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去年開始,我國節日的名單中又多了一個——「雙胞胎日」。這個非官方的節日,定於11月11日。兩對「1」,象徵雙雙對對的孿生子。
有關雙胎胞的種種,可真是有意思呢!
中華民國參加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桌球代表球員中,廿五歲的紀金水和紀金龍是一對同卵孿生兄弟。
他們十一歲開始打球,弟弟金龍談起他默契十足的雙打「老」搭檔哥哥金水:「從第一次和他參加雙打比賽到現在,每次我覺得他該打抽球,阿水就絕對不會打出拉球。」
在台北從事設計工作的張敏儀,只要集中精神,就可以「召喚」在南投山上教書的雙生姊姊南儀打電話給她。
呂思傑和呂思芩今年上小學三年級,幾乎每次考試錯在同樣的地方,寫別字時少寫的筆劃也都相同。令人不解的是,她們參加考試時不坐在一起,根本不可能通風報信。

據鄭家奶奶說,鄭家代代都出雙生兒,這是在台灣的兩對。圖左是四十年前在香港出生的鄭智。(陳品君)
你腎換我腎
而這些難以捉摸解釋的巧合,只是雙胞胎奇妙和引人入勝的一部分。
雙胞胎是一份驚喜齊來的禮物。
有人高興可「一次解決」,減少麻煩;有人則擔憂破壞已呈「飽和」的家庭計畫。一位繼「七千金」之後,而想求得一子的父親,得知太座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後,「氣」得離家出走三天。但無論產前準媽媽心情如何,只要看到生下二個像同一模子打造的寶寶,都會打心眼兒堣S愛又疼。原來不想多生的,也就認了!
在台灣,雙胞胎的人數將近卅八萬(近十九萬對),約佔總人口的千分之十九。
十年前,石牌榮民總醫院第一個活體換腎成功的例子,就是一對雙胞胎兄弟。由於體質相近,排斥作用少,器官移植風險比一般人小。
王海康和王海寧是母親在卅六歲「高齡」產下的雙生子。
海康從小腎就不好,廿八歲時,須靠洗腎才能維持生命。海寧決定把自己的腎給海康。「很奇怪,手術那天,我們的心情都很篤定」,王海寧說:「大概是因為從小起,我們合作,還沒有失敗過。」
張敏儀提起雙胞胎的「好處」是,只要不同班,一個人不想上課,可以商請另一個「代課」。此外,惡作劇時也很過癮,可把別人搞得團團轉。默契好,聯合捉個小迷藏不必打草稿。

百棣;今年十月中旬,爸爸抱著百棠,叔叔摟著百棣,與舊時相比,他們可有改變?(陳品君)
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一般人都知道雙胞胎可以分成異卵雙生和同卵雙生,前者是由女性的卵巢排出兩個卵,然後由兩枚精子分別受精,生出的雙生子可能是同性,也可能是異性,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像一般正常的兄弟姐妹。而同卵雙胞胎,是一個已受精的卵子分成兩半,生下來遺傳基因相同的嬰兒。「縱使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要有染色體組成基因完全相同的機會,只有一兆一千餘億分之一而已」,陽明醫院遺傳科教授武光東指出。
不過,最近一群科學家研究發現,或許還有另一種「半同卵」孿生子。是卵子在受精前分裂成兩半,再由兩枚精子分別受精。因此,他們相似程度高於異卵雙生子,而低於同卵孿生子。
今年廿八歲,弄璋之後,又得「雙」瓦的劉秋櫻就猜測她今年才一歲的雙生女兒屬於這一類。因為姊妹的五官雖像,體型和個性卻不一樣,「姊姊瘦、妹妹壯;姊姊較懂事,欺侮妹妹時手下有分寸,妹妹就不知天高地厚」,劉秋櫻笑道,這是「同中有異」;而「異中有同」的是,二人常同時大小便、拉肚子、傷風感冒,「集中處理」起來比較省事、乾脆!

鄭仁;圖右是鄭智的三歲雙生兒子百棠。(陳品君)
「老蚌」易產「雙珠」
根據統計,全世界約有九千萬名(四千五百萬對)的雙生子。比較而言,東方國家雙生兒的出生率比歐美地區低,在台灣地區每分娩一百次大約有一對雙生子的誕生;日本大概要一百零三次才有一對;而這些數目都低於美國人的八十三次中有一對,以及北歐地區的七十九次有一對。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建仁推測,造成東西方雙胞胎數量差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歐美產婦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約比亞洲地區大五歲左右。根據醫學研究報告,年齡在卅五歲至四十歲之間的婦女,生雙生兒的機會最大。「母親的年齡愈大,性荷爾蒙分泌較不平衡,排卵情形較混亂,容易一次排出兩個卵,或使受精卵分裂為二」,陳建仁分析。
雙胞胎的產生也有家族遺傳的影響。美國一項根據四千名摩門教母親為對象的研究,本身是雙胞胎的母親,有五十八分之一產下雙胞胎,是一般正常人的二倍。
除了遺傳的影響之外,服用幫助生育的排卵藥,或者是在停服避孕藥後就受孕的婦女,也較易孕生雙生子。「因為避孕藥會刺激分泌促排卵的性腺激素,一旦停服就懷孕而生下雙胞胎的機率較大」,婦產科醫師陳文龍指出,停服避孕藥二個月內懷孕,生雙胞胎的機會要比一般高一倍。
有時候飲食習慣也會增加雙胞胎的誕生。住在非洲奈及利亞的尤魯巴族人口有一千八百萬,卻有近九十萬名雙胞胎,約分娩廿二次就生下一對雙生兒。根據分析,可能與尤魯巴族人常吃薯蕷有關。他們每天都吃這種俗稱「山藥」的主食,它含有大量動情激素,吃了容易促進性腺素分泌,刺激並增加排卵,因而增多生雙生子的機會。

思芩(右)、思傑兩姐妹活潑可愛,很會作表情,因而拍了許多廣告片。(陳品君)
中國人的雙胞胎父母聯誼會
十九世紀初,美國俄亥俄州有一對出名的雙胞胎,居然使得他們居住的城鎮乾脆命名為「雙子城」。近幾十年以來,每年夏天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孿生子,必定在此歡聚,成為世界傳播媒體的注目焦點。平時,他們則發行一份名為「雙生子」雜誌,互相聯誼。
去年,一個屬於中國人的「雙胞胎父母聯誼會」誕生了。
催生者是本身也是雙生子的台大公衛所副教授張珏,她從民國七十四年起,對台灣地區近兩百對的三個月至三歲雙胞胎,進行智力研究。在訪問過程中,她發現一般雙胞胎父母都有一些共同的養育困擾。為了提供更積極的服務,張珏特別成立了「雙胞胎父母聯誼會」;並訂每年的十一月十一日為「雙胞胎日」,希望大家分享彼此的經驗和相互支持。到目前為止,約有二百多名的雙胞胎父母加入這個聯誼會。
同時照顧二個小傢伙,「開始真是手忙腳亂」,劉秋櫻說她的二個小女兒正在學走路,活動力特別強。有次一個人爬上窗台,另一個要爬出學步車,情況十分驚險,「不知道應該先救那一個?」幾次下來,她和先生逐漸已訓練出搶救先後的判斷力。而這些經驗,其實都可以與人分享。

家裏的媽媽要準備一式的衣服,學校的老師亦分配相同的工作,免得引發孿生子微妙的嫉妒心。(陳品君)
不要讓另外一個嫉妒
對於雙胞胎父母來說,孩子的健康問題最值得注意。
由於雙胞胎早產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八十,體重常過輕,再加上胎兒的諸多器官,如視神經、肺等尚未發育完全,照顧非常費心。嫁給雙胞胎的陳如屏自己也生了孿生兄弟,她表示,要特別注意雙胞胎肺部感染的毛病,儘量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和暢通,而且要預防感冒的併發症。
此外,孕婦子宮的空間和身體所能供給的養分都有限,因此孿生子在媽媽的肚子奡N有競爭,難免有勝負。這情形使得一般的新生雙生兒多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其中一個人體質比較不好。
陳如屏以自己的雙生兒為例,哥哥百棠從小身體就不好,所以也比較依賴媽媽,她對百棠所花的心思也較多。這引起百棣的嫉妒心理,常會無意地踢哥哥。陳如屏說:「雙胞胎可能比一般兄弟姐妹更親密,但是有時候也很小心眼,父母千萬不要把心思全花在身體較弱的一個,而忽略另一個的心理。」
爭寵是雙胞胎最常有的現象。「同時讓大人抱著,她們都互相要把對方推下去」,劉秋櫻的女兒安亭、安俐正在學走路,只要其中一個站起來,另外一個也會趕快「掙扎」地站好,不甘示弱。
為了擺平小丫頭的爭風吃醋,劉秋櫻起初買玩具全買二份,後來學聰明瞭——專買有許多「零件」的組合玩具,分配著玩,不但省錢,還可保二人相安無事。
「我們吵架,最禁忌父母偏坦一方」,張敏儀說,沒想到父母最後歸納出一條「吵架守則」——要吵,二個一起罰!
台北縣永和市秀朗國小有近一萬五千名學生中,其中有六十一對雙胞胎,雙生兒的數目和比率都高居國內各學校團體第一位。學校對於雙胞胎是否分在同一個班級,全由父母決定。最近學校輔導室正進行一項研究:到底雙胞胎在同班還是分班的學習效果人際關係較好?

雙生兒不僅面容相仿,面對鏡頭時,連神情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陳品君)
不同的兩個個體
六年八班級任老師林惠美以班上的楊慧敏、楊慧鈴兩姊妹為例,她們在美勞、作文等表現都很出色。但是第一名只能有一位,在班上同學經常這樣開玩笑:「楊慧敏你比妹妹還『大』十五分鐘,怎麼可以輸給楊慧鈴呢?」這樣不經意的玩笑話,卻常會造成雙胞胎內心的不平衡。
雙胞胎不管走到那兒,都會引起注目。「煩啊,每個人都會好奇地問同樣的問題」,張敏儀的「問題排名統計」是,「誰大?誰胖?誰高?……」一連串的比較題,毫無新意。她們姊妹不太喜歡什麼都被拿來比較。
「在同一個團體中的雙胞胎最容易競爭比較」,秀朗國小林惠美老師認為,家長不妨將雙胞胎送進不同學校、不同班級,讓他們交不同的朋友,發展較廣闊的人際關係,不僅可開放孩子的心胸,還可以省去許多雙生兒互相比較的糾紛。

十年前,王海寧(右)的一枚腎救了孿生哥哥海康的性命,讓他們同胞情份更深刻。(陳品君)
謎樣的「超感官知覺感應」
張珏副教授也鼓勵雙胞胎父母應將雙生兒,當成不同的個體來養育,不要刻意給他們穿同花色、式樣的衣服,最好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如果一個愛彈鋼琴,另外一個喜歡踢跆拳道也無妨。
有關於孿生子的行為最難解釋的,可能是有關於超感官知覺的心電感應了。
五年前十一月某日傍晚,住在嘉義縣中埔鄉的農人林長庚,在田裡除草,忽然覺得胸口一陣劇痛,好像觸電一樣。那天稍後,他打電話給孿生弟弟林後啟,他的姪子告訴他惡耗:「爸爸剛剛因心臟麻痺去世了。」
這樣的故事大部分發生在同卵孿生子的身上。而超感官的感應通常發生在如受傷、出生、死亡等大事上。但是孿生子之間的心電感應是如何會發生,至今仍像謎一樣,科學界也無法解釋。
蛀牙的故事
十九世紀中期,英國科學家戈登首先對雙胞胎進行有系統的研究,探討遺傳因子對人的影響。「同卵雙胞胎的遺傳因子完全相同,但生活環境或教養可能會有不同,這種難得的機會,提供資料給科學家,幫助人們找出人類的行為,那些是受遺傳基因影響大?有那些是教養決定?」陽明醫學院教授武光東說。
從醫學的觀點來看,某些雙胞胎在發育的過程中有些特點——在同一時間內,需要同樣的醫療照顧。如果其中有一個齲齒,另外一個也可能會在同一顆牙齒發現蛀洞;而孿子姊妹也常會在同一時來第一次月經。
武光東教授表示,人牙齒的顏色、高寬深度、法瑯質、牙床的結構等,可能是經由遺傳基因來決定。同卵雙生子的遺傳基因完全相同,可能意味著他們會同時齲一顆牙。
不過他也強調生活環境教養的影響。他舉例,雙生兒的父母是不是鼓勵孩子刷牙,他們給孩子吃什麼樣的食物,再加上孿生子最易互相模仿——他們可能只刷左邊而不刷右邊……;這些生活習慣使得住在一起的雙胞胎,同一顆牙齒發生蛀齒的機會極大。
一道難解的辯題
遺傳重要還是教養重要,這是很難有結論的辯題。
但是顯然的,人類並非遺傳因子的奴隸。雖然我們也許無法解脫先天遺傳,但環境因素卻是可以改變。
住板橋的鐘芳瓊和鐘芳玲這對同卵孿生子,在國中畢業後,姊妹倆就分道揚鑣——姊姊芳瓊念夜間部半工半讀;芳玲則上普通高中。這以後她們有明顯的差別,姊姊較早接觸社會,在人際交往、處事態度比妹妹早熟許多,而在普通高中接受較正規的教育的芳玲,顯然在運動、美勞方面勝過姊姊。而兩姊妹分別從東吳大學法律系、銘傳商專電算科畢業,法、商之間不同的工作領域,使得她們的專長和興趣愈不相同。唯一的巧合,是兩姊妹都嫁給了軍人。
對雙生子來說,單能成為這份上天給父母「雙喜臨門」的禮物中,扮演被神奇和奧秘的事蹟所包圍的一個主角,似乎已是可遇不可求的際會。
劉秋櫻帶雙胞胎雖然感覺較累,但習慣後她卻發現:「一次生一個太單調了!」
「以交朋友來說,當雙生兒真省事」,王海康說:「只要海寧出外交個朋友,那個人沒多久也就會成為我的朋友。」
而在人們大嘆知己難尋的情況下,心手相連的雙胞胎無疑地佔了不少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