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信產業是全球業界覬覦的明日之星,台灣電信自由化後,可以帶動每年數千億營業額的相關市場。圖為前年一場大型通訊電信展一景。(邱瑞金)
「3C」──電腦、消費性電子和通信產品,是全球產業的明日之星,尤其通信網路將結合資訊與視聽娛樂,成為通往未來世界的便捷大道。獨霸台灣電信業五十年的中華電信,最近剛渡過它改制後的第一個生日;它能及時脫胎換骨,迎向這一波產業榮景嗎?
午休時分,主管無線電話業務的杭州南路中華電信分行前的階梯上,五、六名打著領帶的業務人員一字排開,嚴陣守候著上門的客戶。「小姐,您來這裡想辦什麼業務?」「先生,您急需大哥大嗎?」
可別以為剛改制的中華電信真那麼「以客為尊」,迎賓迎到了門口。原來這些業務員是賣大哥大門號的,「有客戶申請到門號又不用了,一支二萬多轉讓,可以立即享用哦!」鈺瑩通訊公司的張姓業者表示。
掛號排隊七十萬!
一支門號二萬多?比起中華電信一支一千二的正牌門號豈不是獅子大開口?然而,進了中華電信營業大廳,聽櫃台小姐淡淡一句話「現在沒門號,前面還有七十多萬人在排隊,你要申請要等一年喔!」才知道業者的商機何在。
大哥大缺門號,對力圖塑造新形象的中華電信來說,的確是個致命傷,除了黃牛機、盜拷機滿天飛外,最近連新加坡、香港等地的電信公司都跨海來台兜攬生意。不過令中華電信倍感壓力的,還是今年底就要加入無線通信市場競爭的民營電信公司。
「民間公司不必受限於預算法、審計法,不必公開招標,也不會被立法、監察機關臨陣干擾。他們在業務開展上,當然方便很多,」身兼中華電信董事的中國生產力中心高級顧問石滋宜點出癥結所在。
好在,這樣的束縛已然解套。去年初,在漫長的勞資抗爭與政黨協商後,立法院終於趕在最後一天院會中通過了「電信三法」,將交通部「電信總局」一分為二:原有的電信總局招牌不變,但不再介入生產和經營,只負擔類似「民航局」般的市場監管責任。至於生產和業務營運,則由電信總局內的原班人馬另立門戶,成立「中華電信公司」,在去年七月一日正式開張掛牌。

面對外在的自由化競爭與內在的民營化壓力,一手擘畫電信總局「分家」與「改制」的中華電信董事長陳堯,已經搶得先機,從容應對。(邱瑞金)
「電信三法」中,除了攸關整體電信產業發展的「電信法」,和分家後的「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外,最受矚目的,還是特別為中華電信量身製作的「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中華電信成為國營事業中第一個有自己特別法的公司,羨煞了油、電、糖、郵等等迄今仍然妾身不明、行事尷尬的國營事業單位。未雨綢繆定勝基
「電信市場即將開放,國內最有辦法的財團都不會放棄。這在種情況下,我們希望爭取比較大的經營自主權,否則拿什麼去競爭?」前電信總局局長、也是首任的中華電信公司董事長陳堯指出,五、六年前著手研擬這個條例時,他掛心的是企業化、是市場競爭,至於國營民營倒不重要。「作好企業化,什麼時候民營都不怕了,」陳堯表示。
陳堯的「未雨綢繆」,在民營化時程突然加緊的今天看來,確實是搶了一大先機。有了這個條例做護身符,中華電信成為第一個立法規定其營繕採購可以採取「事後審計」的國營事業,類似大哥大交換機採購被「卡」住的情況應該不會重演。條例中還賦予中華電信許多「特權」,像是可以按照商業慣例,支付佣金給代理商和經銷商,不必再一案一案地報請交通部核准;可以在國內外開設分支機構;並且明定董事會中要有五分之一的「專家代表」,以免外行官員太多,影響決策績效。
「人事制度」解禁,也是中華電信的一大戰果,目前招考的新進人員一律採用聘雇制度,不必再等交通部舉辦大規模的特考才能進用。「國營事業凍結人事,特考停了二年,可是我們中華電信員工的平均年齡已經四十三歲,再不進新人,一年老過一歲,馬上就要破五十大關了,」陳堯語氣急切地表示。
不過,百年老店的人事包袱,卻不是光靠法條就可以甩棄的。
舉例來說,中華電信的規模目前高居國營事業榜首,有三萬四千多名員工,而其中頂著主管職銜的將近一萬一千人,職務加給從最基層的七千多元到四萬四千多元,將中華電信的平均薪資拉高為六萬元以上。
對此,陳堯解釋,早年電信總局時代,是以「行政官署」的組織形態來經營業務。既是官署,分官設職,結果從副總經理往下算,竟分了十九個層級。
「官多兵少,一個管一個,一份公文密密麻麻地簽了一大堆主管意見,真是開玩笑!」陳堯也知道不改不行:「未來總公司的主管只到科長,下面的股長等就不再算主管;營業部門也是一樣,領班以下的通通歸領班管,不要再分了。」

大幅垂掛的降價促銷廣告,是中華電信強力出擊的第一波,也讓民間業者為之心驚。(邱瑞金)
然而陳堯坦承,辦法是訂下來了,但阻力很大,推動不易。站在基層主管立場,儘管職銜不變、加給不減,但剝奪了他們「管人」的權力,心裡總是不爽。站在中級主管立場,以往有屬下可以分擔的責任,現在都加在自己身上,同樣抱怨連連。而公司不願嚴厲行事,卻又被工會批評為袒護主管、改革無力。公務員「變臉」展商才
內部共識尚待凝聚,外面卻已硝煙四起,一場牽動千億利潤的市場爭奪戰已然展開。
去年開始,交通部已陸續開放數項無線電通信業務,包括大哥大、二哥大(CT-2)、特哥大、呼叫器等等,為了取得有限的幾張執照,民間大財團莫不結合跨國電信集團,卯力爭取。
新興業者來勢洶洶,而中華電信則在此時提出連串的降價行動。例如全區大哥大的月租費從開放前的一千八百元,一路降到六百元;通話費也從一分鐘十二元大幅降到一半以下。費率降低後,預計今年底才能開始營運的民間大哥大業者,將會一出道就遭逢苦戰。
「大欺小、老吃少,」一位不願具名的民間電信業者大嘆不服,當初因為電信總局的行動電話費率高、賺得離譜,民間才覺得這塊肥肉不搶太可惜。沒想到標準公務員作風的電信總局搖身變成中華電信公司後,竟然換上精明的商人嘴臉,而且行動又快又狠,讓民間業者頗感驚心。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經理江天賜則指出,鑑於電信事業的公用建設性質,一開始投資較大、回收穩定但速度不快,因此先進國家在開放市場初期,通常會規定原本獨佔的公司在兩年內不得殺價促銷,讓新加入的業者可以利用這段調適期站穩腳步,之後再展開公平決戰,但我國當初的「電信法」卻沒有這項規定。
「學步的孩童還邁不出步伐,就被大巨人痛擊三拳,你說這個孩子還走得出去嗎?」那位電信公司經理不滿地指責政府「官官相護」。誰照顧市場弱勢者?
然而,對中華電信來說,這是無妄之災:「我們本來就預備改制成公司後要進行一次費率檢討,把以往『交叉補貼』的政策逐步取消,讓各項費率合理化,」中華電信營運處一位科長指出,沒想到「電信三法」在立法院吵了四年才通過,這一耽擱,演變成公司改制和自由化擠在一起。「這完全是湊巧,我們只是照預定計劃進行,哪裡是打價格戰、故意打壓新興業者?!」
「民間財團只挑有利的來做,不賺錢的市內電話他們會搶著做嗎?」陳堯也表示,網路密佈、必須牽線到每家每戶的市內電話,佔了中華電信總投資額比例的百分之八十,佔營收的比例卻不到百分之二十。
在以往「普及電話」的政策指示下,消費者使用最頻繁的市內電話費率壓得極低,一元講五分鐘的費率完全是倒貼,靠的就是拉高長途、國際及行動電話的費率來進行「交叉補貼」。未來「在商言商」,台北街頭的公用電話比照國外,一投幣就是五元,或是偏遠地區按距離加成收費,都是有可能的。
對於這點,消基會公共政策組召集人、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正倉難掩憂心:電信市場自由化、國營的中華電信也擺脫政策包袱後,消費者雖然有更多的選擇,但卻不一定有更好、更公平的照顧。都會地區人口密集、市場價值高,多家競爭下,可以享受便捷而價格合理的服務,但偏遠地區則容易淪為被市場機能棄絕的弱勢者。
「講競爭不能光談利益,還要顧及社會正義,」陳正倉指出,目前「電信法」中雖然有要求業者提撥「電信普及服務基金」來補助偏遠地區,但要提撥多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申請動用?以他參加電信總局召集業者的溝通會中,大家各執一詞、吵鬧不休的情況看來,並不樂觀。展望迢迢電信路
市內電話尚未開放民間加入,目前仍是中華電信一肩承擔。然而,不管是哪一種無線電話,接撥後還是要經過市內電話網路來傳遞,而「電信法」中又明訂任何業者都不能拒絕別家業者的網路銜接要求。因此「接續費」如何訂定,是眼前中華電信與民間業者最尖銳的衝突點。民間業者受制於「電信法」中「取得執照六個月內開始營業,逾期撤銷」的規定,更是心急如焚。
「中華電信五十多年來,一寸一尺,投資上千億的全省網路,應該有一個合理的代價。」目前中華電信正和業者展開馬拉松式的談判,而競爭的壓力、三萬四千名員工的生計、未來五年內要籌措的鉅額「年資結算金」,一年四百多億的預算盈餘目標……,樣樣都沈沈壓在陳堯心頭。
「要不就降低繳交國庫的盈餘,要不就『接續費』提高,如果政府兩樣都不准,那不是逼著中華電信走死路嗎?!」相較於陳堯的振振有辭,民間業者則處處低調,不願意談任何有關業務競爭的話題。
不過,陳堯的重話說出後不久,情況迅速出現轉機。民間業者為了早點開門做生意,只有接受中華電信開出的接續費條件──累計每六十秒通話中(通話費以分鐘計,一分鐘約是五元),要付給中華電信一.六元。目前已有半數左右的業者和中華電信簽約;還在叫苦觀望的業者,也終將別無選擇地加入。
和民間初次接觸,中華電信贏了第一仗,然而展望未來的企業化、民營化,中華電信仍有許多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