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電台、獨立書店
今年53歲的王麗萍,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由於幫忙學長參選而與政治結緣;很難想像眼前這位不施脂粉、光著腳丫的書店老闆,竟然在1986年起便連續當選3屆縣議員,2000年還曾經擔任立法委員,並創立女性參政協會。
「參選前,大家都跟我說不可能啦、太困難啦,我這個人就是特別硬頸,愈是不可能,就愈要去拚拚看。」王麗萍笑說,這種個性,注定要辛苦一輩子。
身為家中第三個女兒,王麗萍說小時候看到媽媽為了要生一個兒子,努力拚了好多年,加上長輩們重男輕女,讓她在人生早期就萌生了女權意識。求學過程中,套王麗萍自己的話說「雞婆」的個性,因此老友們常稱她為「萍哥」,好人緣也成為她敢於挑戰困難的最大助力。
2003年,她淡出政壇,在故鄉虎尾成立標榜女性主義的「姐妹電台」,開台日就選在3月8日婦女節。電台大門上掛著兩片紅唇,象徵辛辣敢言的精神,在相對保守的中南部地區,創造不少話題。
「很多男人都不准老婆聽我們電台,但是自己又偷偷聽,想知道我們又說了哪些男人的壞話。」王麗萍笑說,姐妹電台還曾經因為話題太辛辣而被罰款,後來經過行政訴訟,才又取消罰款。
幾年前,王麗萍發現,虎尾的書店幾乎都不賣書,改賣文具了。加上外界常稱雲林地區是「文化沙漠」,讓她頗有感觸,因而興起經營獨立書店的念頭。
「雲林絕對不是文化沙漠,我們不但有布袋戲,還有糖業、農業的種種文化,問題是當地人看不見在地文化的珍貴。」王麗萍認為,虎尾鎮有近百年的歷史,文化資源深厚,只是缺少愛護在地文化的自信。
「台灣人常常輕視自己的行業,不希望小孩跟自己做一樣的事,」王麗萍說,在歐洲和日本許多行業都是代代相傳,正是因為那裡的人們尊重自己的行業,自然讓後輩願意學習。其實台灣本土文化有許多迷人之處,之前也曾有法國導演主動來拍攝中元普渡的景況,反而是當地人多半用很不好意思地態度說:「這沒什麼好拍的啦。」
透過活動、講座,虎尾厝沙龍要讓在地人正視自己文化的根,進而去除文化的自卑感,包括當地作家的新書、台語講堂等,以此重新塑造屬於虎尾的文化脈絡。
隨著虎尾厝沙龍逐漸累積的影響力,許多在外地從事藝術創作的文化工作者,來雲林的第一站都是拜訪虎尾厝沙龍,異鄉遊子回家的次數愈來愈多,創作的眼光也重新回到故鄉。

回到故鄉,守望家園,王麗萍的夢想隨著虎尾厝沙龍的成長,逐漸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