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亨村,是清朝就有的小村落,原為蔡姓人家所建,因近山坑,故名蔡坑。後人因為此地山林翠綠,溪水潺潺;又在方言中,「蔡坑」與「翠亨」諧音,有萬事亨通的寓意,於是改稱「翠亨」。這個人口不到兩百人的小村莊,就是國父的出生地。
國父曾經形容故鄉「負山濱海,地多砂磧,土質磧劣,不利於耕,故鄉之人多遊賈於四方……」。
和廣東省南部尋常的小村一樣,翠亨也是一個務農為主的山村,主產稻米、花生,山林中則種松樹和荔枝,沿海可捕魚蝦和蚌殼類,「這是一個可以自足的小農村,但是並不富饒」,國父故居紀念館前館長李伯新指出,不少居民因此多往外發展。

國父故居的前門,與翠亨村習見的開口方向不同。相傳是 國父勇於破除迷信之故。斜屋頂處,是去年才興建的民居展示館。(張全福)
國父的大哥孫眉就是「遊賈於四方」的一個例子。
這位長中山先生十一歲的大哥,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跟著舅舅到美國習商。由於聰敏、努力,在夏威夷茂宜島成為擁有租地數百畝的「茂宜王」,也成了打開國父眼界的關鍵人物。
由於他的引導,中山先生在十三歲離開故鄉到檀香山,「始見輪船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李伯新指出,中山先生由一介平民,成為中國近代最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是他所處時代造成的,也是他畢生追求「適應世界潮流,合乎人群需要」的結果。他在翠亨的家庭及早期的生活,對他日後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國父在翠亨的生活有兩個時期,一是從出生到十二歲的童年;然後是從十七歲到廿九歲、從夏威夷回來,入香港西醫書院念書,畢業後又在澳門、廣州行醫,結交志士。這時期,他常利用假日回到翠亨。

故居是一座西班牙式的二層樓建築,相傳是中山先生親手設計。(張全福)
時光回到百年以前。
大榕樹下,蹲坐著一群聽故事的小孩,其中有一個聽的特別會神。洪秀全揭竿起義的事跡,及反抗腐敗清朝的思想,就在這時啟蒙。
昔日為孩子們遮蔭聽故事的榕樹已不可考,紀念館刻意在故居門前栽種了一棵,並塑幼時同伴聽講故事的銅像一組。
國父幼年時並不是個「乖小孩」。有一天,好奇的他想瞧瞧村子裡綽號「豆腐秀才」的師傅怎個製豆腐。攀著籬笆往裡望,沒想到一桶沸油湯潑了出來。小朋友即「回敬」一顆大石頭,不偏不倚正中油鍋;氣沖沖的「豆腐秀才」登門興師問罪,害得母親只得連賠不是……。
在故居旁,翠亨民居展示館中複製的一隻破鐵鍋,說的就是這段軼事。
另一個房間陳列的是昔日夜警隊的車具。原來中山先生由夏威夷回來後,被鄉人推舉參加鄉政。他建議鄉人「改修道路,在街上點夜燈,為防禦盜賊,用壯丁擔任夜警隊」。當時的創舉,如今只能以複製的巡更車來追憶了。

國父當年念書的學堂,如今已全面翻修。(張全福)
雖然是簡單質樸的佈置,仔細觀覽故居中典藏的文物,卻能遙想當年國父懷抱大志,興頹圖強的胸襟。
臥房兼書房的斗室,依後人追述恢復昔日「四大寇」暢論時政的擺設。
在香港西醫書院念書的中山先生與志同道合的陳少白、尤烈、楊鶴齡朝夕往還,「所談者莫不革命之言論,所懷者莫不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為革命之問題……」因志如洪秀全,自詡為寇。
然而國父雖有豪氣,絕非草莽,故居桌前複製墨寶即是著名的「上李鴻章書」——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遠見,歷久而彌新。這封信即國父回到翠亨所寫。
陳少白曾在回憶錄中透露,「有一天,忽然廣州藥房埵釩H來,說先生失蹤了,藥房開銷很難,入不敷出,只剩十幾塊錢了。我接到信,趕緊跑到廣州去替他維持店務,過了幾天,他突然跑回來,手堮陬菑@卷像是文件的東西,我打開一看,堶惜D是一篇『上李鴻章書』,我才知道他是跑到翠亨家中,關起門來作文章去了!」

故居前原是一片稻田,如今種了很多樹木。這棵是傳說中 國父聽講洪秀全故事的地方。(張全福)
怎麼樣的一個生長環境,會誕生這樣的人物?
李伯新指出,國父在翠亨兩個時期,對國父思想的影響是不同的。
幼年時期,農家的生活與私塾教育,他從「三字經」、「千字文」等四書五經中,打下了解中華文化的初步基礎,也鍛鍊了強健的體魄。
另外,翠亨村因土地貧瘠,許多鄉民出國到南洋謀生。這樣的特殊環境,使得國父比起同時代的多數中國少年,獲得更多關於世界的知識,也更不能忍受家鄉的貧窮、落後。
例如,他在十餘歲時家中接到大哥孫眉的來信,讀後「勃然興航海之志」。當他十三歲第一次隨母親登船前往澳門時,看到船上有根大鐵柱,也大有感慨。
他在自傳中寫道:「這麼一根大鐵柱,該多少人才能把它裝得好呢?那發明大鐵柱的人,一定是大天才,外國人做得到的,中國人為何不能?中國人總有不及的地方。」
第二時期,是國父革命思想形成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翠亨成了中山先生實施改革計畫的第一個試驗場。他協助鄉民修橋築路,後來雖因鄉堣g地糾紛以及縣令辭職而未果,但這卻促使他返回香港後,從事市政研究,進而思考整個中國的前景。

國父的臥房兼書房,左邊書桌上擺著「上李鴻章書」複製品。(張全福)
他在清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年),曾致函當時縣令鄭藻如要求「興農業、除鴉片,多設學校」。這些鄉政的改良與實踐,「使孫中山進一步認識到改革全國政治的必要性,對他日後地方自治的思想,也產生影響」,李伯新說。
另外,翠亨提供國父早年籌組革命活動的骨幹。像大哥孫眉,不僅散盡家財,全力提供革命經費,還幫奔走革命的弟弟承擔起照顧家眷的責任。
此外,國父在翠亨的鄰居,像是廣州起義失敗後犧牲成仁的陸皓東、台灣興中會發起人楊心如、「四大寇」之一的楊鶴齡等人,以及檀香山興中會成立以後,不少默默無名的翠亨籍華僑,他們的支持都是促使中山先生早期投入革命的助力。
光緒廿一年(一八九五年)廣州起義失敗後,中山先生就離開故土,為革命奔走世界各國,很少再回到家鄉。民國成立後,因國事繁忙,也只有在民國二年五月,曾回翠亨小住,此後一直到民國十四年逝世前都沒有再回過故鄉。

民國二年五月,中山先生回到了睽違十餘年的家鄉,在住宅前與家人合影。圖左起次女孫琬、秘書宋藹齡、元配夫人盧慕貞、大哥孫眉、孫眉夫人,右一為長女孫珽。(張全福)
故居文物在抗戰時期,一度搬遷到澳門。一九五六年故居重建至今,已經卅餘年了。這期間,外牆顏色曾經重漆過,內部的擺設亦曾一再更動,目前根據各方口述史實,大體維持國父早年居住形貌。
如今的故居,除了可以看到國父當年居住的房子——中山先生親手設計的西班牙式兩層樓建築外,還可參觀藏有諸多史料的國父史蹟紀念館,及去年才完成的民居展示館。
故居紀念館館長蕭潤君計畫在未來幾年內,爭取全面保留翠亨村兩百餘戶民居。除可遙想國父及烈士們當年的行誼,還可成為中山縣獨一無二、維持舊貌的自然村。
事實上,故居已是中山市最著名的觀光勝地,回鄉探親的「台胞」也很少不去瞻仰一番。兩年前,此地還舉辦過一場「孫中山與亞洲」的大型學術研討會,也有來自台灣的學者參加。
讓翠亨史蹟長存他們大多認為,故居文物保留得不錯。不僅是故居,連村莊前「翠亨村」的牌坊都沒有更動。國父當年讀書的學堂、游泳的地方,以及當年打破菩薩的北極殿,雖已景物全非,但都設有文字牌亭說明。
只是某些展示部分,像當年國父從南洋帶回來的煤油燈、手植酸子樹,以及實驗炸彈用的炸藥罈子,乃至於故居門後炸掉的門匾「瑞接長庚」,其實物的出處及由來,似乎還有待考證。
至於紀念館的展示特別強調國父的「貧農」背景。師大歷史系教授李國祁認為,若強調國父的先人是貧農出身無可厚非,但中山先生出世時,大哥孫眉已在美國經商致富,國父還算不算貧農,可以再討論。
中央研究院社科所賴澤涵則認為,滿清末年,中國農民百分之七十都是貧農,「強調國父貧農出身,卻又因為他當過醫生說他從事的是小資產階級革命,而且並未成功,這其中似有矛盾在!」
對於翠亨村受到商業浪潮的衝擊,學者們亦有幾分感慨。
這幾年,以廣州為主的一批「孫學」研究者,積極地向海外交流募款,以及在翠亨舉行研討會,隨著交流愈形密切,共識應更容易建立。畢竟國父是推翻滿清、創建中華民國的歷史人物,如何讓翠亨村史蹟長存,是兩岸人民共同的心願。
〔圖片說明〕
P.126
民國十八年,中山先生奉安之後,國民政府特派攝影隊前往中山拍攝故居環境。(本單元黑白圖片均由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提供)
P.127
國父故居的前門,與翠亨村習見的開口方向不同。相傳是國父勇於破除迷信之故。斜屋頂處,是去年才興建的民居展示館。
P.127
故居是一座西班牙式的二層樓建築,相傳是中山先生親手設計。
P.128
國父當年念書的學堂,如今已全面翻修。
P.129
故居前原是一片稻田,如今種了很多樹木。這棵是傳說中國父聽講洪秀全故事的地方。
P.131
國父的臥房兼書房,左邊書桌上擺著「上李鴻章書」複製品。
P.132
民國二年五月,中山先生回到了睽違十餘年的家鄉,在住宅前與家人合影。圖左起次女孫琬、秘書宋藹齡、元配夫人盧慕貞、大哥孫眉、孫眉夫人,右一為長女孫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