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風景區,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拍快點好嗎?後面還有人等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休閒生活,也有餘暇、餘力到處旅遊。每逢假日,世界各地的知名風景幾乎都有人滿之患,也有的地方太過人工雕琢,往往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有「美麗之島」之稱的台灣,還有不少開發較晚、養在深閨人未識,而遊蹤較少的風景區,仍保有自然、原始之美。
本刊將逐期介紹這些旅遊勝地。本期報導南投縣開幕不久的九族文化村,及即將開幕的林淵石雕公園等地。

(上)山地歌舞熱情、豪放,看得人也想跟著起舞。(鐘永和)
四月卅日星期四大晴天
出發前,南投的友人很誇張地警告:「春天到南投,必須小心——萬一樂而忘返,我可不負責任!」
乍聽之下,覺得真是老王賣瓜,仔細想想,果真有點道理。此地有太多的風景據點,處處可玩、處處是誘惑;對遊人而言,不事先計畫好,難保不會「迷途」,尤其在風光明媚的春天。
南投縣觀光指南信心十足地這麼寫著:「境內玉山高、溪頭涼、濁水長、霧社壯、日月潭中波盪漾、合歡山上現朝陽,處處青山綠水,風景如畫,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還有,鹿谷茶、竹山筍、埔里的米粉和紹興酒……,也都讓人不得不聞香下馬。
基於必須如期歸營,我們只選擇幾個較新的據點:九族文化村、林淵石雕公園……等,免得貪多嚼不爛。
和同事從台北坐車到草屯,等待友人的接應。由於友人對南投太熟了,我們笑他是「地頭蛇」;由他開車帶路,放心得很。
豔陽高照,友人很不好意思地搔搔頭:「真是抱歉,太陽太大,讓你們曬!」殊不知我們這些從台北來的「城市土包子」,最嚮往的就是溫暖的太陽呵!
一路上,油桐樹伴我們迆邐而行。油桐在春天開著乳白色的花,遠遠望去,彷佛飄雪停落在枝椏上,當地人為它取了個詩意的名字——五月雪。到了秋天,葉色轉黃,落英繽紛,更是迷人。
九族文化村在南投縣魚池鄉,佔地六十二公頃,和知名度極高的日月潭是鄰居。
這個在去年七月開放的文化村,內有台灣土著民族,包括雅美、阿美、泰雅、賽夏、鄒、布農、卑南、魯凱、排灣等九族的部落景觀。聽說一開幕,就把這二年略顯疲態的南投觀光事業給炒熱了。
剛到這裡,入目即是一座歐洲的宮廷花園,猛然還真的搞不清身在何處。如茵碧草中點綴著水紅、鵝黃、粉橘的花毯,還有義大利羅馬式雕像、噴泉、鐘樓。最有意思的是一座仿巴洛克式建築的「水沙連麗宮」,這是一座餐廳,形制是歐式建築,名字卻極富鄉土味——水沙連,正是日月潭地方的舊名。聽說本來取名叫「凱薩琳」,後來因洋味太濃,怕不倫不類,乾脆改名。
友人自我安慰:「無魚蝦也好,不能到歐洲,來這裡轉轉也是好的啦!」有人還調侃,在這堜蝐i「到此一遊」的照片,人家鐵以為你到過歐洲。
在麗宮吃了一客特產的香菇飯,滋味挺不錯的。養足精神正好上路。閒散地踱步蕩出了歐洲花園,步入山地村,從「歐洲」一下進入拙樸原始的山地,恍如「出國」。
指南上註明九族文化村的人行步道全程一八六五公尺,既對這數字沒啥概念,就很勇猛地出發了。
三百多年前,漢族還沒大量遷到台灣時,台灣土著的分佈區域遍及台灣全島和蘭嶼;其中目前已完全漢化的平埔族,原來是住在西海岸平原和蘭陽平原。而所謂的高山族則大多住在山區。
但現存的台灣土著民族,稱他們為「高山族」也不盡正確,因為九族中,阿美和卑南居於東部平原,雅美則住在海上的蘭嶼,可是大家都喊習慣了,一時也改不過來。
九族文化村的部落景觀、佈局設置和家屋建築,由於經過學者專家的考證,頗具真實感。
雅美族是第一村。他們群居在背山面海的山坡地,各家住宅緊密連接。主屋沿著微傾的山坡建築,依坡度挖成階梯式的地面。有趣的是,由於他們把挖出的土放在四周,所以遠遠的看,只能看到屋頂,其他都不見了。這房子躲避敵人倒是很實用。
房舍四周用卵石砌成石牆,牆上就是可行走的道路。牆壁石縫攀爬著翠碧的越橘葉蔓榕,姿態綽約,使粗獷原始的景觀憑添幾分溫柔。
泰雅族人尚武好戰,過去為了復仇或立功,有獵頭的習慣。基本上,一個「血親集團」,一定有一個「首棚」(骨頭架),有的用石板疊起,有的用木架,首級從右到左按新舊排列,年代久遠的白骨就用網袋吊掛在屋簷下。阿彌陀佛,還好在這裡他們沒真的掛起來,要不然……。
賽夏族是山區各族中人口最少、分佈範圍最狹窄的一族,有名的「矮人祭」就是賽夏族才有的祭典。
住家多半以竹材為主。住家落成時,主人要召集建屋者和親友舉行建築祭祀。宴會在黃昏舉行,大家聚在室內。好玩的是,主人必須以酒、米飯和豬肉,向「主樑」告祭,呼請祖靈來饗用。
其實,每個族都各有特色,可是「族繁不及備載」,只好挑幾個來說了。
魯凱族在原始藝術的表現上,十分出色。女人善於織布與編籃,男士則擅長木雕。聽說木雕技術高明的匠人,在部落最受尊重。
據傳排灣人的祖先是由百步蛇所生的,所以他們將百步蛇的圖案視為祖靈的象徵,舉凡家屋的簷柱、門扉,或是身上的刺青、衣服的刺繡或其他器物,處處是蛇。
而排灣族的木雕和織繡也令人有驚豔之感,色彩比魯凱族更為豐富、多變化。
坐在頭目所住的家中納涼,一邊觀看牆上的雕刻,有戰士、武器、牛、馬、百步蛇……,遙想當年叱吒風雲的情景,有點遺憾自己沒有躬逢其盛。
走走停停,有些部落的住屋裡擺著幾塊石頭,令人納悶,後來才知道,高山族在冬天把石頭加熱,供在室內取暖之用。不知情的人,還當它是小朋友的小石椅哪。有的屋子堭噩袺~骨,這我不怕;但是野獸的首級,可就令人心毛毛的。
九族村裡,硬體建設很有一套,可惜軟體較弱。本來以為在各族村落可看到族人生活的情形,事實上只有一、二族有幾位老人家在編織或刺繡,其他就付諸闕如。聽負責規劃的人說,山胞目前生活改善了,過著「現代的」生活,想聘請他們來村內過「原始」生活,不太容易。而住屋內的器物也不太多,挺可惜的。
各族雖有解說牌,但不夠詳細。幸好手上有本介紹九族的冊子,按圖索驥,才比較清楚。
在陽光下走完全程,流了不少汗。又看了一場山地歌舞表演和雷射噴泉秀。算一算,在這裡待了四、五個小時。
晚上住在埔里朋友家,是他在南山溪旁的「小別墅」,典型的三合院。夜涼如水,蟲聲唧唧,還有天花板壁虎的吱吱聲,伴我入夢。

下)沈思的老婦,是九族文化村的「模特兒」,猜猜看她是那一族人?(鐘永和)
五月一日星期五又是大晴天
昨夜睡得好極了,一覺到天明。從小別墅上路回埔里,路經一個古色古香的「埔里藝之村」,決定下車一探究竟。這地區有個好聽的地名——鳥踏坑。
令人驚訝的是,庭園裡有雕刻家朱銘的作品「人間」和「太極」;而裡面的藝廊展的正是朱銘的青銅雕刻和水墨畫。二樓畫廊則是畫家鄧雪峰的花鳥展。沒想到山腳下竟是「臥虎藏龍」,久聞埔里藝文風氣盛,果然名不虛傳。
主人招待我們喝「山粉圓」,熱騰騰的,甜而不膩,咕嚕嚕地一吞下肚,很過癮。山粉圓不是真的粉圓,它是一種野生植物的籽,風乾後要食用時,開水一沖就行了,聽說還可以治肝病。
藝之村還兼賣南投名產和一些民俗的小玩意兒。我看中了一隻竹蜻蜓,當下在門口玩了起來。不過只敢偷偷玩,免得人家真的笑我是城市土包子。
後來想想,在這種地方還拘泥,未免太不灑脫了吧!
接著來到了「木生昆蟲館」,裡面展示上萬隻的蝴蝶和昆蟲標本。昆蟲館的創始人余木生當年從事昆蟲採集,並製作、收藏標本,發現了頗多新品種。可惜當時是日據時代,都由日人出名發表。光復後,其子余清金繼承衣缽,並發表新種昆蟲,像「木生鳳蝶」、「木生綠小灰」(蝶)、「木生長尾水青蛾」……都是,為祖先揚名的方式可不少,這種也很好。
隔昆蟲館不到一公里,就到了林淵石頭公園。
林淵是南投縣的傳奇性人物,他做夢大概也沒想到,他這個做田人有一天會成為遊客觀光的對象。
雕刻石頭純粹是好玩,沒想到他拙樸帶著幽默的作品被「埔里鄉情」這本地方雜誌報導出來,引起大眾的注目。「相」中他的是雜誌的顧問黃炳鬆。除了欣賞,他還購買他的作品,進而支付「薪水」,讓林淵伯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盡興地敲敲打打。
作品一多,黃炳鬆靈機一動,拿出一塊佔地一萬三千坪的地皮,開發成林淵石雕公園,供人觀賞和遊憩。目前公園尚未正式開幕,但已具雛型。大大小小約有千餘件的石猴、石龜、觀世音、秦始皇的太太……,錯落有致地陳設在油桐樹林和草坪上。林間的木架上懸著林淵伯的新作——石魚,當風一吹,石魚隨著搖擺,有意思!他在板岩上雕刻的人物,線條大膽、造型有趣,許多藝術界人士都給予頗高的評價。
至於他的圖畫、刺繡、銲接鐵等其他作品,則另闢展覽館陳列。為了趕在九月開幕,林淵伯賣力地工作,每天拎著一個便當「上班」,風雨無阻。「比少年人還拚命!」黃炳松誇讚。
林淵伯不但會石雕,還擅於講古。對投緣的人,他可是滔滔不絕。對他而言,每一個石雕都有它的故事。他最喜歡講「一隻鳥仔無毛無毛」的故事:有個山洞裡住著一群鳥,有天其中一隻躲在旁邊哭泣,原來它身上的毛掉光了。眾鳥看它可憐,都從身上拔一隻羽毛給它。這集禿鳥轉眼間變成百色鳥,比只有九十九種顏色羽毛的鳥王更漂亮。禿鳥很驕傲,自封為鳥王,結果惹惱施贈羽毛的眾鳥,於是又把羽毛拔了回去……。
講著講著,林淵伯笑了起來,很開心的下結論:「所以說,做人也不要太過分!」我問他:「一邊刻石頭,一邊講古,不會受到影響嗎?」他瞄我一眼,一副「你有所不知」的表情:「哎呀,嘴巴在講,又不是手在講!」
雕塑家楊英風曾經問他:「這麼多作品,那件是代表作?」林淵老伯理直氣壯地回答:「每一件都好啊!」
黃炳松認為林淵觀察入微,想像力豐富。對他熟悉的動物,像牛,無論是牙齒、牛角或毛的走向都很清楚。至於「阿拉伯王子」、「觀世音」啦,沒辦法,就要靠想像了。「但是淵伯雕起來一點都不吃力」,在園裏工作的雕刻新秀甘丹說。
中午,我們和林淵在樹蔭下一起吃便當,順便聽他講古。他吃粥配著媳婦幫他醃的鹹豬肉,講得口沫橫飛。飯後他掏出一瓶養樂多,和一包糖球要請我們吃。這是他的飯後甜點,我們怎敢接受?
看他吃得津津有味,很陶醉、滿足的樣子,不禁莞爾。我覺得,到此和七十五歲的老頑童聊天,比看他的作品更值回票價。
離開石雕公園,到日月潭繞了一圈,再往竹山去。晚上下榻竹山。禁不住我們的苦苦哀求,友人開車帶我們到鹿谷鄉購買春茶。鹿谷的凍頂烏龍,不是蓋的!

奇怪吧!這不是歐洲,這裏是南投縣魚池鄉的九族文化村。
五月二日星期六晴
昨天被蚊子叮得要死,早上不免抱怨。友人代表地方父老向我賠罪:「我們這裡蚊子最熱情,只要有客人來就會這樣!」這叫「熱情」嗎?簡直是欺生。
向竹山有名的建築「敦本堂」出發。由於是私人住宅,不開放參觀,因此託友人打交道,得以進入。主人很友善地迎我們入內參觀,並以凍頂烏龍茶招待。
根據調查,目前仍留存的台灣傳統民宅並不多,像霧峰林宅、摘星山莊、南港闕宅、彰化陳宅、新竹鄭進士第、竹山敦本堂……,都成了珍貴的歷史「教材」。
「敦本堂」是竹山士紳林月汀的住宅,落成至今約八十年。它雖然沒有「摘星山莊」華麗的磚刻,但其木作卻十分出色。各式傢具、格扇的雕工無不精緻繁複;而它的維護和保存,也是中部其他民宅所不能及。為此,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特別南下測繪和調查,整理後出了一本專輯,為歷史作見證。
庭院深深,幽靜中只有鳥聲啁啾。我們在古宅穿梭,動作小心,深怕驚擾這分難得的寧謐。
敦本堂是台灣標準的四合院型態,屬閩南式建築風格。主人輕輕推門,我們看到了入口門廳太師壁上、名聞遐邇的「富貴玉堂春」雕飾。
壁的檻牆以上做成內外兩層不同的木雕:室內這面雕著八仙慶壽、琴棋書畫的圖案;室外則以細條窗櫺組成「富貴玉堂春」五個字,四個角落再由蝙蝠銜住,外樞均呈斜萬字紋。
陽光被鏤空的木雕篩成細碎的金線,我坐在廳內黝黑油亮的水煙床上看呀看,覺得闖入了時光隧道。
在第二進稍間子孫廊上的琉璃花磚八角窗和紅磚斗砌牆面,也是本省磚工的代表作之一,同事拿著萊卡的照相機咔嚓咔嚓地猛拍,深怕錯過精彩畫面。
除了觀看木作雕飾,敦本堂的字畫也值得一看。正廳中柱對聯是「敦誼明倫即此是敬宗尊祖,本修德立如斯乃孝子賢孫」,字字句句盡是先人對子孫的提醒和叮嚀。而「夜雨竹窗問語,難得名花勝開」寫的是閒情。我想,現代人個性多煩躁,要是能住在這種屋子,情緒當能安穩不少。
告別主人,車子往竹山大鞍里駛去。為的是到新開發不久的孟宗竹林去作「竹林浴」。大鞍里里長蔡承威慇勤待客,並帶我們挖筍尋寶去。
竹林內,竹葉飄落滿地,踩在上面軟軟的,很舒服。陽光柔柔的,風也柔柔的。吸吸芬多精,神清氣爽,好像真的洗了一次澡。
轉眼之間,蔡里長已經挖了不少筍。「是這季最後的一批了!」他說我們運氣不錯,我也覺得自己是「闊嘴吃四方」。
吃了一頓竹筍大餐,下山去也。友人帶我們到幾家竹藝品店參觀,又帶隊到果菜市場買竹山聞名的蕃薯。我一口氣買了十斤,準備回家孝敬老爸。
四點多,總算要打道回府了。把友人折騰得差不多,看樣子,不走不行了。玩了幾天,充足了電,回台北應該又是一條龍了。

埔里林淵石雕公園正在大興土木。這個石塔是由林淵伯的作品組合而成。(鐘永和)
注意事項:
一、交通:
至九族文化村可在埔里和魚池鄉搭南投客運,每天各有七個班次。自備交通工具(汽車、機車)尤佳。
二、旅程:
第一天中午在埔里午餐,可先繞至鯉魚潭、夢谷瀑布、觀音瀑布玩,再至九族文化村。第三天遊罷竹林,可至瑞龍瀑布遊玩。
三、食宿:
食——盡情享用卡路里不高的竹筍大餐。
宿——日月潭、埔里、竹山都有旅社。日月潭可住青年活動中心。在竹山可至山上住私人經營的竹林山莊。
四、費用:
九族文化村門票成人二百元,軍警學生票一百五十元。
五、其他:
竹山敦本堂不對外開放,如欲進入須先徵求同意。林淵石雕公園預計今年九月開幕,目前可以參觀,但休憩設備尚未齊全。

林淵的新作「總統魚」。(鐘永和)

油桐樹下涼風襲人,一邊休憩,一邊觀賞石雕,讚!(鐘永和)

竹山敦本堂名聞遐邇的「富貴玉堂春」木雕。(鐘永和)

重重疊疊、繁複精緻的立體木雕,在敦本堂觸目可見。(鐘永和)

竹林在風中搖曳,沙沙作響,彷彿在向人低語。(鐘永和)

竹山一家竹藝品店,閒適恬靜,不帶一絲商業氣息。(鐘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