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一向是中國農村最重要的副業,豬肉亦是中國人最主要的肉食來源。目前國內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人們幾乎不可一餐食無肉,豬肉的消費量不斷提高,養豬事業看好,許多人都大量投下資金參與其中。然而,過量的飼養終於發生了問題,去年在國內曾經形成一次嚴重的「毛豬危機」。國內、甚至國外的報章雜誌都曾予以報導和討論,並代農民大聲疾呼,籲請政府有關當局從速擬訂辦法,以解決危機。事先政府農業單位雖曾再三示警,但未為大家重視;事發之後,政府仍然竭盡全力協助改善情況。目前因應措施已逐步生效,危機已告解除。事後看來,當時有許多農友因滿懷信心、沈著應付而安渡難關:他們過去因養豬而賺了大錢,如今仍充滿信心,相信只要肯不斷吸收新知,肯辛勤耕耘,養豬事業前景仍然光明。
工作辛勞了一天,到晚上,吳正平和嬌妻、愛兒團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
養豬是中國農村重要的副業
自古以來,豬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一直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以象形字「家」為例,屋頂下(宀)有豬(豕),才成為「家」。養豬是中國農民最主要的副業,豬是農家的財富表徵之一,也是中國人最主要的肉食來源。
直到今日,基於民生需要,養豬業在台灣農村依然盛行,而且更為發達。現在養豬已不只限於農民的副業,一共可以分成四類:農民副業養豬(五十頭以下)、農民現代化養豬(五十頭以上,一千頭以下)、大規模養豬(一千頭以上,五千頭以下)、大企業養豬(五千頭以上)。全國毛豬產值始終位居農業生產總值第二位,僅次於稻米。
每年六百多萬頭毛豬,最大的市場,還是在國內。一方面因為這是民生必需品,必須保護國內的消費者;另一方面因為肉類外銷市場狹小又不穩定,所以政府採行「內銷為主,外銷為副」的政策。
由於國內人民的生活水準日漸提高,對一般人來說,幾乎不可一餐食無肉,人們對豬肉的需求量愈來愈大,激起農村大量投資飼養的興趣,養豬事業非常興盛,全國毛豬頭數增加得非常快。不料,卻因一時養得太多,供過於求,在去年曾造成一次嚴重的「毛豬危機」。
吳正平的豬舍,經常打掃得乾淨清爽。
未曾重視政府的再三示警
當養豬事業開始步入好景時,政府農業輔導機構就曾一再深謀遠慮的提出警告,希望業者不要盲目的大量飼養,以免造成生產過剩。
去年二月間,台灣省農林廳又鄭重公開指出,毛豬的生產量已達生產過剩邊緣,希望養豬戶別再大量飼養。可惜,當時養豬的利潤實在很高,農業單位雖曾再三示警,卻並未為大多數的業者接受。
此外,政府為調節養豬量,早有明文規定,企業養豬戶的養豬量,不得超過原登記數量。許多企業養豬戶卻往往不遵守規定,私下增加飼養量,往往達到原先登記量的二、三倍,這些超額毛豬流入市場,使原來就已飽和的內銷市場,更加無法消化。
至於外銷方面,日本一直是我國最大的毛豬外銷市場。然而近年來,日本國內見飼養毛豬有利可圖,也紛紛增加生產,最近更開始限制國外毛豬的輸入。
而且去年又正逢國際性的毛豬生產過剩,使得我國生產過剩的毛豬,在外銷上也無法進一步拓展。
有時吳正平的妻兒也陪著他一塊兒工作,使他工作更起勁。右圖:吳正平頑皮的兒子,最愛逗弄小豬。
心理恐慌使情況更嚴重
在內外銷都不暢通的情況下,豬價從去年七月開始下跌,許多養豬戶見狀大為恐慌,紛紛把毛豬跌價拋售,益發造成了情況的嚴重。
政府為力挽頹勢,保障農民利益,立刻於七月底開始撥款,按外銷原料毛豬價格,收購農民九十公斤以上的毛豬。收購後,加以屠宰冷凍,供以後內外銷之用。
這項措施產生了效果,毛豬價格慢慢穩定下來,而且有逐漸回升的趨勢。只是毛豬過剩的數量實在太大,政府無法一下子完全收購,所以豬價的上升無法盡如養豬戶所願。
於是,政府又在:保護小養豬戶利益、兼顧消費者利益、大養豬戶所養豬隻應以外銷為主這三項原則下,另外採取了幾項因應措施。
為保障消費大眾的健康,政府本來嚴格管制毛豬的屠宰。然而,毛豬不像其他物品可以保存,飼養到一定的重量,如果不宰殺,不但所需的飼料加多,成本增高,而且所長出來的都是肥肉,品質愈來愈低。
為了權宜之計,政府放寬屠宰的限制,諸如:修正屠宰稅法,必要時可以減徵或是停徵;開放人工屠宰場(本來限制以機器屠宰);放寬自養豬隻報宰的限制;放寬豬肉攤位申請設置等等。
小豬生病了,吳正平幫它打針。
外銷仍有可為
國內的市場雖然大而穩定,但仍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再擴大;外銷市場雖然狹小而不穩定,卻還有擴大的可能。
政府因此暫停台糖公司及其他大養豬場所養毛豬內銷三個月,疏解一下國內的毛豬壓力;同時鼓勵他們積極主動拓展外銷。並修改政策,以後除非絕對必要,將不再限制出口。
另外,還降低大豬飼料售價、加強冷藏肉推廣……等。
這些措施加速了豬價的回升,目前已漸恢復到原先的標準,「毛豬危機」就快要解除了。但為防止歷史重演,政府擬定了長程計畫,製定「毛豬產銷調節方案」。
這個方案的特性,在於政府輔導養豬戶,以農民副業養豬和農民現代化養豬優先;收購毛豬則以飼養二百頭以下的農戶優先。
大規模養豬和大企業養豬要列入管理,各養豬場應視市場供需,調節飼養頭數,遇有毛豬生產過剩,必須自行屠宰儲存。
大企業養豬以供應外銷為原則,不過在國內肉源短缺時,可以內銷。至於訂有一年以上長期外銷契約、並經政府核准的大企業養豬戶,即使在國內毛豬供應不足時,已經核准的外銷數量仍不受限制。
省市政府每年要依經建計畫及供需情形,訂定毛豬生產目標。每四個月還要調查一次毛豬飼養頭數,以作為輔導參考。
吳正平每天要沖三次地,至少為豬沖一次澡,使豬舍隨時都保持衛生。
設立基金以供調節
最重要的一點是設置新台幣十億元的毛豬調節基金,在豬價過低時,向農民收購毛豬,加工冷凍儲存,等適當時機出售。
農業專家也提出「劣種母豬淘汰標準與方式」,以提高豬仔品種,另方面還可以防止供過於求,造成「豬賤傷農」。
台灣的養豬事業,雖然遭遇這麼一次嚴重的打擊,但誰也不能否認,確有許多農民因養豬而致富。在危機發生時,其中又有不少人因沈著踏實而成功地渡過難關。高雄縣彌陀鄉的吳正平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三十一歲的吳正平,本來念的是工專,畢業服完兵役後,和時下一般農村青年一樣,嚮往都市繁華的生活,滿懷著希望,離開故鄉,到大台北闖天下。
他先進入一家食品罐頭工廠,擔任品質管制的工作。二、三年後,他辭去原職,和他的二哥合夥開成衣工廠。
在這段時間裡,他和同鄉吳美香結婚,把太太一塊兒帶到台北。然而生長在鄉村的吳美香,過不慣大都市緊張忙碌的生活,經常生病,吳正平心疼妻子,就決定搬回故鄉。
吳正平每天要沖三次地,至少為豬沖一次澡,使豬舍隨時都保持衛生。
參加政府舉辦的講習班
回鄉後,他到一家豬肉冷凍廠工作。這時正逢養豬最景氣、利潤最優厚的時期,經濟部「農業現代化職業訓練中心」舉辦「養豬訓練班」,邀請專家來傳授養豬知識,學員們的學費及吃住完全免費,另外還可以領零用錢和車馬費。吳正平參加了這個訓練班,也由此改變了他的命運。
結訓後,他向農林廳申請到新台幣十五萬元的農村青年創業貸款,加上父親的支助,及他自己數年來的積蓄,買了六百多坪的土地,蓋上豬舍、房屋,在民國六十七年九月,展開了他的養豬事業。
除了腹中已有的養豬知識外,吳正平並不斷向其他農友或農會討教,俾使知識和經驗充分配合,使養豬的方法能符合現代化。一年多來,他陸陸續續買進許多仔豬,養到六個多月時再賣出,所擁有豬隻數目已達到二百多頭。
養豬看似簡單,可是真要養得好,卻非多費心力不可。吳正平的工作態度,可稱得上是吃苦耐勞,盡心盡力。
提起豬舍,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髒和臭,可是這兩個字完全不適用於吳正平的豬舍。
吳正平每天要沖三次地,至少為豬沖一次澡,使豬舍隨時都保持衛生。
特別講求豬舍衛生
他每天一大早起床,就和妻子二人到豬舍去,用水管把每個豬欄沖洗乾淨,然後推著飼料車餵豬。說豬好吃,一點也不錯,一見飼料車推來,立刻你推我擠的湧到欄杆邊,尖聲怪叫,一反平常的懶態,搖著細小的尾巴,精力十足的猛往上跳。
中午,要幫豬沖個澡,沖完澡後,再餵牠們吃飼料。傍晚,再沖一次地,如果豬又髒了,就順便再幫牠們沖一次澡,然後再餵飼料。因此,他的豬舍隨時都是乾乾淨淨的,而清潔的豬仔,看起來也可愛多了。
此外,小豬的抵抗力較弱,為防止各種傳染病,大豬賣出去之後,空下來的豬欄,他先要沖乾淨,再噴灑消毒藥水,乾燥後,再用火烤乾,才敢將新買的小豬放進去。
吳正平有個藥櫥,裡面放著各式各樣豬的藥品。如果豬生病了,只要不是大病,他都能負起醫療的責任。
權充獸醫十分成功
換季時候,豬最容易生病,常見的病有關節炎、感冒、發燒、胃腸炎等。他憑著經驗,看到豬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就知道患了關節炎;聽到豬叫聲不對勁,沙沙啞啞的,就知道患了感冒;看到豬喘氣喘個不停,就知道是發燒了;發現豬接連兩餐沒吃東西,大概是腸胃出了毛病……。
掌握了症狀,即可對症下藥。有時豬病得久了,怕牠營養不良,也要注射一些維他命。小豬可以抓著打針,至於大豬,力氣大,抓不住,只有趁牠不注意,一針扎在牠耳下,等牠驚惶逃開時,藥品已經注射進去了。
由於吳正平肯吃苦,又肯不斷吸收新知,使他所養的豬仔隻隻健康肥胖,年收入達新台幣八十幾萬,使他獲得了去年農村青年創業冠軍和模範農民的榮譽。
去年豬價劇跌時,他沈著應付,不急不慌,照樣買進,照樣賣出。他深信政府一定會盡力改善這個情況,果然沒有使他失望。
現在豬價回升,台灣的養豬事業已漸恢復正常,當時低價買進的仔豬,已到了為他賺錢的時候,他滿懷著信心說:「只要有耕耘,一定會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