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吃食,其滋味佳妙,變化多端,實令人嘆為觀止。以往本刊曾介紹中國麵食,本期再介紹種類、風味亦毫不遜色的糯米食物。
民以食為天,谷為國之寶,稻米素為中國人的主食。而糯米是稻米中的一種,能製作出極為豐富、美味的各式吃食,且讓我們來一探這個多姿多彩的糯米食世界:
桂花湯圓是傳統的中國甜點,其甜、其香、其糯……,食畢必令人齒頰餘香。
台北市以出售湯圓知名的點心店頗多,以十幾元到廿幾元的代價,即可食上熱騰騰、香噴噴的一碗。
白瓷碗堳_著白煙,幾顆白淨、渾圓、晶瑩的湯圓浮沉其中,看來圓潤可愛。湯水中浮著桂花屑,沁出陣陣甜香,引人垂涎。舀個湯圓輕輕一咬,「嗤——」地一聲,以豬油調製的芝麻或豆沙餡如漿般流出,熱呼呼的,又甜又香。
除了「一咬一口鮮、一口一汪嫩」的湯圓,糯米做的食物可真是五花八門,難以勝數。像小攤常見的粽子、豬血糕、糯米腸、油飯、飯糰、鬆糕……,或是館子裏的珍珠丸子、八寶飯、糯米卷尖、江米蓮藕、燒賣……,抑或自家做的年糕、紅龜粿、菜包、糕元寶、酒釀……等各式食品,或簡單粗糙、或精緻細巧,都各具風味與特色。這些林林總總的吃食,它們都屬於一個熱鬧的大家族——糯米食系。

圖2:白米粽可蘸蜜、糖或鹵汁食用。(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我國是食米最多的民族
糯米屬於稻米的一種。在中國,人民食用稻米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中國不但是稻米的起源地,產量亦一直居世界之冠,約佔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大約在秦漢以後,我國史書上記載的水稻已分為秈稻、粳稻和糯稻三種。元王楨「農書」中提及:「南方水稻,其名不一,大概為類有三:早熟而堅細者曰秈;晚熟而香潤者曰粳;早晚適中,米白而黏者曰糯。」
「軟、黏」是糯米的最大特性。本草綱目除標指其性外,還說它可以為粢,可以蒸糕、熬餳(與糖合熬成漿液)、炒食,猶能釀酒,吃法變化極多。因此糯米除俗名「江米」外,亦稱作「酒米」。

圖3:湯圓有團圓、圓滿的好口綵,可甜可鹹,老少咸宜。(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歲時節慶廣用糯米食物祝禱
中國人在歲時節慶中,常以米做的食物來慶祝,尤其是糯米食,種類極繁,使用也最多。
江蘇有首廣為流傳的歌謠:「正月裡,鬧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三,眼亮糕;四月四,神仙糕;五月五,小腳粽子箬葉包;……七月七,巧果兩翹;……九月九,重陽糕;十月十,新米團子新米糕;……十二月裏糖菌糖元寶。」歌中唱出一年十二個節慶,倒有九次要用到糯米食祝禱。糯米食在傳統節慶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每逢過春節,象徵「節節高」、「年年高陞、百事俱高」的年糕紛紛出籠;各式糕元寶和如意糕等糯米糕點,也都有求吉祈福的涵意。
到了正月初九,也就是台灣民間所謂的「天公生」(亦稱玉皇大帝誕辰),善男信女舉行祭禱。除了五牲和五果六齋外,還要準備糯米做的紅龜粿。龜形象徵長壽,百姓用以感念上天造育萬物的好生之德,並用其求平安、祝人壽。

圖1:晶瑩黃潤的鹼粽,冰後蘸糖食用,清涼去火,幫助消化。(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糯米圓仔象徵圓滿、團圓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家家戶戶吃湯圓,祈求闔家團圓、團結,也期盼新的一年諸事圓滿。
清明時節,中國人在掃墓時不忘摘取艾草做米團或粿祭祖。據說用艾草粿祭祀,可佑子孫做生意賺大錢。
五月五日端午節,賽龍舟、喝雄黃、吃粽子是三大要事。每戶人家都要包上一些味道鮮腴的甜、鹹粽子,這原是為祭祀詩人屈原而做的食物,已成我國普遍的吃食。
六月初一是半年節,台灣習俗要將糯米粉染紅做成圓仔,用來祭神祭祖。
這天又叫「開天門」,民間認為是日天門大開,凡人才有機會接近神明。運氣差的人都趕往寺廟「補運」,祈求蒼天去災。補運要供奉上綴桂圓的米糕,祈願後吃掉桂圓,稱為「脫殼」,象徵惡運已除。
七夕又稱「乞巧節」,天上的牛郎織女在此日得以相會,這天大家都要吃湯圓。婦女搓好湯圓後,會在上頭按個小凹洞,據說是讓織女裝眼淚的。七夕也是保佑孩童平安的七娘媽誕辰,本省民間多以湯圓、油飯和雞酒祭拜。湯圓和油飯都是糯米食物。

圖2:湖州粽子口味道地,鮮肉和豆沙各有所長。(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糯米糕點諧音「百事高」
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為了祭祀已逝親友及無主的孤魂野鬼,各地寺廟都舉行盛大的普渡儀式。糯米做成兩邊上翹、形似神筊的芋粿翹,這是中元節不可少的祭品。
九月九日重陽節,台灣舊俗預備麻糬來祭祖。清初江南一帶有人吃米糕,有人吃重陽粽。有人在天明時將糕片放在兒女頭上,大呼三聲:「百事俱高!」
冬至又稱「冬節」或「長節」。歲末冬至,一年已平安渡過,於是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湯圓,祭祀祖先。
農曆十二月八日,俗稱臘八,這天要喝臘八粥。
臘月廿四,據說是灶神爺回天宮述職的佳日。人民怕灶神上天後將自己的善惡過失,悉報天帝,便用麥芽糖、湯圓、黏糕等又黏又甜的食物來甜灶神的嘴,期望多說些美言,天帝才會在來年賜福於己。

圖3:香噴噴、油滋滋的鹹油飯,是大宴小酌常見的糯米食。(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長糯、圓糯各有特性
糯米分圓糯與長糯二種。圓糯水分多,性較黏軟,適合做粿、麻糬、糍粑、湖州粽子等食品;長糯水分少,性較韌硬,宜做油飯、米糕和台式燒肉粽等。
由於中醫認為糯米有暖身滋補之效,尤以圓糯更富營養,因此大致說來,圓糯的利用較多也較廣。
糯米食物種類極多,令人目不暇給。若依製作方式來分,可分為「米粒」與「粿粉」二大類。
直接以糯米烹調製作,不先研磨成粉加工的,稱為「米粒類」糯米食,種類包括:粽子、筒仔米糕、油飯、糯米糕、飯糰、八寶飯、珍珠丸子、鍋粑、江米蓮藕、糯米燒賣、酒釀、臘八粥、桂圓粥、卷尖、糯米八寶鴨、脆皮糯米雞、豬血糕、糯米腸、荷葉飯……等。

圖4:糯米燒賣是道鹹點心,十分爽口。(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粽子花樣極多
粽子本是古人祭祀詩人屈原用的。最早的「粽子」是用竹筒裝米,後改用蘆葦包成六角形,故稱「角黍」。到了唐宋,又演變成菱粽、鎚粽、錐粽、筒粽、九子粽、百索粽等,花樣繁多,只可惜多已失傳,今已難窺其原貌,只餘三角形及長形的四角粽。
在我國北方,人民生活簡樸,白糖被視為稀物,因此一隻白米粽或紅棗白米粽、紅豆白米粽沾糖食用,大夥便吃得津津有味。
南方物資豐裕,吃食較為講究,粽子也不例外,尤以湖州鮮肉粽、豆沙粽、廣東裹蒸粽、台式燒肉粽、鹼水粽最是名聞遐邇。
味美可口的鮮肉粽,米要選用圓糯,做法是將米洗淨後瀝乾,加醬油、味素調味。
鮮肉是肉粽精華所在,宜選上等的夾心肉或里脊肉,以醬油、鹽、味素調味,醃一天後再加點米酒,增添風味。通常瘦肉條外再夾一小條肥肉,包好後以文火煮三小時即可。瘦肉與肥肉搭配,食用時便覺甘腴而不乾澀、滑潤而不油膩。
豆沙粽的餡子極考究,豆沙洗得細,糖的比例恰當(一斤紅豆一斤糖),吃到嘴裏才甘甜適口。把豆沙搓成長圓形,內包入一塊豬油,即成內餡;將其冰藏一天,等略硬後較易包製。包時注意手力要輕,不能重壓豆沙,否則糯米陷入豆沙內,就不易煮熟。

圖5:糯米八寶鴨是將油飯填入鴨肚烹製而成。(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廣式、台式粽內容極豐
廣東裹蒸粽可謂粽子中的「大塊文章」,用料最多,體積特大,費時最久,要蒸八小時才能熟透。用料有火腿、鹹肉、核桃、蛋黃、栗子、叉燒、燒雞、燒鴨、綠豆沙、香菇、蝦米等,花樣繁多,百味雜陳。製作時以蕉葉或乾荷葉包裹成茶盤般大小,吃時切塊分食,還帶有「挖寶」的樂趣。
台式燒肉粽可視作「具體而微」的裹蒸粽,內餡也相當豐富,但材料、做法略有不同:米粒以長糯為尚,事先要加紅蔥頭、味精、鹽、醬油炒過,以蚵乾、豬肉、蝦仁、乾貝、扁魚酥、鹹蛋黃、香菇、豆乾、栗子為餡,包妥後再用水蒸過,食來油潤而不膩。
鹼水粽是極具特色的台式粽子。晶瑩透亮、澄黃沁涼的鹼粽,蘸上白糖或蜂蜜,食來不僅味美,而且清涼去火。做法是將圓糯洗淨瀝乾,加鹼水攪勻(十斤米放一兩鹼粉),擱放約莫一、二小時,讓鹼水完全滲入米粒中。
包鹼粽使其清芬可口的秘訣,在選用新摘下的青竹箬包製,做出來的粽子才帶竹葉的清香。冰藏後食用,尤其沁涼可口。

圖6:街頭常見小販出售價廉物美的豬血糕,滾層花生粉、蘸些辣椒醬趁熱食用,十分美味。(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米糕就是糯米製油飯
以竹筒或細陶罐子蒸製的糯米油飯叫「筒仔米糕」,以普通鍋子蒸成的糯米飯就稱米糕。前者可能源自蘇東坡「仇池筆記」中所謂的「盤遊飯」(可能為拌油的鹹米飯),而今無論是大宴小酌或是路攤小吃,都能品嘗得到。
鹹的糯米糕就是油飯,是以長糯用油炒過,加入醬油、鹽、味素、蝦米、肉末、蔥頭調味,炒好後再蒸。置入小容器中蒸,就是筒仔米糕。
吃筒仔米糕時除了澆淋紅燒肉末外,宜再灑上魚鬆或肉鬆,另加幾片黃蘿蔔或小黃瓜,配上點翠綠的香菜,既好看又好吃。
米糕也有甜的,把糯米蒸熟(也有加入紅棗、桂圓或紅豆同蒸的),趁熱拌勻糖、油、酒後切塊,就是甜的糯米糕了。
鹹的油飯一直是嬰兒出生三天或滿月時的慶賀食物,而今隨時都能吃到。滿月油飯裏通常有豬肉、香菇、蝦米、青豆仁、紅蘿蔔、油蔥頭等作料,滋養味美。
把糯米以油炒至七分熟,然後灌入豬大腸,像香腸一樣,煮熟後切片,蘸辣椒醬、醬油露食用,這就是糯米腸。
糯米飯糰是非常大眾化的早點,外層的糯米飯不加油與作料,潔白、晶瑩,內餡當場包入甜鹹二種,鹹的多半包:魚鬆、酸菜、蘿蔔乾和回鍋老油條,食來鬆脆適口。甜的則包綿白糖、花生粉和油條。

圖7:糯米腸狀似香腸,油炸後更好吃。(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精製鍋粑是美味的點心
以前用柴火煮飯常會在鍋底結出一層褐黃或焦黑的鍋粑,人們因惜物心理而不忍拋棄,便在上面抹些糖粉或鹽來吃。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喜將鍋粑沖熱開水,加點麻油、醬油把它泡軟後食用;要不就乾脆煮一鍋鍋粑粥當早餐,味道也不錯。
若所餘鍋粑太多,鄉人常曬乾後保存。吃時用油炸得酥脆,嚼時咔咔作響,是鄉間普遍的點心。
現代人利用新方法專門製造鍋粑,也很受歡迎。
鍋粑宜採圓糯,做法是將米加鹽蒸熟後,把糯米飯剷出壓平,待冷卻後切成扁平的方塊,然後置於盤上烘烤至色澤微黃,再以陽光曝曬。曬乾後用大量的油炸過,冷卻後即可包裝出售。鍋粑除可當零食吃外,還能做成鍋粑蝦仁、鍋粑肚片、鍋粑魷魚、什錦鍋粑等可口的名菜。
糯米八寶鴨和脆皮糯米雞屬筵席大菜。
以八寶鴨為例,將火腿、紅蘿蔔、冬菇、筍切丁,再加上蓮子、青豆、蝦米和糯米略炒,填入鴨內,用細繩把鴨肚子縫合,然後可以烤、蒸、煮等方式烹製,鴨內糯米飯柔軟、香腴,吃來滋味極美。
糯米燒賣是一道鹹點心。外面包一層薄的燙面皮,餡子有:絞肉、蝦仁、蛋皮、豬油、皮凍、香菇、火腿和糯米。蒸燒賣時,師傅常在蒸籠裏舖層松枝,蒸時松枝的清香薰入燒賣中,別有一番滋味。
小巧玲瓏的珍珠丸子是道細緻的湖北菜。取名「珍珠丸子」,是因滾上糯米的肉丸蒸熟後,粒粒糯米飽滿晶瑩,恰似鑲嵌著珍珠。本期食譜單元介紹詳細的做法,此處不再贅述。
江米蓮藕是一道別出心裁的甜點,做法是以糖水浸漬過的糯米塞入蓮藕的孔中,用大火蒸約半小時,待稍冷後切片。食用時再澆上勾芡的糖汁,便是清淡中帶甘甜的江米蓮藕。
製作江米蓮藕,宜選老藕,藕肉肥厚鬆軟,味亦香甜。

圖1:將糯米、水或加入其他配料,填入桂竹節中封口,用火燒烤,可做出清香美味的竹筒飯。(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歡喜糰子、八寶飯,都有吉祥寓意
江浙一帶,人們逢年過節或過生日時,常把糯米蒸熟炒過,加入稠黏的麥芽糖拌勻,搓成圓滾滾的「歡喜糰子」。這種象徵團圓、歡喜的點心,有股獨特的麥芽香,小孩子最喜歡。
八寶飯是宴席上的精緻甜點,寓有「招財進寶」之意。做法是先在圓碗中抹油,然後排入:甘納豆、葡萄乾、紅綠絲、黑(紅)棗、桔餅、桂圓、蓮子,然後加上一撮豆沙,再鋪上圓糯,蒸熟後扣倒盤中,淋上勾芡的糖汁即成。
趁熱食用是品嘗八寶飯的要訣,將豆沙餡與軟腴的糯米飯拌勻再吃,暖燙中沁著甜蜜,入口滑融。

圖2:鹹的糯米飯糰內包魚鬆、酸菜、蘿蔔乾和油條,鬆脆適口。(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酒釀味美滋補
酒釀在湖北被稱作「伏子酒」,到了江蘇常州,又有個別名「雪釀」。人們飲用酒釀中的甜酒,或以甜酒來燉雞;酒釀蛋、酒釀湯圓、酒釀小圓子……,也都被認為是滋補食品。
古人發現餿飯可釀成酒,其實酒釀就是餿飯的「改良品」,它的做法並不難,將圓糯洗淨浸泡後蒸熟,以冷開水沖濕使之蓬鬆、溫度適中。再加入壓碎的酒藥及半匙麵粉拌勻,置入容器封口保溫,放約一周待其醱酵即可。做酒釀時注意不可碰到油、鹽,否則容易敗壞。
煮酒釀蛋或酒釀湯圓時,切忌煮得太久,酒釀煮久會老掉變酸,風味大減,只消在湯中稍微一滾即可。
臘月初八的「臘八粥」,北平富貴人家的做法極考究,先挑選糯米、黃米、小米、紅豇豆、去皮棗子等分水煮熟,然後再挑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乾、白糖、紅糖加入同煮,味道不致雜亂。一般人家則將各種作料不分先後一起熬煮。
桂圓粥是用糯米和乾龍眼、糖合熬的甜粥,口味雖單純,做法也簡單,其味之美卻不遜於臘八粥。寒冬堥虒J熱騰騰、黏呼呼、灑著花生粉和米酒的桂圓粥,直暖入心脾。

圖3:江米蓮藕是道有名的甜點。(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粿粉類糯米食花樣繁多
把糯米加工磨成粉,便成粿粉。粿粉類的糯米食物種類繁多,包括紅豆粿、芋粿翹、南瓜粿、艾草粿、紅龜粿、菜包,桂花、紅豆、玫瑰等各式年糕,糕元寶、甜鹹湯圓、炸元宵,綠豆糕、四季糕、方糕、鬆糕、定生糕、重陽糕、鳳眼糕,以及軟脆豆沙棗、糍粑、麻糬……等,都各具風味。
一般說來,「粿粉類」糯米食做法較米粒類食物繁複。
以前,人們將糯米加水以石磨磨成米漿直接製成食品,有的則脫水加工成粿粉團、粉粒等,再做成各式粿和糕。今日製作糯米食已方便許多,除少數糕點需將糯米研磨成較粗的顆粒外,大多數的粿粉食品都可購買機器磨好、現成的細糯米粉製作,視製品的種類決定摻水的多寡。

圖4:豆腐皮包糯米、豆沙捲成長條,油炸後切塊,便是香軟甘甜的糯米卷尖。(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年糕、年高、年年高升
年糕是國人在春節時不可或缺的應景糯米食,除了滋味香甜可口外,亦有「年年高升」的好口采。
我國各地風俗互異,吃的口味五花八門,年糕也分為普通糖年糕、玫瑰年糕、桂花豬油年糕、紅豆年糕、豆沙年糕、棗泥年糕,還有台式加入油蔥、豬肉的鹹年糕。
年糕有煎、烤、煮等各種吃法。將年糕片薄再烤,滋味香酥;有的切片後放在鍋裏加水、糖煮食;最多的是沾裹蛋液後用豬油煎過,黃澄香酥,風味極佳。
年糕的含意多偏重在春節「慎始」的祈願上,台灣民間另有一種極普遍的喜慶用粿,粿面印著龜殼紋,中有福、祿、壽、喜等字樣,並染成豔麗的紅色,俗稱「紅龜粿」。

圖5:鍋粑酥脆可口,可烹製菜餚,也可當零食吃。
紅龜粿添福添壽
紅龜粿的做法是:把糯米粉加水,摻入染料揉勻,包豆沙或花生餡捏塑成形,最後以印模壓花,蒸廿分鐘後即可。
老一輩的人喜歡用它來祭祖酬神,亦當小孩滿月、慶生饋禮。長輩作壽時送紅龜粿,則代表祝福對方添壽之意。
若逢清明掃墓,粿面就不染紅,而摻入艾草汁,餡用綠豆沙或鹹作料(高麗菜乾、蘿蔔絲乾、肉、蝦米)。
前面提過,糯米圓仔在我國傳統節慶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不包餡的小湯圓極富彈性,這種軟、滑、黏的感覺,端賴搓揉技巧。圓仔材料宜選不羼其他穀類的純糯米粉,須耐心搓揉,像揉餃皮一樣,要揉到它像剝皮的熟蛋一樣光滑;然後搓成長條、切小塊,搓成彈珠大小的圓仔。
加入一點紅顏料的紅色小圓仔,與白色的放在一起,非常悅目,可加入花生湯、紅豆湯或酒釀湯中,滋味極美。
包餡的鹹湯圓、芝麻湯圓、花生湯圓、棗泥湯圓、豆沙湯圓和炸元宵……等,也是圓仔的同族弟兄。一般說來,包餡湯圓的做法有南北之分。
北方做湯圓叫「搖湯圓」,把糯米粉倒在篩籬中,用沾過水的餡心放在篩上不停搖晃,然後過一道水再搖,這樣重複數次,就像滾雪球似的,糯米粉層層裹住了餡心。搖湯圓一次可搖出數十個,速度極快,但缺點是下水煮時較易糊掉。

圖6:八寶飯宜趁熱食用,軟黏甜美。(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甜鹹湯圓滋味皆美
南方人將一張張搓揉好的圓皮加餡,像包包子一樣,一顆顆完成,這種做法叫「包湯圓」,費時費工,但吃起來較清爽適口。
鹹湯圓裡包入絞肉、荸薺、芹菜、油蔥、香菇和鹽、味精等調味料攪拌而成的餡,滋味極鮮美。在湯中加入少許豬油、油爆蔥頭和茼蒿,再灑點胡椒粉,格外好吃。
芝麻湯圓是種極受歡迎的口味,內餡甚為講究。將黑芝麻洗淨、篩乾後,用小火炒半小時,使它熟而不焦,然後研成粉。再與上好的豬油和棉糖混合均勻,用手揉約廿分鐘,直至富有彈性為止。芝麻餡裏必加豬油和棉糖,才能入口即溶,風味絕佳。包餡時,餡子須放在正中,下鍋才不易煮破。
湯圓不但可煮,還可用油炸得金黃酥脆,叫做「炸元宵」。

圖7:糯米粿是拜神與祭祖時不可或缺的供品。(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麻糬花樣多
糍粑,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裏稱作「糍糕」,它的做法有二:將圓糯燜熟成飯,放在木臼裏打,另有人幫忙翻攪,直到舂打成團,這叫「舂糍粑」;抓起小團放在手中,可擠捏出一個個白胖渾圓的糍粑來。另一種是將糯米磨漿脫水,攪拌成泥後煮熟,叫「攪糍粑」,捏球或切塊後,可蘸細糖、綠豆粉、花生粉吃。
糍粑口味單純,較無變化,於是有人想到將它再加工——包餡和裹上芝麻、椰子粉、花生粉,這就是我們現在吃的麻糬。餡子的種類很多,包括芝麻、花生、鹹肉、綠豆沙、紅豆沙等。
潔白半透明的方糕又叫「水晶糕」,是以糯米粉加餡蒸制的蘇式點心。雪白瑩亮的糕面,印著福祿壽喜財的吉祥字樣,隱約看得到赭紅的桂花豆沙餡,入口軟滑黏香。

圖8:甜糯米糕製作簡單,滋味單純、可口。(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米糕是台閩點心
用90%的乾糯米粉加上10%的麵粉(或蓬萊米粉),可製成種種台閩式糕點,有的添加奶油、蜜餞、水果等配料,增其風味與變化,像綠豆糕、薄荷糕、黑梅糕、麻酥糕、柳丁糕、花生糕、草莓糕、杏仁糕……。
有的米糕也包餡,餡的種類有:豆沙、花生、棗泥、芝麻、山楂……等。
形狀細長、兩頭尖如鳳目、色白如雪的「鳳眼糕」,是歷史悠久的鹿港名產,不但造型優美,且風味絕佳。鳳眼糕質地細膩,不摻任何化學原料與色素,材料只有砂糖和糯米粉二種。它能入嘴即溶,關鍵在於糖的特別製作:將白砂糖置入陶質的小口圓壇中密封,保溫擱置三個月。據說糖會因此軟化,質地變得極為細膩。糖出壇後再研磨成細粉,與炒熟磨細的糯米粉充份攪拌,用木質模具加壓成形,就成細巧可愛的鳳眼糕了。

圖1:吃台閩式糯米糕,宜佐清茶。(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化平淡為神奇,糯米食物種類多、滋味美
糯米食家族的各個分子,其種類之多,品目之繁,實令人驚嘆,亦難以勝數。
一粒粒糯米,經由中國人的巧手慧心,化平淡為神奇,由簡樸而精緻,變化出無數可口美味的食物。各式色、香、味俱全的糯米食,將中國人吃的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本單元承美食家唐魯孫、烹飪家陳春香、輔大講師黃韶顏指點,漢聲雜誌、糧食局、味全公司、漢光公司提供圖片資料,南園鍾記湖州粽、蔡萬興、郭元益、兩湖小館、玉珍齋、賴福來先生協助拍照,特此致謝。)

圖2:鳳眼糕外型優美,滋味香甜。(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3:方糕又名「水晶糕」,雪白的糕面印著吉祥文字。(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4:紅糖豬油糕口味單純,別有風味。(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5:定生糕是江浙一帶節慶必備的糕點,造型可愛,色澤美麗。

圖1:紅白相間、玲瓏可愛的小圓仔。(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2:酒釀的吃法很多,是滋補糯米食。(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3:包裝精緻的楓葉四季糕。(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4:雪白瑩亮的豆沙糕和芝麻糕,好看又好吃。(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5:椰絲糯米球。(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6:麻糬的一種。

圖7:鬆糕的材料極豐,加有各式乾果。(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1:糯米芝麻球。(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2:軟脆豆沙棗。(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3:加餡的粿粉團在刻有龜紋的印模上壓花,即成「紅龜粿」。(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4:艾草粿的餡有甜鹹之分。(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5:精緻美觀的糕元寶與如意糕。(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圖6:「五代富貴」是年節求神祈福的糕點。(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上圖:芋頭糕,主要原料為糯米、芋頭、在來米。(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

下圖:重陽糕插上五色繽紛的小旗,充滿節慶的熱鬧氣氛。(鐘永和/漢聲雜誌/漢光公司/味全公司/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