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聲「令」下,看台上二千名高中生彷彿用了跑百米的速度,火速前衝,在短短十分鐘內就把體專體育館的大場地盤據得毫無空隙,氣氛轉瞬間直達沸點。
和著節拍,他們扭呀扭、擺呀擺,即使被人碰碰撞撞也跳得很開心。腳下踏著 Disco、Rock、Funk 或 New Wave 的快節奏舞步,臉上沁著汗水,在五彩燈光的映照下,彷彿在快樂地「燃燒」——狂烈地活動他們的肢體、發洩他們的情緒。

戴上墨鏡,為了表示反叛、冷漠的感覺?
與市長共舞
這場去年十二月廿七日晚上的盛況可不尋常,此為台北市教育局公開為高中生舉辦的雷射晚會——也是一場舞會。就在前三天,高雄市也舉行了一場「官辦」舞會,同樣是由市長領頭開舞,也同樣引起了全國的注目。大眾傳播媒體大篇幅報導——原為各學校禁止的青少年學生跳舞,要「開禁」了。
去年一年內,「舞禁」在國內有了戲劇性的發展。先是警政署長羅張在立法院表示,主張開放跳舞。七月,台北市非營利性管理舞會辦法修正通過,非營利性舞會(聯誼性舞會、慈善舞會、學生舞會、家庭舞會)經向有關主管機關報備、核准,可以申請舉行。青少年競相走告,開心極了。
看到電視上高中生在舞會中汗水淋漓、樂不可支的樣子,有人釋然地笑了:「原來跳舞很好玩嘛!」有人懷疑:「擠得像沙丁魚,有何樂趣?」師長說:「玩歸玩,但是要節制!要節制!」青少年則振振有辭:「我們說嘛,跳舞根本不是壞事,你看連市長都——」
對上一代來說,壓根兒不會想到下一代居然會以學生身分享受教育局辦的舞會,公開跳舞。「以前都是偷偷摸摸地瞞著家長,和女朋友跳舞『聯誼』。」一位卅歲左右的公務員說。

一個戒指,一個手環,沒啥稀奇!這年頭更流行的是三、五個戒指,一大串手環。(胡福財攝)(胡福財攝)
「交際舞」渡海而來
談起我國的「舞會史」,應從清末民初說起,那時由外國使臣商賈帶來歐洲宮廷的正式交際舞。後來傳入上海、北平等大都會的舞場,一向含蓄、矜持的中國人也跳了起來。他們或穿著長袍馬褂、旗袍宮裝,或西裝領帶、西式女服,婆娑跳起早年西方的華爾滋。不過跳舞的人僅限於達官顯宦、工商巨賈,或他們的公子、小姐。
對日抗戰前後,上海成了全國最大舞都。當時交際舞仍不脫民初風格,但舞曲多由國人自作,比如周璇的軟歌小調。政府遷台以後,上海人把舞國那一套搬過來,便有所謂的「海派」舞廳,成了做生意的公共場所。但舞廳有伴舞小姐,後又有色情介入,因此被歸為「特種營業」,也使得許多人以有色眼光來看待跳舞這件事。
美軍顧問團駐台期間,大量引進美式舞曲,這種結合運動與社交的活動,使大學生及青年人趨之若鶩。他們透過自辦的舞會,一個教一個,慢慢把一些舞步流行開來。流行過的男女搭檔舞步有:華爾滋、勃魯斯、吉露巴、恰恰等;民國六十年代初期流行的扭扭、阿哥哥舞,雖然基本上仍是一對舞伴,卻是各跳各的。

吃洋速食,不光只是啃漢堡,也是吃品牌和氣氛。
不再為舞伴費心
而後探戈風靡了不少青少年。國片「結婚」中就有一幕舞會的場景,地點在鄉下的農會。這是一樁盛事,平日只穿一件汗衫做活的男生也會特別換上乾淨的素色襯衫、西裝褲,女孩子蹬著高跟鞋、穿上大圓裙赴會。使用的音響雖是鏗鈴哐郎、不怎麼高明的手搖電唱機,但與會男女的態度卻是謹慎而正式。平常老祖母訓誡的「男女授受不親」,此時暫且解禁。
演變到今天,近年隨著熱門音樂飄洋過海而來的流行舞步,如 Rock、Disco,已沒有「男女授受」的顧慮,共舞者各據一方盡興活動肢體,舞伴不再限於異性,甚至是可有可無的了。
據一家做年輕人生意、設有舞池的西餐廳職員表示,舞池內鑲有鏡子的地方最熱門,年輕人旁若無人地對著鏡子跳舞,完全陶醉在自己的舞姿裡。
跳舞的裝扮也變了。男生的西裝褲;女生的高跟鞋、長裙,都已經落伍;現在流行特殊、耀眼、輕鬆、瀟灑的服飾,原宿少年式的打扮可以,運動鞋、牛仔褲的搭配也可以上陣,「高興怎樣就怎樣!」一位十六歲的男生說。
這跟快舞的流行有關,不論時興的舞步是什麼,都朝著將肢體活動到極致的趨勢發展,扭腰、頓足、擺手、跳躍、翻滾,甚至表演特技,看得人瞠目結舌。青少年不耐於交際舞的「繁文縟節」,每逢播放慢節拍的舞曲時,就閃到一邊休息去。像台北市「雷射晚會」兩小時連放四十五首快舞曲,大獲「好評」。

英雄電影當道,青少年也喜歡湊熱鬧趕流行,披上一件黑社會老大常穿的黑大衣,很正!
洋明星如數家珍
所謂快舞曲,不是指拍子快的,而是節奏清楚、鼓聲強烈,讓腳忍不住隨著使勁動起來的旋律,國內選曲時多半參照美國 Billboard 的排行榜,近年也加入歐洲的迪斯可音樂。不論是美國或歐洲舞曲,去舞廳的青少年對流行的旋律不只朗朗上口,對主唱者也能夠如數家珍。一位休學的五專學生,談起過去幾個月流行的外國歌星和曲子時,眼睛一亮,雖然英語發音不標準,卻頗流利地說出明星的英文名字。
當然,媒體也能推波助瀾。如MTV打響了美國歌星麥克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的知名度,他的幽浮舞步加霹靂舞,和幾首成名曲隨著視聽媒體吹起一股流行風潮。
幾番熱舞,汗水淋淋而下,在四肢盡情舒展,在體力耗盡之際,似乎少年的煩惱也就暫拋一旁。青少年喜歡跳舞似乎是理所當然;在以往,跳舞為什麼會被看成「壞事」?
主因是在升學主義掛帥之下,好孩子一直被定義成乖乖讀書、循規蹈矩。如果愛跳舞,耽擱了功課,豈不被人家比下去了?!跳舞似乎就在這種情況下被掛上「罪名」。
跳舞的場地也有關係。

「且讓我們忘掉年齡的差距,一起在今宵舞向青春。」(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身分地位的表徵
以前學生辦舞會比較克難,由自己包租場地,一切從簡。隨著青少年消費能力的增加,腦筋動得快的生意人開始經營跳舞場所,內有舞池、燈光、音響、豪華裝潢,與專門選播音樂,並以舞蹈、裝扮、吶喊等表演來帶動會場興奮的 D. J.(disk jockey),他們收取費用,讓客人跳現成舞。
這些地方不同於風月場合的成人舞廳;多半打著咖啡廳、西餐廳,或港式飲茶的招牌,一般統稱為「地下舞廳」。非青少年族類,不知行情者,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有純粹青少年、年輕人去跳舞的地下舞廳;當然也有不良份子混雜、黑社會活動的是非之地,這些地方經大眾媒體的報導,為跳舞活動又蒙上一層陰影。
一位常去跳舞的高商男生不勝委屈地說:「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啦!不要以為來這兒的都是問題學生;其實很多都是守法的年輕人,完全是為跳舞來的。」
是不是穿上一層「高級」的外衣,情況就會改觀?
去年夏天,中泰賓館挾著國際觀光飯店的聲勢、投資數千萬,設立了Kiss狄斯可舞廳。自開張後,每個週末皆大排長龍,家長對子女到那兒跳舞沒有異議,青少年更是認為「沒去過就趕不上時代」了。
從Kiss受歡迎的程度,也透露了青少年選擇跳舞場地的心態:那是身分地位的表徵,往愈貴的地方擠愈得意。
此外,青少年介於小孩與成人的角色之間,為了想拋掉「乳臭」,跳舞地點都要細加思量。有幾位高中生說,現在比較常去台北東區跳舞,逐漸遠離林森北路一帶,只因為那兒成了「兒童樂園」——有國中生,甚至國小學生出沒。所以他們要轉移陣地,以「表明立場」。

上)打撞球仍然受青少年歡迎,但鋒頭已不如過去之健!(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一樣跳舞百樣情懷
根據台灣廣告公司的調查,在青少年時髦的玩意中,如速食店、新潮餐廳、MTV、啤酒屋等,跳舞的消費額最高,一次消費在五十到三百五十元之間,受歡迎的程度卻列名第一。
沒錯,跳舞是一種運動,但青少年如此熱中,教人不得不深思。
「跳舞好哇,痛快、過癮,可以發洩、忘掉煩惱」,一位念高職的男生說。
除此之外,一位退休 D. J. 表示:「絕大部分有看人,或被人看的附帶心理。」
「在這裡,沒有什麼好學生或壞學生,只有跳得好或不好」,一位私立高中的女同學搖晃她的「瑪丹娜」頭說:「只要跳得好,就能出鋒頭。」
一位高職美工科學生應和地說,一般情況,不論是學生或大人,都以學校的好壞判斷學生的價值。到了舞廳可不同,誰舞跳得好,誰就罩得住,什麼明星學校,不但構成不了任何威脅,反而會讓人瞧不起。
「青少年跳舞,表面上得到滿足,潛意識中卻可能是反抗的心理」,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黃維憲說:「升學主義下的價值觀,使一些學業成績不突出的青少年,另找其他支柱,和大社會下的優勢文化對抗。就社會學角度來看,青少年跳舞目的只是舒散身心、表現自我,不會妨礙社會秩序,反而可以學習社交。」
一位作家卻擔心,在強烈、直接訴諸官能、歇斯底里的音樂裏,青少年群集卻孤單地各自閉目、狂亂地跳躍和扭動,顯露出令人心痛的空虛。
一樣跳舞,卻有多樣情懷,青少年朋友,你屬於那一種?

下)電動玩具花樣翻新,一代換一代。(王志宏攝)(王志宏攝)

上)年輕人即使在沒有觀眾的場地表演,仍能自得其樂。(王志宏攝)(王志宏攝)

(下)「追星族」鍥而不捨地追逐影視明星,參加各種活動,風雨無阻。(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流行就是:穿名牌的球鞋不穿襪?騎著「YAMAHA」機車跑天下?(張良綱)

青少年飆車已成為社會問題。(葉清芳攝)(葉清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