長短視個人而定,直到感覺舒服為止」,練過六氣法的李家雄醫師說。
這種簡單、「不費吹灰之力」的養生法,可說最適合忙碌而懶惰的現代人。
清心寡慾,病從那裡來?
最重視養生的道家,對於炎炎夏日,還有話要說——
在道家的「養生論」中,認為初夏活動力大,但男女間的「親密關係」要稍加節制,使心氣安定。到了仲夏,活動量要稍減,不要流汗太多,晚上也不能貪涼露宿戶外。
生冷、蜜冰涼粉等少吃,以免脾胃太過濕熱,否則到了秋天容易生病。
睡覺時,頭不要放在窗下或有風的地方,以免生病。
每天梳頭一、二百下,可使腦筋靈活、眼睛明亮,但必須在無風的地方梳理。
用餐最好在食物溫熱時取用,別吃太飽、少吃油膩。暮夏氣溫最高,飲食增加鹹味,以補充汗水流失的鹽分;少吃甜的東西,才不會懶洋洋的。……
其實,在這極熱的長夏,防病養生之道,總結不外「清心寡慾」四字。心中思慮少、不貪心(不一味吃冰、吹冷氣……),身體的代謝自能平衡,在這種情況下,病從那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