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雲起,山河動,黃埔建軍聲勢雄。」這是陸軍軍歌的第一段歌詞,形容黃埔建校時的氣勢。
六十年前,五百位滿懷熱血的青年,為著對國家的理想與摯情,從軍閥割據下的各省,投奔到只有彈凡之地的黃埔島上,接受嚴格的磨練,以從軍來報國。爾後在國家面臨存亡危急之秋,他們獻身東征、北伐、剿共、抗日,均曾奮不顧身地拋頭顱、灑熱血,投入於革命大業。
而黃埔軍校,也由最初的五百位學生、五百枝步槍,發展成今天規模宏大、設備現代化、訓練極其精良的「陸軍軍官學校」。
今年適逢陸軍官校建校一甲子,本刊特別為讀者介紹這所具有光輝歷史、優良傳統,為國家培育無數陸軍幹才的軍事學府。
清晨五點半,嘹亮的起床號響遍校園之中,為陸軍官校忙碌的一天吹出序曲。
學生一個個翻身而起,迅捷而熟練地把棉被按規定「調理」成有稜有角的「豆腐乾」,接著盥洗、著裝、準備書籍、攜帶便椅,趕到連集合場集合,並接受點名。這一連串過程,費時不到廿分鐘,不但行動迅速、確實,而且人人神色從容嚴肅,行動安靜沉穩,充分顯現他們平時確是訓練有素。
「陸軍軍官學校」位於高雄縣鳳山市的黃埔路上,校區廣大(不含野外訓練場,僅徒步走一圈,即要四十多分鐘),校舍現代化,教學設施完善,是培養我國陸軍中堅幹部的搖籃。
看到這些上課有最現代化的設施,出入穿著筆挺軍服、雪亮皮靴,每個月可領新臺幣3600元零用錢的官校學生,實在很難想像他們早期的學長,在廣州黃埔時期住竹棚、穿草鞋、每人只有一套粗布制服、槍彈不足、食無隔宿之糧的刻苦情景。

圖2:精神抖擻、威武神氣的陸官學生。(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六十年前,艱苦、克難建軍
陸軍官校的創辦,要追溯到六十年前。
國父倡導革命,歷盡艱辛,終於在辛亥一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原以為從此可讓中國休養生息,致力建設,實行民主政治,以邁向富強康樂的現代化國家;誰知直到民國十三年,國家仍被一群擁兵自重、據地為雄的軍閥割據,並不斷受到帝國主義的侵擾,以致內亂頻仍、國勢羸弱。
國父鑑於革命事業之所以未竟全功,十數年來只爭得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乃由於「只有革命黨的奮鬥,沒有革命軍的奮鬥」,故而有心建立一支具有正確革命思想的基本武力,以消弭軍閥、統一全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逐決議籌設一所軍官學校,由先總統 蔣公任軍校籌備會委員長,校址設在廣州東南方四十里的黃埔島上,一般稱之為「黃埔軍官學校」。

圖1: 國父主持黃埔軍校第一期開學典禮後,與校長 蔣中正合影。(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愛國青年來自四面八方
由於當時國內各省多被軍閥盤據,軍校無法公開招生,只有委託出席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各省代表,秘密介紹各省青年前來應試。而各地軍閥惟恐黃埔培育出強大的軍力,於是百般阻撓,例如貴州督軍周西成,就曾下令不准任何貴州青年出省境,如抓到擅自離境、有赴黃埔考軍校嫌疑的青年,便就地槍斃。
即使在這樣惡劣的情勢下,黃埔軍校仍像一塊磁石般,吸引了三千多位有志青年前往廣州報考,考試後,錄取第一期新生四九九人。
民國十三年六月十六日,國父親臨黃埔主持開學典禮。這一天,也是民國十年時,盤據在廣東東江一帶的軍閥陳炯明,第一次叛變、砲擊觀音山總統府、使國父在廣州蒙難的日子。選擇這一天舉辦開學典禮,顯示國父締建革命武力的信念與決心。
典禮中,國父核定以「親愛精誠」為校訓,勉勵全校師生要做革命的骨幹,重創革命事業,以挽救國家的危亡。並手頒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此一訓詞言簡意賅、含義極深,爾後並定為中華民國國歌。

2:廣州黃埔時期的軍校外觀。(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貧困不能移,患難見真情
黃埔草創時期,經費短絀,物質環境亦極為惡劣。
是時,學校每月約需三萬餘元經費才能維持, 國父指定廣州市政廳負責籌措。然而斯時斯地的稅收,為駐在當地的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所把持,楊、劉二人表面擁護中央,其實是陽奉陰違。市政廳每月只能籌到六千多元,不足之數,多靠蔣校長與中國國民黨駐校代表廖仲愷四處籌借。
當時廖仲愷幾乎天天都要去與楊、劉二人周旋,等他們吸完了大煙,再向他們說盡好話,才能借到錢回去應付校內的開支。
同學口中的何老師(何應欽將軍,當時擔任總教官),也常外出去借米、借錢,否則學校就有斷炊之虞。儘管如此,蔣校長仍設法購買麥粉給學生補充營養。他又怕晚上站崗的同學體力消耗大、容易餓,特別要廚房準備饅頭、白糖、稀飯給學生當夜點;並經常犧牲睡眠,半夜親自到黃埔校外的海邊查哨,問大家「冷不冷?」「怕不怕?」……校長和老師視學生如子弟,師生之間自然培養出一股「如手如足,如兄如弟」的革命情感。
當時武器缺乏的情形,則可以「人比槍多,槍比子彈多」來形容。當地兵工廠為討好楊、劉二人,故意耽延不發槍械給軍校,第一期開學時只給了卅支舊槍,而且沒有子彈。後來, 國父只好向石井兵工廠馬超俊廠長求援,由於馬先生是國民黨員,乃設法運了五百支步槍給軍校。黃埔就靠著這五百支步槍,打下革命基業。

圖3:陸官的精神堡壘,上有先總統 蔣公親題的校訓——親愛精誠。
不怕死、不要錢、愛國家、愛百姓
儘管環境如此艱困,但第一期學生仍然在十四年一月如期畢業。
民國十四年二月三日,蔣公以校長兼校軍總司令的身分,率領校軍東征,討伐陳炯明。於是二、三期學生,未及畢業,就投入了東征戰事。第三期學生中,有許多是從北方來的,由於軍閥阻撓耽延,到達廣州時,校軍已出發東征了,他們來不及上課、受訓,便趕著去參戰,「且戰且教,邊學邊用」是這時期黃埔教育的特色。
自建校開始,黃埔軍校就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革命思想,及救國救民的情操。當時學生前胸都配有寫著「不怕死、不要錢、愛國家、愛百姓」四句話的布符。
第一次東征時的淡水之役,蔣校長要挑選一批敢死隊,就對同學們說:「志願擔任敢死隊的,請向前走三步。」結果所有學生全部向前跨了三大步。
淡水之戰告捷後,接著展開棉湖血戰。當時黃埔軍校第一團以一千多人,對抗陳炯明的二萬多大軍,爾後第二團亦前來支援,激戰多時,終告勝利。黃埔在此役中,充分發揮以寡敵眾的精神,寫下國民革命軍戰史上光榮的一頁。
一周後大家才知道,國父已於棉湖戰役前一日,在北平逝世,遂停止追擊,全軍縞素致哀。回師後,因發現楊、劉二人勾結陳炯明叛變,便將之擊潰。當年夏天,陳炯明殘部再度叛變,黃埔校軍於九月廿八日,展開第二次東征,終將東江敉平。
二次東征,加上討伐楊、劉二人,一個個才廿歲出頭的黃埔子弟,陣亡了五百卅一人,負傷四百零八人。部分學生尚未拿到畢業證書,就為國捐軀了。

圖4.5:六十周年校慶二景;圖4.為三軍官校學生,在旗幟引導下,跑向閱兵台前集合。
浩然捐生,樂如還鄉
這些戰事的勝利,可說全是用黃埔師生的鮮血、性命換來的。 蔣公曾對東江之役黃埔師生的犧牲有詳盡的描述,所謂生死之交、袍澤之情,在文中流露無遺:
「以第一期隨余出征之五百子弟,與教導團三千同志之軍,死傷幾達三分之一,……吾校同志,前仆後繼,每於肉搏登城碧血淋漓之時,毫無悸怖狀,且浩然捐生,樂如還鄉。其果何為而使然也?無他, 總理主義之所感,而諸生精誠之所出也。今先於我者總理既長逝,後乎我者諸生亦多淪亡,而唯留不先不後、不死不活之中正,貽笑於世。天下之至難堪悲戚酸楚而不能忍者,孰過於此?古人以苟活為羞,而其痛苦有甚於身死者,……每於夢中哭笑啼泣,家人常為之震驚不置。及余醒後,恍惚幾不自知其所以然,但覺對我已死之同志,淒慘悲傷、黯然消魂而已……。」
由此可見,黃埔男兒是以生命來表達他們對國家、對民族的至愛。憑著這股精神,民國十五年,他們又興師北伐,當時黃埔軍穿著草綠色軍服,北洋軍閥部隊每次看到他們就相互走告:「不怕死的小郵差又來了!」

圖5.是學生正步通過閱兵台。(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南京時期,教育方式不再偏於一隅
民國十七年,北伐大業完成,全國統一,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當時 蔣公身負黨國要任,又仍兼校長,不便迢迢從南京來廣州兼理校務,於是將校址遷至南京,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在此之前,合計黃埔軍校一期至七期,共有學生八六七一人,歷時六年。
南京時期的十年間,校務漸上軌道,教育方式注重軍事理論及思想的培養,不再以「實用」為主。這種教育必須有較多時間的磨練,才能造就軍事長才,因此,學習的年限也由過去的一年延長為三年,入伍教育也由過去的三個月增為一年。
除了軍事及政治課程外,學校規定每個學生必須修習英、日、德三種外語中的一種,這是軍校要求外語能力的開始。
民國廿六年七七事變起,中國全面抗日,而培養大批革命幹部的南京中央軍校,便成為日本攻擊的主要目標,學校一切設施盡毀於砲火,遂著手西遷,並沿途吸收學生。

圖6:陸官現代化的教學大樓。(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浴血抗日,全力戡亂
民國廿七年十一月起,中央軍校遷往成都,這個階段亦培養出為數龐大的軍官,而且畢業後馬上進入部隊,成為抗日的主幹。
自黃埔建校建軍,至抗戰勝利,中央陸軍官校為國家造就了十五萬以上的軍政幹部,而作戰傷亡者亦達十萬人左右。陸官校史,幾乎就等於一部中國近代史。在近代中國,恐怕很難找出第二所學校,比它對國家的貢獻更大。
後因中共作亂,大陸情勢危急,蔣公於上海指揮黃埔子弟掩護中央政府百萬軍民播遷來臺,傷亡亦極慘重。大陸雖告淪陷,但黃埔子弟不論存亡,都已為國家、同胞盡了全力。

圖1.2.3:蔣總統經國先生對陸官學生極為關愛,曾多次蒞校主持校慶典禮,圖為他校閱學生隊伍及參加校慶餐會的情景。
在臺復校,重啟新機
政府遷臺後,民國卅九年,蔣公復職視事後表示:「陸軍官校是培植革命人才的基地,與建軍建國的前途有莫大的關係,應盡快恢復。」並任命羅友倫為校長,以鳳山原第四軍官訓練班班址為校址,正式在臺復校。自此陸軍官校命脈得以綿延,黃埔精神也得以繼續發揚光大。
現代軍事科技日新月異,軍官所應修習的知識與技能日益廣泛,因此官校學生自民國四十三年第廿七期起,修業期間改為四年(至六十四年四十七期起,又延長為四年三個月),教學內容亦有重大改革,為我國軍事教育上劃時代的創舉。
以往陸軍官校的教習內容,以軍事學科為主,普通學科為輔;改制以後,普通學科佔總上課時數的55%以上,目的在提高軍官的學識基礎,改變軍人是「大老粗」的形象。尤其為配合軍事科技日益進步的世界潮流,特別注重理工科教育,學生畢業後,除取得軍官資格外,還由教育部授以理學士學位。
然而,並非每位陸官學員都對理工有興趣,為適應學生性向的差異,民國六十六年,當時的校長言百謙又向參謀總長宋長志建議,並徵得教育部同意,自四十八期起增設文科,畢業後且授予文學士學位。學生從此可選擇適合自己性向的科別就讀。

圖1.2.3:蔣總統經國先生對陸官學生極為關愛,曾多次蒞校主持校慶典禮,圖為他校閱學生隊伍及參加校慶餐會的情景。(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允文允武的現代軍事教育
新制官校除繼承黃埔優良傳統(例如注重思想教育)之外,也吸收西方軍事教育的長處(例如參考美國西點軍校的教育設施),且要求嚴格,每期淘汰率平均達25%。教學內容主要分兩大部分:
普通學科分系施教,共設政治、文史、數學、理化、電機、機械、軍工、測繪九系。
軍事學術科分戰術、一般、兵器、體育四項,為共同科目,無論那一系的學生都必須接受這四種訓練。
自五十期起,更增加野營訓練,每年於寒暑假各實施一次,一至三年級學生都得參加,校方模擬安排戰場上的各種情況,讓學生充分體驗。
學生於前三年在鳳山校本部修畢一百卅個學分後,四年級時則依志願及成績分發到砲校、步校、裝甲兵學校或電子學校接受一年專精的分科教育。
學生如何能在三年裡,修完一般大學生要修習四年的課程(而且還有比重甚高的軍事課程)?

圖1.2.3:蔣總統經國先生對陸官學生極為關愛,曾多次蒞校主持校慶典禮,圖為他校閱學生隊伍及參加校慶餐會的情景。(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不斷加強設備和師資
陸官校長黃幸強說:「我們放假的時間比一般大學短:暑假三個禮拜,寒假只有二個禮拜。而且每天都要上七堂課,不像大學生有許多空堂。所以雖然還要加上莒光日、野外課的時數,依然能在三年內修完教育部規定的學分。」
黃校長並強調,陸官擁有一流的教學設備和師資,也使同學們學習時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陸官的機械工程館、電機工程館、軍事工程館、資訊中心、電視製作中心、視聽教室堛熙]備,均新穎、齊全。例如在機械館上實習課,平均三人便能使用一部機器;資訊中心則有最新的電腦設備,比起任何大學的類似設施毫不遜色。
在師資方面,陸官擁有博士學位的老師有十餘人,碩士學位者七十餘人,學士學位者一百多人。
黃校長並不諱言,陸官由於校址設在最南部、交通不便,附近的學術機構又少,較不易請到名教授長期留校任教;為此,學校已擬定長期方案,準備自行培養師資,如選送該校優秀畢業生繼續在國內外大學深造,計畫在十年內培養五十二位博士、一一○位碩士,以加強陸官的師資陣容。
嚴格的軍事訓練,是軍校的一大特色、其中的入伍教育,尤令每位陸官學生難忘。

圖4:今年的校慶由參謀總長郝柏村主持,他在餐會上切開象徵陸官過六十歲生日的六層大蛋糕。(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入伍教育收穫多
在為期十一周的入伍訓練期間,陸官新生要和來自其他七所軍事院校的新生在一起,完成步兵連內輕兵器及單兵伍戰鬥教練的課程,使他們對兵器及作戰技術有初步的認識;並藉基本教練、軍人禮節、軍法教育、體能戰技等訓練課程,培養軍人應有的儀態、體力及精神,以奠定良好的軍事教育基礎。
雖然入伍生絕大多數是從中正預校直升的(普通高中畢業生考入的僅佔少數),都受過相當的軍事訓練,但在第一天,他們在學校樂隊及學長的歡迎下,踏入官校大門時,心裡還是難免會忐忑不安。
周正中同學舉了個例子:「當教育班長站在操場上,遙指七八百公尺外、有名的『六一二』高地,下達匍匐前進的口令時,平常看來頗遠的山頭,似乎更加遙不可及。等爬到山腳,人已筋疲力竭,班長卻又下達衝鋒的命令——真訝異大家的潛力,硬是『殺』地一聲衝了上去。」
能通過入伍教育中嚴格的體力考驗,才算具備做軍人的最基本條件。在此期間也會有一些「意外收穫」。
曹克平發現在規律的生活及訓練下,體重直線上升。不過他一再強調:「這是『壯』,而不是『胖』。」當然也有較「胖」的人,此時也瘦下來成為「壯」了。

圖1:黃埔第一期學生攝於開學典禮上。(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方能體會單純的喜悅
「這番入伍訓練,使我體會到一種身心一致的『喜悅』。」三年級的劉衛邦說:「當你在南臺灣炙熱的豔陽下,行軍了一上午,班長下令可以喝一小口水;或以標準立正姿勢站了快一小時,正在酷熱難當之際,天邊忽然飄來一朵雲,湊巧在頭頂上停了下來,帶來片刻陰涼;……那種感覺才真是『喜悅』啊!」他說話時豐富的表情,把四周的同學都逗笑了。
教育班長平日雖然一板一眼、十分嚴厲,但也滿有人情味的,只不過表達方式不太一樣就是了。譬如說他可能半夜突然跑到寢室來,要全室同學下床立正站好,點名叫其中的一位爬寢室一圈,等他爬完後,鄭重地塞給這位錯愕的同學一塊糖,告訴他:「你忘啦?今天是你的生日。生日是母親受難的日子,所以你在接受我們的祝福前,也該先受難一下。」
「受盡折磨」的十一周過去後,大家都和不苟言笑的教育班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為了「感謝」他的「照顧」,「禮尚往來」把班長丟入荷花池,似乎已成為不成文的結訓儀式之一。
但是對陸官學生來說,十一周過去,送走了其他軍校一起「受苦受難」的夥伴,入伍生涯並未告終,在一年級的課程未結束前,都還算是入伍生。

圖2:陸官在台復校,先總統 蔣公親校學生隊伍。(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誠惶誠恐,戰戰兢兢
而入伍生在學校堶蛌熔臚@個課外必修學分,就是「掃餐廳」。
若只是要求把這個可容納一千六百人同時進餐的場所清掃乾淨,那並不很難;但還要求保持絕對的安靜,可就難了——上百張桌子搬前搬後,上千張椅子挪上挪下,都不許發出一點聲音,否則就得接受處罰。
這種要求的目的何在呢?劉世仁同學解釋:「行動安靜,對軍人來說非常重要,不論日夜行軍、攻擊或偷襲,部隊都應保持絕對的安靜,否則很容易被敵人發現行蹤。而做任何事都保持安靜的習慣,必須從日常小事上養成。」
在一年的入伍生涯中,入伍生個個誠惶誠恐、戰戰兢兢。例如一定遵守「單獨行動時一律跑步」的規定;睜大眼睛、豎起耳朵,用心觀察學習;接受高年級學長「愛之深、責之切」的殷殷督責;並負擔校內較繁重的勤務,直到「晉級」的那一天。
當四年級的學長修完所有課程,要北上參加三軍四校聯合舉行的「反共復國」思想教育時,入伍生日夜期待的「脫離苦海」的日子於焉來臨。
到了這一天,入伍生全副武裝,戴鋼盔、配S腰帶、打綁腿,在司令臺前集合。接著剛升四年級的學長,也著正式服裝在軍樂聲中入場,採一對一方式,面對入伍生站好,然後讓他們報名,接著「驗收」他們一年來的訓練成果。考試內容各隨學長心意,沒有一定的範圍,基本動作、踢正步、伏地挺身、跑操場、敘述學校簡史、講解校訓含義、闡述「黃埔精神」、背軍人守則、唱陸軍軍歌、校歌……,都可包括在內。
剛晉過級的全宏志同學形容:「雖然測驗時間只有短短五分鐘,人人都緊張得一頭大汗,有的人連經常唱的軍歌、校歌都唱得結結巴巴……。」
考核完畢,學長把入伍生的一條槓臂章撕下,為他們配上二條槓的新臂章,此刻再報一次名,就由「入伍生某某某」改為「學生某某某」了,學長臉上的線條也會變得柔和起來。
「他們會拍拍你的肩膀,正式宣佈你已升上二年級,也開始當學長了,今後更要好好的幹。那一刻心中湧起一股新的使命感,讓人激動得要落淚。」去年畢業、現留校服務的唐致先中尉,認為這個晉級儀式,是官校生蛻變、成熟的一個轉捩點。

圖3:學生全副武裝在烈日下操練刺槍術。(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規定細瑣繁多,學生嚴格遵行
在軍校裡,大自軍人禮節,小自服裝儀容,凡事都要按規矩來,各種規定均極嚴格,例如棉被要捏得有稜有角、吃晚飯時不准彎腰、板凳只能坐三分之一、走路一定要抬頭挺胸(活像一個個上了發條的機械人),甚至連軍服不同口袋中應放些什麼,都各有規定。
規定細到這種地步,豈不太難記全,而且有這個必要嗎?會不會把學生都「磨」得呆板了呢?
黃校長笑著說:「遵守細微末節的繁複要求,一方面可培養軍人服從的天職,另方面也可幫助大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他一邊說,一邊從不同口袋掏出物件來「現身說法」,果真樣樣合乎規定。
「軍事教育不但注重內在的學識涵養,也強調外在舉止行為的訓練;內外相互影響,才能培養出文武兼修的現代軍人。」黃校長進一步解釋:「或許學生對有些要求,初期是『不知其所以然』地照做而已,但久而久之,自然能領會出它背後的含義。待想通了,自然就不會覺得呆板了。」
瞭解訓練的用意後,許多原以為是學長故意刁難的指令,例如要性子急躁的學弟,拿一根火柴棒去量一塊草地的面積,也變得可以理解了。
值得一提的是,陸官有極嚴格的學長制,當學弟與高年級學長相遇時,一定要行舉手禮,並高呼:「學長好!」而學長若發現學弟儀容不整,舉止失當,可隨時隨地糾正,並加以適當的處罰。在學長「耳提面命」的層層要求下,陸官學生很快就能從「動輒得咎」,尋得「動靜自如」的行為準則。

圖4:學生參加國軍運動大會,匍匐穿過低絆網。(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重視領導能力的培養
陸官學生畢業後,都要下部隊帶兵,如何培養他們的領導能力,也是校方極為重視的課題。
學校設有實習幹部制度,由高年級的學長擔任實習旅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等職務,從督導學弟的學業及檢查環境、內務等工作中,學習指揮、領導的技術,一任二至三月不等,幾乎每位同學在畢業前都有機會擔任。
社團也是培養學生辦事能力的好地方。陸官對社團活動的重視,比一般大學有過之而無不及。全校共有六二個社團,每星期六下午是社團活動時間,校方規定每位同學至少要參加一個社團,不可以「蹺課」。
在諸多性質不同的社團當中,體育性社團表現最為突出。在全國大專杯運動會的記錄裡,陸官的田徑、游泳和體操的團隊總成績,已連續十年名列第一。

圖5:陸官學生每天都要晨跑,以鍛鍊體力。(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團結、犧牲、負責的黃埔精神
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讓陸官學生保有如此佳績?幾乎每個學生都會說:「靠的是『黃埔精神』。」而黃埔精神又是什麼呢?
「簡單的說,就是團結、犧牲、負責的精神。」黃校長說:「黃埔從五百支步槍開始東征,到北伐、剿共、抗日及現今與中共的鬥爭,都是以寡擊眾、以少勝多。因為我們能團結,人雖少但一條心,所以力量凝聚;肯犧牲、負責,故能置個人死生於度外,形成一股無堅不摧的懾人氣勢。總之,黃埔精神就是我們克敵致勝之鑰。」
因而,學校一向不強調個人表現,任何競賽都是以團隊成績為主。在武裝障礙賽中,常看到跑得比較快、體力較好的同學,頻頻回頭為落後的隊友打氣,甚至還會跑回來幫助筋疲力盡的隊友翻越障礙。因為大家都瞭解,將來在戰場上,個人戰技再精良、再有血氣之勇,都不足以成事,必須要靠全體弟兄團結合作,才能致勝。
橄欖球是陸軍軍種球,陸官的橄欖球隊更以在球戰上能拼聞名。據說,若外出比賽沒能得到冠軍,回校時,全體隊員會自動爬進校門,並且剃光頭,坐一個月的禁閉。以此向陸官學生求證,他們都表示:「『聽說』是這樣,但大家都沒見過,因為我們已經很久沒輸過了。」
「有了這種全力以赴、志在奪標的狠鬥精神,別的學校一聽要和陸官對陣,氣勢上就已經先輸了。」雖非球隊一員,學生何緯樂說著亦流露出一副與有榮焉的表情。

(中)慰問野外行軍的學生。(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老兵不死,新人輩出
今年是黃埔建軍六十周年,在六月十六日的校慶典禮上,蔣總統經國先生特頒書面賀詞,勉勵黃埔子弟記取革命先烈誠摯純潔、犧牲奮鬥的大義血忱,繼續發揚黃埔精神,以完成統一大業。
典禮中,並舉行軍容壯盛的閱兵儀式,學生隊伍以整齊劃一的步伐,精神抖擻地正步通過閱兵臺,向大閱官——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及各國使節、各界貴賓致敬。
兩側貴賓席上,坐著好多位如今已垂垂老矣的黃埔先期學長,他們從這些小老弟的身上,依稀看到昔日的自己,因而難忍心頭激動的情緒,不禁頻頻起立鼓掌,直誇:「好!好!」
典禮結束時,郝總長帶領受閱官生,誦讀「軍人守則」。這些當年追隨 蔣公轉戰南北的「老兵」,也豪氣不減地大聲朗讀依然熟悉的句子。從他們挺直的背脊、堅毅的眼神裡,仍能隱隱令人感受到當年叱吒風雲的豪情。
當「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校歌唱起時,老學長低沉的歌聲,終被淹沒在雄壯、年輕的聲浪中——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老學長心中明白,自己的時代是過去了,但是能看到小學弟的精壯、純良,並不輸於當年的自己,仍是多麼令人欣慰啊……。
黃埔軍魂,也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揚綿延下來。

圖6:校長黃幸強(中)慰問野外行軍的學生。

圖1.5:野外障礙測驗,目的在訓練學生的體力及戰技。(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學生接受真槍實彈的震憾教育,一如身臨戰場。(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圖3:上野外訓練課,教官詳為示範講解。(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槍榴彈射擊練習。(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圖1.5:野外障礙測驗,目的在訓練學生的體力及戰技。

圖1:校區整潔由學生自行維持。(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圖2:陸官教學設施完備,圖為師生在資訊中心內操作電腦。(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圖3:工科學生的電工實習課。

圖4:陸官的游泳池設備頗佳,底部為不鏽鋼。(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寢室裏窗明几淨,擺設整齊劃一。(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6:學生上「兵棋推演」課程。(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7.8:黃埔時期簡陋的餐廳,與今日陸官餐廳成一強烈的對比。(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7.8:黃埔時期簡陋的餐廳,與今日陸官餐廳成一強烈的對比。(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圖1:陸官校區中著名的「黃埔湖」。(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

圖2:陸官校史館藏有自建校以來的珍貴資料。(楊永山/高稚偉/黃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