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院主計處的最新統計顯示,去年國內大學研究生的人數創下歷史新高,突破十萬人,是十年前的四倍。多數大學生選擇在國內繼續升學的今日,土學位的價值如何?國內學術環境又有何優勢?
六年級生(六十二年次)的何明修是嘉義南華大學最年輕的助理教授,他也是國內尚未取得碩士學位就直攻博士、並以四年時間拿到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學位的第一人。
台大外文系畢業的他說,出國留學向來是台大學生的傳統,一九九五年大學畢業時他也曾想過出國,但還沒採取行動,已經先考上台大社會所。經歷過九○年代學運洗禮的他,對社運、學運很有興趣,而當時社會學也很熱門,於是一頭鑽進去。
對於目前大多數學生選擇在國內念研究所的現象,他認為,經濟應是主要考量。美國大學的學費年年高漲,而申請美國學校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小開銷。
爭食者眾
一般來說,赴美國念社會學,平均要六、七年才能拿到博士,在國內深造,則具有修業年限短、學費便宜等「利多」。然而,土學位與洋學位相較,究竟孰佔優勢?出國念書和在國內深造兩相比較的「投資報酬率」如何?可能都是現代學子考量的因素。
有人認為,在國內深造容易與師長建立學術情感,靠著師長人脈,畢業後也較易謀得教職或工作。何明修則表示,「要教書,洋學位還是比較吃香,在國外念書不一定就因為距離遠而難以建立人脈關係,」他說,一些在美國留學的博士候選人就常自費搭機回來參加各種研討會、發送名片,這就是他們及早打入台灣學術社交圈的方法之一。
不過,處於不同位置的人則有不同看法。「十五年前台大、清大、交大都找不到足夠師資,胃納很大,但晚五年拿到博士的人,已經很難在國立大學找到教職,現在的競爭則更激烈,」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主任唐傳義說,去年資工系出缺四名老師,國內外約有四十多人來應徵,讓他們精挑細選了一番,結果有兩位因為曾在高科技產業工作過,而雀屏中選;另二人則因專業所需,因此土學位、洋學位不是最重要的參考指標。
一九八○年唐傳義自清大資工系畢業,由於是獨子,基於「父母在,不遠遊」的想法,選擇留在國內發展,取得交通大學計算機工程博士後,就在清大任教。當時大學同班四十多人,像他一樣留在國內念書的是少數。
新「窄門」
二十年間,台灣高等教育最大的改變正是,選擇在國內繼續深造的大學生已由少數變成多數。
一九七六年,國內只有二十五所大學,研究生人數四千四百多人;到一九八七年,大學只增加了三所。解嚴後,民間團體紛紛要求開放大學,「教育高速公路」政策也積極將專校升格為學院、學院升格為大學,連帶研究所也隨之開放。
一九九一年,大專院校擴增到五十所,研究生人數為二萬六千多人;到了二○○一年,大專院校成長了三倍,達到一百三十五所,研究生人數也突破十萬。近三年研究生人數的成長幅度尤其驚人,每年均超過百分之二十三。
此外,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等綜合型大學有意減招大學部學生,增招研究生,以提升研究水準,也是研究生增加的原因之一。以台大電機資訊學院為例,一九九七年由一系四所擴增為二系五所,幾年發展下來,目前的大學生人數為一千零三十二人,碩士班七百五十人、博士班四百三十七人,研究生人數已凌駕大學部。
向上攀爬的階梯
除了升學管道大幅開放外,從供給面來看,讀研究所拿個碩士,幾乎已成為就業的必要條件。國內大學生人數在十年內激增二倍多,從一九九一年的二十五萬多人,到二○○一年的六十七萬多人,顯見大學已成普及教育。大學生太多,失業率又不斷攀升,面對就業的不易,多數學生的想法是,與其「家裡蹲」,還不如藉著念書來增加就業競爭力。
「大學學歷不夠用,競爭力最強的是碩士,因為具備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清大資訊工程系主任唐傳義說,多數學生也都知道這個趨勢,以資工系來說,一年一百名畢業生,八成會選擇繼續升學。
今年暑假,新聞局光華雜誌招考英文編輯,四十餘位應徵者當中,一半以上擁有碩士學歷,這是歷年招考從未有過的現象。
台大畢業生就業輔導組今年的調查顯示,大三學生只有二成畢業後想立即就業,六成六想繼續升學,而且多數選擇在國內深造。中山大學應屆畢業生則只有不到二成的人想就業,高達八成準備繼續升學。
瀰漫在台灣社會這股旺盛的升學慾望,使得報考碩士班的人數,年年創新高。中山大學今年的碩士班考試,有一萬三千五百多名考生應試,比去年多三千六百人,創下歷史紀錄。熱門研究所如電機、企管、資管,由於報考者眾,錄取率最低。
成功大學的情況亦然。今年有六十個研究所招生,招收二千一百三十八人,而報考人數達一萬六千多人,比前一年多了數百人。淡江大學研究所的考生人數也達上萬人,以財金系金融碩士班最熱門,一千一百零九人爭取三十個名額。
數萬名學子搶進研究所窄門,但科系仍有冷熱差別。熱門的企管、電機是數十人搶一個名額,冷門的科系則可能面臨找不到學生的困境。近兩年,人文社會學科已出現考生不及錄取人數的現象,在在反應出就業導向的研究所熱,也頗令人憂心。
幾家歡樂幾家愁
三年前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錄取十五人,結果只有三人來報到,幾乎無法開課。去年佛光大學宗教所預計招收十五人,但只有十二人前來應試,結果錄取十人,僅有四人報到。
在大學學歷只是基本配備的二千年,不少人都認同,若只是念碩士,國內研究所的訓練其實不輸國外。
比較國內外求學的優劣,何明修說,「到國外可以學到不同的理論觀點,師資也比台灣優秀,但如果要研究本土議題,國內較容易蒐集資料。」
「就資訊領域來說,國內演算法的研究基礎和國外沒有太大差別,若是平行的超級電腦,累積的經驗可能較少,」清大教授唐傳義說。
除了領域有強弱,學校資源對人才素質也有影響。譬如亞洲周刊曾調查過亞洲前五十名大學的排名榜,其中台灣大學名列第七。
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同意,國內碩士的訓練並不比美國差。他表示,和美國比較,台大研究所可以排進美國大學前四十名,培養的人才,除了英語能力外,素質、專業能力有一定水準。
但是博士生,陳添枝就不敢斷言,以經濟所來說,一年收三十名碩士生、三到五名博士生,收得很保守。「若能排進美國大學前二十名,表示我們擁有各個研究領域的師資,但排進前四十名可能只有就一、二項研究夠強,也就是說,具世界水準的教授群並不足,培養出來的博士生當然也是如此,」他說。
連台大都有師資不足的困境,何況其他學校。世新大學一位老師指出,三年前,校內想開辦博士班,但放眼全校只有三位教授,師資明顯不足。
質量失衡
私立大學資源不足、良窳不齊,正是台灣高等教育的隱憂之一。「私立大學研究所是高等教育的下一波危機,某些私立大學研究所可能面臨招不到學生的命運,」前教育部長吳京在中研院會議上一語中的。
吳京還表示,國內想念書的學生非常多,問題是,每個學校都在開辦研究所,而越來越多學生卻想到大陸念研究所,大家都在搶學生。
教育部「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中明指,大學教育質量失衡,正是問題所在。其中,私校、研究所、技職院校快速增加,造成老師的教學負擔加重,對學生能提供的指導也很有限。平均來說,公立大學一名老師教十四名學生,私立大學則要教二十五名學生。
「私立大學幾乎沒有學術水準可言,大部分的老師沒有時間做研究,許多人根本是兼任,又不斷開設推廣班拼命撈錢,老師也疲於奔命,能給學生的指導不多,」一所私立大學研究生說。
尋找定位
在目前大學林立,搶資源、搶學生的混戰中,由技職體系升級的新大學可能屈居劣勢。
注意高等教育近況的東海大學社會學所博士生吳宗昇說,技職體系的學生、師資來源原本和一般大學涇渭分明,但政策開放專科升為學院、學院升級為大學後,他們也希望發展成綜合大學,因此和大學一起聯合招生,而且也競相成立研究所。
「這三年將是私校的存亡關鍵,」吳宗昇提醒大家注意,近年技職體系的學校努力衝校地、藏書量、設備、聘用具有博士學位的師資等,但是否就能提升品質,還有待觀察。
曾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任教的清大校長徐遐生說,台灣的大學不像美國定位清楚。以加州的系統來說,大學數目和台灣差不多,但清楚區分成九所研究型大學、二十多所州立大學,再加上一百二十多所社區學院。三類大學各有使命,研究型大學從事先進研究;州立大學專注於培養一般人才,因此不設博士班;二年制的社區學院則是中學生繼續升學的管道。為長久計,台灣也應朝此方向發展,尋找各自的定位。教育市場各有區隔,學生才能更清楚地選擇未來。
猶記幾年前,大家擔心「高學歷高失業率」,如今失業率早已撲天蓋地而來,可能發生在任何行業、任何階層。經濟復甦時,不少學子依靠父母支助,出外留學、遊學,大開眼界;景氣歹歹時,只要想念書、願意沈浸在濃郁的書香中,留在國內深造何嘗不是一種選擇!不論為充電、培養第二專長、或當作遠離職場的避風港,吸收知識養分的殿堂絕不是人生的終點。
黃國智
(滕淑芬採訪整理)
三十五歲的黃國智畢業自東吳大學化學系、淡江大學化學所,四年前取得師範大學化學所博士學位,現任南亞科技公司製程工程師。他認為,碩士學位已成為理工科學生的基本學歷。
十年前大學畢業時,東吳還沒有化學研究所,我報考了中山、成大、清大、淡江等四個學校,只考上淡江。雖然淡江是私立大學,但化學系是他們的重點發展科系之一,系上的儀器設備很新,師資陣容也很堅強,有二十多位教授。二年半畢業後,我決定繼續念博士,報考了成大、台大、師大、淡江等四校,同時被師大、成大錄取,當時覺得念師大可以修教育學分,至少還有教書這條後路,而且也想留在北部發展,於是選擇師大。
研究所的訓練完全看指導教授的要求,想想博士四年的生活,幾乎都在實驗室裡度過。要取得理工科系博士學位,除了要通過博士資格考、寫論文外,還有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得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才能畢業,非常嚴格。
兩年前服完兵役,我開始找工作,教職的競爭很激烈,加上想當老師的意願並不強,所以決定往產業界尋找機會。大概有十家公司找我面試,普遍會問我,既然從師大畢業,為什麼不去教書?一般公司會認為,晉用博士要付較高薪水,也有些大材小用。現在公司會用我,我想是看上我的人格特質細心穩重,以及縝密的邏輯思考。
在國內念研究所的好處是,很容易適應環境,知道哪位老師的研究方向符合自己的興趣。大學同學四十多人,如今擁有碩士學位者約一半以上,五年前,大學生考研究所已是趨勢,現在碩士已變成基本要求了。
理工科學生若想往業界發展,有沒有博士學位,並不是那麼重要。譬如我的博士論文寫的是〈含主族元素的金屬羰機化合物〉,和現在的工作內容幾乎沒有任何關連。但研究所著重的邏輯、方法訓練,對思考很有幫助,學術界、產業界都需要具有創意、能解決問題的人才,多讀書受益最大的還是自己。
p.017
國內大學林立,研究所也越設越多,但公私立大學資源懸殊、定位不清,則是隱憂。圖為壯觀雄偉的台灣大學圖書館。
p.018
研究所競爭激烈,南陽街升大學補習班紛紛「升級」為研究所補習班,圖為今年暑假研究所放榜時的南陽街奇觀。
p.019
研究所碩、博士沒有年齡限制,有心念書者人人機會均等,台灣終身教育也已蔚為風氣。
p.021
在國內繼續深造的好處是,修業年限短,又能與師長建立起學術情感。
p.022
景氣好時,校園是充電、吸收新知的殿堂;景氣壞時,校園也是養精蓄銳的避風港。
p.020
(黃國智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