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新聞局長宋楚瑜,八月六日清晨時分,應邀到成功嶺向受訓大專學生發表講話。事後,有報紙刊載了全部或部分的講詞,引起了相當廣大的迴響,不少人在報章雜誌上撰文呼應,更有許多青年朋友表示他們深受感動。本刊因此也轉載了這篇講稿,以供旅居海外的讀者們參考。
各位同學們,大家早安!
今天,真是非常高興,能夠在這麼一大清早,和你們各位見面。不瞞各位說,這對我來說,真是一個嶄新的經驗,生平第一次面對如此「千軍萬馬」,我感覺非常的興奮。
成功嶺有十八年不見了,我發現十幾年來,成功嶺改變了很多。樹種得更多更茂盛了,各種的建築和教練設施,也都比以前更豐富和完善了。實際說來,在這裡我所看到的改變,也就是我們國家十幾年來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但是,我想,成功嶺的基本精神應該是沒有變的。各位一個個也還是剃著小平頭,穿著綠色的軍裝,在我看來,正好比一株株正在成長、茁壯的新苗,象徵著無窮的活力和新希望。
新聞局長宋楚瑜於八月六日清晨六時,在成功嶺向暑期受訓學生發表談話,在場聆聽的青年朋友有一萬二千多人,他們各搬一張小板凳,端正而專注地坐著聽講。
我們都是「成功嶺的一代」
回想到十八年前,我也和各位一樣,拎著小包包,理個小平頭,有點兒怯生地到嶺上來。剛開始的時候,嚴格的管理和訓練,曾經使我們那群大學生不太能適應,又加上想家的心情,真恨不得能快點「數完饅頭」結訓回家。可是現在回想起來,當年在嶺上十二個禮拜的訓練,確實有許多至今還值得我咀嚼回味的事,也學到了一些終身受用的功課。由於我是成功嶺最早幾期的學員,我們都可以說是「成功嶺的一代」,所以我今天是以一個前期「嶺上人」的身份,到這裡來和各位談談。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一件事:十五年前,我大學畢業,服完預備軍官役後出國,到美國加州大學的柏克萊分校讀書,當時在學校外頭租房子住。那個地區的房價是離學校愈近愈貴,在沒有找到工作前,做為一個窮學生,只好在離學校比較遠的地方租房子,由於還買不起車,每天上學勢必得搭巴士。當時那裡的巴士票價單程是美金兩毛五分錢,每趟來回就得五毛,而那時候的五毛錢是挺值錢的,一本平裝本的袖珍書,普通售價都是五、六毛一本,厚一點的才賣一塊多錢。所以,要花上五毛錢去坐車,實在是捨不得。幸好當時和我住在一起的,是一位也曾經在成功嶺受過訓的同學,我們兩個人就約好每天一起走路上、下學。可是,路程相當長,走起來確實是件苦事,於是咱們兩個就想出了一個「苦中作樂」的辦法,就是一面走,一面唱歌。唱什麼歌呢?唱的都是在成功嶺上學來和聽來的那些歌。雖然兩個人唱得都不怎麼高明,但一路唱唱走走,自得其樂,在不知不覺間就走到了。沒有想到成功嶺上教唱的那些歌以及行軍訓練,給了我們那麼大的幫助!
十幾年來,成功嶺上的生活,基本上,我想應該是沒有太大的改變,不過,我們當時使用的M-1式步槍,你們現在都已經不用了;我們那時候所愛聽、愛唱的那些歌,如今也已經變成所謂「懷念的老歌」了。
時代的巨輪一直向前推進,社會的各種現象也不斷在變化,每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一些東西。各位當然也有你們所愛聽愛唱的歌曲,而在這些歌裡,連我這個大朋友也深受感動的,就是近來常常聽到的那首——「龍的傳人」。
新聞局長宋楚瑜於八月六日清晨六時,在成功嶺向暑期受訓學生發表談話,在場聆聽的青年朋友有一萬二千多人,他們各搬一張小板凳,端正而專注地坐著聽講。
一首歌牽出的感慨
每當我聽到「雖不曾看見長江美,夢裡常神遊長江水;雖不曾聽見黃河壯,澎湃洶湧在夢裡。……」心裡總不免產生一陣唏噓感嘆,時代的鬱悶,千百年來,在知識份子的心中,總是循環不已的。而今,我們為什麼看不到長江美呢?我們為什麼聽不見黃河壯呢?為什麼今天我們的年輕人和我們的大陸,甚至和我們的歷史傳統,產生了一種像許多人名之為「斷層現象」的隔閡呢?而古老東方的這條巨龍,為什麼不能騰雲駕霧於九霄之上,卻似遍體鱗傷地困落在淺水之中,被蝦所戲呢?
按照「龍的傳人」作者的說法,是:「百年前寧靜的的一個夜,巨變前夕的深夜裡,槍砲聲敲碎了寧靜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劍。多少年砲聲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我想大概大家都會同意他的說法,當前中國的問題,和中國的苦難,都是其來有自的,都是有它歷史性的淵源的。
十九世紀以來,西洋國家以及我們的東洋鄰國日本,在許多方面的發展確實領先其他亞非國家,但是,不幸的,他們的民族主義卻蛻變成帝國主義;他們的科技和經濟成就,卻轉化成為軍事力量,最後都成為他們全球性擴張的政治原動力和工具,使他們幾乎想支配控制整個世界。於是,我們的國家,以及許多其他亞非國家,都無法避免地,面臨一種空前的變局。
不自覺中丟開了文化傳統,也丟掉了民族自信
在中西接觸往來之後,有人見到西洋的船堅砲利,物質文明非常進步,因此而生羨慕之心,恨不得立刻能全盤引進,以為救亡圖存的保障。然而,在接二連三與外人打交道節節失利之後,民族自信心不免大失;隨著科技之後,西洋的種種學說思想和理論,也傳入了中國,久而久之,就把原來我們民族千百年來之所以立的精神文明,也給貶低和遺忘了。
於是中國成了各種主義的實驗場所,舉凡君主立憲、國會至上、帝王復辟、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都曾在中國人的身上實驗過,而我們中國以及千千萬萬的同胞,也為這些實驗,付出了空前鉅大的代價。
直到近卅年來,台、澎、金、馬的中國人終於找到了該遵循的方向和發展的模式,同時,由於大家慘澹經營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總算是站了起來!但是,再往深處去想,環顧當前世界的局勢:姑息逆流猖獗、強權政治橫行,弄得是非不分、真理不明,而且道德勇氣淪喪,正如同八方風雨,仍然不時地在侵襲著我們。特別是西方人對我們的成見與偏見:一方面打擊我們自由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企圖使我們在國際社會中抬不起頭來;另一方面很遺憾地,這種歪曲的形象回流到國內之後,產生了一些副作用,使某些同胞對國家產生了懷疑,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損傷了民族的自尊。
事實上,過去卅年來,我們全國上下在政治、教育、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努力發展的成果,已經把我們的國家推進到一個新的里程,但這並不是某一方面單獨發展進步而已,而是各方面相互配合,才能有今日的局面。大家都知道,中華民國最為世人所矚目的,是在經濟發展方面的成就,但是,經濟的發展,絕不可能憑空起飛,而是要以社會安定、教育發達為基礎;更重要的,則是人民身心健康、勤奮,政府開明、有為。可是,或許因為我們經濟方面的成就特別突出,而且比較起來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因此就成為國際間注目的焦點。
形象被外人扭曲
舉例來說,一向對我們不太友好的美國新聞週刊,在今年三月卅一日出版的一期中,破例地出現了一篇報導我國經濟進步繁榮的文章,標題是:「氣勢洶洶的經濟」(TheJuggernaut Economy)。
這篇文章對我國近年的經濟成長備極讚揚,首先指出我國的工資水準,在亞洲僅低於日本,其次對我國克服中美斷交的衝擊,輸出成長的迅速,通貨膨脹率極低,失業問題幾乎已不存在,國民所得迅速增長,財富分配日益平均,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加強對美採購以平衡貿易差距,發展核能以節約能源……等各方面的成就,也都曾加以報導和讚美。
這篇報導,可以說明國際間普遍確認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即使是一向對我們有偏見的外國雜誌,也不敢在這方面獨持異論。
但是,今天國際間仍然有人對我國作不公平且不正確的評論,那就是用成見或偏見來評斷我們的政治和社會的現況,有意無意間醜化我們國家的形象,使得不明究裡的人,對我國產生一種不開明、不民主、甚至是不自由的印象。
一些國際間自以為是的「中國通」人士,常常十分「戀舊」地談論我國在幾十年前的政治與社會現象,引用我國北伐、抗戰、以至戡亂時期,我們國家在最混亂、最艱困、最痛苦、最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種種不合人意的事況,加以強調,加以渲染,醜化中華民國政府,批評為「貪汙、腐化、老大、無能、獨裁、專制……」。
宋楚瑜局長在講話結束後,並應邀參加一個座談會。在場的學生代表,曾對國內各種問題,提出向宋局長請教,宋局長均曾一一給予答覆。這些青年朋友所提問題的種類繁多,措辭清晰,言簡意賅,態度亦落落大方,顯示出現代青年人的進步與朝氣,是十分令人欣慰的事。
引過去,貶現在
事實上,幾十年來中華民國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已有著不可勝數的進步,然而這些別具用心的所謂「中國通」,卻偏要這樣舊調重彈地「引過去、貶現在」,實在叫我們痛心不已。
在中共謀我從未一刻放鬆的卅年當中,我們在軍事上力求加強戰備之餘,在民主憲政與教育文化各方面兢兢業業謀求發展的努力,那些外國人士都避而不談;相反的,卻一再採用左派及分裂分子誣蔑我們的論調。這種手段,也就是在政治方面醜化我們,來掩蓋或抵銷我們在經濟方面的成就;或是為了掩飾其在政治方面醜化我們的惡毒居心,就附帶報導我們的經濟方面的成就,以製造一種公正報導的假象。這種做法的流毒,是積非成是,久而久之,變成外國報章雜誌即使在稱譽我國的文章中,也要摻雜一些批評和論斷,彷彿只有這樣做,才能顯示他們立論的公正。
我再為各位舉一個例子:一九七四年,美國著名的柯里爾書店與麥米倫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由五位教授聯合撰寫的「中國的三千年」(Heren,Louis,and others, China's Three Thousand Years: the Story of a Great Civilisation. New York: Collier Books,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74, 252p.),在這本書中,竟然出現了一張先總統蔣公與偽滿傀儡皇帝溥儀在一起閱兵的照片。凡是對中國近代史稍有瞭解的人都會知道,中華民國政府自始至終都從未承認過偽「滿州國」,先總統蔣公一生中,也從沒有與溥儀見面的紀錄。而書上註明那張照片拍攝的時間是在一九三五年,但那一年當中,蔣公未曾出國,溥儀更不可能離開所謂偽「滿州國」,到內地來會晤蔣公,這張照片顯然是偽造或故意錯認的,藉以歪曲史實,以資佐證類似「抗戰是共產黨打的」那種顛倒事實的謊言。
但是這本書封底的介紹文字中最後兩行說:「本書的作者,係當前世界上最有名的中國和中國事務的權威。」今天中華民國尚卓然屹立於這個世界上,這些所謂的「中國通」,竟然就敢於這樣睜著眼說瞎話,實在讓人慨嘆與心寒。
堅守原則,絕不因此失了立場
中國人一向認為君子要有「有所不為」的操守,而中共卻不僅「無所不為」,甚且「無所不用其極」。他們一貫的拿手好戲,就是利用無行的文人替他們做吹鼓手。「文革」期間,他們利用像韓素英之流的說客,到世界各地去演講,並且寫文章,大吹大捧「文革」運動是如何偉大,如何推動了「中國」的進步;但是事過境遷之後,大陸上新的當權派又開始對「文革」加以批判和鬥爭。這樣的所謂「作家」,包括前面所提到的那些美國教授,竟然墮落到成為中共獨裁暴政的傳聲筒,這不免令人感覺到:這個世界上的學術良知、文化良心、道德正義,似乎都有衰微、凋零之虞了。
在聽到這樣歪曲而不符合事實的所謂「歷史論著」之後,很自然地會使得我們非常痛心,我們很明白,國際上這種對我們不公平的做法是既不利己、也不利人的。但是我國傳統的精神告訴我們,不能因為別人對我們加以歪曲,我們也可以「以牙還牙」,我們有理性的中國人,不會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統治下的德國人濫殺、迫害猶太人,而我們今天一旦碰到德國人時就去問他:你們今天對猶太人是否還是同樣的待遇?我們也不會因為早期美國曾經迫害過華工,而我們現在一碰到美國人就質問他們是否現在仍然歧視華裔?我們更不會拿一些歷史上黑暗的一頁,而經常不斷用這類歷史上的瑕疪,作為歧視他們子子孫孫的口實。因為畢竟中國人是有民族傳統的,我們不會因為外國的傳播界對我們的侮辱而產生仇外和敵視的心理。我們的歷史告訴我們,義和團式的排外,不但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反而會阻礙我們民族的發展。中國人有句老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聽到或看到別人批評指責我們的時候,中國人的第一個反應,應該是產生「反躬自省」的心情,仔細的想想,我們是否犯了錯失而不自覺?如果有,就應該採取「聞過則喜」的態度,「有則改之」;如果與事實不符,當然我們也不應該採取「唾面自乾」的態度,而是除了應該理直氣壯加以澄清辯駁外,還要積極的「無則加勉」,就是藉此刺激,更加強健全我們自己,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道理。
冷靜、理智,躬自厚、薄責於人
各位青年朋友聽到我說了這麼許多令人不愉快、甚至氣惱、憤慨的事情,卻又聽到我輕描淡寫地說我們既不需要仇視,也不打算報復,在血氣方剛、擁有滿腔報國熱忱的各位聽來,一定很不以為然吧?
但是,我們如果冷靜地思考一番,我們就可以知道,從實際方面說,理直氣壯的抗議、適當的澄清都是應該的,但是如果老是氣忿不平,繼之而生仇怨排外的心理,並且急於尋思報復,這對於我們國家又有什麼好處呢?在抗議和澄清之外,最重要的是發展自己的實力,使我們的國家在各方面都能保持一種健全、積極、進取的風貌,重振我們的民族自信心,長此以往,就不會有人來找我們的碴了。
再者,如果往較高一點的層次來說,我們中國人是個講求恕道的民族,尤其是恕道的實踐與發揚,更是數千年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一項特色。許多古聖先賢、明儒大哲,他們畢生所闡揚、所鼓吹的,就在這一個「恕」字之上。子貢曾請教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擁有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並擁有經過不斷過濾與澄清的優良傳統的我們,豈不是應該力求做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嗎?
我個人之所以能夠不斷以此自勉,並不是我天生的涵養好,而是得感謝許多的師長、長官和親友,經常給我很多寶貴的教訓和啟發,其中,當年我在成功嶺這裡受訓時,我的連長教訓我的一番話,對我影響尤其深遠。事情是這樣的:
不怨天下尤人,即能愈挫愈奮
有一天,我們這一班輪值打掃寢室清潔,那時候我們睡的還是通鋪,多數人只是把臉盆移開,彎腰到床底掃幾下就了事,那天我或許太認真了一點,爬到床底下去整個清掃,因為人爬進裡面去了,所以部隊集合開飯的哨音就聽不見;等到我打掃完,滿頭大汗一身是灰地從床下爬出來時,寢室裡的人都走光了,跑到餐廳,別人飯也吃得差不多了。各位也是當「少爺兵」的,可以想像得到,可以體會得到,當時我感覺多麼委屈,神色也就不對,我的連長注意到了,開完飯後,便個別找我談話,除了安慰外,他鼓勵我要挺起胸膛來,他對我說了一段使我終生難忘的話,他是這樣說的:不久你們就要從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在人生的旅途上,將會遭遇到更多不如意的事;而且你們多半都會出國留學,在外國的社會裡,外國人的氣可能更難受。如果你現在受了這一點委屈,就沉不住氣了,那將來怎麼會有出息呢?你要知道,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人生中常會遇到逆境,在那時候如果挺不住,怨天尤人,或自暴自棄,那就不會有希望了;反過來,如果能夠懂得反求諸己,盡其在我,但求心之所安、問心無愧,繼續奮鬥、那麼,不僅心情會很平和,而且必能在定靜中有所悟、有所得。
談到這裡,我要「倚老賣老」地告訴各位的,就是當我年歲一天天長大,經歷的事情一天天增多,擔負的責任加重後,我愈來愈能發現像我的那位連長、以及父母師長所教給我的許多中國傳統做人處事道理的可貴,而且真是歷久而彌新,確實是行得通的。這些傳統的道理,可以通過時代新的解釋,而重新擁有它們的意義。而這些道理,更常幫助我在憤怒、紛亂、煩惱、憂慮的事況中,漸漸平靜下來,理出頭緒,盡我當盡的責任,奮力迎向一切的挑戰。
提供一些經驗,盼能省卻一段摸索
各位就如我前面所提到的,好比是一株株正待抽長的新苗,也是充滿著希望的國家新銳,如果我把我、以及許多與我有相同看法的中年人的經驗提供給各位,提醒各位留心探討我們固有傳統的精神與內涵,並且身體力行,千萬不要等閒視之,則各位或可省去像我們當年那樣一段摸索、彷徨的過程,而能一直持著人生正確的方向,努力奮鬥,則各位將來的發展,與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就必可勝過我們這一代。
也就是基於這種體認,因此,每逢看到或聽到左派份子、外國政客、以及國外的一些分裂分子所妄事捏造、橫加誣蔑與惡意中傷的種種言論,我雖不免氣憤填膺、沉重痛心,但是因為職務的需要,除了做必要的據理力爭與以正視聽的工作之外,我總會設法叫自己冷靜下來,然後仔細思索——光是憤慨,抑或是傷痛,甚至產生「萬般皆休」的情緒,都是無濟於事的,我們苦難的國家,需要的是更多忠誠愛它的子民,更多的赤忱,更多的效忠,更多的服務,與更多的奉獻,因為,只有能爭氣的國民,才能有爭氣的國家!
於是,在這種濁浪滔天的時候,我和我的同事們,不但不喪失自信與自尊,反而激起中國人的傲骨,彼此互愓互勉,益發堅定為國家奉獻、服務的決心,一步步努力,默默地做好當做的事。我們彼此勉勵,一定要以理直氣壯,不卑不亢的態度,做出適當的反應,並且絕不讓這些挫折使我們洩氣。未來的路還相當長,當做的事還很多,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還有我們國家民族的發展,都要讓它保有原來前進的步伐,橫逆之來,我們咬牙堅挺,我們要愈挫愈奮,日形堅強,我們絕不會因為痛心、憤怒,而致頹唐喪志。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在這裡,我也想坦白地告訴各位,在困難、孤單的環境中,在惡劣的心境下,如果能安靜地躲在一角沉思,倒是件有福氣的事。可是,時間的巨輪在推輾,世界的舞台在變動,從不容許我們有躲在一旁發楞的時候,我們需要有行動,我們必須與他國繼續往還,那種打落牙齒和血吞、堅忍向前的毅力,那種堅信清者自清、真理必勝、正義必彰的信心,我要坦白告訴大家,是相當不容易保有的。
可是,如果你負著沉重的責任,你必須荷著槍桿勇往直前,你迫切地需要勇氣、需要信心,尤其是需要定力,就在這種緊要的關頭,你自然而然地反芻了昔日父母師長所教誨的道理,並且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運用了這些,就這樣累積了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突然,整個心豁然開朗了,因為發現了那些道理原來都是金玉良言,並非只是些「陳腔濫調」!我個人就有過這樣親身的體驗,那時心中有所得之後的欣慰與愉悅之情,真是難以言喻!簡單地說,那就是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經過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後又回到了:「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階段。
過去曾有一段時期流行著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代表的是保守閉塞,使得很多追求進步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持有一種反傳統的心理。然而經歷多少變故,不少人可能就像我一樣,在潛心反省與思索,試著重行印證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其現代的意義。
禮失而求諸野
今(六十九)年的七月廿七日下午,台灣電視公司曾播出一個兩小時的特別節目,那是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所做的一個電視專題報導,題目是:「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在這個節目中,著力探討日本人為什麼在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上能居於世界之冠?而觀其結論,則大體是:這與儒家思想有關。因為儒家精神講求忠恕與孝悌,以及人際關係的和諧,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也可加強人與人之間情感上的結合,這種和諧的人際關係推廣到工廠,推廣到社會,即可對經濟活動大有助益。
這個節目播出後,引發了很大的迴響,近日來在我們國內的報章雜誌上,也可見到不少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事實上,日本眾議員中曾根康弘前些日子即曾以「假如我當選日本首相」為題發表談話,他說:「日本國民的社會觀念與外國人不同,……這種精神,為什麼外國人沒有而我們會有?追根究底,因為我們是儒教文明國家之故。」
他並且指出,中華民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世界上發展最迅速的國家,都受過儒教的薰陶,具有守秩序、認真、勤勉的良好習性。
日本之所以能發展到今日令美國人要倒過來向他們學習的情勢,照中曾根的說法,就是受儒教文化的好處。我們也可以這麼說,一個民族具備了尊重個人權益時亦能顧及整體發展的特質,堪稱最有資格實行民主政治與自由經濟的國家,因為,唯有將個人的責任、社會的秩序與國家的發展兼顧,才能將民主政治與自由經濟運作得恰到好處,而不致走火入魔。其實,這種民族文化的特質,早已為世界學者所重視,即以中華民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近年的經濟發展而言,許多學者都名之為「儒教文明經濟區」,一致公認這種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這個世代中,已經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儒教文明的源頭,是我中華民族,日本、韓國等都是支流,他們都這樣深深以儒教傳統為傲,我們卻常常忽視了傳統精神的可貴,豈不有「禮失而求諸野」的可嘆嗎?
當然,傳統的典章制度確實已無法因應現代社會的需要,但許多傳統哲學背後的精神,仍有其千古不易的美好價值。然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待人處事的道理,不只在大陸上飽受摧殘,在我們這堣攳q商業化的社會中,也被大家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一味排斥傳統,是絕對不智的
我個人對國學實在所知有限,本來沒有資格來談論這些問題,今天之所以站在這裡一再呼籲青年朋友們不要排斥傳統或否定固有文化的價值,實在是我個人以及許多年紀與我相若的大朋友們所親身體驗到的,藉此機會提出來給各位參考。
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最可貴之處,就是只要內在精神把握得住,就算歷經險阻,終必能克服困難,與時推移,日新月異。但是,如果只守著傳統的外在軀殼,而罔顧其內在真正的精神,也是毫無益處的。一個傳統久了,理想和現實糾結在一起,難免會有沉澱下來的渣滓,但也必有其不可磨滅的精神,如果肯運用一番「慎思、明辨、篤行」的功夫,就能漸漸領略傳統精神的可貴了。
就我個人的領會來說,我們中國傳統做人處事的道理,大概可以歸納為「忠」與「恕」兩個字:忠,是盡己之心;恕,是推己及人。這兩項如果把握得牢,體驗得真,就可以漸次達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的境地了。
人世現實的情況可以改變,典章制度也可以改變,但處世的基本原則和崇高的理想是不該改變的。求仁得仁,就可以無怨。我們依照著道理努力奮鬥,雖無法預料得失成敗,但在奮鬥的過程中,一路上或許歷經許多挫折,也可能欣賞到許多美景,我們就這樣逐步完成了自我。真正的收穫,往往就在奮鬥的過程之中;其間的磨練和經歷,可以使人成熟、堅強,而且多少領悟到怎樣去追求下一個更高的目標。這樣一步步向前走去,到了目的地自是一種成功,到不了也另有所得。
因此許多人都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可貴的價值就是這種「盡其在我」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正可以作為引導我們前進和無畏橫逆之來的力量。現實的人性不理想,世界在人們汲汲營營追求物質滿足時也變了樣,「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或許也不算危言聳聽,然而我們是憤世嫉俗好呢?還是隨波逐流好呢?當然是都不好,那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既不能使人活得平安、快樂、有意義,對謀求整體的改善更是毫無益處,我們何不秉持「捨我其誰」的抱負,在濁浪滔天之中,堅定做中流砥柱的決心?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論語上有幾段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另一段是「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還有一段則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由這幾段相關的話,各位可能產生與我相同的感受,那就是可以把它簡單歸納為:待人忠誠,處事忠勤。這兩個原則,是我多年來一直信守不渝,並且真能體會出其中好處的。
讓我來給各位舉個比較實際的例子:你們一定常常聽說過一句中國人的老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很多人並且以此做為座右銘,但是我自己是個腦筋簡單的人,害人的心當然是從不敢有的,就是「防人」,我也覺得很難辦到。因為我常常弄不清那些人需要防,那些人不需要防?我也弄不清楚「防」的分寸如何,究竟該「防」到什麼程度?既是這麼麻煩,我覺得不如就以我的「本色」出現,我選擇最簡單的、最自然的方式,那就是我一直以極其單純、誠懇的態度待人和處事。
話說如果大家都防來防去,我防你一分,你防他兩分,他又防我三分,如此循環下去,人人存疑忌之心,那我們的社會還會有什麼味道呢?會形成一個什麼樣的情勢呢?
多年來,我就一直這樣以簡單、誠懇的態度對人,仔細檢討一下,我發現這個笨方法、懶方法,其實就是個最使人獲益的方法,我的長官們因此毫不吝惜地傾囊相授,給我各種指導與協助;我的同事和朋友們也因此毫無保留地給我支持,給我直諫,給我建議,給我種種的幫忙;甚至社會上許多與我不相識的人,都會來信給我建議和指教。所以說,如果我這個大朋友今天做人做事還勉強算是有個樣子,如果說要我在這裡給諸位一點忠告,我所能給的,就只有兩句話——「待人忠誠,處事忠勤。」
只要肯行,就能體會其中的好處
人生不可能全是坦途,沒有風浪,當你們在未來人生的旅途中,萬一遭遇到挫折和不快時,或許你們會想起有一天早晨,有一位叫宋楚瑜的大朋友,曾經在成功嶺上提供給你這兩句話,或許你會願意切切實實地去實行一番,我想到時候,你一定會發現,這兩句話確實管用,可以幫助我們在失意時不灰心,在得意時不忘形,在被人中傷時不著急、不亂陣腳,並終能否極泰來。
各位在高中時代都讀過四書,可能為了應付考試,苦讀也苦背過,很下了一番功夫,但對於其中蘊藏著的精神,和它與實際生活的關聯,恐怕還無暇去探究。上了大學之後,你們在國文課還會接觸到這些功課,但恐怕仍然沒有想到在實際的生活中運用出來,我深盼諸位,能在心理上肯定這些傳統哲學的價值,並且有躬親實踐的決心,這樣不斷領會、體驗,就必能受益無窮。
談到這裡,我要說各位都很幸運,進入了大學的殿堂,你們已經取得了一把開啟知識與智慧之門的鑰匙。而有了知識與智慧,較易產生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也比較有能力謀求個人與整體的進步與發展。
能夠進入大學求取較高深的知識,可以使我們在社會上儼然以知識分子自居,那麼,就讓我們進一步談談知識分子所擔負的責任。
專業知識分子的首要責任顯然是知識的追求與開創。人當然希望無所不知,事實上卻不可能辦到,但既決定成為一個知識分子,就必須要有敬業的精神,不可三心二意。知識分子有時和直接的行動世界彷彿隔了一層,但這並無大礙,人類文明之所以進步,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知識的拓展。所以知識分子是相當「任重而道遠」的,無論是知識的傳授或吸收,都應當以一種嚴肅、誠摯的心情,全力以赴。
理想中的知識分子,應該是有智慧、有理想、有衝勁、有勇氣、有擔當、有氣節的人,這些人不必自命為君子,但他們卻擁有中國傳統讀書人最看重的操守與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用一句現在的話,就是:先盡義務,後享權利;也就是先問: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而後再問:國家能為我做些什麼?
無法擁有歸屬的情感,豈會是幸福?
讓我們再把話題落實在實際的生活之中:許多年前,有少數的留學生,在出國後,就喜歡標榜自己的「中立」與「客觀」,標榜「不過問政治」,對於「中共」或「中華民國」,都是說「你們」如何如何……「他們」又如何如何……,彷彿中國人的問題與他無關。
如果不把國家當成自己的根,當然不會有獻身的念頭。身為過客,永遠不可能產生感情,也永遠無法有所改善,恐怕只有永遠扮演一個不切實際、不願投入的批評者的角色。
多年前,我在美國進修的時候,我發現印度有不少留美學生,人數之多,素質之高,在美國的留學生中確是佼佼者。但對印度本國的事,他們大多抱著「隔岸觀火」的態度,極少在學成後回國服務。一問之下,多是藉口印度學術研究環境太差,個人很難有好的發展。試想如果印度繼續這樣下去,各方面必無法均衡發展,雖然有人參與某些待遇比較高的工作,使得他們能夠跳級發展一些重工業,也能夠造原子彈,但是社會基層建設工作卻乏人參與,以致一般人民生活困苦,貧富差距很大,水、旱災一來,就餓莩滿地,如此的高級知識分子,對於國家、對於同胞,又有何幫助呢?
實際說來,我個人是深深相信:「批評不如建議,建議不如服務」的。我們大家個個都應該有服務、奉獻的精神,各盡所能實際地去從事一項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在工作的進行中,自會有毀有譽,千萬不要因此進退失據,如果大家都能保有信心和勇氣,在各自的崗位上熱心服務,並且肯擔當、敢擔當,那我們的國家和社會,還怕沒有希望嗎?
各位在進入大學之後,一定感覺大學生活比中學生活要輕鬆些,校內有各種各樣的社團,也有多彩多姿的課外活動,當然,郊遊、露營、烤肉、跳土風舞、打橋牌、打球、游泳、演話劇、唱平劇、看電影、學外語會話、研究攝影……等等,都可說是有益身心的活動,都值得你們去嘗試、去參加,但是,如果各位也能抽空參加一些慈善性、服務性的社團,利用課餘之暇,到孤兒院、養老院、醫院、偏遠地區,或鄰近的社區去,給予慰問,並提供幫助,把你們的時間、智慧與精力,作一番最有意義的運用,這對於個人、對整個社會,都會是大有益處的。
不吝服務,社會必可改觀
談到這裡,或許你們會覺得奇怪,要我去服務人,自是對人有益,怎麼說也會對我自己有好處呢?那是因為當一個人奮力忘我地從事一些與人有益的事情時,往往在服務的過程裡,可以學到許多東西。或許學到的是「施比受更有福」——能夠予人,能夠幫助人,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可以使人重視自己,珍視自己所擁有的健康、親情或其他種種的福氣,因而產生一種知足感恩的心境。
我們的社會固然是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不過,有個基本事實倒是恆常不變的,那就是:我們人類從生到死,需要人關心也需要關心人,不然就會空虛、落寞,變得孤僻。許多數不盡的小小關心和服務,都能成為包紮心靈的繃帶,可以使得社會上許多不幸的人,經過你們的撫慰,也能擁有平衡、積極的心境。
我們用我們自己也渴望得到的賞識去鼓勵人,用我們自己也喜歡得到的關切去幫助人,關懷和愛,並無大小之分,只看肯不肯付諸行動。每個人如果都肯腳踏實地把身邊的土地耕種好,還怕不能交織成一大片的平疇綠野嗎?每個人盡一己所能的服務和貢獻,整個社會還怕不祥和、不進取嗎?
在服務和奉獻的過程中,我們能產生價值感,學會了知足與感恩,擁有平和的心境,並且會愈來愈懂得去看事情的光明面,於是愈來愈樂觀、積極、寬大,愈來愈懂得同情人、安慰人,愈來愈能包容別人的錯誤,並且懂得如何創造環境,或如何在既有的環境中,保持自己良好的本色,並且激濁揚清,兼善他人。
高貴的性靈,可從而產生過人的智慧與能力
能培養出這樣高尚的情操,自然不會心胸狹窄、怨天尤人,也會不屑為惡,不屑與黑暗、汙濁為伍。高尚的情操,是「不屑」為惡,而不是「不敢」——「不屑」是居高臨下,為罪惡所高不可攀;「不敢」是卑微畏縮,容易為罪惡所勝,為邪情所惑。
說到這裡,各位一定就已經明白,如果在付出的過程中,提昇了自我,培養了高貴的情操,擁有了坦然磊落的心境,在這種心安理得的心情下,從而產生了智慧與能力,難道不是於己有利嗎?
大學生涯多彩多姿的課外活動,曾經使不少人迷失過,忘記了自己千辛萬苦考進大學的目的,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如今工商發展,社會繁榮,大家的生活水準都提高了,如果硬說應該回復到顏淵時代那樣簡陋的生活,自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在物質生活適當得到滿足的同時,懂得維持一種單純的心境,對青年人實在是很有益的。
所有思想高貴、深刻的人,骨子裏都是簡單誠懇的,而且懂得怎樣尋求化繁為簡之道,他們生活表裏合一,性格坦率開朗,敬業樂群,令人樂於親近。
美好的生活,就是一段由繁而簡的過程,也是克服混亂的勝利——當一切觀念給混淆、歪曲或顛倒的時候,可以將整個心志,放在真理、正義與博愛的維護與實踐之上。
道德的精神,在於為人維持和諧的生活
「青年守則」中有一條「助人為快樂之本」,大家從小背到大,可能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感受,但其實真是有道理的。許多傳統道德的規範,有的是消極的阻止人不要做這、不要做那;有的則是教人怎樣積極地達到「仁人君子」的境界,無論如何,傳統道德的教條可能令人反感,但其內在的精神,卻可以使大家生活得和諧快樂。
傳統道德的精神,在為人保守無虧的良心與清潔的回憶,這是人最終真正看重的事。光明磊落、熱心服務的人生,才能帶給人純淨美好的喜樂。傳統道德的精神,也就在使整體祥和與敦睦,那都是先人從生活的經驗中悟出的道理,往往也可能是從錯誤和悔恨中熬煉出來的智慧,順著其精髓去行,得利的是我們自己,也會是整個人群。
說來說去,讓我再重申一次,今天我耽誤了大家這麼多寶貴的時間,說了這麼許多的話,歸根結底,就是要提醒大家,我們國家處境的艱難與所遭遇的各種困擾,徒事感嘆、憂悶都是沒有用的,國家亟需進一步的改革與發展,並且,是多麼殷切的需要青年人參與各方建設的行列。參與的途徑,不僅是競選或政治上的批評,而是實地投入各個角落裡的各種建設之中。
由於是這樣盼望各位都能成為得力的幹部,都能成為「一代勝過一代」的接棒人,所以我在此提醒大家,在求取專業知識之餘,同時也要兼顧培養中國知識分子傳統上所講求的:不僅要獨善其身,而且要有兼善天下的抱負,這也就是古人所謂「內聖外王」的功夫。
當然,這並不是說現今擔任職務的公務員,急急於把責任轉嫁到你們的身上,然後就坐在那裏尸位素餐,等著辦移交了。我們還是一樣要克盡己責,兢兢業業,全力以赴,以期能給你們做個榜樣。只是當有朝一日,棒子要交到你們手中時,希望你們都能接得又快、又穩,並且在接到之後,跑得比我們快,比我們好。
腳踏實地,克盡本分,即能在生活中報國
保持我們民族成長、茁壯的生機與活力,是最可貴的本錢,外來的干擾、橫逆、誣蔑,即絲毫無損於我。各位青年朋友都是這樣的優秀挺拔,相信我們必能併肩攜手,一起努力發揚民族文化的再生力與創造力,把整個國家從苦難中拯救出來,從混亂分裂之中統一起來,再從殘破之中重新建設起來。
我們要彼此互愓互勉,千萬別在豐裕的物質生活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我們都應該毅然擔起承先啟後的責任,並且有再創新機的抱負。我們應該在深思和篤行之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貴。我們要傳民族的生命,傳歷史的火炬,更要傳文化的精髓;要把我們這個文明的古國,傳到一個自由民主、富強康樂、統一團結、和平博愛的新基礎之上。
我想大家心中一定都有這樣的願望,也一定希望自己能真正成為「龍的傳人」,只是可能會感覺這個目標陳義過高,不知究竟要怎樣才能達到?其實做為「龍的傳人」並不很困難,只要每個人都能擦亮眼睛,瞭解國家的困難與社會的需要,有自強不息的心志,有愛同胞、愛國家的摯情,有服務、奉獻社會的赤忱,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獻力,真正做到「待人忠誠、處事忠勤」,在回顧與前瞻之中毅然擔起歷史所賦予我們的責任,這樣實實在在去做,就可以漸次達到古人所說的:「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的境地,大家並可據此共同來創造我們總統蔣經國先生所闡揚的「大智、大仁、大勇」的國家形象。而有這樣抱負與決心的每一個健全奮發的個人,就都有資格做「龍的傳人」!
個人的前途,民族的生計,國家的發展,就在真知和篤行之中充滿著希望;古老東方那條遍體鱗傷困在淺水灘上的巨龍,也必然可以再度騰雲駕霧、重上九霄的。所以,我把「龍的傳人」那首歌的歌詞,最後的一部份稍稍改動了一點,來作為我們的共勉,我改動後的詞句是這樣的:
百年來屈辱的一場夢,巨龍酣睡在深夜裡。
自強鐘敲醒了民族魂,臥薪嘗膽是雪恥的劍。
爭一時也要爭千秋,挑重擔才是龍的傳人。
巨龍巨龍你快夢醒,永永遠遠是東方的龍;
傳人傳人你快長大,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最後,我也想以:「傳人傳人你快長大,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這兩句話來祝福各位,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