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政務次長阮大年早年在中原大學校園裡,初是親切坦率、觀念新穎的「阮教授」,不久即成為青年才俊型的「阮校長」(當時年卅六歲)。
在教會裡,大家對這位虔誠熱心、能說擅道的弟兄,多以「阮大哥」相稱。
螢光幕上,他則是幽默博學、老少皆知的「柯先生」。
今年六月,所有的頭銜在一夜之間「定於一尊」——「阮次長」。
職稱愈高,自是責任益重;在開會、批公文、講演、應酬……忙碌的次長生涯裡,他還是撥出一定的時間,分配給電視、教會和家庭。
阮大年挾著科技專才的背景,和教育行政的經歷,出任教育部次長,也把他幽默坦率、親切熱誠的本色,一併帶到新崗位上。

阮次長是虔誠的基督徒,禮拜天常應邀到教堂證道。(鄭元慶/楊永山)
知無不言,惹來風波
身為教育部「發言人」,阮次長全無官架。他仍是一本赤子之心,把記者當成朋友般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不料,次長與記者的「蜜月期」還未過完,就發生了「小學英語課程事件」——阮次長在一次閒談中,提及自己當年在上海小學念英文的經驗,覺得孩子自小學習第二種語文收效頗大。不料,此事被記者發佈為,教育部決定在小學增設英語課程。消息見報,免不了引起一陣爭議,直到李煥部長出面澄清,風波才告平息。

應邀到政大公企中心,為公務人員進修班演講。(鄭元慶/楊永山)
仍欲堅持率真原則
阮次長在這個事件中雖然學到不少「功課」,此後與記者談天,也會在新啟話題時,先說明是「政府政策」或「個人感想」。但他私下表示,他還是願以坦誠率真的態度與記者相處,而不以為需要對記者「設防」。
「我這性情,剛開始時總會吃點虧,自己心裡也有數。慢慢別人瞭解了,應該就不會再誤會。」阮次長說:「大家都得識大體,多為國家著想,是不?記者也該懂得鑑別什麼話是私下談的感想,什麼是正在醞釀的政策,什麼又是成熟到可以見報的措施。這其中的差別,他們應該會判斷才是。」
儘管如此,輿論仍然看好阮次長入閣所能發揮的功能。
我們的訪談,也由此開始:
問:請問次長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下,接受徵召到教育部?當時心態如何?
答:我與李部長並無淵源。當他透過中山大學教務長探詢我的意願時,我相信他是有心找一個願意有所做為的人。
而我曾任大學校長,後來又在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推動國家科技發展,這些背景使我有興趣、有信心承擔這個責任。

阮次長全家福。(鄭元慶/楊永山)
學者從政,自是有得有失
問:對於「學者從政」所可能有的得失,您是否有心理準備?
答:這可分二方面來談。
其一,過去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時,難免比較「理想主義」,對許多政策也有意見,總覺得這堣ㄨ鵅B那堣ㄕn的,理想的做法應該如何如何……。
如今自己有機會參與決策了,幾乎自一開始我就明白,當年的許多「高見」,不見得能付諸實行;觀照層面廣了,自然會感受到現實上的種種問題,要改革也得循序漸進、謹慎從事。
簡單地說,我心裡已有所準備,從政後就不能再那麼理想化了,得使自己實際一點、周到一點。
其二,擔任次長所需面對的行政工作,諸如:開會、批公文、見客、應酬……,都會比從前多得多;相對的,給家庭和學術研究的時間,就勢必減少。
但我相信,人生總是有得有失,無論從事行政或繼續研究,都是極有意義的課題,值得去用心學習;也是一種貢獻的機會,值得好好把握。
問:在您實際展開各項工作之後,請問您認為自己能發揮多少力量,來改善當前的教育問題?
答:既然接下這個職務,我當然會全力以赴。至於能做到多少,是否真能發揮改革的力量,目前實在還不敢說。好在我不會過分戀棧職位,也不期望在「仕途」上有什麼「發展」,這樣應該比較能放手做事。
我們說教育是百年大計,一方面是說它的重要,一方面則是說它的影響和效果是緩慢、漸進的。因此要談改革,不是一朝一夕或一個人的力量所能達成。但我會盡己之力與部長配合,並以我對學術、教育的瞭解,以漸進方式,努力協助解決問題並改善現況。
教育好比國家的「軟體」建設
問:李部長最近曾在訓導會議上坦率指出,社會風氣的敗壞,應歸咎於教育,並期勉教育工作者要負起責任來……。這個看法,您以為如何?
答: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社會風氣的良窳,教育的確責無旁貸。但我以為,李部長這番話,主要是表達出政府重視與改革教育的誠意,教育部也願意負起責任來。
教育可說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軟體」建設。任何一個進步的國家,都會將發展重心,由硬體建設轉向軟體。因此,正視教育問題,乃國家進步的表徵。
這個觀念也可引用在社會風氣上。很多人都發現,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造成「富」而未必好「禮」的社會。可見一般人在生活認知上,猶處於重視「硬體」(物質層面)的階段。
往往約會遲到、最沒有時間觀念的人,卻是名錶的主人;也有人耗資數十萬購置音響設備,卻把它當成裝潢的一部分,根本不懂得欣賞音樂;……這些現象,的確有待教育來改善。
學校裏也可能發生這樣的狀況:大力籌建硬體建設,要建最大的校舍、買最新的器材,卻並不懂得善加利用。
坦白說,官員審核經費,有時也不自覺地犯了這個誤謬:對於上億經費的宿舍、游泳池、運動場……的預算,似乎較能接受,刷掉一點零頭也就通過了;反而對於一些只要幾十萬元就能辦的研討會或器材維護費……,卻未能體認其重要性。
軟、硬體得齊頭並進
問:請問次長,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到軟體重要性的學校,又該如何據理力爭?
答:如果學校自覺理由充足,最好能在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詳盡的資料、圖表,言簡意賅的說明、分析,然後積極主動地找承辦人員溝通,理直氣「和」地爭取,待初步有了諒解和協議後,再正式行文。這樣,成功的可能性必會大增。
問:您是否認為目前一般學校的硬體建設大致已夠用,因此開始呼籲重視軟體發展?
答:對學校而言,硬體(工程、設備)自然是該精益求精、與時俱進;但平心而論,我以為目前一般大學的硬體設備已相當完備,但中、小學則確實還有待加強。
有一個現象可以提出討論:曾有人提議為中小學教室改善照明設備、裝電扇,但有不少人,尤其是老一輩,以為裝電扇太過「奢侈」,會使孩子在舒適的環境中怠惰。
我個人覺得不解:如今餐廳、戲院、家庭……,都普遍有冷氣設備,從沒有人嫌奢侈,為什麼教室裝電扇就奢侈了呢?或許上一代由苦難中過來,特別崇尚勤儉,但時代、環境畢竟已經不一樣了。
中國人過去一直以為讀書要「苦讀」,所以把「苦」亦視作讀書的要件;但現代人物資充裕,「鑿壁引光」、「囊螢映雪」、「懸髮刺股」……,根本都用不上了嘛!我們應該強調的是精神上的勵志,並以現代精神、科學方法,在舒適良好的環境中,提高讀書的「效率」。
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最現代化的硬體,加上最妥善的軟體,這二者都需要大力投資——無論金錢或心力。
教育的事恐怕是急不得的,但我們總會朝著理想去走,至少大家都有個共識——教育投資雖大,卻是「附加價值」最高的投資。
已充分做到「有教無類」
問:請問次長,我們目前的教育,首當大力投資、經營的是那些方面?
答:我覺得目前臺灣的教育,在「有教無類」的層面上,已經沒有問題,九年義務教育的入學率達99.8%,大家都普遍有受教育的機會;另外,在制度上也十分公平……。
問:對不起,打個岔。請問「有教無類」做到了量的激增,會不會因此造成質的低落?而所謂「公平」,其績效又如何?比如國中教學,在全無篩選的情況下,學生不論資質都進入同一所學校,如果不作能力分班,教學和管理上勢必吃力而乏效果;如果實行能力分班,在一所學校中分出學生的等級,難免影響孩子的心理。這些問題,不知次長看法如何?
答:從某個角度來看,當年大家視作前一、二志願的學校,其素質可能略有降低;但就整個國中教育而言,其平均素質絕對是提高了。
我想這是民主的代價,也是成長的痛苦。為了做到公平,必須先求「量」的增加,使大家受教育的機會均等;至於「質」,難免在「量」的激增下有些損失。但這實在是必然的現象,即使是先進國家,也都避免不了這種情形。
至於學生能力分班的問題,我們也改過多次做法了。許多學者專家一直在觀察、研究,先是唯恐學生心理不平衡,主張不分;後來盱衡實際教學困難,又不得不讓各校行分班之實;如今又說初一時暫時不分,初二以後再分,且並非「一役定江山」——分過以後還可再調整;……如此改過好幾回了。
這是行民主必須付的代價。任何一種政策,都不可能做到令所有人滿意;但我們總是不斷在研究、在試,並非裹足不前、故步自封;並且願意說明原委、苦衷,期能令多數人瞭解、滿意。
「因才施教」猶待加強
問:我們特殊教育的步伐似乎也太緩慢了,以資優教育而言,報上說天才兒童王乃慶的父親還是決定送他出國了?
答:是啊,在力求公平的過程中,往往會失之於彈性不夠。我也以為,目前我國的教育,在「因才施教」方面仍待加強。
這也不只是特殊教育(包括資優教育、益智教育)的問題,其他各級教育的內容,都在不知不覺中走上了「標準化」,學生對任何問題都期望標準答案,久而久之,就變得缺乏想像力、創造力。
就以我們常喜歡講給小朋友聽的龜兔賽跑的故事來說吧,孩子們從小就被灌輸了「勤能補拙」的觀念,但其實兔子打瞌睡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烏龜幹嘛要答應賽跑呢?!不知有沒有小朋友會想到,烏龜何不建議比游泳?……假如沒有小朋友會想到這一層,就足見我們的教育方式實在需要檢討了。
很實際來看,我們實在不必鼓勵學生都做行動笨重遲緩的烏龜,更不該把大家都設定成烏龜來教。「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時代其實已經過去了——我們耕耘的目的就是要求收穫,而既然要求收穫,就得講求耕耘的方法。
教育也是一樣,目的在為國家育才,所以無論老師教書、學生讀書,都得計較效果,希望大家都能因方法正確而事半功倍。
也因此,假如學生中間有「兔子」,就不可壓抑成「烏龜」,以免扼殺了人才。
好在這些問題已愈來愈被重視,近年來也訂出一些改進的彈性措施,並陸續在實行中。當然做得還不夠,仍有待致力。
問:誠如次長所說,我們的教育不是不求改進,但是改進的幅度與效率實在不如理想。因此有些家長等不及了,就千方百計將孩子送出國去讀書,或為了孩子而尋求全家移民之途。這種現象,對主持教育大政者而言,恐係不得不正視的事實吧?
何需讓孩子成為「小小留學生」
答:其實我們的教育並沒有這些人想像的那麼糟。最近國外還有一份報告指出,日本、臺灣、香港、新加坡的學生素質,普遍較其他地區高,其中尤以我們最好。還有人想來臺灣考察、觀摩呢!
平心而論,對資賦優異的學生來說,我們的教育或許不能滿足他們;但對其他大多數資質中等的孩子而言,我們的教育並不曾壓抑到他們。
以美國來說,一般公立學校的程度並不好,甚至有些學區還很差,許多孩子念到中學,連字母都搞不清。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孩子進入美國學校就讀,常能名列前茅的原因。
至於國內家長趨之若鶩地要把子弟送往美國讀書,恐怕是因近年來華裔天才的表現所致。其實國內家長必須明白,在美求學的華裔極多,那些出類拔萃的僅佔極少數;他們多半出身極好的家庭,住在高尚住宅區,念一流的學校,再經過個人的努力,才嶄露了頭角。
並非每個中國孩子,只要到美國受教育,就能輕鬆愉快、毫無壓力地「變成」天才。
問:您說得不錯,一般孩子的確不必小小年紀,就「留學」異鄉,即使得了良好的學校教育,卻失了溫馨的家庭教育,怎能形成完整和樂的人格?!問題是,家長多半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是千里馬啊!
家長也要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
答:這話說得對極了,某些家長的心態實在值得檢討。今天教育上的問題如:文憑主義、惡補、近視、升學壓力……,不全是教育制度的問題,甚至不是制度所能改善的。
這是一個「心態」的問題。緊張過度的家長,也要負一部分責任。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惡性循環:家長給老師壓力,老師給學生壓力,社會又給家長壓力,……癥結究竟在那裏呢?
有沒有家長肯平心靜氣地想想,寧可孩子健康、快樂、豐富,即使考不上好學校,也不支持惡補?!相反的,我們看見多數家長殷切叮嚀孩子不可貪玩、不要看課外書、少參加課外活動、不必自己處理生活瑣事……,只要能考上第一志願,其他方面都無能也無所謂!
每個人不擇手段地要考試成績好,一窩蜂地搶第一志願,其結果就是:社會得到一批競爭後得勝的強者,卻個個自私、功利、心胸狹窄,甚至以其聰明才智為害社會。
倡導「終身教育」的觀念
問:您認為家長態度究竟該怎麼調整?
答:輕鬆一點,別那麼緊張。
臺灣有99.8%的及齡就學率,其中70%進入高中,高中生又有80%有機會進入大專。機率其實很大。問題是,如果非要擠第一志願才滿意,那就很累了。
平心想想,一個平衡、完整的人要怎樣塑成?是不是得有一個愉快、開朗、豐富的成長期?如果我們的國民都健康、和樂、心胸開闊、負責任、守法紀……,即使書讀得不是那麼好,將來一樣會在崗位上盡心獻力、不斷求進步,這樣我們國家社會的發展才會均衡又有活力!
再說就業壓力、文憑主義,我記得你們雜誌辦過一次「落榜生座談會」,我看到許多當年落過榜的人,如今都在各行各業發揮所長、有所成就。社會發展必然益趨多元,文憑主義應會逐漸式微。
在國外,有些年輕人高中畢業後先做事,待自覺有必要深造時,再進大學;也有人念大學後中途離校,到社會一試能力,再回校修完學分。經過社會與工作的磨練,他們會更瞭解自己的興趣和需要。
我以為現代社會應建立「終身教育」的觀念:受教育不只是人生中某一階段的事,而是一輩子的目標。人生在每個階段都需要學習不同的課題,同時這種學習應該是無止境的。中國那句老話「活到老、學到老」,今天仍然適用。
德育不彰,智育何用?!
問:在終身教育的理想尚未實現之前,當前的種種教育問題我們也不能忽視。比如您剛才提到,在激烈的升學競爭下脫穎而出的,很可能是一批自私功利的年輕人;而其他的人又難免灰心喪志,或得不到施展的機會。我們如何加強生活教育,使會讀書的孩子,也擁有開朗、樂觀、合群的性情;使不愛讀書的孩子,也能另外發展所長,活得積極、有意義?這是否為教育當局所需重視與大力推動的?
答:德育在現行教育中較為人忽略,確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德育的薰陶不比智育的傳授,實是說來容易做來難。是以自古即有「經師」易求、「人師」難求之說。
由於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相反,是知易行難的,所以老師除了要能深入淺出地講授做人處事的道理外,還得有愛心、耐心去輔導學生的生活,並且身體力行、以身作則。除此而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老師本身的思想、觀念、見解,亦得正確、高潔,並善於分析、歸納,常利用生活周遭的種種事物,為學生譬喻、闡釋,方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力與判斷力,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問:要培養這樣的師資的確不是易事,尤其目前許多師範生根本無意從事教育工作,只是聯考正好把他分發去的。因此許多人主張師範學校單獨招生,讓真正有志於此的人去念;但學校當局又強烈反對,深怕就此降低了素質。次長對此事看法如何?
讓真正有志教育的人去念師範
答:我個人也認為,一個老師,尤其是中小學為孩子思想觀念奠基的老師,學術能力並不那麼重要,熱忱、愛心、意願才重要!
但是,在民主時代,必須尊重大家的意見,不能以決策者的意願為政策。
我們所能做的,是再三呼籲、溝通,看看能不能找出一個均衡點,譬如號召有志教育的優秀青年多多報考師範,並說服師範學校在師資的培養上,不如更看重德育。像這些觀念的倡導與溝通,很需要傳播界的配合。
訪談至此,已超過預定時間,我們的訪問於是暫時告一段落,並且約定再敘。
「柯先生」傳播科技觀念
光啟社C棚「科學尋根」節目現場,萬事俱備。
副導開始倒數計秒「……五、四、三、二——」主持臺前的阮次長當下眼神一亮,熟練地露出「柯先生」式的招牌微笑,娓娓談及今天的主題——水泥。
開始未久,主控室傳來機器故障的消息,次長忙向我們聲明:「可不是我吃NG,是機器!」
以「柯先生」受歡迎的程度,及他主持節目的豐富經驗,我們自然相信次長在螢光幕上的「功力」,也因此十分好奇他初出道時的機緣。
問:請問次長當年是怎麼躍上螢光幕當節目主持人的?
答:當年我在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擔任執行秘書,中視「新聞眼」的製作群常來訪問我,談些科技方面的問題。後來又邀我參加一個座談會,大概講得還不壞,就被找來主持「柯先生與紀小姐」了。
問:在這份工作中,您得到什麼樣的樂趣和回饋?
答:我一直很喜歡這份工作。藉著聲、光、畫面,和淺顯易懂的旁白,可以把科技知識很生活化地送入每個家庭。連我三歲的兒子都看得津津有味,這使我很有信心。
我也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他們的興趣和關心,使我覺得花下的時間、精神,十分值得。
加強科技教育,並設法使之與政府、業界形成鐵三角
問:許多人認為您出任次長,意味著政府將大力推動科技教育?
答:科技教育在現代社會的確很重要,我是搞科技的,自然會注意這方面的發展。但我也當過大學校長,對教育上的各種問題都很關心。
問:次長能不能談談進一步推動科技教育的構想?
答:很多人把科技教育看成一種特別領域中的專業知識,事實上,生活在現代社會的現代人,都需要有科學精神、懂科學方法,並能接納、使用科技發展的成果。
簡單來說,科技可分為幾個層次,先是R &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也就是實驗室中的研究與發展;然後是工業層次的E&P(Engineering and Prodution),也就是工程與生產;接著可延伸到商業層次的市場、行銷、管理……。我們希望加強學校的R&D,並使之與政府、工商業界配合發展,來完成實用的科技網。
重視科技,但不偏廢人文
問:政府推展科技教育自是勢之所趨,但也有人擔心,人文教育在工商社會、科技時代中會被忽視?
答:教育的政策與內容,必需隨著社會變遷、時代進展,而不斷作彈性的調整。
由於現在是科技時代,所以在這方面投資的比重比較大,以培養所需人才。
但儲備人才也得有前瞻性,一個國家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絕不可偏於一隅,因此也不能光重視科技人才。
再從另一方面來看,科技發展到某一程度,會給國家社會帶來一些衝擊和調適不良等問題,很需要大量的人文科學人才,使整體發展均衡、和諧。
曾遭新聞局「警告」?
「柯先生」在螢光幕上形象頗佳,面對攝影機更是笑談自若,但恐怕很少人知道,他曾不止一次遭到新聞局的「警告」。
原來「柯先生」在推廣科技觀念與知識之餘,除了會即興來上一段:「機器愈來愈像人,人卻愈來愈像機器」的感慨外,還經常不自覺地「傳起教來」。
比方他在講飛航科技時,曾脫口說道:「現代的高空飛行是很安全的,地上有雷達觀測,天上有上帝看顧,有什麼好怕的?!」談及植物,又不由自主地嘆道:「上帝所造之物,其構造之精妙,真是無懈可擊!」……
自小接受基督信仰,使他的生命充滿了對靈的追求。在他看來,信仰與科技並不衝突。他相信,人類智慧的盡頭,乃是上帝智慧的開端;而上帝賜下智慧給人,才讓人有能力去研究與發展科學。
「有人以為,有信仰是一種迷信或退縮的行為,其實是誤解。以我個人而言,基督的信仰乃是我前進的力量,我從中得到許多智慧與勇氣,而並非逃離現實的避難所。」阮次長說。
也因為如此,他無論公務有多忙,仍願抽空參加基督團契的活動,或四處講道、作見證。
「基督徒所謂『福音』,就是好消息。我們信基督的人,在信仰中得到平安、喜樂和力量,覺得是莫大的福氣,因此甚願與人分享。我參加宗教活動,為上帝作見證、傳福音,目的就在傳播『好消息』。在我心目中,傳福音與傳播科技新知同樣重要!」阮次長強調。
也是一位熱心的傳道人
十月中旬的一個星期天,他應邀到敦化南路的一所禮拜堂講道。
他說的極其淺顯,不賣弄宗教術語,思想觀念很入世,而用詞遣字則輕鬆、幽默。
他說道,人其實是種軟弱的動物,無論體力或智力,一生的發展都逃不過一個向下的拋物線——先是微弱,然後漸強,至卅歲左右達到高峰,然後就一路走下坡。
他又說,由於人性的軟弱,因此在一生中不同階段承受不同的負擔與苦難時,人們多會覺得力不能勝,而不免要訴苦、發怨言。既然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們也不必太過自責;但如果我們不想一路軟弱下去,就應信仰基督,追求屬靈的智慧與力量,愈追求便愈堅強,就可脫出那個向下拋物線的走向。
他又指出,整個舊約聖經就好比一本向上帝訴苦的記錄,重要的是,其中透露出一個訊息,那就是當人們抱怨訴苦時,上帝總是垂聽,並利用祂所揀選的人,以各種方法為人們解決問題。這其中的大愛與大能,就是基督徒的仰望與倚靠。
最後,他低頭帶領大家禱告:讓我們承認自己的軟弱,讓我們都有心向上求取力量;但求主改掉我們的壞習慣,使我們樂觀地生活,多說智慧的言語,為身邊生活枯燥的人帶來滋潤……。
最愛回家當「爸爸」
由於一直有心多做榮神益人的事,阮次長因而在每個崗位上都幹勁十足、精神奕奕。
比較起「阮博士」、「柯先生」、「傳道人」、「阮次長」……等不同的角色,他說最歡喜的是回家時孩子叫「爸爸」。
阮次長有三女一子,個個都是寶貝。下班回家一進門,幾個孩子就一起「撲」上前來,這個拐著爸爸的膀子,那個要抱抱,一面還得分神跟大的講話……,孩子們一個個黏著老爸,次長稱之為「掛猴兒」。
阮夫人美麗柔慧,在美國學的是室內設計,家中果然佈置得精緻典雅。阮次長「戀家」是出了名的。
我們和他談起家居生活的種種:
問:聽說您很「戀家」?
答:哈哈,是啊,我從小戀家,還常賴著不肯上學呢!
問:如今這個家這樣溫馨與羅曼蒂克,就讓您戀得更兇了?
答:你們看見雜誌上報導我和我太太的戀愛史啦?其實沒那麼羅曼蒂克,她學的是商,實際得很!
我們剛回臺灣時,她要我去買傢具,我就去買了個音響,心想家中如果經常有美妙的樂聲,該是多麼美好的事!但結果被太太指責為「太不實際」!
話說回來,我還是很戀家的,尤其有了孩子之後,總要回到家來,看到他們一個個都好才會安心。有時出國開會、考察,更是想家。恐怕是改不了嘍!
問:您平日在家作些什麼消遣?
答:我喜歡聽古典音樂,可惜現在實在太忙,往往回到家裡,打開音響,聽完第一樂章,一進入慢板,就睡著了!
在家施行正確、開明的教育方法
問:大家一定好奇,次長是怎樣教育孩子的?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科學方法」?
答:啊,我是自由派,盡可能讓他們自由發展。我總覺得,每個人資賦、性向不同,最好順其自然,不要太強求;能讓孩子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想父母所必須做的,是教給孩子正確的觀念,培養他們良好的判斷力,並能對生活有較高的品味……,能幫他們確立一些大原則,領他們到正途上,其他也就不必太苛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