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質富裕後,國人對精緻文化與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不過,在工商業社會,連文化都要透過功利魅力,才能吸引大眾。藝術拍賣活動在台北陸續展開,正是這種現象的具體表現。
去年十月廿三日琳恩颱風夜,正是大家窩在家裡足不出戶的時候。偌大的來來大飯店金龍金鳳廳會場上,卻依稀人影晃動,語聲喧譁。國內第一次大規模的「中國古董文物國際競標大會」,就在主辦單位先耕藝術集團的總裁周南君主持下,正式擊下拍賣鎚。
緊接著,十二月廿七日,由勝大莊文物百貨公司董事長李志仁主持的建德國際藝術公司,也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了「中國名畫、陶瓷、古玩國際競標大會。」
這兩次以中國書畫、陶瓷、玉器為主的競標大會,由於一般反應並不熱烈,許多頗有名目的拍賣品都因無人叫價而收回。實質成果雖然有限,但卻意義獨具——它們是使台北成為中國古物拍賣中心的試金石。

在來來大飯店展出的先耕中國古物競標預展,吸引國內愛藝者參觀。(遊輝弘攝)(遊輝弘攝)
取代香港,台北條件好
目前中國藝品最重要的集散地是香港。每年五月和十一月國際性拍賣會在此舉行時,各國美術館採購人員、藝品商人、收藏家雲集,競標之下,藝品身價水漲船高,每每傳為佳話。
然而,在「九七大限」的陰影下,「香港一部分拍賣業務必定會轉來台北」,蘇富比國際拍賣公司駐台代表衣淑凡說:「台北離香港近,文化水準高,又有故宮博物院,各種專家多,最有可能取代香港,成為中國藝品中心。」
國內市場也是吸引業者考慮台北的原因。李志仁指出:「國內中產階級的人數眾多、游資充裕、新台幣大幅升值,以及超過七百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都使全世界將台灣視為『最富潛力的買主』。」
藝品拍賣會雖然是種商業活動,但若能讓中國古物多讓國人買下,倒也不失為保存傳統文物的方法;而事實上,藝品拍賣活動的價值不止如此。

後面那位老土,我知道你有錢,但喊價不是這樣喊法!
發掘寶物,為古董定價
經常往來歐美各地拍賣會場、以鑑藏中國古物著稱的女作家郭良蕙指出,每發生一次戰爭,人類文明就要遭受一次浩劫,許多珍貴古物一旦流落於不識貨的鄉野村伕之手,可能就難逃被輕易毀棄的厄運。但拍賣公司介入後就不同了。
拍賣公司聘有專家,到世界各地尋訪寶物;而經由他們認可、編冊、「修理」過的器物,不但光彩重現,而且往往以物主夢想不到的高價賣出,再經過新聞媒體的渲染,無形中想「發國寶財」的人多了,許多稀有寶物也真的在這種情形下重見天日。像一九八四年倫敦拍賣會上,估價達八萬英鎊的一個明朝青花花瓶,就是棄置廚房角落十二年後,才被發掘出來的。
拍賣會中,各國藝品來來去去,只問價錢,不管買者身份,縱使藝品流落異鄉,但它的身價已在,不容易再遭破壞,總也是保全人類的資產。日本人高價搜購西方油畫精品,供奉在國家美術館中、歐美人士潛心研究中國陶瓷,出版一本本論文……,對人類整體文化只有裨益、沒有戕害。

拍賣會上,拍賣官最具權威。一鎚擊下,再無反悔餘地。
台北競標,熱度不夠
國內首開紀錄的兩次大型中國古物競標卻出師不利。周南君事後分析,除了天時與場地過大等因素外,國內收藏界的玩家,跑慣了在倫敦、紐約、香港等地舉行的大型古董拍賣會,對國內的「第一次」反倒無意青睞;而有興趣的初學者,進了拍賣會場,卻又因不諳「遊戲規則」,顯得躊躇畏縮,都是原因;兩家主辦公司的聲勢不夠、宣傳不足,及國內藝術收藏風氣未開,更是關鍵。
在國外,冬夏兩季的國際藝品拍賣會,早已成為大眾化的商業娛樂項目之一。每到此時,執此中牛耳的蘇富比(Sotheby's)及佳士得(Christie's)兩大公司,總是各出奇招,藉著不斷翻新的促銷手段,造成「未演先轟動」的盛況。
蘇富比創立於西元一七四四年,佳士得創立於一七六六年,都是具有悠久傳統的老店。早期的藝品拍賣,只是讓喜愛藝術的人有互相觀摩、流通的機會。一直到近年來,藝術收藏與投資的觀念愈來愈普及,歐美企業家誇示財富的方式,也從購買遊艇及名牌轎車,轉向購藏藝術品、籌建私人美術館,使得買者日增,藝術品身價節節上升,拍賣業務也日趨龐雜微妙。

故宮寶庫,件件珍品,是有心投資中國藝品者的最佳教室。(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拍賣也需精雕細琢
「拍賣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衣淑凡說。而「成功的藝品交易就像完美的藝術品,是需要精心雕琢的」,——更是拍賣公司的鐵律。
在各類「貴族雜誌」上大做廣告、電話訪問成功的商界人士、將一本本印刷精美的拍賣品目錄寄交國內外各大美術館、圖書館及收藏家;預展時,極力渲染各項珍品、掀起新聞熱潮,都是必要的促銷手段。然而,在這些噱頭之外,兩大拍賣公司的「權威性」與「公信度」,才是維持百年招牌不墜的最大利器。
蘇富比、佳士得及許多國際著名的拍賣公司,都恪遵「委託寄賣」的經營型態——只經手、抽取手續費,不涉足實質交易。這樣保持客觀、置身事外,是為了向買賣雙方徵信,以免有「賤價購入、哄價轉手」之嫌。
像在台灣中南部的傳統民俗古董競標場常見的「抬轎子」(物主串通,互相哄抬喊價)現象,在國際拍賣場中也不太可能出現。
底價、估價、擊鎚價
建德國際藝術公司董事長李志仁就指出:每件拍賣品都應該有底價(物主所要求的最低價格,通常不公開)及估價(拍賣公司提供的藝品所值預估)。凡是喊價到達目錄上載明的估價,並且無人跟進競標時,「拍賣官」一擊鎚,就大勢底定了,買賣雙方都沒有反悔的餘地。拍賣公司只等著向買主收取售價的百分之十做為「擊鎚代價」,及向賣主收取百分之十至十五的委託金,一筆交易就算圓滿達成。
在這種制度下,「除非是傻瓜,沒有物主願意冒險雇人喊價的」,衣淑凡說。否則萬一喊價過高,無人跟進,要白白付出總計高達百分之廿至廿五的佣金,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除了「公平競價」的大原則之外,夙有聲望的大拍賣公司,也都先由專家對委託拍賣品進行鑑定,以淘汰伎~及劣品,取信於大眾。而拍賣會前的數天預展,更讓每一位有心競標的買主,有充裕的時間細看貨品、請教專家。
誠信第一
但藝術市場風雲詭譎、贗品充斥,就連一等一的鑑定家也難保沒有看走眼的時候。如果拍賣品的特徵(如年代、作家等)和目錄上載明的有出入,足以證明是贗品時,買主可以在五年內退貨,而具有國際聲望的拍賣公司,也絕對負責到底,以維持信譽。
一個最近的例子,是蘇富比在今年七月六日倫敦拍賣會上賣出的六幅十八世紀義大利銅版畫家畢拉內及(G. B. Piranesi, 1720-1778)的素描作品,在一些學者的質疑下,被買主退回。雖然根據儀器分析,這批作品的紙張和墨水都出自十八世紀,但由於許多學者認為該畫的「感覺」不對,蘇富比在愛惜羽毛的前提下,還是表示負責,重新審議該畫。
比較起蘇富比、佳士得等百年老店,國內的「國際競標」只能算初具雛型。不論是先耕、建德、或是國人自創的「台北蘇士比」,都還沒有確立「委託寄賣」的經營型態,難免有拍賣自己的收藏品,「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情形。
制度亟待建立
此外,國內科學化的古董鑑定儀器不足、真偽難辨;拍賣「專業化」的觀念更尚未建立。所以在國外需要通過考試、取得專業執照才能出任的「拍賣官」,在台灣卻可以由對藝術市場一知半解的影視紅星擔任。拍賣會的「權威性」與「公信度」也就難免受到質疑。
除了「制度化」、「專業化」程度不足外,在國內舉辦國際拍賣會,也還有些客觀條件上的限制。
在台北設立辦事處已五年,但業務始終限於蒐集中國古董藝品資料,為香港大拍賣做鋪路聯繫工作的蘇富比駐台代表衣淑凡指出,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十三條「重要古物,不得移轉於非中華民國之人」、第廿三條「國寶或重要古物不得運出國外」的規定,歐美、日本等地的收藏家如果對在台拍賣的中國藝品有興趣,也只有望「寶」興嘆了。
許多開發中國家,因為古物成為不肖商人的淘金途徑,造成文物大量外流、毀損,所以紛紛製定法令,禁止古物流出。「但今日國人的經濟能力已達可以收購藝品的程度,究竟是任文物自由來去或立法限制,會使最多中國古物留在台灣,是一個值得再研究的問題」,一位藝品收藏家指出。
有錢買主「見光死」?
同時,衣淑凡與周南君都指出,雖然不願「曝光」是全世界有錢人的共同心理,但中國人尤其有根深柢固的「不喜招搖」、「財不露白」的防備心態,尤其怕稅務機關跟蹤尾隨。因此,許多國內企業界的收藏家寧可千里迢迢到倫敦、紐約、香港等地選購精品,對於台北所舉辦的競標大會,反倒不敢捧場。
此外,海關僅每星期三下午檢查百年以上古物,而且手續繁瑣;故宮博物院不為民間機構做鑑定,藝品真偽紛爭不斷……等不利之處,都限制了國際拍賣會在台北的發展。
雖有這麼多客觀條件限制,但仍積極推動中國古物國際競標的李志仁,說出了他的理由:「中國陶瓷和玉器,在歐美、香港等地的藝術市場固然很受矚目,但令人不服氣的是,中國文人珍視的書畫,卻因為文化隔閡,始終沒受到應有的重視。現在國內有錢、有閒、有藝術癖好的人愈來愈多,無論從商業利益或文化使命來看,由中國人來主持中國文物市場、提昇書畫的國際地位,已經刻不容緩。」
而現在提倡國人藝術投資,也的確是相當有利的時機。龍門畫廊負責人李亞俐形容買藝術品「猶如選購績優股票」,只要選對了,增值相當快。而且,「藝術品是惟一使用後還能增值的消費財,除了土地外,沒有其他商品可以比擬」,她強調。
不過,周南君指出,企業界固然是各國藝術投資的財源主力,但基本的原動力還是個人的興趣,除非一頭鑽進這個世界,深入瞭解藝術品,否則一定一敗塗地。
與大眾共享
藝品收藏與投資,不僅可以結合商業利潤與文化提昇,在歐美、日本等地,這種活動更成為企業界回饋社會的最好方法。
以日本的「安田火災海上保險公司」為例,它在去年三月的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以三千九百八十五萬美元的破紀錄高價購得梵谷名畫「向日葵」,震驚世界。
但它買此畫的動機並不是為了投資,而是慶祝該企業創業一百周年。並且這幅珍貴名畫也不是鎖在公司保險箱裡,不見天日;相反地,它將在已擁有七百多幅名畫的「安田美術館」中永久展示,做為該企業為社會文化盡一份心力的見證。
去年國際藝品拍賣市場上另兩項令全球矚目的交易,也都是以社會公益為出發點:溫莎公爵夫人的珠寶拍賣所得,全數捐給巴黎的巴斯得科學研究所;而拍賣價高達五千三百九十萬美元的梵谷名畫「鳶尾花」,也是賣主為了籌措紀念其父母的慈善基金,而拿出來拍賣的。這其中或許帶有節稅、博取好名聲等附帶目的,但回饋社會的誠意令人敬佩。
今天國內的藝術品拍賣與投資觀念剛剛興起,若有一天,珍貴古物匯集、藝品陳列在私人美術館供大眾欣賞、投資獲利移作公益都成為普遍現象,我們向人介紹中國是「文化古國」時,也才能帶著自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