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總得有個理想,或者有個正確的目標,支持我們紮紮實實地向前走去,使我們的性靈逐漸提昇,日趨美善和高貴。王貫英原是我們社會裡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可是他立下了不平凡的志向,盡自己能力所及,以艱難的「廢物興學」作為幾十年奮鬥的目標。如今他的目標已漸次達成,深受大家的敬重。他的成就,證明了他個人執著理想之可貴,也證明了我們社會人情的溫暖——尊重有理想的人,並在各方面給予支持與鼓勵。
老當益壯
歲月風霜在他清癯的臉上留下痕跡,但他雙目炯炯,透著幾分剛毅,背脊挺直,顯得精神矍鑠。王貫英自豪的說:「別瞧俺已經七十四歲了,俺的身體硬朗得很呢!」這或許得歸功於他規律而刻苦的生活。
從民國四十四年起,風雨無阻,他每天清晨五、六點鐘,就騎著三輪貨車出門,穿梭於台北市的大街小巷中,搜羅人們丟棄的廢物,如破書、舊報、酒瓶、空罐、鍋盆……等,回家後,再分類整理,加以變賣。
王貫英並不是普通的拾荒者,他的三輪車上寫著「化緣積善,助學立人。請賜廢物,功德無量。」「廢物興學」是他一貫的理想,二十多年來,他拿出「鐵杵磨針」的精神,力行實踐,樂此不疲。
剛開始時,拾荒工作進行的並不順利,人們總帶著懷疑的眼光看他,而且他本身又是風濕、寒濕、神經衰弱三病纏身。但這一切並沒有擊倒他,他忍受所有的痛苦,拚命活動,儘量不讓自己躺在床上,身上那兒不舒坦,就活動那兒,並用筆在牆上寫著:「老怪笑嘻嘻,無人比我癡,但求心願滿,哲理有天知。」來勉勵自己。奇蹟似的,他憑著信心和毅力,竟然把病魔驅走了。
理想的次第實現
人們也開始瞭解他,不但主動把廢物集中起來,留給他,甚至於有人想捐錢幫助他。有一回,他騎著三輪車在街上,有個小姐攔住他,塞給他一百塊錢,表示要捐獻,他笑著道謝,指了指車上「廢物興學」四個大字,委婉的拒絕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民國五十年,王貫英終於掀開他理想的第一章,他利用多年來變賣廢物所得的積蓄,買了三百多冊書,捐給雲林人文中學。接著,台北縣平民中學、台北女師專、三軍圖書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父紀念館,甚至於金門、馬祖、澎湖,以及美國聖若望大學、加拿大、英國、西德、法國、烏拉圭等地,都陸續接獲他的贈書。
他所贈送的書籍,以全套二十五史、十三經注疏、資治通鑑、古今圖書集成等為主,這些可說都是冷門書,看得懂的人並不多,但王貫英堅定的說:「俺認為這些書才能代表中華文化。俺之所以要這樣做,也就是為中華文化扎根、播種。俺不求目前的成效,只希望將來能開花結果。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化,一定會發揚光大的。」
圖書館的創立
對於貧苦向學的學生,王貫英也始終是不遺餘力的提供幫助。他辦了個忠孝獎學金,到目前為止,已資助了將近二百名學生。
王貫英最費心,也最引以為傲的是他那座落於中華路二段的「貫英圖書館」,這是他多年的願望。早在民國三十九年,他環島宣傳反共時,就辦了個流動圖書館,跟著他到處跑。民國六十五年九月,他終於在政府和鄰里的幫助下,把他的圖書館固定下來,永久開放給愛好讀書的民眾使用。
為了維持圖書館和廢物興學的理想,王貫英不能停止拾荒工作,因此不能時刻待在圖書館中整理、管理書籍。不過這不成問題,當地的公寓管理員和民防隊長李寶祿,自告奮勇幫忙,充當圖書館的義務管理員,為王貫英解決了問題。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貫英圖書館」佔地只有二十餘坪,是個典型的袖珍圖書館。不過別看它小,它所擁有書籍的種類和數量頗為可觀。先就種類而言,文、史、法、商、醫、工、哲學、藝術、消遣、大學用書……樣樣俱全,其中還有不少絕版書。再就數量來說,中、英、日文書籍,加上期刊、報紙,已達四萬多冊,而且一直在迅速增加中。圖書館內靠壁兩排和天花板相連的書架,早已排滿了書;館後尚未整理分類上架的書,更是堆積如山。王貫英目前正積極徵求一位想開圖書館,有場地,卻沒書的熱心人士,和他一起來建立起「貫英圖書館」的分館。
談起書的來源,真能體會到王貫英精神的感召和社會的溫暖。四萬多冊書,除了王貫英個人買的經、史、子、集外,大半都是別人捐贈的,有機關團體,也有個人,二年多來,已經有三百多個單位捐贈。早上,王貫英來開圖書館門時,經常會發現門口放著一箱書,箱上寫著「贈書」二字,送書人已無影無蹤。
純為愛書人服務
比起其他的圖書館,「貫英圖書館」可以稱得上是完全開放式的。只要你想看書,你就可以進去,任意的在書架上尋覓;如果你想把書借出去,第一次只要登記一下國民身分證字號和姓名,第二次就不必登記身分證字號了,手續很簡便。
這個與眾不同的圖書館,每天都吸引了許多愛書人慕名而來,王貫英指著桌上三大本借書登記簿,很得意的說:「瞧!都簽滿了!」
「廢物興學」只是王貫英整個人生的一部分,在這之前,他還有不少深為人感動的事蹟,這得要從頭說起:
王貫英是山東東平縣人,民國前六年夏天,誕生在一個耕讀傳家的純樸家庭。
少小立大志
小時候,祖母經常講些忠勇行義的故事給他聽,比如少年殺敵的汪踦,精忠報國的岳飛,乞討興學的武訓等,在他當時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從那時起,他就立志要做個有用的人,做個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十來歲時,他入私塾受教,他的啟蒙老師田浩然,教導他讀古聖賢書,給了他一把開啟中華文化寶庫的鑰匙,奠定他一生鑽研發揚中華文化,尊崇奉行古聖先賢論說的基礎。直到今天,王貫英還清晰記得田浩然老師所說的:「中華文化,是安定人心最好的力量。」
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人心激憤,滿腔愛國熱忱的王貫英,毅然別了嬌妻愛女,投身軍旅。他本想到關外打游擊,可是沒有出關證,出不了山海關。他只好到天津,報名參加「東北獨立十六旅」,從二等兵幹起。換上軍裝,精神抖擻的接受三個月的新兵訓練,不久,他就當上了「捷克式」機槍的射手。
行伍中的英勇表現
民國二十二年,他們在長城附近的凌源縣,第一次遇上日本軍隊,那一仗,日軍可說是全軍覆沒,王貫英因而升為下士副班長,調到第一線的衝鋒部隊——「奮勇隊」。他幹將近三年,和日本軍打了不下十幾次的仗。有一回,團隊在界嶺口掛彩,王貫英背著這位受傷的長官,翻山越嶺到北平醫院急救,然後又馬不停蹄的趕回戰場繼續參加作戰。這英勇事蹟,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奮勇隊」,大夥兒都把他視為英雄。
二十三年秋天,他被保送到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洛陽分校教導總隊,接受正式的軍事教育,畢業後,升為上士。民國二十六年蘆溝橋七七事變時,他正駐守在橋西邊約一里外的陣地上,擔任另一個部隊的戰鬥前哨,目睹了整個激戰的情景。由於自己有任務在身,沒能參加這一次戰役,王貫英始終深以為憾。
不過,在八年漫長的對日抗戰中,他場場戰役,都身先士卒,奮勇過人,他的官階也隨著戰績而節節高升。抗戰勝利時,他已升至營長。
繼續另一場爭戰
「勝利還鄉」是當時每個人夢寐以求的事,然而中共接著作亂,使得王貫英有家歸不得。在抗戰期間,他曾目睹中共扯政府軍後腿,四處作亂的劣行,因此對共產黨深惡痛絕,也激起他日後宣傳反共的決心。
他背著個包袱,全身上下只有五毛錢,以「山東義丐」之名,隻身走遍了武漢、長沙、株州、衡陽、曲江、廣州、梧州、桂平、柳州、南寧等地。他自己編撰了「反共歌謠」,一路唱下去,並且為了許多現身說法的反共文章,向各地居民揭發共黨的真面目。
民國三十九年王貫英來到台灣,發現當時台灣的居民有許多根本不瞭解何謂共產主義,也沒有敵我的觀念,於是這又激起了他宣傳反共的決心。高舉著「蔣總統是人類的救星」旗幟,以他自己寫的「反共三字經」、「毛澤東十大罪狀」等為宣傳材料,騎著一輛破車子,自願環島作反共宣傳。
他頷下的長鬚也是那時留起來的:「俺這鬍子就是俺反共的決心,共產黨一日不消滅,俺就一日不剃掉。」
提筆寫反共文章
王貫英所寫的反共文章中,最著名的是「反共三字經」,民國三十八年七月一日,曾刊載在廣州中央日報,因文字淺顯通俗,很能為一般大眾接受,收效頗宏。中央宣傳部曾印成一萬份小冊,交由王貫英攜往衡陽前線勞軍,部長程天放並曾發放獎金港幣四百元給他。民國三十九年美國新聞處又翻印了二萬份,以一份一塊錢出售,王貫英算是發了一筆小財。但是他對這筆錢並沒有興趣,後來作環島宣傳時,都捐給了貧民。
民國四十四年,王貫英已五十歲了,一般人到這個年齡,往往想到的是如何頤養天年,而他卻念念不忘少時貢獻國家社會的大志,和發揚中華文化的決心,於是他動了「捐書興學」的念頭。可是,買書需要錢,錢從那裏來呢?靠學問賺錢,他差得多;出賣力氣做小工,又比不上年輕人,「對了!蒐集廢物,以無窮的廢物,做為人類無窮的財源!」他靈光一閃,就這樣決定了他後半生的生活。
各方湧來的支持與鼓勵
好人是不會寂寞的,民國五十年十二月,王貫英當選為「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內政部頒給他「保有國粹」銀盾一座。民國五十四年,前台北市黨部主任委員梁永章頒給他「高風亮節」的獎盃,及「武訓再生」的匾額。
此外,他所受到其他各單位的表揚和嘉勉,真是不計其數。其中最令他感念的是,蔣總統經國先生在國防部長任內時,獲悉他的義行,曾親自去看他,不巧,當時他外出未回。第二天,蔣總統就特地派人送給他一床棉被,並囑人問他可還有什麼需要。這份關切之情,激勵著王貫英更努力地實行他的理想。
在我們豐裕的社會裡,常有許多善心的富人,捐出大筆金錢,造福社會。但像王貫英這樣刻苦耐勞,把點滴金錢積存起來,發願捐書興學,發揚中華文化的,就難能可貴了。更難得的是他一直樂此不疲,從未想到休息。
愛國捐獻不落人後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美國宣佈與中共「建交」,全國上下憤慨之餘,發起了國防基金捐獻運動。王貫英雖然收入有限,但愛國一向不落人後,他也定下了長期捐獻計畫,每個月在他微薄收入中,固定抽出部分捐出。
王貫英雖然只受過幾年私塾教育,但他博覽群籍,好學不倦,無論工作如何繁忙,身體如何疲累,他每天一定抽空研讀古書,因而培養出相當高深的國學修養。
最近,國內作家張夢機和薛興國幫他出了一本「拾荒者手記」,精選了數十首他寫的小詩,他在篇首自稱:「是我流水帳,間日記其中。雖為碎小事,盡是實錄言。血汗盡在斯,光大漢魂篇。留在此簿內,後日好察看。」
純稚小詩訴心聲
由於這些詩都是他二十多年來生活或讀書的雜感,信手寫來,不受舊詩律的束縛,不矯情,不誇飾,充滿了「真」與「善」的純樸情趣。正如張夢機所說的:「王先生的詩,不務文字之奇,不求音律之美,但蘊含著飽滿的內涵,饒富率真淳善的拙趣。」
如今王貫英搜集廢物的工作是較前省力了,不少公司行號在獲悉他的義行之後,非常感動,主動的把廢紙蒐集起來,捆紮好,等他來取。所以他每天只需踏著車子,去幾個固定的地點,即可完成一天的工作。
王貫英在大家的心目中,絕不只是一個「撿破爛的」,大家視他作「現代武訓」,深深為他的「平凡人立不平凡志」而感動。而他自我的價值感,也就在幾十年的堅苦奮鬥中,逐漸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