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民國五十七年紅葉少棒隊崛起迄今,棒運已發展成國內運動之林中,最枝繁葉茂的一棵大樹。十五年來,共榮獲了廿八次世界冠軍。
如今這棵樹外表雖然繁茂如昔,內部卻已有蟲蛀。
中華成棒代表隊教練吳祥木就曾表示,「中華隊有高素質的球員,是『不為』,而非『不能』練出世界一流的技術。」一語道出棒運發展內蘊的問題,的確引人深思。
棒運這棵大樹,亟需有人來為它灌溉、除蟲、施肥及修剪枝枒,慇勤對待,才能永保長青。
今年,棒壇有幾件大事:
.象徵國際業餘棒壇最高榮譽的世界盃棒球錦標賽,首次在共黨國家古巴舉行,我隊應邀參加,並奪得亞軍。這是歷年來我國成棒參加對外比賽,成績最好的一次。
.中華青少棒代表隊,在世界青少棒錦標賽中,以四勝二負戰績,衛冕失敗。
.兄弟飯店籌組棒球隊,以比國內其他成棒隊高一倍(新臺幣三萬元)的月薪,禮聘各方好手加入,並計畫以年逾一千萬的資金,培植這支球隊。
.八月中,正當國人分享成棒在奧運勇奪銅牌的喜悅時,全國棒協也召開「如何振興三級棒運」的檢討會。會中,許多教練、領隊及棒界相關人士對坐愁城:經費不夠、場地不足、家長不願讓小孩打球、帶隊愈來愈難……。
這些點點滴滴,使人對我國的棒運發展憂喜參半。

圖2:棒球比賽中,經常出現這種「飛身救球」的鏡頭。(鄭元慶)
三級棒運,戰績輝煌
棒球是我國擁有最輝煌歷史的運動。
從民國五十八年,紅葉少棒隊打敗日本和歌山隊開始,金龍、七虎、巨人、立德……年年出擊,不僅揮出「少棒王國」的江山,也促使青少棒、青棒一脈相承的發展。三級棒隊曾經在民國六十三、六十七、六十八年,三度同獲世界冠軍,享有「三冠王」的令譽。
總計我國棒隊歷年戰績,少棒得過十次、青少棒也是十次、青棒獲八次世界冠軍。
歷經棒運顛峰時期的人,都曾有過深夜起床,守在電視機前看球賽的經驗。球員們在國外揚眉吐氣,國內民眾笑逐顏開;每逢球賽結束後,頒獎、表揚、記功等獎勵紛沓而至。球隊載譽歸國,所到之處,鮮花、彩帶及迎接人潮總把馬路淹沒。
能有如此輝煌的戰果,棒運發展初期早年成棒球員投入各基層教球,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我國棒運發展可以民國卅八年政府遷臺為分界點,卅八年以前大陸少有棒隊,棒運也不流行。
棒運發展主要奠基在臺灣。
日據時代,日本人在臺灣各高校(初、高中)倡導棒運,埋下日後棒運發展的種子。

圖3:棒球的球具,包括頭盔,鋁棒等,都相當昂貴。(鄭元慶)
早年的成棒球員,推動少棒發展
早在少棒揚名前,臺灣成棒運動就已頗具水準。民國四十至五十年間,由棒壇菁英組成的國家成棒代表隊,曾多次參加亞洲區邀請賽,都有坐三望二的成績。當年在亞洲,除日本外,只有菲律賓能與我匹敵。
這批球員後來投效各學校,帶起棒球運動的風氣。例如臺東紅葉國小的邱慶成教練。
邱慶成出身球員,擔任老師後,仍對棒球不能忘情,於是主動組織少棒球隊。
紅葉國小的學童,多是山胞子弟,體力好、腳勁強,可惜沒有經費。邱慶成以石頭為球、竹竿為棒,教小孩玩「石頭遊戲」——三人一組,一人投球、一人接球、一人打擊,只要能將球打出運動場,就算得分。
山地小孩很喜歡這種好玩的遊戲,在不斷地「玩」中,也培養了棒球基本的投、接及打擊能力。
紅葉隊一棒打出江山,棒運風行後,許多成棒球員也被「請」到各小學教球。
他們不僅致力訓練球員,並代為招募經費,說服家長讓小孩打球,經常舉辦各項比賽,成功地哺育了早期羽翼未豐的少棒運動。

圖4:在奧運棒球場中的中華成棒代表隊全體隊員。(鄭元慶)
失卻「平常心」,走入死胡同
棒球設備昂貴,每隊又至少要十二人,培植一支少棒隊早期每年經費就高達新臺幣一百萬元(現則需三百萬元),非學校所能獨力負擔,籌錢的工作,自然落在地方人士身上。
他們組成後援會,或自己掏腰包、或向人募捐,提供學校棒隊經費。在有「少棒搖籃」的高屏區,各隊後援會聲勢都十分浩大。
「培植球隊有錢,教導球技有人」,師大體育研究所所長簡曜輝說,「就像兩個密密契合的齒輪,成功地轉動了棒運發展的主軸。」
早期的棒運就在這種純樸的環境中成長,地方人士、家長、教練、學校群聚一堂;基於一股熱誠,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棒運前途盡心獻力。
棒運因此成為全省各小學最熱門的運動。民國六十至六十四年間,是少棒的全盛時期,全省共有三百多支球隊,光臺南市,就有十幾支球隊。由於競爭激烈,開始出現挖角、過度訓練等弊端,埋下少棒發展的隱憂。
民國六十四年,世界少棒聯盟首次拒絕外隊參加世界少棒錦標賽。美方聲稱「籌備不及,不克邀外隊前往」,但熟悉內情的人都知道,我隊以挖角方式網羅各校好手組成的球隊連年獲勝,已引起美方不滿。
「運動既失『平常心』,便走向只求勝利、不擇手段的死胡同」,簡曜輝指出,「於是,教練不再認真教球,只想到各處『挖』好球員,撿現成勝利;有些家長仗著自己出錢出力,開始干涉球隊行政,球員只要會打球,不必念書……,點亮了棒運發展的紅燈。」
少棒比賽成績衰退是好現象?
少棒運動走入歧途,使一些有學養、滿懷熱情的棒壇人士大失所望,不願再參與、提倡,很多家長也擔心子女荒疏學業,不再讓孩子打球,少棒風氣日衰。
而連年冠軍,使得勝利似乎不再那麼可貴;政府開放觀光後,率隊出國也不顯得那麼風光了,地方人士參與的熱情降低;加上近年來學童增多,各校都不斷興建教室,學生沒有場地練球……,在在使基層少棒運動人口日減。
由此看來,少棒球隊遞減,近三年來少棒成績三度在世界賽失利,都只是環環相扣問題所呈現的表象而已。
簡曜輝表示,從棒運發展的長期眼光來看,這幾年少棒成績未如以往輝煌,未嘗不是好現象。
他指出,世界少棒聯盟舉辦的世界少棒錦標賽,只是個夏令營活動,聯誼性質大過競技成分,目的是讓小球員從比賽中,瞭解國際禮誼、學過團體生活及待人處事的道理,勝利固然值得歡喜,失敗也不必過分在意。
「少棒球員都還只是孩子,以往國人投注在少棒運動上過多的狂熱與讚譽,給了孩子們過多的負荷,今後應以寬容的態度去接受勝敗,去發覺小朋友在球場上認真、可愛的一面,才能有利少棒推展。」省體專教授陳義煌也認為。

圖2:中華成棒隊球員比賽前作熱身運動。(鄭元慶)
用軟球練習
全國棒協理事長嚴孝章不止一次地呼籲:「要使少棒運動步入正軌,必得讓少棒回復成單純的學校體育活動。」
簡曜輝指出,其意義是:以學校為單位,按年級、班級組隊,普遍鼓勵小孩打球,而非召集幾名明星球員來打冠軍。如此球員不會因練球而不上課;比賽勝負對心理的衝擊也較小,球員身心得以正常發展。
去年全國棒協開始在全省各小學大力提倡用軟式棒球取代目前打的硬式棒球,以解決培養球隊的經費問題。
軟球是什麼?與硬球有什麼不同?以它取代硬球,有何利弊?
簡曜輝指出,硬球以合成塑膠為皮,內為實心的小木球包裹著約二公分厚的布線,捏起來硬梆梆地;軟球則是以橡皮或塑膠作成的空心球。
打擊器材也不同,軟球用的球棒較短、細,硬球的則較長、粗。
軟球的球軟、皮薄,價格只有硬球的十三分之一(軟球每隻廿餘元,硬球三百五十元),且軟球不易打破,耗損率低。
「打軟球的經費只有打硬球的卅分之一」,簡曜輝指出,「若打硬球,培養一個球隊,一年需三百萬元,如打軟球只要十萬,一般國小都負擔得起。」

圖3:小球員被球打到了,教練過去安慰他。
讓少棒運動「正常化」
但正式比賽都採用硬球,各校若平日均打軟球,對參加比賽有無影響?
簡曜輝說:「軟球的規則、打法,與硬球相似,很容易適應,美、日的少棒隊平日也都以軟球練習。」
其實我國的紅葉少棒隊,在打過「石頭」後,曾以軟球練習了好一陣,直到比賽前一個月才開始打硬球,結果一舉擊敗日本和歌山隊。
近兩年來,許多體專、體育系學生投入基層棒壇,以專業知識指導小孩練球,給棒壇帶來新氣象。許多人認為,這是少棒開拓新機的起點。
「少棒發展尚須更多人投入」,簡曜輝認為,「學校、工商界、社會大眾,尤其是家長,都應付出更多關懷。」
「家長可陪小孩練球,既活動筋骨,也享天倫之樂」,簡曜輝說:「即使是端端茶水、送送毛巾、劃劃白線,或充當壘邊指導員及裁判,也是參與。」
少棒發展「正常化」,球員練球不致影響上課,家長也會樂見小孩在運動場上活蹦亂跳;少棒人口增多,青少棒、青棒與成棒,也才有了活水源頭。

圖4:棒球場中,投、捕、打擊手三足鼎立。(鄭元慶)
青少棒、青棒二強對峙
民國五十八年,金龍少棒隊獲第一次世界冠軍後,全國棒協為嘉勉小將們征戰的辛勞,特地安排全體隊員就讀華興中學。此例一開,以後凡在世界球賽獲冠軍的球員,都可直昇華興。
五十九年,七虎少棒隊衛冕世界冠軍失利,熱心棒運的屏東美和中學創辦人徐傍興,遂網羅全體球員至該校就讀。後來許多因所屬球隊在全國選拔賽中失利的國手「遺珠」,也大批至美和就讀。南北兩強對峙局面於是形成。
南北兩校俱是精英薈萃,其他學校球隊很難與之抗衡。從民國六十一,年第一屆全國青少棒錦標賽開始,十三年來,僅有兩次冠軍由中部的東峰及臺北的榮工分別獲得,其餘十次,均由美和、華興包辦。
青棒也有類似情況。從民國六十三年起,一直是直昇華興、美和高中部球員對峙的局面。美和戰績尤其輝煌,十一年來,奪得八次冠軍。

圖5:勝敗乃兵家常事,輸球不必沮喪。圖為教練正在安慰球員。(鄭元慶)
「精兵主義」真能訓練出精兵嗎?
陳義煌教授指出,兩強對峙,雖可使原已在少棒具有基礎的球員,球技日進;但兩隊實力愈來愈強,也使其他實力懸殊的隊伍,因無法匹敵,而不願組隊,嚴重影響青少棒、青棒運動的普遍發展。
目前國內青少棒球隊僅有七支、青棒則只有三支球隊。
簡曜輝所長也認為,我國培養青少棒、青棒球員採「精兵」主義的作法,值得商榷。
他指出,日本的青年棒運(即青少棒與青棒)採分區制,全國分四十九區,每年都有三千多支初、高中球隊參加。各區每年舉行選拔賽,前幾名的球隊可參加全國錦標賽(即著名的「甲子園」棒球錦標賽。)
由於青年棒運的基礎穩固,提供了大專棒球、社會組業餘隊及職業隊不虞匱乏的兵源,棒運發展因此能枝繁葉茂。
簡曜輝認為,解決我國青年棒運人口過少的危機,首先應打破兩強對峙局面。
今年八月,美和已有解散球隊之議,而棒界近日也正擬議,讓少棒、青少棒國手分散到戶籍所屬學區的國、高中棒隊,促使青少棒、青棒運動普遍發展。

圖6:漂亮的滑壘動作。
成棒贏得「心驚膽跳」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成棒對外比賽屢獲佳績:洲際杯季軍、亞洲盃冠軍、奧運銅牌、世界盃亞軍(見表),但每場比賽也都贏得令國人「心驚膽跳」。
例如:在奧運中,中華隊原被看好為最具「冠軍相」的隊伍之一,且在預賽表現不差,以亞軍身份晉級;但決賽的第一戰,卻在延長加賽的第十局中,以一分輸給亞洲盃的「手下敗將」日本,冠軍王座就這樣「拱手相讓」。
今年十月的世界盃棒賽,也有類似情況。中華隊在預賽連輸荷、巴、韓三場球,瀕臨淘汰邊緣時,又連贏二場而獲晉級。決賽時,又是在連輸日、韓後,「睡獅突然醒了」(古巴報紙形容中華棒隊用語),反以七比四大勝「超級強隊」古巴,搶到了第二名。
這種暴起暴落的現象,常使隔洋觀戰的國人急得跳腳。
有人認為,中華隊所以表現不穩,教練應負督導不周、調度不當之責,「但誰來考慮,教練如何在可用之兵這麼少的情況下做好調度呢?」剛率隊歸國的成棒代表隊總教練吳祥木,道出了我國成棒運動的第一個問題——可用之兵不多。
這一方面是青少棒、青棒球隊過少的「後遺症」——原本球員就有限;另方面,也因為留不住好球員。
奧運會之後,已有郭泰源、林華韋、趙士強等主將相繼投效日本職業隊,世界杯之後又有莊勝雄、林志俊等人將赴東瀛。「老將離去、新手生分,訓練都在球員青黃不接的狀況下進行,如何能在球技的攻守、戰術的應用上下功夫?」吳祥木心急如焚。

圖1.3:六國七強中華杯棒球邀請賽十一月在台舉行。圖1.為開幕典禮。(鄭元慶)
並非「不能」,而是「不想」?
他認為,中華隊有高素質的球員,並非「不能」練出世界一流的技術,而是球員「不想」去練,原因是國內棒球環境太差,無法提供球員好的出路及待遇。
目前,國內成棒球隊有合庫、中油、臺電、賜跑力、榮工、省體、北體、陸軍、空軍等九支,除軍中及學校隊伍外,企業界支持的隊伍球員月薪在一萬至二萬元間,且在企業中,只能安插臨時雇員的位子。
吳祥木說,國內球員就算具備世界一流的球技,月薪也不過兩萬元,不像美、日的職業隊球員,以表現來調整「身價」,球員當然安於現狀,不想努力勤練,更談不上刻意學習、觀摩外人的長處了。因此就到不了深一層的火侯。
由於這兩年中華隊戰績不俗,國人的要求愈來愈高——贏了「應該」,輸了卻「不是」,對球員造成很大的壓力;加盟日本職業隊的趙士強與楊清瓏都表示係因心理壓力太大,而離開中華隊。
吳祥木認為,日本職業隊正開出高薪、積極吸收我國的好球員,這或許會使球員在「利誘」下,自動自發地勤練球技。
但為什麼我們不能留住自己的人才?
棒壇人士冀望,兄弟飯店隊成立,能為國內成棒球隊帶來些許刺激,帶動各隊注重球員待遇及環境,為國內棒壇留住一些好手。

圖2:中華成棒隊的當家投手莊勝雄(圖右),為球迷簽名。(鄭元慶)
球員、教練具備,只欠「東風」
以成績來看,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絕對有世界一流的棒球教練及球員,現在迫切需要的是社會群體力量再動員——企業多支持,改善球員生活;民眾多看球,為球員加油打氣,才能使已具「千里馬」之姿的我國成棒運動,繼續奔馳。

圖3.為比賽期間陰雨綿綿,動用直升機吹乾場地。

4:民國五十七年,紅葉少棒隊一舉擊敗日本和歌山隊,是我國棒運發展的轉捩點。(鄭元慶)

圖5:民國六十一年,王貞治到華興中學訪問,示範他最拿手的「稻草人式打擊法」。(鄭元慶)

棒運發展的歷史鏡頭。圖1:民國六十一年九月,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接見榮獲世界冠軍的美和青少棒球員。

圖2:民國六十年,巨人少棒隊獲世界冠軍後,投手許金木在美國威廉波特球場,與外國球員合影。(鄭元慶)

圖3:民國五十八年,金龍少棒隊首度獲得世界冠軍返國,歡迎的人潮幾乎把車隊淹沒。(鄭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