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人民在豐衣足食之餘,對生活的素質也日漸講求;人們在育樂上所支出的花費,佔生活費用的比重不斷提高。青年學生的課外活動,也不再以有了場地即告滿足,他們期望更周全的設備、更高雅的佈置與更清新的情趣。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多年來一直以服務青年為宗旨,他們在全台各地許多風景名勝區,興建了一系列的青年活動中心,每個所在都配合地形,加以精心設計,充分滿足青年的需要。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四合院落的傳統中式建築,質樸典雅,古意盎然。青年朋友居處其間,不僅能感覺到美與舒適,並因此產生思古幽情,得到許多啟發。
佔地廿五公頃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是救國團所屬的青年活動中心中最大的一個,它的範圍包括突出於巴士海峽的青蛙石半島,及鄰接的沙灘海濱,三面臨海,視野遼闊。
「救國團在任何地方興建活動中心,都要求能配合當地的地形與氣氛。」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總幹事黃月明說:「例如溪頭活動中心的林間木屋、澎湖活動中心的紅磚圍樓,無論是建材或區位的選擇,都把所在地的氣候、地形、人文等因素考慮在內。而民風淳樸的墾丁海邊,我們所呈現的,是一個脫胎於我國南方漁村的小型村落。」
圖2:從青蛙石上遠眺活動中心全景,左側是美麗的南灣海岸。(楊永山)
四合院式傳統建築,古樸典雅
這個朱瓦白牆的小村落,掩映在叢綠之中,襯著藍天碧海,遠觀真有小漁村的感覺。
走進這個「村落」,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右前方一個青石鋪的廣場,在以前,這種廣場或許是交易南北貨、酬神演戲、兒童嬉耍、乘涼聊天、曝曬東西的場地,如今則提供青年朋友作團體活動之用。
彎入左手邊微有坡度的長巷,在石板路上踩出好像自另一世紀傳來的足音,巷的盡頭,挺立著青蔥碧綠的「青蛙石」。首先經過一座掛著「勵志書院」匾額的四合院,在它的槅扇窗櫺間,透出遠方的藍天,和映著午後豔陽的正廳燕尾。
右邊這棟房子,白粉牆上裝飾著彩繪花籃圖案,牆腳擱著幾個石磨。再走二步,斜對面三合院的門口,停著一輛古舊的牛車。
步入自成一個小天地的三合院,穿過鋪著紅磚的空曠天井,邁過高高的門檻,厚實的木板門「呀」地一聲應手而開,除了床鋪之外,屋內還有暗褐色的古式原木桌椅。坐在那兒,可感覺到微風從掛在窗上的竹簾間飄進來。
墾丁活動中心供宿的各院,皆以台灣九大姓氏的堂號命名,圖為穎川堂堂門。(楊永山)
讓青年人體驗中國傳統建築「可以居,可以遊」的特質
「為現代的年輕人,提供一個親身體驗中國傳統建築空間及傳統生活方式的環境,是我設計這個活動中心的出發點。」負責設計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的名建築師漢寶德說:「這個構想在宋時選先生任救國團主任時便已醞釀,宋先生以為:救國團應有一個能讓青年瞭解祖先生活型態、足以緬懷先民文物之美的活動場所,有飲水思源的意義。」
因而在設計上,這座能容納四百人食宿、集會、訓練的活動中心,採用大家較熟悉的閩南 式傳統建築格局。中央合院禮堂、餐廳及活動廣場是主體,再以供住宿的三合院、三落院、四合院,及庭園、巷道、門、牆、穿廊等衍生組合而成,整個院落均為朱門白牆,古意盎然。
雖然所有的建築表現的都是傳統風貌,但內部設備及結構的設計卻是全然現代化,諸如:中央空調系統、電話、電燈、廣播,無一不具,浴室熱水更是全天供應。來到這裡的現代人,不但會興起思古之幽情,還可享受現代文明的方便。
圖2:透過菁莪堂的圓型拱門,可看到投宿青年三五成群地閒坐、聊天。(楊永山)
煞費苦心嵌入現代設施
為了不破壞這份古意,在安排這些新穎設備時,更是煞費苦心——所有冷氣管及電化設備的線路,全埋在地下;而必須露在外面的機件,都很巧妙地隱藏在各種雕花格窗裡;屋外的照明,也安置在簷下隱密的角落,外觀上絕無「穿幫」之虞。
但若完全採用傳統的建材施工,勢難滿足內部諸多現代化設備的需要,例如:傳統鋪瓦的屋頂會散熱,無法裝冷氣;為克服這個困難,全部的屋頂都使用了七種不同的材料,最底層是木製的桁架,依次鋪上:平瓦、保麗龍、夾板、鋼筋混凝土、防水水泥漆,及最外層的紅瓦。從室內可看到木雕斗拱及桁架,雖是純裝飾作用,卻給人一種整座屋頂都是木架構的錯覺。
圖3.4:遊客住在傳統建築裡,能增加對傳統文化的瞭解。(楊永山)
細部處理俱見巧思
工程中另一項挑戰,就是細部處理的問題。整個建築須要技術精巧、經驗豐富的工匠,以因應細膩的施工,如木匠、雕刻匠、石匠、畫匠……等,漢寶德說:「好在臺灣寺廟很多,為了蓋廟、修廟,各地還保留了不少手藝精湛的工匠,因此沒有造成困擾。」
倒是後來在尋求室內的小擺設上,令工作人員傷透了腦筋。太師椅、書桌、茶杯、竹簾都不成問題,只是到那兒去找有古意的煙灰缸呢?黃總幹事最後想到以前墊在碗櫥四腳,裝上水,以防止螞蟻爬上去的平底碗,他請陶匠按照那個形式,周圍加上四個凹槽,即用來權充具有古意的煙灰缸。
圖3.4:遊客住在傳統建築裡,能增加對傳統文化的瞭解。(楊永山)
耗時可觀,所費亦不貲
由於將傳統建築與現代設備結合時特殊的設計與施工,再加上內部裝修工程的精雕細琢,墾丁青年活動中心自民國七十年二月動工興建,到七十二年八月落成啟用,共耗時二年半,而總工程費亦高達新臺幣一億四千萬元。
然傳統建築設計對現代人而言,多少會造成一些不便,黃總幹事發現:「大家覺得最不方便的是門栓,若一人栓上門睡覺,除非把他叫起,其他晚歸的人就全進不去。但在古式的木門上裝個自動鎖,又很不倫不類。這說明現代生活方式不同於以往的事實——以前人晚上沒電視、電影,大家都早早上床睡覺,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圖1.3:有「龍門客棧」之稱的餐廳內部及外觀。(楊永山)
本身是個藝術品,更是一個豐富的教育環境
漢寶德認為:「這個活動中心,除了提供膳宿與活動的場所外,本身也是一項藝術品,更是一個教育環境。它經由傳統建築中一些饒富深意的設計,不著痕跡地引導年輕人印證我們傳統文化的精神。」
例如:為固定門扇,門檻在建築技術上有其必要,而它也會提醒人們在跨進門檻時放緩腳步,以免驚擾屋內人的作息;也會提醒人們在跨門檻時先行止步,以整肅儀容,表示對主人的尊敬。而古時門檻的高度,也和屋主的權勢成正比。
白粉牆上砌成「N」字型的「鳥踏線」,一來可防止雨水直接淋下,減少牆面的耗損;再者可讓路過的鳥兒,有個歇腳的地方,充份表現中國人的仁愛精神。
另外,為使年輕人知道飲水思源,本著「人有本,水有源,樹有根」的古訓,活動中心的九幢住宿院落,特別以臺灣九大姓氏的堂號命名,依序是:陳——穎川、林——西河、黃——江夏、張——清河、李——隴西、王——太原、吳——延陵、劉——彭城、蔡——濟陽。並將各姓堂號的由來及歷史,請書法家撰文書寫,掛在各堂正廳,讓大家到此可「追遠」一番。
供上課之用的「勵志書院」,係參考彰化縣和美鎮「道東書院」造型;「集賢堂」(招待所)以板橋林家花園的「弼益館」為藍本。取義於讀書聲的「菁莪堂」,是可容納四百人的集會堂,中央天花板部份,採用鹿港龍山寺有名的八卦藻井,色彩華麗,充份表現木結構之美;並在四周繪製「孔子問禮」、「關公明義」、「大禹清廉」、「勾踐知恥」的故事圖,希望青年置身其間,興起「見賢思齊焉」的感動。
圖2:集賢堂木窗上的圖案。
未來還要多發揮教育功能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不僅提供青年旅遊、膳宿、活動的所在,更希望能塑造成青年的知識樂園,及一個實施社會教育的場所。」黃月明總幹事接著談到該中心未來的計畫:「我們預備蒐集臺灣各種民俗文物,如石臼、織布機、蓑衣、牛軛…等,在書院中闢出一間展覽室陳列;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也將在此建一水族館,並有專人為遊客講解;此外,我們亦希望現代青年有機會接受傳統的『六藝』訓練,所以將規畫建設射箭場、馬場、游泳池、海釣場、露營區等不同用途的活動場地。」
因位於墾丁國家公園的範圍之內,青年活動中心遠擔負了另一項任務:宣導自然保育的觀念。每天早餐時間,擴音器便傳出懇切動聽的女聲,勸導大家以正確的態度遊覽國家公園,千萬不可圖一己一時之快,破壞大自然千百年才孕育而成的美景。
圖1.3:有「龍門客棧」之稱的餐廳內部及外觀。(楊永山)
期待得到另一種「利潤」
和救國團其他地方的活動中心相較,墾丁中心每人每日二百元的宿費,水準偏高,黃總幹事解釋:「因為這裡的設備更好,支出極大,譬如我們為供應熱水,及洗衣部、廚房消毒所使用的蒸氣,每個月要燒廿多萬元柴油;而二百噸的中央空調系統,耗電量亦高。因此二百元不過是反映成本而已。與其他設備相若的旅館來比,我們的收費絕對是偏低的」。
黃總幹事又說:「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從來沒有以營利為出發點的,都是希望提供青年朋友一個遊憩、活動與教育的好環境。青年朋友如能從我們這悝得到一點啟示:古老的東西不一定都不可取,與其一味排斥傳統而斬斷自己文化的根,不如用心將傳統精神與現代文明結合起來。那麼,這就是我們所期望的『利潤』了。」
圖1:建在海邊的觀海亭,視野極佳。(楊永山)
活動中心有四座閣樓,圖為二位少女在閣樓上談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