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世界遺產?或許您不是很清楚,但是中國大陸萬里長城、日本核爆廣島和平紀念碑、柬埔寨吳哥窟、美國黃石公園、瓜地馬拉提卡爾馬雅遺跡、義大利比薩斜塔、法國凡爾賽宮等名勝,您可能多少去過一兩處。
世界遺產一定是美麗宏偉的建築古蹟嗎?怎樣的條件才夠格登錄世界遺產名單?台灣有沒有人類珍視的自然、人文遺產?您對它們有多少認識?
為了將台灣世界級文化、自然資產推上世界遺產名單,文建會自兩年前開始匯聚多方意見,選出國內十一處世界遺產潛力點,包括五處文化遺產:淡水紅毛城及周遭人文景觀、金瓜石太子賓館周遭產業、台東卑南史前文化遺址、蘭嶼達悟族聚落與自然景觀、金門傳統聚落;四處自然遺產:宜蘭棲蘭山檜木林、屬於大屯山系的陽明山地熱、澎湖玄武岩、花蓮太魯閣峽谷,還有阿里山登山鐵道和舊山線鐵路兩處兼具人文、自然的複合遺產。
儘管台灣並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締約國,一時間尚不可能進入世界遺產的行列。然而,世界遺產的申請,需要多年準備,現在開始,不僅可以讓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觀念與世界接軌,同時也共盡一份保存世界遺產的心力。
宇宙洪荒,偏處太平洋西嶼一角的台灣,是萬物演化的大舞台。
人類尚未出現的遠古時期,宜蘭棲蘭山上,藏著一片三千萬年前冰河時期孓遺的稀有檜木林。一千八百萬年到八百萬年前,台灣海峽南邊的地殼張裂活動,深處地下的岩漿爆發上昇,造就今天澎湖壯麗的玄武岩。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板塊撞上歐亞板塊,擠壓中台灣島應運而生,劇烈的土地翻動壓縮,再經高溫、高壓鍛造,形成了今天太魯閣瑰麗的地質峽谷。
人類登場以後,兩千三百到五千年前,史前人類在台東卑南鄉建立一個龐大聚落,兩千具出土的石板棺,放置數千件精良玉器,是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墓葬群。而在台灣東南方的蘭嶼,世居的達悟族人保留深厚的傳統習俗,成為人類學寶庫。
三百年前,西方殖民國家航向東方,在亞洲航海要站的台灣建立了淡水紅毛城等外來建築群。一百年前左右,佔領台灣的日本人為了阿里山的參天檜木林,興築了世界三大登山鐵道之一的阿里山鐵道,又在苗栗山區修築山線鐵路。日人又在北台灣的金瓜石開礦,不到五平方公里區域,蘊藏著全台灣總產量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金礦,造就了繁華一時的悲情山城九份。國民政府遷台,台海最前哨的金門成為軍事要地,地下鑿出工程艱鉅的大廳、坑道,也保留了地面上完整優美的傳統聚落。十一個潛力點,豐富地記錄著地球的生命,以及台灣各個時代人類的文明軌跡,包含史前文明、原住民文化、歐亞文化的交流、產業文明、台海對峙的戰地風貌等。
看著這些出爐不久的潛力點,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淡水社區工作室成員黃瑞茂表示:「台灣雖然很小,卻發展出這麼多豐富的文化、自然資源。你看這每一個類型都很不一樣,這正是台灣最有意思的地方。」

蘭嶼達悟族人的文化,來自與大海的共生。(黃麗梨攝)
普世傑出的價值
世界遺產的觀念是二次大戰後的新思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感於戰爭、自然災害、工業發展對世界各地珍貴文化與自然遺產的破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九七二年通過著名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條約》,建立一套嚴格完整的審核條件,鼓勵締約國將境內具有「普世價值」的資產申請登錄世界遺產的名單。然而,人類歷史淵源流長,究竟什麼才夠格叫做「世界遺產」?如何申請?
教科文組織對文化資產與自然資產分別制訂了一套的評定基準。文化資產至少必須具有下列六項標準之一:
一、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二、在某期間或某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物、歷史場所、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
三、呈現現存或已消失的文化傳統、獨特文明的證據。
四、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技術,或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五、代表某一文化的傳統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範例,特別是處於消滅危機的場所。
六、具有普遍價值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等直接的連結場所。
大多數通過世界文化遺產審核的登錄者都同時符合多項標準。例如義大利的水鄉威尼斯就是六點都具備的文化遺產,而大陸中國長城具有一、二、三、四、六項標準,英國的巨石群具有前三項標準。而美國費城的獨立廳因為第六項一點成為文化遺產。
而要登錄自然遺產的認定條件有四項:
一、代表地球演化各種發展階段的典型範例,包括生命的記載、地形發展中主要的地質演變過程,或主要的地貌、地文特徵。
二、代表陸地、淡水、沿海和海上生態系統動植物群的演變重要過程的典型範例。
三、具有絕妙的自然或稀有的自然景色和藝術價值的地區。
四、具有價值的自然和物種多樣性之棲息地,包括名列珍貴價值的瀕危物種。

舊山線的勝興火車站每到假日就湧進超量的觀光客,破壞山城原有的樸素寧靜,大大減低了入選世界遺產的可能性。(邱瑞金攝)
不因大小,不在遠近
截至二○○二年六月底,全世界已經有一百七十個國家簽署世界遺產保護條約,而通過審核的世界遺產共有七百卅處。類型多樣,包括一般人所熟知的中國萬里長城與敦煌莫高窟、美國自由女神像、日本廣島和平紀念碑。也包括很少人知道的,一座開採超過七百年、曾經佔波蘭三分之一收入的維利奇卡鹽礦,菲律賓錯落有致的水稻梯田,甚至黑奴販賣中心之一的塞內加爾戈雷島。
「我們可以發現世界遺產的指定精神,在於確保人類進化文明過程中的重要象徵,遺址地的大小,歷史年代的久遠並非唯一決定因子,」文化大學景觀設計學系主任郭瓊瑩指出。
「世界遺產,不只是用眼睛看的,」近年來推廣世界遺產不遺餘力的樂山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丘如華指出,「世界遺產也不是一場選美大賽,許多世界遺產並不美。」例如關鍵性影響二次大戰勝負的諾曼地海灘,提醒世人那一場傷亡超過二十萬人,是一場關係人類文明興亡的重要戰役。
去年五月,針對許多瀕臨失傳的語言、故事、風俗、遊戲或戲劇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加入了「口述與無形人類遺產」的文化遺產類型。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中國戲曲活化石──崑曲,日本的能劇、摩洛哥的說書人、樂師及弄蛇人的文化,同列世界遺產。

瓜地馬拉提卡爾國家公園的馬雅文化遺址、中國大陸北京故宮、非洲坦尚尼亞塞倫蓋提國家公園都是著名的世界遺產。(右圖,陳月桂攝)
文化自覺
世界遺產的審核過程相當嚴謹,提名之前,各個國家往往都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工作。送達聯合國之後,世界遺產中心先檢查提名資料是否完整,然後文化資產由國際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自然遺產由世界保育聯盟兩個非政府組織到現場評估。再經特別七人小組檢視專家評估,最後交由世界遺產委員會二十一個代表國作最後決定。
推動世界遺產最力的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表示,「進入世界遺產的前提是自我肯定與保護,所以我們有很多的工作要準備。」首先必須要透過詳細的田野調查與歷史研究,才能完成一份完整的送審報告。例如名列世界三大登山鐵道的阿里山鐵道,除了建造年代、技術工程,整個伐木歷史、林相變化、沿線車站的調查考究、聚落的發展、目前營運狀況,相關問題、缺失、或地方人士的看法,都得講清楚。
這一份報告所隱含的,是當地政府是否已經做好完善的準備工作,將之列入國家級的保護資產?指定地人民是否積極配合保存工作。像是達悟族人生活的蘭嶼,目前本身都還不是國家公園,島上堆存大量的核廢料,居民與政府的抗爭對立,這些都將是我們自己先要面對的。「世界遺產的最終精神,其實就是一種自覺運動,」郭瓊瑩指出。「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愛你,你自己卻不珍惜,那也是絕對進不了世界遺產的,」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古蹟研究所所長林會承表示。
而舊山線鐵路的勝興車站自從成為知名觀光景點之後,商機湧現,車站附近一下子出現了十六家餐廳。受邀前來探勘的聯合國世界遺產評鑑委員西村幸夫,看到古蹟火車站幾乎淹沒在假日聚集的攤販後面,覺得十分不可思議。「以人文環境為基底的的觀光發展,是地方與全球對話的一種方式。舊山線人文地景的價值和遠景,急需獲得進一步的了解與共識,」對舊山線進行一年多調查的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陳育貞指出。
這樣的問題,同樣發生在全球許多世界遺產身上。許多國家將老祖宗留下來的世界遺產當成吸引觀光客的搖錢樹,例如世界遺產中國大陸雲南的麗江古城,古老的聚落街道上,餐廳、商店林立,入夜之後依然恍如白晝一般熱鬧。
然而,世界遺產的寶座並不是永遠的,一旦指定地遭到嚴重的危險或破壞,頭上的皇冠也會被摘除。截至二○○一年底為止,目前因為資產法定地位更動,缺乏維護政策,地質、氣候的環境改變,或是區域計畫、戰爭威脅下,被列名「危險世界遺產名單」觀察、有除名可能的地點,包括麗江古城、美國黃石公園、柬埔寨吳哥窟等三十一處。

瓜地馬拉提卡爾國家公園的馬雅文化遺址、中國大陸北京故宮、非洲坦尚尼亞塞倫蓋提國家公園都是著名的世界遺產。(右圖,陳月桂攝)
整容過的古蹟?
對台灣而言,推動登錄世界遺產還有一「引他山之石」的妙用──引進世界潮流的文化資產經營理念,也可讓台灣的文化資產觀念與世界同步,有更長遠清晰的目標。
身為世界遺產評鑑委員,已經到過台東卑南遺址、苗栗舊山線、蘭嶼等眾多潛力點的西村幸夫就認為,儘管台灣的文化資產令人驚豔,然而在真實性與完整性上檢驗,許多地方都顯不足,而真實性與完整性又是進入世界遺產大門的兩項敲門磚。
「向來台灣文化資產的修護觀念,,普遍缺乏真實性,充滿了世界遺產禁止的『臆測』,尤其是建築古蹟,幾乎都與世界古蹟修護觀念相違背,」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傅朝卿不禁搖頭。例如屏東恆春的舊城門,修復時,未經詳細考證,就是臆測性的修護。而淡水紅毛城宅內陳設,是否一如當年,也沒有確切的考據。「這樣錯誤的修護,很容易引發錯誤的想像。就好像拉了皮的老婦人,就算美了許多,卻不是她本來的面貌,」林會承也舉例說明。世界遺產的修護觀念是寧可有「真實、不完整」的古蹟,也不要是「完整、卻不真實」的整容作品。必要替換的部份,不僅要有完整的記錄,新舊部份也要讓人區分得出來。
根據世界遺產古蹟與歷史場所保存修護憲章,也就是威尼斯憲章明文指出:世界文化遺產的設計、建材、工藝場景都必須通過真實性的檢測,以免世人模擬復健,魚目混珠。然而這樣的標準卻不適合於亞洲國家的木結構建築,例如日本伊勢神宮、法隆寺,在一套完整的師承與記錄中,每二十年就要重修一次,替換損壞的木料,讓木結構的古蹟得以擁有完美的品質。
日本的作法讓古蹟維護有了新意。一九九二年,世界遺產會員國在日本舉行國際會議,發表「奈良宣言」,認為日本木結構古蹟的修護替換,讓傳統技術得以保存,因而將過去真實性的定義擴大為「相關資訊來源的可信度」。

古木參天的棲蘭山檜木林,是三千萬年前冰河時期的孓遺植物。(林格立攝)
遺址博物館
世界遺產的標誌,是一個外圓內方彼此相連的圖案,方形代表人造物,圓形代表自然,兩者連為一體,代表自然與文化的不可分離。
「文化資產與自然資產的界定已經逐漸模糊,幾乎所有的自然環境都是人類與之共生的結果,統整兩者已經成為世界遺產的趨勢,」看遍世界各地世界遺產的西村幸夫表示。因此,他也建議,卑南遺址附近的利吉斷層,是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的「活」教材,也是四千年前卑南聚落文化的重要地景,兩者息息相關。一同列入規畫,更能呈現卑南文化價值的全貌。
為了要完整地呈現文化遺址的脈絡價值,遺址博物館的設立觀念也與過去傳統博物館大相逕庭。
世界遺產對於考古遺址保存管理規定,最終的目標在於「現地保存」,反對將任何遺產文物部份轉移到新的地點。「就像傳統動物園與野生動物園的不同,傳統博物館只能呈現單獨一件文物的美,卻讓文物與整個文化脈絡脫節。遺址博物館的作法是去掉圍牆,直接在遺址上方加蓋巨蛋一般的保護設施,才能展現動物的真實野性,」國立自然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何傳坤詳細說明。
目前的卑南遺址,由於當初南迴鐵路的興建,使得出土文物不得不搬離原址,一部份存放在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小型博物館,一部份放在台東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違背了遺址博物館現地保存的精神。
而整個卑南遺址估計至少有八十公頃範圍,除了已經開挖的一萬平方公尺,有四十公頃以低度開發的方式,規畫為文化公園,靜待日後研究挖掘。然而,「目前還有將近二十公頃的精華區域,因為鄰近火車站繁華區域,尚且無法徵收,」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臧振華焦急地表示。

因為鐵路工程的破壞,石棺不得不由考古現場搬到卑南文化公園遊客中心,無法以現地保存的方式達到最好的呈現。
決戰九月
世界遺產在台灣是一個新觀念,國際社會也尚未接受台灣的遺產名單。但更重要的是台灣已然踏出自省、自覺的第一步了。
今年九月,文建會將邀請五位國際世界遺產評鑑委員來台,就十一個潛力點,進一步挑出三處最佳潛力點。對於落榜的其它八處潛力點,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陳育貞認為不必氣餒,世界遺產的指定特別重視地方住民的認同,比如被認為入選可能性較低的舊山線鐵道,「只要開啟民眾深刻體認舊山線文化的真正價值,保留其人文價值並展開優質產業。十年後,它很可能就會排到名單前面來了。」
同樣地,在整個亞洲都存在許多的殖民國家建築群,淡水的規模雖然不是最大,淡水地區的文化保存運動卻已有十幾年的在地歷史。三年前,在地文史團體「滬尾文史工作室」搶救下紅毛城附近的總稅務司官署宿舍(小白宮)不再改建。去年,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黃瑞茂提案將紅毛城一帶劃為特定區域,更謹慎的管制這一帶的新建築。不管是否進入前三名,淡水人已經具有世界級的觀念了。
世界遺產雙向走
一九六○年代,埃及努比亞神廟即將因為阿斯旺水壩的興建而沈入水底,世界遺產維護中心集合全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工程師等,花費二十年時間,終於將神廟移到高出水庫的地方。去年三月,阿富汗神學士政權炸毀兩座大佛,世人同聲譴責與嘆息。
世界遺產是地球生命的重要記錄,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涵蓋各個文明的重要時刻,是進入世界文明的重要窗口。且讓我們一同來瞭解各地文明寶庫的世界遺產,關愛台灣世界級的文化、自然資產。世界遺產讓我們走出台灣,認識世界;也期許世界遺產走向台灣,發現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