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樂社區一向被視為彰化農村社區營造的典範,民國八十六年成立社區發展協會以來,受邀參與多項全國性社區觀摩,屢獲環保、網站、文化景觀、個人表現等多種獎項,文建會並將之選為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的「陪伴社區」。
永樂位於彰化縣埔鹽鄉,人口外流嚴重,目前僅近一千一百人,真正長住者只有六、七百人,五分之三為老年人口,但在永樂人用心經營下,悠久的老社區隱隱有一股年輕活力湧現。尤其社區內六十五歲以上的主力義工,被稱為「不老英雄」,他們體現了傳統閩南農村裡的「幫伴」精神,也為自己的生命創造了第二個「青春」!
提起中部農村的社區營造,永樂總是第一個被點名的社區。尤其是永樂的新舊交融景觀與正確的社區營造觀念,備受推崇。除此之外,永樂最大的特質,卻是永樂人對土地的多情。
五月底,中台灣遼闊無際的平原上,早上十點,日頭曬人如咬人,但永樂的「不老英雄團」已將整個社區打掃過一遍,卡車轟轟載走公園除掉的野草,「不老英雄」們還留連在附近的花圃裡,摸摸弄弄,討論誰家的莊稼啥時剛撒藥,啥時可以採收。七嘴八舌,彷彿一輩子住在這個社區裡,同一塊泥土在手心搓搓揉揉一甲子,卻越發疼惜起這片土地來。
好不容易有人吆喝,一群人才轉往「草地學堂」,等候午膳伙食的義工將「芋頭飯」送來。用餐前,先吃幾個鮮採蕃茄解渴,順帶教教年輕人:鮮紅的蕃茄是「死藤」的,不好吃。「要肥厚實在、茄蒂處鮮綠的,才多汁甜美,」老人家說。

大蒜、白鵝、花椰菜、西瓜,農家的生活自給自足,又充滿分享之樂。
「『不老英雄團』機動性高,一個月有一天固定的『環保日』,若有人來參觀,也會先將社區整理一下,一個月大概也有五、六次之多,」永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清溪在艷日下瞇著眼睛,一面解釋著,這裡的活動完全配合農村的作息,早上六點多天已大亮,開始勞動,至十點炎熱難當時就收工,傍晚開始涼快了,社區裡其他的講座、土風舞、槌球、曲藝練習等活動才又熱鬧起來。
這裡的老人們多半見證了台灣農村的興衰枯榮,臨老,也參與了台灣社區營造的脫胎換骨。
「不老英雄團」團長陳萬發今年六十七歲,是團中最年輕的「老人家」,因為曾擔任過村內量稻的見證人,大家給他個外號「公道伯」。公道伯一家都是社區的義工,開雜貨店的兒子是財務長,老婆是負責伙食的義工媽媽,年輕時也曾赴台北闖天下的他,越發在生養自己的土地上,體驗到前所未有的鄉愁與榮耀。
「永樂幾乎沒有外來人口,這裡的人生於斯、長於斯,三七五減租與公地放領前的人口外流是土地不夠人丁耕作,現在的年輕人外流,則是土地不值錢了,」公道伯感嘆,好在老年人年輕時踩水車勞動多,現在即使已經半退休,還有好體力在看顧田園之餘,參與社區活動。
目前「不老英雄團」有成員近四十名,需要更多人力時,也是一招攬就可以來一大夥。「住永樂一輩子,從沒看過它像現在這麼漂亮、舒適,」公道伯說,這幾年社區越做越有名氣,老人家們也油然生出榮譽感,參與意願也越高。

「一點菜乾一點情」,藉著曬菜乾,永樂社區建立起社區互助與永續經營的良好模式。
老年人是永樂的寶,但有趣的是,讓社區開始動起來的,卻是嫁入永樂的外地媳婦。
今年四十五歲的張梅嬌,十幾年前隨同夫婿從台北返鄉定居,以便照顧家老。住慣台北的她,覺得老年人居多的永樂靜到讓她受不了,於是夥同社區裡的媽媽們,利用晚上時間在永樂國小跳土風舞,活動筋骨。由於村內的媽媽們小孩多已上了國、高中,自己的時間多,一開始也不太有公婆「閒閒沒事幹」的批評阻力,媽媽們越做越有興致,進而擴大成「幸福家庭教室」,開辦親子、婆媳、手工藝等講座。兩三年後社區開始動起來,便推舉當時永樂國小的家長會長陳清溪擔任理事長,鄰近的朝陽大學也介入幫助社區規劃、建構網站,社區的雛形於焉產生。
「永樂本就是小村落,『幸福家庭教室』裡的成員也多半有婆媳、妯娌、親戚關係,一同上課、做事,家裡的氣氛也變得比較融洽,」張梅嬌說,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讓家裡的成員們也開始參與社區活動,張梅嬌的嫂嫂就是幸福家庭教室的會長,先生、小孩是志工,公公施讚是產銷部部長,婆婆是不老英雄團團員。

大蒜、白鵝、花椰菜、西瓜,農家的生活自給自足,又充滿分享之樂。
老人家一旦有年輕人帶頭,興味來了,奉獻得比年輕人更多。
施家是永樂的大家族,社區開辦時需要活動中心,施讚就將閒置的施家古厝捐出,由志工一同打掃、改裝,農家的三合院建築竟形成結構完整的社區工作坊:主屋為傳習齋、簡報室、辦公室與廚房,右進是婦女學坊、曲藝館與產業部,左進是兒童書坊、群義工坊與開講茶坊。民國八十九年活動中心正式啟用,社區常態活動變得完整,公共環境造景也陸續展開。
走進施家古厝,正堂門楣上「錢江衍派」四個大字依舊醒目,兩邊偏房門楣各自刻著「人傑地靈」、「家聲丕振」。當年從泉州而來,胼手胝足、一磚一瓦建造祖厝的先人們,或許怎麼也沒想到,多年後竟然老厝新生,祖先的庇佑讓「錢江衍派」子孫真正實現了「人傑地靈」、「家聲丕振」的願望。
由於社區中各項公共設施陸續在志工的巧手下完成,不久後,可以容納更多人的「草地學堂」,取代了施家古厝的階段性任務,但不老英雄仍定時將此地打掃乾淨,前埕、後院仍有人跡,彷彿主人不過閉門外出散步,旅人行經還會以為這是哪個愛好園藝的農家。

即使農村日益凋零,永樂仍能湊出個小型的北管曲藝團,傳統藝術在二十一世紀仍縈繞地方。
「古厝活化、地景改造、空間創建」,正是永樂公共環境造景的原則。就如施家古厝由志工無償提供使用,永樂人引以為豪的埔心仔驛站、竹仔腳公園、八方湧樂庭、三角公園、草地學堂、農學步道、產業生態走廊、文化產業園區等社區空間,都是由居民無償借用,再由志工們親自動手營造而成。
以社區活動的主要場地「草地學堂」為例,原先是廢置的養雞場,佔地約七十坪的空間,義工們運用巧思,在雞寮的主體結構上包覆竹子,十幾個人、二十個工作天,雞寮改頭換面,煥然一新。
「竹子是我在拉拉山的妹婿免費提供的,只花了運費一萬元,」不老英雄團副團長劉慶麟說,大夥兒也沒學過建築,所以連畫圖都免了,想到哪裡就做到哪裡,一邊做,一邊腦力激盪,「也沒什麼稀奇,就是一般農家子弟的手工本領罷了。」
然而莊稼漢的手藝畢竟不同,與坊間隨處可見、匠氣十足的竹材建築相較,草地學堂有種質樸的美感。待搬來國小淘汰的課桌椅,在前院架上數十年歷史的老課鐘,鐘聲咚咚,涼風徐徐,父祖們百年前「人之初,性本善」的誦課聲,似乎就在學堂裡繚繞起來。「比在有冷氣的教室裡上課還舒服,」劉慶麟說。

「永樂社區,讚!」永樂人豎起大拇指,對家鄉充滿盼望與自信。
就像種田一樣踏實的手藝,老人家們在建造「產業生態走廊」時,也在細節上流露出對土地的多情與疼惜。
這個仍在建設中的永樂農業生態展示空間,緊鄰永樂國小,有長長的圍牆、水溝、灌溉抽水間、百年老樹,志工嘗試以植栽和竹編連結,形成長數百公尺的步道,還以人工開出一個小巧的蓮花池。
最引人矚目的是,水溝的擋土牆捨棄台灣人最愛用的水泥,採疏竹編織的方式擋土,讓水溝與泥土生態共生,「蝌蚪變青蛙後可以輕鬆往上爬,蟲子也可以在溝邊完成完整的生命進程,」陳清溪說。
永樂國小後方的長長灰色水泥牆,更讓人見識了不老英雄的藝術品味。為了掩去灰色,整面牆都以竹子覆蓋,老人家想想,覺得仍太單調,就加上突出的竹籬作為生態解說板,綠色地衣逐漸攀爬上來,整面牆遂變得極具層次感。
「都是邊想邊做的,」劉慶麟說。他也沒想到自己的藝術品味竟然現代感十足!

「草地學堂」裡,老爺爺教導社區老少如何以彩色封箱膠帶編織竹器。
人動起來,環境美化了,文化的根與芽就會在土地上舒展開來。
幸福家庭教室的親子講座融洽了家庭的關係,媽媽們腦力激盪的三幕劇《後壁溝的春天》,更獲得九十年度環保署「創意環保行動劇」的冠軍;而荒廢多時的地方曲藝,在村子裡找一找樂手,老人家還組成了一支小型的北管曲藝團,並從外地延攬老師,教授年輕人較容易的南管;高齡八十多的施份阿公定時在大樹下講「王爺」的故事,小學總務主任阮永良則負責採訪耆老,書寫鄉土史。
古老的傳統與精神再度活化,永樂人還創意十足地以竹筒炮當作禮炮迎接嘉賓。
舊時,竹筒炮是田間用來嚇偷榖小鳥用的,主要是將竹筒內幾個竹節打通,底下挖一個小洞,塞進電土、倒進清水後,就可以在底端小孔以火把引燃,透過竹筒發出爆炸聲。
不老英雄們很得意地說,陳水扁總統參觀永樂社區時還稱讚道:竹筒炮比外交用禮炮還大聲。問老人家:總統知不知道他們以嚇小鳥的方式來迎接他?老人們開心得合不攏嘴,「不知道啦,不知道啦,」呵呵笑起來。
清理用過的竹筒炮,不老英雄將其中一支留下,擦拭乾淨,繫上紅絲帶,原來上回其他社區來觀摩時,看上永樂的好創意,特別訂購一支。
「一支賣四百塊,也算是幫社區開拓小小財源,」陳清溪說。

大蒜、白鵝、花椰菜、西瓜,農家的生活自給自足,又充滿分享之樂。
的確,雖然社區中的一切建設都自己動手做,但開闢財源還是社區能夠永續經營的一大關鍵。當初施家古厝改建活動中心時,社區就發起「一包菜乾一點情,募建活動中心鬥陣來」的活動募集經費,此後曬菜乾就成為社區重要的互助系統。
永樂昔時以種稻為主,農民會在田頭植栽一點蒜頭、高麗菜、花椰菜、青蔥、蕃茄等蔬果。近年種菜面積擴大,但因蔬菜價格不穩定,產量過剩時,農民往往大批銷毀,血本無歸。社區發展協會開始收購過剩的高麗菜與花椰菜後,農民的困難得到紓解,社區也開闢了財源與走出自己的特色。
「每次社區大約收購兩萬多台斤,」產銷部部長施讚說,菜乾就曬在各家的門口埕,每天由義工前往收拾,若遇大雨,出借場地的人家也會幫忙處理。
陳清溪表示,菜乾一年曬個兩三次,可以籌措五、六十萬元的經費,大約占社區預算的五分之一,另外,文建會的專案補助、其他社區前來參觀時的服務費、會員費等,加一加,社區建設可以穩健成長。

大蒜、白鵝、花椰菜、西瓜,農家的生活自給自足,又充滿分享之樂。
靠著一群中年媽媽與不老英雄們的熱情,永樂從逐漸沒落的農村,搖身成為遠近馳名的示範社區,對彰化縣農村起了示範作用。目前埔鹽鄉二十二個村就有二十個社區在逐漸動起來,其中還有好幾個經營得有聲有色。
埔鹽鄉公所主任秘書楊子球表示,鄉公所與縣政府的社區規劃師合作,為各個社區找出不同的特色,如永樂以人文聞名;埔南社區則建設成環保社區,該地的「蝴蝶公園」已成功復育多種蝴蝶,並入選全國十大環保社區;南新社區保存了原始生態,在公園內種植台灣原生植物數百種;規劃中的新水社區是蔬菜主要產區,未來將成為附近區域的蔬菜集散地。
除了激勵鄉里間的社區營造風氣,永樂並實際陪伴埔鹽鄉的王功與石埤兩個社區成長。南投九二一地震後,當地以老年人為主的長青社區,也常可見到永樂不老英雄的足跡,帶著災區老人走出地震的陰霾。而自助助人者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永樂原先逐漸凋零的人口結構,也因為社區的新生吸引年輕人回流,永樂國小因此免去廢校的命運。
「鄉下地方本來就與學校互動密切,」永樂國小教務主任施榕鑫說,他並非永樂人,但「社區學校化,學校社區化」的結果,讓他覺得自己也是永樂的一分子。永樂社區的營造一開始,國小的配合度就相當高,目前社區的網站也由他負責,國小若需要人力,校長一通電話就可以找來幾十位不老英雄幫忙。學校更不乏鄉土教學的材料,因為老人家的竹筒炮、曲藝、竹編等技藝都是無價的文化資產。
目前縣政府教育局正實施學生總數在五十人以下的小學廢校,三年後的進度是一百人內的學校,過去學生不斷流失的永樂國小,如今有一百四十位學生,社區重生後,已經好幾年保持這樣的學生人數,免於廢校可以說是社區經營的一大成果,永樂人的兒時記憶也因此得以繼續保存。
繞完社區一圈,已近黃昏,小學生成群走在回家的路上,空地上槌球社已經開打,炊煙由農家升起,巡田的老農聚集到春風亭來,瞌牙聊莊稼。公道伯指著涼亭中一隻對大家搖尾巴的狗說:「上個月從外地跟著我兒子回來,就不走了,想必也是喜歡上我們永樂的好風水吧。」
涼風吹得人都舒坦起來。

不老英雄團的義工們以竹子建成草地學堂,樑柱上掛著竹片,讓課堂中猶有風吹拍板相伴,充滿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