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中的「糖果實驗」顯示,願意控制衝動,延後滿足慾望的孩子,比選擇當下就把糖果吃掉的孩子,未來更有所成。而今,越來越多人不僅當下把「糖」吃了還嫌不夠,甚至把未來的糖都先吃掉了。
什麼原因導致現代人這樣勇於預支未來?許多人把矛頭指向現代塑膠貨幣──信用卡及現金卡。在消費型態改變、銀行大力促銷等等原因下,信用卡的使用廣及沒有經濟能力的莘莘學子,更成為人們預支未來最便利的工具。寅吃卯糧的結果,許多人不僅可能與成大功、立大業無緣,恐怕還會因此身陷泥淖,難以翻身。
近來,因為不堪卡債負荷,出現種種危險、驚人的演出。今年三月,就發生人蛇集團引誘五十位刷爆信用卡和付不起現金卡利息的大學生,當人頭辦護照,再轉賣給大陸偷渡集團。
台中縣沙鹿鎮一名大學生,則因積欠二十餘萬元的信用卡債,籌措無門又恐家長責罵,意圖自殺獲救。
「突搥」的不只是少不更事的年輕學子,也不乏已有多年工作經驗的社會人士。
三十幾歲的陳小姐,時有瘋狂購物的舉動,同事見她為了天天展示新衣不惜舉債,勸她量入為出,她卻不領情地質疑同事:「你們是不是嫉妒我?」
按照陳小姐的說法,這樣「寵愛」自己,是為了彌補小時候家境不好的虧欠。前些時候,陳小姐把卡刷爆了,為了償還卡債,把房子拿去抵押借二胎,好不容易把卡債還清了,近日又因為花錢無度,再度刷爆信用卡,只得再向銀行申請小額信貸,借了三十萬來還卡債。房貸加上信貸,陳小姐一個月四萬多的薪水已經所剩無幾,意味著接下來又要開始舉債度日,挖鑿另一個大洞。

延期償付的時代
是什麼原因造成人們大膽向未來舉債?在大家都窮的貧困年代裡,「彈盡糧絕」時難免要賒帳,但台灣經濟起飛後,生活寬裕無缺,除了房屋貸款,多半只有經商失敗者才會舉債;而今,不景氣加上社會瀰漫著「延期償付」的消費型態,舉債已成為普遍的狀況。根據統計,台灣有十分之一的家庭儲蓄率成負數,使用現金卡預借現金的金額累計已達一百多億元。
有人說:「有了信用卡,我們還需要只能滿足三個願望的阿拉丁神燈嗎?」的確,信用卡宛如一盞神燈,提前滿足人們的一切願望。
一九五○年,美國大來卡發行了首張以厚紙板製作的現代簽帳卡,宣告了「先享受後付款」、「花錢沒有心痛感」的消費時代來臨。
信用卡俗稱「塑膠貨幣」,已是現代人經常使用的一種支付工具,拜信用卡之賜,現代人購物不用帶現金,刷卡消費一度成為身份地位的表徵,拿出白金卡、金卡時,更顯得無比尊榮高貴。
二十多年前,台灣第一家、也是目前最大的發卡銀行──中國信託,開始發行信用卡,信用卡在台灣日漸普及,如今各式各樣的聯名卡五花八門。根據財政部金融局的統計,台灣信用卡的發卡數已接近六千萬張,扣除兒童,幾乎每個人手上都有三、四張信用卡。刷卡金額更是與日俱增,根據統計,台灣去年的刷卡金額達到八千七百三十多億元。
除了刷卡購物的方便功能外,民國八十五年,信用卡還多了一項超級任務──能夠預借現金。直到今年二月底,卡友們已經預借了八十九萬多筆現金,累計金額達一百多億元。

精美的促銷廣告,挑動著過往人群的購買慾望,稍微「意志不堅」,又要墜入物慾深淵,難以自拔。
三「貸」同堂
由於這些年經濟不景氣,銀行勤於開拓客戶,將放款對象從企業轉移到消費者,消費性金融市場成了各家銀行的必爭之地,銀行爭先恐後地要把錢借出去,間接助長了人們「不借白不借」的透支習性。
無論是人在家中坐、在公司上班,甚至走在路上,都會接獲各家銀行主動來電詢問:「有沒有房貸要轉貸?」、「需不需要小額信貸?」、「有沒有信用卡餘額要代償?」
信用卡、現金卡、小額信用貸款、房貸、車貸、助學貸款......,銀行提供融資、借貸的管道,可以說琳瑯滿目。「魔女新時貸」、「理財健保卡」、「薪女性」、「予備金」......,針對不同族群、各種訴求的借錢招數紛紛出籠。
在銀行的推波助瀾下,許多貸款餘額都打破紀錄。中央銀行統計,截至今年一月底,個人消費貸款的放款餘額已達四千二百四十一億九千一百萬元,汽車貸款餘額也突破七百億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而環顧生活周遭,「三貸同堂」──房貸、車貸、信用卡(現金卡)借貸的,更是大有人在。

信用卡已成普及的塑膠貨幣,它帶給人們便利,卻也容易造成現代人的「信用危機」。
最MATCH的朋友?
雖說有人「沒有明天」,專門借錢來享受,但小額信貸、信用卡預借現金,確實也能救急,幫助不慎落難者度過生命中的低潮和難關。但業者以「利潤」為出發點,雖能救燃眉之急,高額的利息卻也常讓人翻不了身。
已屆不惑之年的黃先生,五、六年前因為替人擔保,無端背負了五百多萬的債務,也從此開始了他「預支未來」的惡夢。
為了應付銀行的催討,黃先生賣了自己的房子抵債,不足的部分只能一直拖欠著。為此,他不願從事固定薪資的工作(薪水會被銀行扣繳),名下也不能有任何財產。
「這輩子沒有伸手跟人借過錢,寧願跟銀行借,」黃先生說,由於自己沒有收入證明、資產證明,現金卡根本辦不下來,他只能向銀行申請小額信貸,和用信用卡預借現金周轉。
五十萬的小額信貸分四十八期(四年)償還,連本帶利總共得還七十五萬。去年原本積欠一百一十萬的信用卡債,將近百分之二十的循環利率,已讓卡債「孳長」到一百八十萬。
信用卡雖然具有「預借現金」功能,但循環利息甚高,而且連一般的刷卡購物金額也一併納入循環計息。近年銀行參考日本,又推出「救急」專用、利率較低(約百分之十八)的現金卡。
台灣第一家推出現金卡的萬泰銀行,八十八年七月推出的「George&Mary」現金卡,取「借錢」、「救急」、「免利」的諧音,強調借、還都容易──當天借還免付利息、三十分鐘核卡等等便利性,果然一砲打響名號,四年來已打下了一百二十萬張、五百六十億元的業績。
前些日子,一則由電視名主持人曹啟泰代言的大眾銀行現金卡廣告,因宣稱「借錢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引起了社會大眾的議論。在輿論壓力下,大眾銀行最後對廣告內容作了修正。但大眾銀行現金卡部經理黃英哲指出,原來該行所強調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借錢就是高尚的行為」,在平面廣告中可以完整呈現,但短短三十秒的電視廣告很難做完整的說明,只剩下引人爭議的「借錢是一種高尚的行為」。這則廣告雖然引發議論,但在今年一、二月份的廣告調查中,無論是「喜愛度」或「深刻度」都名列第一、第二,對銀行業績也帶來正面的效應。

現金卡號稱是人們最MATCH的好朋友,發卡迅速、借錢便利,但別忘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借錢終究得還錢。
能賺才能借!
事實上,現金卡雖強調「周轉性」和「便利性」,申辦門檻低,許多銀行都標舉只要有身分證、年滿二十歲即可申請,但銀行仍會評估客戶的還款能力;換句話說,至少要有工作才行,因此一個人能借多少錢,早有一套行之有年的評分系統。以萬泰銀行為例,該行由日本引進的電腦評分系統,會衡量客戶的信用狀況、收入、年齡、性別等條件,提出建議額度。
「借貸的額度取決於收入,」黃英哲指出,以年收入七十萬的人為例,信貸的額度大約是一百五十萬元。
因此,看似寬鬆的條件,卻不是人人能辦,萬泰銀行現金卡部襄理李明豐指出,到該行申請現金卡被拒的比例高達四成,近半年來受輿論影響,也已經不收學生客戶了。目前二十五到四十歲的青壯年,是現金卡的主要用戶。
「現金卡市場希望照顧到過去無法與銀行往來的階層,」黃英哲表示,台灣約有將近六十萬戶的家庭儲蓄率是負數,將這個階層導入正常的融資管道,對社會絕對是利多於弊,「現金卡推出後,黑市和地下錢莊的利率不得不往下調降。」
黃英哲指出,現金卡在日本已經有四十年歷史,仍處於啟蒙階段的台灣,現金卡市場規模目前不到九百億,相對於信用卡二、三千億的餘額,現金卡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預估未來將可達到四、五千億的市場規模。
借錢容易還錢難
然而今年三月,美商摩根史坦利公司針對台灣信用卡市場的最新報告指出,外資極度不看好台灣信用卡的放款市場,因為許多銀行沒有做好「風險控管」,貸款品質正逐漸惡化中。而台灣金融市場更大的隱憂是,銀行業過度熱中開發如現金卡等的其他無擔保放款業務,更讓風險大幅攀升。
尤其近年台灣的失業率居高不下,所得水準停滯不前,但消費性信用貸款卻快速增加,每年都有二、三成的成長。姑且不論銀行是否會因控管不佳而導致壞帳,但刷爆信用卡的人,被循環利息壓得喘不過氣來卻已是事實。
根據統計,台灣去年信用卡的循環信用餘額高達三千多億元,而其中的大金主,首推「六年級生」。
根據AC尼爾森發表的報告指出,二十五到三十四歲的年輕男性最勇於向未來借錢花用,最愛買的商品是機車、音響組合、汽車。根據去年下半年的信用卡持卡者資料分析,有將近百分之二十八的持卡人使用循環信用,超過百分之十五的持卡人會預借現金,合計有四成多的持卡人會動用借支功能。
網路上,一個名為「還債地獄俱樂部」的網站上,「爆卡族」們痛陳親身經歷。
二十八歲的上班族,月入兩萬八,負債八十七萬。「每個月都入不敷出,永遠在軋頭寸,深陷在還債的地獄中......」、「在大二辦第一張信用卡,一張刷爆,再辦一張,......以我的收入,這輩子可能都還不清債務!」
「沒有明天」!
有人認為,消費者的不當負債行為,有一部份來自於業者的「成全」,因此,主張對於少不更事的學生,應該嚴加把關。
中國信託媒體公關部經理林秋寶卻認為,只要是有行為能力的人,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生當然也不例外。「我們應該要培養孩子獨立經營信用的能力,而不是剝奪他們的權利,」她認為,為了少數無法自制的人,讓全部的人付出代價,並不合理。
無論如何,借錢時「高尚」,等還不出錢來,可就高尚不起來了。尤其信用破產後,除了銀行定期催繳外,部分銀行還會委託民間催收公司代催欠款。
今年三月,台中還出現一家「信用卡危機處理公司」,宣稱可以替無力償還卡債、但信用尚未破產的年輕人還債,但對方得剪掉所有信用卡,簽下不再犯錯保證書。只是,業者收取代墊費百分之二十的利息,比信用卡循環利息還高。
在經營民間融資及催收的「企管顧問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陳功(化名)指出,舉凡信用卡、車貸、房貸、稅單、罰單......等,都是他們催收的對象,其中催收信用卡債是他們最大宗的業務,「現在接到十件案子,就有三、四件是信用卡逾期不繳被強制停卡。」
依據陳功的觀察,十八到二十五歲的年輕人是最會花錢、卻最沒有能力賺錢的族群。目睹太多人寅吃卯糧的窘境,陳功不免心生警惕,「越方便的產品越危險,」他指出,信用卡、現金卡等都看好一個人的惰性,讓人越陷越深;反倒是借款手續最不方便的銀行最安全。
再窮也要消費?!
大塊出版社總編輯郝明義在〈財富東來之後〉一文中提及,一九四○年代,也就是二次大戰後不久,美國零售分析家李伯夫說過一段話:「我們這龐大生產力的經濟,需要我們以消費為生活方式,將購買和使用物品轉化為儀式,在消費中尋求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以不斷增加的速度,把生產出來的東西消費掉、燒掉、壞掉,汰換、丟掉。」
社會評論家南方朔也指出:從前人相信「量入為出」的價值,而今人對債務卻能無動於衷。在日本,去年個人破產者高達二十一萬五千人,美國有一百四十七萬人,香港則有兩萬五千多人。「當今的社會已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過度消費文明,而這種過度消費現象,在青少年族群裡甚至變成了『強迫性的過度消費』」。
現代人彷彿中了李伯夫的魔咒。南方朔大嘆:「物質消費所塑造的『生活風格』取代了『人生』,成了生存的最重要意義。」於是,大家「心安理得」地過著「延期償付」的生活。
「再怎麼窮,也要......」
「喜歡嗎?先刷再說!」
「閃靈刷手」們,卡片出手前,要不要再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