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攝生態紀錄片,不但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還得頂著烈陽「坐禪」,一連十幾個小時不能說話,劉燕明的燕鷗紀錄片就是這樣熬出來的。
剛在亞太影展以《台北樹蛙》獨得最佳紀錄片攝影獎、從事田野攝影達廿年之久的劉燕明,是國內以「土法煉鋼」方式為台灣生態寫歷史而揚名海內外的攝影者。而他對生態攝影的執著與追求完美,也深為保育界人士敬重。
民國七十七年,劉燕明在六龜拍攝他第一部生態紀錄片《台灣藍鵲》,在台灣省林業試驗所六龜分所前所長金恆鑣的推介下,放映部分毛片給學界人士觀看,在場學者為之驚豔,給予相當高的評價。
其中,台大動物系主任林曜松正好有位學生在做台灣獼猴的研究,他建議劉燕明與之合作,先改拍台灣獼猴的生態紀錄片,以便在不久將於日本召開的世界靈長類會議上發表。
七十九年,在行政院新聞局的支援下,劉燕明完成台灣第一部生態紀實片——《毛毛臉和他的朋友》,主角正是台灣獼猴。(詳見民國七十九年光華十二月號報導)
民國八十年,他以《藍鵲飛過》獲金馬獎最佳紀實片獎。次年,在台灣水泥公司的贊助下,他完成了《台灣野鳥百年紀》,也先後入圍第廿九屆金馬獎及第二屆東京地球環境影展。
拍過這些片子之後,劉燕明本來想繼續拍攝台灣的冬季候鳥。由於他在工作過程中累積了許多冬候鳥的畫面,卻因缺乏研究資料,無法作深入的探討而作罷。然而他的心念並未就此放下。

(張至善)
候鳥的「亞太航運中心」—台灣
「拍攝野生動物的紀實影片,有許多特殊的條件與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對拍攝的對象要有研究完成的資料可作依據」,《燕鷗》的執行製片金恆鑣說,而這個條件就限制了能入劇本的野生動物種類。
在篩濾幾種可能的「鳥選」之後,燕鷗雀屏中選。中研院研究員劉小如與台大森林系副教授袁孝維,對燕鷗素有研究,而他們的學術支援成了這部新作的催化劑。有了這樣的後援,劉燕明才敢真正開始動工。
由於台灣優越的地理位置,在鳥類遷徙的路線上扮演重要角色,形容它為候鳥的「亞太航運中心」,實不為過!
每逢春末夏初,冬候鳥如鷸、R科的岸鳥,褪下冬羽,動身飛往北方下一個驛站,同時,許多夏候鳥正展翅飛向台灣,打算在此繁殖。
在台灣的夏候鳥中,數目佔相當大比率的一群便是燕鷗。它們雖屬鷗科,但因外貌和飛行姿勢都像極了燕子,遂有「燕鷗」之稱。多數的燕鷗生活於海上,但一到繁殖季,便須回陸地傳宗接代。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陸地都能成為牠們的「新房」。

藍天、碧草,燕鷗悠游其間,無視於一蹲半日、慇勤取鏡的劉燕明,而攝影家所尊重摯愛的,正是這等自然生態之美。(張至善)
高難度的選材
無人島或人跡罕至的沙地,才是牠們所愛。在台灣,北回歸線上的幾個澎湖無人島和台灣島上少數幾個河口,可以見到燕鷗棲息。這是因為牠們以魚為主食,必須靠近水域生活;也因生性極怕驚擾,得避開其他動物和人類。
有趣的是,燕鷗具有「群聚繁殖」的習性,只要在陸地上居留,便過著團隊生活。這種習性讓生態記錄者既憂且喜:憂的是不知如何避免驚擾牠們;喜的是一旦找到燕鷗棲息地,便可親睹群鳥聚居的壯觀場面。
對劉燕明來說,越富挑戰性的工作,越值得投入,尤其是拍攝鳥。
「因為鳥是台灣環境品質很重要的一種指標,而候鳥是東亞及南太平洋地區性環境的指標」,劉燕明說。《台灣藍鵲》、《台灣野鳥百年紀》記錄了島內地方性的環境與野鳥,而《燕鷗》一片的製作,則由地方性走向特定區域性。範圍雖然變小些,但焦點也更精準。
這部紀錄片以台灣的岸鳥為主角,呈現水岸的環境與過境候鳥生態的息息相關,目的是呼籲人們維護候鳥的棲息地,「同時也讓大家了解,今天我們為台灣鳥類留下生存空間,也就是為我們自己留下生活空間」,台灣水泥公司總經理、也是贊助劉燕明拍攝工作的辜成允指出。
有了目標,有了經費,問題是,到那裡去招兵買馬赴「戰場」?

當紅燕鷗翱翔於廣闊的天際時(右圖),劉燕明的助理通常得坐在小小的遮陽傘下練動心忍性功夫,曾有助理一天當中給女朋友寫了七封信,都是在這個小棚下完成的。(張至善)
募兵難上加難
除了導演兼攝影劉燕明本人外,還需助理一至二人,替他分擔重達二十幾公斤的器材、看守攝影機及打雜。
但是攝影助理既不好找也不勝任。根據以往的經驗,正常的情況是,「在躡手躡腳架妥攝影器材、調整鏡頭與對準主角後,此後一、二個小時內不能走動,以免驚動鳥群」,劉燕明指出,若無體力、耐心和專業訓練,根本做不好,而會暈船的人也不能考慮。沒有經驗的助理基本上只能幫忙扛器材到工作地點,然後就枯坐在臨時搭架的小帳蓬中等劉燕明拍完,一等就是一整天。
以一天一千元的酬勞,又坐船又坐飛機,好像不賴,但不少人才第三天就按捺不住,猛問:「何時回家?」第四天已開始抓狂;這部影片,前後共用過八位助理。
拍紀錄片是「看天吃飯」的工作,天晴動、天雨歇。它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差事,清晨五點出門,下午四點收工。吃完晚飯後的唯一娛樂是看夕陽,日落後接著看星星。「房東太太為了省電,不准我們看電視。燈壞了,她不修,我們也不能看書,屋裡唯一的燈是神案前的紅燈。」助理之一、現任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的廖瑞銘回憶,他到後來居然也開始欣賞這種不看電視不看人的單純生活。可是對大部分的年輕助理而言,真個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你必須忍受無聊的煎熬,十幾個小時不說話」,廖瑞銘說,無人島很小,拍攝時通常只能有導演(兼攝影)和助理二人,否則燕鷗不肯停棲在島上。而工作人員也需頂著烈陽各自「坐禪」,好讓鳥兒慢慢適應人的存在,才敢在人面前走來走去。
「苦其心志」,此乃條件一也。

吃飽了的紅燕鷗(上)、白眉燕鷗和玄燕鷗(右上),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聊天、理理羽毛,輕鬆一下。(張至善)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此外,「勞其筋骨」也是必然的考驗。
劉燕明對此深有所感。拍生性害羞的小燕鷗時,一定要有掩蔽設備,否則鳥一見異類會變得很緊張。為了不驚動小燕鷗,他清晨四、五點就躲到迷彩色的小帳棚裡,吃、喝、「方便」都在裡面解決。炎日當空,渾身大汗的他,上下只著一條內褲,否則很難存活。
雖然預算由台泥公司贊助,劉燕明卻精打細算,節衣縮食,不願有絲毫浪費。拍攝工作的第一年,劉燕明託人在望安島找住宿處,一人一天五百元,論日計費。他並央求店家每天為工作人員做便當,可以帶到島上吃。不過菜色多半是醃漬物,一個夏天算下來也花了不少錢。
第二年,劉燕明打打算盤,不再住旅社,改租民房,一個月不過三千元。由於以前幫忙做便當的店家嫌麻煩,不願再賺這個錢,劉燕明和助理每天固定帶二個饅頭、一包餅乾和一個罐頭,外加一瓶礦泉水到島上解決民生問題,十分清苦。「食物不能帶太多,因為還要揹器材」,劉燕明說,每個人要節省體力、精力,東西不可多帶,連喝口水都需仔細考量,一人就那麼一瓶,生命攸關,沒有人會把水分給別人,劉燕明一再叮嚀年輕的助理,水要省著喝。
第一年夏季的工作還算順利,劉燕明基於憂患意識,第二年替所有工作夥伴買了保險,以求心安;還規定大家工作時需穿救生衣,但還是出了不少狀況。

(下)準備下降、先收兩翼,顯然是人類發明飛行器的靈感來源。(張至善)
不幸「中獎」
例如,影片裡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漁人捕撈丁香魚的鏡頭。主要在說明丁香魚不但是燕鷗幼鳥的食物,也是成鳥的主食,更是人類的珍饈。在燕鷗繁殖期間,丁香魚會大批出現在牠們棲地附近的海域;漁人也根據麇集燕鷗的海域尋找丁香魚。
助理盧柏青跟上船去幫忙導演捕捉這個鏡頭,卻沒穿漁人保護身體的雨衣、雨鞋,而坐在漁網上。可能當時他的身上有傷口,因而遭漁網上的恙蟲感染。
回台北後,盧柏青鎮日頭痛,且有發燒現象。本來以為是感冒,吃了成藥應付了事。沒想到症狀持續不退,且汗如雨下,一天裡內衣褲換了十套,睡覺時棉被、二層枕頭都濕掉了。後來幸虧一位被盧柏青形容是「算命先生」的醫生判斷是澎湖等離島才有的恙蟲病,方能對症下藥。「若再晚點延醫,會有生命危險!」醫生如此警告。

(右下)燕鷗選擇在此孵育著下一代,是環境還不錯的指標,人類應該努力維護,給過境的鳥兒一個安定的家。(張至善)
更刺激的還在後頭
有一天,漁船從望安島出發,不久突然大霧迷離,能見度不到十公尺,沒有自動導航設備的小船在海中飄了兩個小時,仍不見目的地。老船家只好關掉引擎,等待霧散。一葉孤舟就像一隻小碗在深水裡搖晃,晃到工作人員忍不住把早上才喝的豆漿吐了出來。「我才剛拿到博士學位,死在這裡,實在很不甘心呵!」廖瑞銘心中暗忖,卻只能故作鎮靜,死寂中,他們無助地對看,大眼瞪小眼。
幸好有一條駛近的漁船指點迷津,他們才朝正確的方位行駛,半小時過去,說時遲、那時快,幾乎撞到島嶼的礁岩。二個多小時的迷航,不單是方向茫茫難掌握,且有其他顧慮在。由於空軍常在這附近試射砲彈,萬一在小船迷航時射炮,可就……。
驚險中三名工作人員登上島嶼,一小時左右後老天爺突然變臉,「轉北風啦!快回來啊!」等在船上的老船家大吼。劉燕明聽不太懂他的意思,風浪驟然變大,船根本無法靠岸。他們利用浴盆似的小舢板接駁回船上。劉燕明不知天高地厚,心想大不了當晚住在島上,明天再請船家來接,終究熬不過船家的召喚,他在驚濤駭浪中跳了六、七次,才勉強上小舢板,總算回到了船上。
這所謂的「北風」正是當年最大的一次颱風。他們事後被困了四天才能離開望安,老船家到達望安才透露,他連設備簡陋的小船能否安全回航都沒把握,只是當時不敢告訴他們狀況的嚴重性。不知「北風」所指為何的劉燕明,十分幸運地躲過一劫。

(左下)玄燕鷗在陡峭的岩壁上居住,又有一身岩石色灰羽保護,使它們膽子較大,鏡頭也可以貼近一點。
大難不死
這部紀錄片終於在八十三年底出爐了,三萬呎膠卷剪成二十八分鐘的紀錄片。由於限於時空的條件及研究資料的足夠與否,片中只記錄了紅燕鷗、小燕鷗、蒼燕鷗、玄燕鷗及白眉燕鷗等五種。
在劉燕明細膩流暢的運鏡下,燕鷗在盛夏展開牠們最精采的生活動態——築巢、求偶、孵蛋、哺育……。
——紅燕鷗一旦找了對象,雄鳥會雙翅下夾地向雌鳥表演求偶式,動作看來像一連串的舞步,雄鳥還會慇勤地叼魚餵牠的意中「人」,以求得青睞,而這種行為被學者稱為「求偶餵食」。
——天氣酷熱時,由於大部分燕鷗的巢幾乎無遮蔽,孵蛋的鳥媽媽會以嘴翻蛋,調整均衡的溫度,或張開嘴喘氣以散熱,或張翅替蛋遮陰,更有甚者,還勤奮地來回水澤,以腹羽沾水來降低蛋的溫度。
——玄燕鷗餵幼鳥的方式和其他燕鷗不同,親鳥先自行將魚吃下,再張嘴讓幼鳥探進牠的口中,吃已反芻過的食物。大部分的燕鷗則直接將魚餵食幼鳥……。
這部片子是劉燕明拍過的生態紀錄片中,最消耗膠卷的一部,是他最感滿意的一部,也為他得到各種鼓勵,包括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以及獲得蒙大拿州國際野生動物影展環境主題類優等獎。
然而,劉燕明並沒有因此而停下來,他又揮揮衣袖,駕著吉普車,帶著新配置的無線電通話器,至深山林內拍攝下一部紀錄片去了。苦海無涯,回頭嗎?不!
〔圖片說明〕
P.88
(廣告雜誌余瑞霖攝)
P.90
藍天、碧草,燕鷗悠遊其間,無視於一蹲半日、慇勤取鏡的劉燕明,而攝影家所尊重摯愛的,正是這等自然生態之美。
P.90
當紅燕鷗翱翔於廣闊的天際時(右圖),劉燕明的助理通常得坐在小小的遮陽傘下練動心忍性功夫,曾有助理一天當中給女朋友寫了七封信,都是在這個小棚下完成的。
P.92
吃飽了的紅燕鷗(上)、白眉燕鷗和玄燕鷗(右上),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聊天、理理羽毛,輕鬆一下。
P.92
(下)準備下降、先收兩翼,顯然是人類發明飛行器的靈感來源。
P.92
(右下)燕鷗選擇在此孵育著下一代,是環境還不錯的指標,人類應該努力維護,給過境的鳥兒一個安定的家。
P.93
(左下)玄燕鷗在陡峭的岩壁上居住,又有一身岩石色灰羽保護,使它們膽子較大,鏡頭也可以貼近一點。
P.93
(下)紅燕鷗出雙入對,除非不得已,否則絕不離婚。
P.94
就是這個小浮盆,救了好幾條命。當然在強烈的「北風」中跳得進去,恐怕還要感謝祖宗積德、老天庇祐。(廣告雜誌余瑞霖攝)
P.95
山映斜陽天接水,劉燕明和他的助理卻無暇欣賞美景,要揹負器材,要小心腳下的坑坑洞洞,否則掉下去就來生再見了。
P.96
帥啊!是探戈還是古典芭蕾?
P.97
扛著老夥伴,劉燕明邁向前去,是下一站的起點,不是歸程。(廣告雜誌余瑞霖攝)

(下)紅燕鷗出雙入對,除非不得已,否則絕不離婚。(張至善)

就是這個小浮盆,救了好幾條命。當然在強烈的「北風」中跳得進去,恐怕還要感謝祖宗積德、老天庇祐。 (廣告雜誌余瑞霖攝)(廣告雜誌余瑞霖攝)

山映斜陽天接水,劉燕明和他的助理卻無暇欣賞美景,要背負器材,要小心腳下的坑坑洞洞,否則掉下去就來生再見了。(張至善)

帥啊!是探戈還是古典芭蕾?(張至善)

扛著老夥伴,劉燕明邁向前去,是下一站的起點,不是歸程。(廣告雜誌余瑞霖攝)(廣告雜誌余瑞霖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