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曾於去年十二月號中,介紹自由中國台灣第一個高級精密工業區——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這個園區是政府為了促進國內工業的升級,特別開闢的一個發展精密工業的搖籃,是一個極好的研究與投資環境,利用優惠的獎勵辦法,有計畫地引進高級工業的技術與人才,並期使設備、技術與服務充分發揮,以力求工業發展的創新與升段,奠定技術密集工業的基礎。工業技術研究院是園區內主要的技術輔導單位,它從學術機構和國外引進最新技術,經過試驗、改進,確定它在國內的可行性與經濟性後,轉移給民間,讓廠商們利用。它的研究發展不只與園區內的工廠息息相關,且對整個工業界具有領導的作用。

工業技術研究院新竹院本部的大門。這裡面設有:聯合工業研究所、電子工業研究所和金屬工業研究所的精密工具機中心。
改組之後,功能發揮更佳
工研院成立於民國六十二年。目前該院已有五個研究所:聯合工業研究所、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電子工業研究所、能源研究所。其中聯合、礦業、金屬工業三所,在工研院成立以前,就已設立,當時隸屬經濟部。後來,有關單位鑑於多年來這些研究機構未能充分發揮功能,例如不能採行彈性薪資政策大量吸收人才,遂輔導成立財團法人組織的「工業技術研究院」,讓三個研究所在院方的統籌管理下,密切配合,發揮最大的功能。
工研院成立後,這個財團法人又為因應工業發展的需要,相繼成立電子、能源兩個研究所。
工研院成立至今已有八年的歷史,它從三個研究所擴充到五個,研究的範圍從基礎工業——礦業,到尖端工業——電子,包羅了工業中所有的重要項目。雖然每個研究所的性質不一樣,發展的方向也不相同,但各所都有顯著的成就,對國內工業也都有很大的貢獻。
以特用化學品、高分子材料的製程(製造的過程)與產品、以及環境汙染防治技術為研究重點的「聯合工業研究所」,是五個所中,歷史最久的一個,它成立於民國四十二年。二十餘年來,聯工所的重要工作成果有:紅泥塑膠研製成功、二丁酮製程的研究和試驗工廠的完成,以及人造纖維的改進等。

礦研所的野外岩心鑑定。由於該所的主要任務在於礦產資源的探勘、開發和研究利用,所以研究人員常到荒郊野外去工作。
多項具體研究成果,對農、工業都有貢獻
這些研究的成果,不只說明了研究人員的努力,也說明了中華民國化學工業的水準正不斷的提高。其中紅泥塑膠的研究成功,最足以說明它對農業、工業的貢獻。
紅泥是鍊鋁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料。在高雄台灣鋁業公司工廠旁邊,即常堆著小山似的一堆又一堆。多年來,學術界與工業界想盡辦法要利用這些廢物,卻始終不能提出一個有效的辦法,這也是舉世鍊鋁工業所共同感到困擾的問題。
聯工所在十多年前,即開始著手這項廢物的分析與利用。經過不斷的努力,終於在七、八年前,研究出一個好辦法來,即是將龐大的工業產品——塑膠,與紅泥相混合,試著配製成新的材料。
聯工所原先只希望藉此來消除兩種公害(廢塑膠與紅泥),將兩者混合,當成低價值的物品使用。後來卻發現這項新產品有許多特性,例如抗老性能特別好等,值得大加推廣。
它最先用於沼氣槽。原來,沼氣槽壁的材料一直是個大問題,即使是鋼鐵,也很難抗拒排洩液的強烈腐蝕性。紅泥塑膠出現,終於提供了一個成本低、運輸方便、又耐久的沼氣槽。
其後,紅泥塑膠又發展應用到更多方面,幾乎遍及農業、工業,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新材料。聯工所已將這項產品向十六個國家申請專利。

金屬工業研究所主要致力於基本金屬及機械工業的研究發展。這是精密工具車床的裝配線。
多少工業原料得被充分利用
聯工所另一個特殊成就是:二丁酮製程開發成功。二丁酮是工業上的重要溶劑,過去一直依賴進口,而生產二丁酮所需的原料C4——這一項石化工業的副產品,過去一直沒有利用,在二丁酮製程研究成功之後,才得以發揮它的價值。
聯工所於六十七年底開始進行二丁酮製程的探討。由國內多位學者進行學術研究,聯工所負責製程研究與工程設計,終於在去年完成一座日產四噸的小型試驗工廠。
這是國內第一座完全自力完成的化學工廠。它的完成,不只表現了化工方面的能力,將國內化工界提昇到自行設廠的階段;在國際化工界上,也有許多創舉和貢獻。
這座工廠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同時製造丙酮和二丁酮,省一道分離手續,在化工業上是一大突破。另外,它的反應溫度低、觸媒效率高、選擇率高等,都是其他類似工廠所沒有的。這項技術將公開轉移給化工業者採用。
此外,聯工所在人造纖維、鈷六十伽瑪線照射、木材塑膠結合體的製作等多方面,也都很有成就,對國防工業的發展也很有助益。

金工所自行發展的電腦數值控制鏜銑床,它在生產金屬零件時,只需把規格資料輸入電腦,即可由電腦自動控制生產。
積極探勘礦源,欲使工業原料不虞匱乏
歷史僅次於聯工所的「礦業研究所」,成立於民國四十九年,主要研究礦產資源的探勘、開發、和利用,並提供業者有關礦業技術的服務。
礦研所在國內資源的探勘方面,以大屯山鋁礬土的發現最受重視。
鋁,是國防、民生工業中不可或缺的金屬材料。過去,我國所需煉鋁原料「鋁礬土」都從國外進口。礦研所從六十七年開始在台北市郊的大屯山探勘,發現大量鋁礬土蘊藏,大家都很興奮,正待從事整體性的開發與規劃。
此外,礦研所在地質調查、礦物、岩石分析、遙感探測技術應用研究等方面,也都很有成就。目前他們的業務已擴展到海外,曾應聘到印尼、菲律賓及中美洲等國協助探礦。
礦是工業的基本原料,礦研所主要的功能,就在致力於各種資源的探勘和開發,俾掌握資源使不虞匱乏。在國際間紛紛將資源國有化,國與國之間的資源爭奪日益嚴重的情況下,該所的任務更顯重要。

電子工業研究所一直在致力於發展性能更佳的中文電腦,這是多功能中文終端機系統——中文三號。
為自行生產精密機具催生
成立於民國五十八年的金屬工業研究所,主要從事基本金屬和機械工業的研究發展,協助廠商提高金屬工業產品的品質,以開拓市場。
為了引進精密機械,該所更成立「精密工具機中心」,與工業先進國家簽訂技術合作契約:先派遺技術人員前往受訓,再由外國公司提供精密機械的藍圖和製造方法、檢驗標準等有關資料,由該所試製,以獲得基本技術,進而開發自己的技術。
精密工具機中心利用工廠作業示範、技術輔導、或代訓技術人員等方法,將技術轉移給民間工廠。
目前精密工具機中心自己發展的精密機械有:插銷程式控制自動車床、微電腦高速小孔數控鑽床、齒輪偏擺測試儀、齒輪轉動測試儀等。

電子工業研究所發展積體電路很有成就,已經引進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電路,並將該技術轉移給民間生產。這是積體電路的針測作業。
朝氣煥發,成績斐然
電子研究所,是五個研究所中,研究人員平均年齡最輕的一所,只有三十歲左右,因此經常洋溢著蓬勃煥發的氣氛。電研所成立於民國六十三年,主要負責引進電子及小型電腦方面的工業技術。
六年來,電研所已成功的引進積體電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術——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電路。該所已能自行設計、製造、裝配與應用,並且也已將這項技術轉移到民間,由聯華電子公司生產。
電子工業研究所現正進一步積極研究雙載子線性積體電路,和建立主光罩自製系統。此外,它並接受民間業者委託,開發特殊用途的積體電路。
能源研究所,是工研院五個所中,成立最晚的一所。它是在今年初,為了因應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而成立的,將致力於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的研究。
注重人才延攬,人才也易出頭
工研院成立以來,各所顯著的工作成果,所內所外人士都感到振奮與欣慰,這一方面是因為政府每年撥給院方充裕的經費,使他們可以購買最現代化的精密儀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院方一直積極的在網羅人才上不遺餘力。
優秀的人才,是發展一切事業的主動力,工研院基於這份體認,除了聘用國內大學或研究所理工科系的畢業生外,還經常到國外學術研究機構延攬旅居當地的高級研究人員回國服務。
通常,工研院更委託在美國的「顧問委員會」(由旅美傑出機械與化工人才所組成的義務工作團體)尋訪和邀聘國內所需的人才回國服務。
由於工研院是一個極好的研究環境,有濃郁的學術氣氛,人才濟濟,且有現代化的設備,所以也有很多留學生毛遂自薦,願回國參加這個研究的行列。他們有的經由行政院青年就業輔導委員會的介紹,有的直接寫信給所學和所長的各個研究所,表示回國服務的意願,他們一定可以得到回音,並且多半能夠如願以償。
至於研究人員的待遇和福利,各所不太一樣。一般而言,在國外拿到博士學位的月薪約新台幣三萬餘元,拿到國內或國外碩士學位的,月薪約二萬餘元,大學畢業的則以一萬餘元起薪。具備領導研究能力的高級研究人員,待遇要高些,月薪約五萬餘元,並且配有房子與汽車等。當然,參與不同的研究計畫,其中會有輕重緩急之分,待遇因此也會有所差別。但是,能力強、工作努力的,很快就有表現的機會,階級和待遇也會得到提昇。
由於國內工業正積極走向自動化,而自動化要由電子和機械的密切配合,所以電子和機械方面的人才,是工研院目前所最需要的。
具備團隊精神,整體業務推展順暢
工研院是個任重而道遠的工業研究機構,它的研究範圍又很廣泛,除了各所的個別研究外,還有些計畫必須數個研究所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要領導這個龐大、複雜的機構,使它充分發揮功能,確實肩負起領導工業發展的重責大任,實是領導人的一大考驗。
在工研院所有員工的心目中,方賢齊院長是一個極孚重望的領導人,他在選擇研究題目、人員的因材適用、管理院中種種行政事務、以及做各種決定時,都能從大處著眼,使工研院整體業務積極推展,年有精進。
方院長除了密切注意每一所的研究計畫外,他最看重的也是人才的延攬。他認為如果沒有好的人才,就不知購進最有用、最現代化的機器設備,也不能有效的進行各種研究計畫。
所以他每次出國考察,或在國內有機會與留學生接觸時,都詳細介紹工研院的業務,並分析未來的展望,然後殷殷詢問他們所學所長,邀請他們回來工作。
方院長說,工研院的任務在於領導國內工業的升段。這個重任不是經由少數人的努力所能達成的,而需要更多優秀人才的參與,大家群策群力,才有可能早日奏功。所以他經常囑咐各所,要儘量讓有心報國的人加入工作的行列,當然更歡迎國外留學生回國貢獻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