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這一語言遊戲,可以形成和解釋所有其他語言遊戲。」西方哲學家維根斯坦認為,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其實是一個個「語言遊戲」。語言規則是固定的,然而對規則的應用卻是豐富的,具備多種功能與社會脈絡意義。
從國中開始寫詩的中生代導演鴻鴻,深得真傳,穿梭在詩、小說、劇場和電影的語言中,開展他的跨界「遊戲」旅程。
雨就是雨就是雨就是雨
就是雨把牆浸濕慢慢
洗掉我們童年的塗鴉青春的騷亂
浸黑浸透讓人伸手就穿進另一個宇宙
穿牆不會比穿鞋穿襪穿針眼更難
把船鑿穿把夜晚鑿穿把夢一腳踢翻
穿牆人不需要有夢
只要有牆可穿
穿到過去穿到未來穿到你家後院
再見卡珊德拉再見卡門卡在牆裡的卡夫卡再見
不管灰頭土臉不顧踏出去是不是水火深淵
我穿
這是一向擅長跨界融合的詩人導演鴻鴻(本名閻鴻亞),繼1998年執導短片《3橘之戀》獲得法國南特影展最佳導演獎後,將於今年底上映的劇情長片《穿牆人》歌詞。
對於創作總是抱持「遊戲」心態的鴻鴻來說,《穿牆人》說的是一段「少年小鐵找尋自我能力的奇幻之旅」故事。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曾經擁有魔法,可以在現實與想像的世界間自由來去。隨著長大,我們喪失了那種能力。既然能力失去了,就要奮力穿牆,回返不存在的空間找尋。

詩、小說、劇場和電影的語言,對鴻鴻來說,都是讓他不斷切換角度來判斷事物的「載具」,從中可以擁有不同的視野,因而得以「遊戲」於不同藝術領域中一再創作。
嬉遊
顯然,年過40的鴻鴻並沒有喪失「遊戲」本能,還傾注於豐沛的跨界創作裡。
「我從來不把創作當成工作,它是一種樂趣。我也不覺得文學是一種志業,或者很了不起的東西,因為寫作、劇場、電影對我而言,就是『好玩』二字,」宛如中年頑童的鴻鴻,訴說自己的創作態度。
「所謂『遊戲』,指的不是溜滑梯或者跳房子般的遊戲,而是好比建築師在建造房子時,如果能夠完整地呈現理念,而且做到所有功能都一應俱全,這樣的過程就是在創造一種遊戲。」他認為,好玩的遊戲都有一種特殊的結構。就好像寫詩,自訂規則──是要四行一段?還是中間破開一行?創作者此時變身遊戲的制訂者,在遊戲中不斷調整邏輯結構,並且把要傳達的意念和這個結構完美鑲嵌在一起。
「遊戲性」本來就是這些文學藝術的重要部分。鴻鴻認為,再沈重的想法或者悲痛的祭祀場面,都要通過一個大家能接受且很新奇有趣、很有意思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就是遊戲性。就像德國文學大師歌德,即以詩劇的「遊戲」方式,才能將一生的智慧結晶──《浮士德》──表達得既深刻又動人。
「文字所帶出來的世界,遠比真正的遊戲更好玩,因為想像空間更大,」這也是儘管各種文學名著不斷被搬上銀幕,卻總是引來陣陣嘆息而非掌聲的原因。
好比小說家卡夫卡描寫「室內下大雨」情景,就是用超現實意象來表達一種很真實的內在感覺,這樣的描述方式就很「有趣」;等讀者有一天也身歷其境而在心頭浮起這句話時,就不會覺得人生那麼難耐無解,而可以穿越時空,和小說家交融共鳴,「人便能身在陷阱卻神遊天外,」這就是文學的救贖、文學的力量。
逃玩
對於鴻鴻來說,詩不是表面顯示的文字,而是一種密碼,年歲漸長,他越能掌握編碼、解碼途徑,也愈沈迷其中。「那是我用另一種角度看待生活的方式,一種很主觀對於現實的詮釋,」鴻鴻說。但,與其談詩對他的影響,不如說文學是他「逃玩」的出口。
「逃玩」,顧名思義就是逃出來玩的意思,從繁忙的生活逃出來、從擁擠的車陣逃出來、從煩惱當中逃出來。「在寫作時,我可以將許多東西卸下來,」例如失戀了,他可以用短短一首詩,很完整地將椎心刺痛的感覺保留下來,然後將重擔從心頭卸下。
這跟僅僅只是用來發洩的心情記事功能不同,「是以一個對得起她的方式,將意義留在世上,」將意念很慎重、極富美感的表述出來,賦予它價值與完整度,成為一種永恆性後,那麼也是鴻鴻離開現場,尋求下一個遊戲場域的開始。
對於一向樂天的鴻鴻而言,會讓他覺得痛苦之處,竟是「想法太多」時。
「當心中盤旋好幾個故事時,我就會很焦慮,因為我沒有餘力思考新進來的想法。所以在遊戲過程中,其實我一直處在清理狀態,不斷的創新也不斷丟棄,然後又重新開始、重新出發。」
也因為人生過程中不斷的小結、總結,鴻鴻在2001年完成了劇場之作《人間喜劇》,紀錄了40歲之前的生活痕跡,而即將於今年底上映的電影《穿牆人》,正是年少鴻鴻的縮影寫實。
「我用『穿越』的概念比喻人生20歲之前的成長過程,因為這段歲月就像一段不斷在徬徨、打轉、穿牆的過程,如歌詞中所言『前20年是漫長的進場儀式』,主角一直在穿越一些他覺得無法想透、認為那是阻礙他生存的東西。」鴻鴻的人生也因不斷地觀照透視,而一點點更加清明。
跨界
舞臺劇導演、南特影展最佳導演、文學獎常勝軍、詩人、小說家、中時晚報新影藝版電影記者、「現代詩」雜誌主編、「表演藝術」雜誌編輯、以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劇本獲獎的金馬獎最佳原著者、「密獵者劇團」及「快活羊電影工作室」劇團策劃、編劇與導演……,上述所有頭銜的交集點都是:鴻鴻。
美國加州大學現代文學教授奚密曾如此評論:「在當代中文作家中,鴻鴻是個異數。他涉獵的文學藝術(詩、散文、小說、翻譯、劇評、影評、戲劇,和電影製作演出)類型之多之廣,不僅在當代,就是在本世紀也是少有的。他優遊在文學和藝術的領域裡,佳作頻頻、質量兼顧。」
而跨界於文學和劇場、電影不同形式中演出,對於鴻鴻來說,樂趣又在哪 ?
「文學創作像詩、散文、小說,比較偏於我的個人幻想,取悅自己的成分大於面對讀者。」對於已近中年的鴻鴻來說,早期詩作常探索夢與現實間的微妙聯繫,現在因為生命體驗豐厚,逐漸轉向社會與全球議題的探討。而詩也正是他最能表達意見、想法和情感,且能簡潔有力掌握真實的載體。
在鴻鴻2005年完成的「土製炸彈」一詩,即可看見他詩風明顯轉移的痕跡。
驅除紅番
建立美利堅
驅除猶太人
建立德意志
驅除巴勒斯坦人
建立以色列
驅除韃虜
建立中華
驅除所有雜質
才能提煉一首純淨的詩
那些不合韻腳的字
那些詩意薄弱的詞
那些文字的屍堆
那些文字的難民營
那些文字的游擊隊
那些文字的反抗軍
一個孤兒敲碎奶瓶
做土製炸彈
融合
詩的韻律感,對於愛好音樂的鴻鴻來說,也是個人表彰不可缺乏的重要元素。他表示,一首好詩一定是在找到適合的韻律感後才能完成,因為節奏會將詞語的張力更恰當地引發出來;而一首抑揚頓挫失常的詩,即使意象或結構鋪陳再好,讀起來也像是一塊鐵板。
重視音樂性的特質,也讓鴻鴻的電影「活」了起來。在新生代導演中,鴻鴻算是台灣很少數在拍片前就將音樂元素考慮進去的導演。很多導演都是電影已經拍完、剪輯完了,然後才拿去配樂,可是鴻鴻一開始就把影像和聲音融合在一起。
比如說,在《穿牆人》中,女主角諾諾跟男主角小鐵第一次約會時,到某巷道遇到一條狗,後來那裡成了小鐵常常獨自回去的地方。因為他們在那談戀愛,鴻鴻覺得這段應該是用像楚浮電影如行雲流水般的節奏拍攝,所以選用了鋼琴與長笛雙重奏的曲風呈現畫面。而當這對小戀人在扭蛋店時,就應該是一個比較活潑的氣氛,雖然在鏡頭裡只有兩個人,但鴻鴻選用像是街頭藝人手風琴的音樂,來營造好像有很多人同時在吱喳喧鬧的感覺。
相對於文學創作的私密情感,對於鴻鴻來說,劇場和電影則是與一群演員開放互動的合作關係。
「我跟電影演員或者劇組人員聚在一起工作時,因為每個人對劇本的詮釋和想像不同,能撞擊出什麼東西,都處於未知態度,很像是一連串大大小小正在進行中的冒險。」鴻鴻表示,通常電影實際拍攝時,整體結構都在導演腦中,其他人只能拚命揣摩導演的意思來做修正,但這種看似導演獨大的關係中,鴻鴻仍需隨時觀察演員和工作人員的感受和情緒而做調整。這種觀察其實是很內在、很隱密的,也是一個導演是否是好導演,以及一部片子能否成為一個完整有機體的關鍵。
做為一個文學人,即使在影劇紅塵中翻滾,鴻鴻仍習慣保持一份抽離和超然。
「為了等拍《穿牆人》,鴻鴻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找錢,拍完了,他也淪為台灣典型的『負債拍片族』的一員。雖然外在條件很惡劣,但拍攝過程中,從來就沒看他發過脾氣,遇到瓶頸時,他總是不慍不火講道理解釋給大家聽。面對7百萬元貸款、每個月3萬元的利息,他也不疾不徐地依舊每天寫詩、創作,忙著台北詩歌節的策展,準備到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的聯絡事宜,彷彿這些債務毫不存在般。」說話速度較常人快上3倍的《穿牆人》監製卓立,談到與鴻鴻合作半年下來的觀察時,不自主也感染鴻鴻詩人本性般的慵懶自適而慢了下來。
頑童
如果看完了以上鴻鴻的「遊戲說」,就認為他是情感導向的浪漫文人,可就大錯特錯。在鴻鴻「簡單」的態度下,隱藏著深刻的理性思維結構。
「通常在動筆寫詩或劇本前,我一定將整個結構重頭到尾全部打通,才會進行,」鴻鴻表示。要以台幣2,000萬元的有限經費拍出「穿牆」特效,在一開機就等於燒錢的現實下,事先預演、詳細的分鏡圖、預算表作得極細,花了一年半籌資仍舊找不金主,卻僅僅用了37個工作天就完成了台灣新類型的奇幻愛情片《穿牆人》。「整個流程都要在掌握之中,每一環節發揮極大化功能,創作才會是『有效』的。」
鴻鴻一邊說著,在他清瘦的身形背後,彷若電影奇幻場景一幕幕在轉換。我們知道,此時,中年頑童的遊戲身影,已幻化成劇中的男主角繼續嬉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