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如求己
王念慈接下了這個「山芋」。
她認為,國際事務不只是外交部、新聞局的工作,而是每個國民都可以參與的。因此,當新聞局打聽到她是國內最有名的創意人,而找上王家大門時,她不但一口答應幫忙,而且不拿任何酬勞。
「我太『貴』了,你們付不起的」,月入十萬元的王念慈這樣開玩笑,而真正的原因是——這樣才能「大聲說話」,充分發揮顧問的功能。
針對四大主題,顧問群開始構思六張廣告稿的創意。
新聞局外籍顧問賴大衛的想法很單純,既是要表現赴美「採購」,就畫一張支票。檸檬黃設計公司蘇宗雄看了草圖靈機一動,又把美國地圖加上去。第二張要表現貿易「平衡」,賴大衛就畫了一輛協力車,開發科技顧問公司副總經理吳葆之,又想到可用中、美二國的錢幣當輪子。
第三張要表現「台灣是優良投資環境」,賴大衛與吳葆之不約而同想到一句英諺:Money doesn't grow on trees.(錢不會長在樹上,意為要勤奮工作才會有收獲)——如果把這句話倒過來,不正說明企業在台灣技資的高投資報酬率嗎?
就這樣,這些臭皮匠的意見,竟湊成了諸葛亮的創意。
為了讓以王念慈為首的顧問群充分發揮創意,主辦的人員儘量不干預,讓他們放手去做。
擺平專家才困難
「客戶」沒問題,倒是這些顧問自己吵得兇,原因之一是——誰都認為自己最懂廣告、最懂美國。
就拿廣告文案來說,有人認為句子應遵照平常慣用的文法,有人認為要用「廣告文法」才足以強調語氣;有些地方甚至連要用句點,還是逗點,都會吵翻天。
吵歸吵,看到成果一天比一天具體,大家心裡卻是欣慰的。
顧問吵完了還不夠,他們又把六張廣告稿各影印了十餘份,分送給在台灣的外國人看,並請他們填寫問卷。大部分的人都看好赴美採購那張,認為訊息非常清楚,但對其他的卻無動於衷。
於是,這批英雄好漢又悻悻然回家去想新點子。
就這麼千錘百鍊,這套系列稿終於決定了它統一的表現形式:標題簡短有力,畫面以美國人較易接受的幽默插畫配上以實體拍攝的照片,結合抽象與寫實。
接下去是製作,這會兒輪到檸檬黃公司蘇宗雄大吐苦水。
「他們真是嚕嗦呀!我光是錢幣就拍了八次,一會兒嫌光線不對,一會兒嫌紋路不立體」,蘇宗雄抱怨了半天,最後卻蹦出一句話:「可是為了國家的形象,沒辦法啦!」
只是一個開始
就是這句「為了國家的形象」,他為了把錢幣拍得精光髮亮,跑到中央銀行換了一百個銅板,回來細細挑選。
最後漂亮的打樣出來了,轉瞬間,就公開在時代週刊上亮了相。
雖然各方好評不斷,但此次為廣告案給予許多市場方面意見的吳葆之認為:替國家打廣告很重要,但是要改變形象不那麼簡單,因為一次廣告的印象很快就會過去,一定要持續地做。
不過,顯然這是個不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