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東協成立40年之際, 10個會員國元首在新加坡簽署了劃時代的《東協憲章》和《東協經濟共同體藍圖》,手拉著手昭告世人:2015年東協將以自己的模式,形成一個類似歐盟的共同體,讓彼此間的商品、服務、資本甚至勞工,自由流通無所障礙。
四十多年來,東協如何從一個被外界調侃為「清談俱樂部」的鬆散組織,一路整合壯大,成為如今東亞區域整合脈絡中動見觀瞻的要角?
說「東協」是世界上最複雜多元的區域,絕不為過。
看看這10個國家──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汶萊、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有多麼不同。
經濟上,有人均國民所得全球第19、高達3萬8,000美元的新加坡,也有仍在赤貧邊緣掙扎、所得僅四百多美元的緬甸。
政治上,共產專政、君主立憲、民主選舉百花齊放,既有世界上最清廉有效率的政府,也有最貪腐顢頇的「衙門」。
民族性上,更是天差地遠,向來自豪於打敗美、中強權的越南,最近為了南海主權,宣布添購6艘潛艦,和中國互別苗頭的意味濃厚;而身段柔軟的泰國,以「打不贏,就握手」的傳統,躲過鄰近各國在20世紀初被歐美殖民、二次大戰中又被日本佔領的命運,之後在1975年越南赤化後,就一直奉強鄰中國為老大哥……。
總人口5 億7,000萬、幅員450萬平方公里,政經發展、文化宗教都差異巨大的東協10國,究竟是怎麼「整合」的?
說來有趣,東協的濫觴,來自於「防堵紅色中國」。
1967年,馬、星、泰、菲和印尼5國,為了防止共產主義蔓延擴散、加強經貿交流合作,正式成立了「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汶萊於1980年代加入;1990年代初期冷戰結束後,4個經濟後段班──越、寮、緬、柬──才在在1995到1999年間先後加入。
經濟先行
東協成立的前25年內,因為越戰、赤棉、中越戰爭……,東南亞各國動盪不安,即便1976年東協秘書處成立後,也因為東協沒有具體機制來要求會員國遵行各項協定(例如推動關稅減免16年後,會員國間的關稅平均仍高達23%-25%),因此被譏為「談話會」,統合功能十分薄弱。
第一個轉捩點,出現在1992年。
「東協受到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相繼成立的刺激,當時的6個會員國終於同意將於15年後(2008)年成立『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將區域內關稅降至5%以下。」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主任陳鴻瑜指出,冷戰結束後,全球貿易經濟加速發展,東協決定加快整合速度,成立常設理事會,每年定期開會,檢討關稅減讓的進度。隨後又把時程提前5年於2003年完成,著實令世人刮目相看。
至於後來越南等4國加入後,則列入第二階段時程:2010年全部納入自由貿易區。
除了關稅的互免,東協會員國又陸續在1995年、1998年簽署了「服務貿易」和「共同投資區」兩個重要架構協定。
政治、宗教、文化多元紛呈,經濟發展天差地別的東協10國,從共同的經濟利益出發,逐漸譜出和諧共榮的樂章。1-5圖依序為菲律賓鄉間、泰國曼谷車陣、印尼亞齊清真寺、柬埔寨吳哥窟觀光、新加坡。
風雨生信心
東協區域內整合的第二個關鍵點,是1997年。
當時金融風暴重創東南亞各國,泰銖、印尼盾分別劇貶40%、83%,東協原希望在亞太經合會(APEC)架構下成立亞洲貨幣基金來協助各國脫困,但美國卻堅持要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架構下進行,印、泰等國被迫接受苛刻條件,也付出巨大代價。此事讓東協對美國十分反感,也激勵他們「自立自強」,找尋自身的區域整合之路。
而當各國人士都認為東協的自由貿易區計畫勢必因97金融風暴延宕之際,東協卻在隔年的高峰會簽署了《無畏法案》,宣布要加速在2002年達成降關稅至5%以下的目標。
2007年10國簽署《東協憲章》,更是一重要里程碑,讓東協晉升為有法律位階的國際組織,並勾勒出一個包括經濟、安全、社會文化3大共同體的「東協共同體」目標。
翻開東協家族內自1990年代至今締結的上百項協定,成果堪稱豐碩:關稅減讓及消除,讓區域內貿易額從1967年的100億美元(佔總體對外貿易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七千億美元(佔總體對外貿易的25%);吸引外資的幅度自1997年後大幅增加二十多倍,達到2007年的近七千億美元。
此外,目前10國已互相承認大學學歷及會計師、醫師資格;企業要聘用跨國人才也十分通暢。東協公民出國若發生緊急事件,可尋求當地所有東協國家的大使館予以協助或庇護。
然而,整合過程中仍然有不少限制。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副執行長杜巧霞分析,由於東協在「不干涉主權」的原則下進行經濟整合,因此除了貿易自由化、加強商業便捷化外,難以觸及諸如貨幣、利率等制度調整,因此無法達成像歐盟一樣的深度整合。
其次,廠商若要申請區域內優惠關稅,必須取得「原產地證明」,由於東協並未統一規範各國的「原產地規則」(見p.32名詞解釋),廠商須適應各國不同標準,勞神費時、行政成本過高,使得迄今申請區域內優惠關稅的商品比例竟不到10%。
東協精神
不少人認為,南轅北轍的東協各國,四十多年來能和平相處,並且使區域穩定發展,東協特殊的決策模式──東協方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系教授孫國祥解釋,「東協方式」強調平等協商、不干涉彼此內政,國家不分大小和國力強弱,沒有誰居主導地位,只有 10國全部同意才會通過某項決議,這就是所謂的「共識決」。而即使成員國未履行或違反了決議,也缺乏「強制」或「制裁」的機制。
但像一刀的兩刃,「共識決」、「不干涉內政」,也是過去東協迭遭區域內、外質疑之處。
以最受國際關注的人權問題為例,為何高舉人權價值的東協,竟能漠視2007年緬甸軍政府血腥鎮壓和平示威的民眾和僧侶、導致三十多人死亡、數千人被監禁的事件?基於「不干涉內政原則」,東協在國際壓力下只能發表不痛不癢的譴責聲明;即便2008年《東協憲章》生效,由於憲章仍傳承「東協方式」原則,情況並未獲得改善。
政治、宗教、文化多元紛呈,經濟發展天差地別的東協10國,從共同的經濟利益出發,逐漸譜出和諧共榮的樂章。1-5圖依序為菲律賓鄉間、泰國曼谷車陣、印尼亞齊清真寺、柬埔寨吳哥窟觀光、新加坡。
廣結盟友
東協在區域內積極整合的同時,也陸續向亞洲擴充版圖,促使其地位日益重要。
從2002年至今,東協已經陸續和中、韓、日及紐澳,分別簽訂了形式不同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而東協和中日韓的「東協加3」(東亞自由貿易區),以及東協和中日韓紐澳印的「東協加6」(東亞高峰會自由貿易區)的「多邊」協定,也已經開始討論評估。
弔詭的是,為何這一連串經貿結盟行動中,首先出線的,是當年東協避之唯恐不及的中國?
「『東協加中國』,看似東協是主,中國是客,其實卻是中國在經濟發展策略下一手主導而成的。」陳鴻瑜分析,自從1990年代初冷戰結束、蘇聯瓦解後,由於北方無戰事,中國的外交重心轉向南方近鄰,大打「睦鄰政策」,因而和東協互動頻繁,但是對於東協多次要求簽訂和平解決南海領土爭端(涉及東協6 個成員國海域)的協議,中國卻遲遲不肯點頭。之後2002年,中國在東協施壓下,勉強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既在南海問題上讓步,就以成立自由貿易區做交換!」陳鴻瑜說。
東協家族已涵蓋到東亞及紐澳共16國,她的動向不只牽動區域內、外的企業布局,也將深深影響東亞的政經發展,台灣要如何扭轉「邊緣化」宿命?已刻不容緩。圖為越南河內市區竹白湖畔一景。
又愛又恨──中國
中國的睦鄰政策在97亞洲金融風暴時更達頂峰,「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並即時援助受困國家的行為,大大改變了東協國家對北京的觀感,」馬來西亞國民大學講師郭清水為文分析,而快速崛起的中國商機,也促使東協從「對抗」轉向務實合作。
「東協加中國」自由貿易區範疇,其實和東協自家內的「三部曲」類似,2004年簽訂以降關稅為主軸的《貨品貿易協定》, 2007年簽署開放會計、醫療、娛樂等服務的《服務貿易協定》,接下來將是《投資協定》。
至於「東協加3」的背後,東協原本也有「是否會被中日韓以大吃小?」的戒心,「但因為中、日兩國都有強烈誘因,才得以促成。」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洪財隆分析,東協各國在亞洲金融風暴後需要日、韓資金挹注,而日本身為亞洲主要債權國,自然希望藉著在金融方面的影響力來牽制中國在亞洲的勢力擴張;中國則著眼於其本身金融體制落後,而樂於加入區域合作機制,以加快進程。
「東協加3」的合作主軸都在金融領域,例如去年為了減緩全球金融海嘯帶來的衝擊,「東協加3」財政部長會議已決定共同出資,成立一個高達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並於今年底正式成立運作,除了解決區域內短期資金流動的困難,也要做現有國際金融機構的後援。
中、日角力
「『東協加3』要形成為自由貿易區,仍遙遙無期,」長期觀察東亞政經情勢的淡江大學學者陳鴻瑜認為,除了一山不容二虎(中、日)外,兩國的經濟發展落差巨大,自由貿易也不符合彼此的利益。
眾所周知,原本是亞洲經濟「領頭雁」的日本,對中國日益增加的區域勢力惴惴不安,因此再拉進紐、澳、印度,希望透過「東協加6」來稀釋「東協加3」的力道。
看似夾在亞洲強權中求存的東協,其實深知本身經濟實力不足(東協10國的GDP合計僅佔全球的2%,中日韓佔20%),必須廣交朋友,採取平衡策略;又優遊於大國間,運用槓桿原理,巧妙掌握主導權,積極推動經濟整合。
雖然未來仍面臨不少挑戰,但崛起中的東協,已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整個東亞的經貿發展,也必然牽動台灣的未來。在區域整合已成國際主流的年代,台灣該如何謀劃自身的戰略,化危機為轉機,需要更多人來關注!
國家 | 面積(萬平方公里) | 人口(萬) | 人均GDP(美元) | 政治體制 | 主要宗教 |
汶萊 | 0.57 | 38 | 35000 | 君主立憲王國 | 回教 |
柬埔寨 | 18 | 1,400 | 750 | 君主立憲內閣制 | 佛教 |
印尼 | 189 | 21,500 | 2,200 | 民主共和國 | 回教 |
寮國 | 23 | 570 | 900 | 共產國家 | 佛教 |
馬來西亞 | 33 | 2,400 | 7,900 | 君主立憲內閣制 | 回教 |
緬甸 | 67 | 5,400 | 460 | 軍政府 | 佛教 |
菲律賓 | 30 | 8,800 | 1,800 | 民主共和國 | 天主教 |
新加坡 | 0.0697 | 460 | 38,000 | 民主共和國 | 佛教(4成) |
泰國 | 51 | 6,400 | 4,100 | 君主立憲內閣制 | 佛教(南部半島為回教) |
越南 | 33 | 8,200 | 1,000 | 共產國家 | 佛教 |
資料來源:東協秘書處、維基百科/製表:李珊/繪圖:李淑玲
備註:東協另有候選成員國東帝汶及觀察員國巴布亞紐幾內亞
自由貿易區 | 生效日期 | 預定達成期程 |
東協+中國(貨品貿易協定) | 2005年7月 | 2010年大部分貨品→0關稅 |
東協+韓國(貨品貿易協定) | 2007年7月 | 2010年90%貨品→0關稅 |
東協+日本(經濟伙伴協定) | 2008年12月 | 2010年91%貨品→0關稅 |
東協+紐澳(自由貿易協定) | 2009年7月 | 2010年96%貨品→0關稅 |
中午一到,上班族蹲坐在小攤旁的建築圍籬邊上,就大快朵頤起來,越南胡志明市商業中心區的一瞥──年輕、快速、不拘身段,也映照出活力四射的東協新貌。
政治、宗教、文化多元紛呈,經濟發展天差地別的東協10國,從共同的經濟利益出發,逐漸譜出和諧共榮的樂章。1-5圖依序為菲律賓鄉間、泰國曼谷車陣、印尼亞齊清真寺、柬埔寨吳哥窟觀光、新加坡。
政治、宗教、文化多元紛呈,經濟發展天差地別的東協10國,從共同的經濟利益出發,逐漸譜出和諧共榮的樂章。1-5圖依序為菲律賓鄉間、泰國曼谷車陣、印尼亞齊清真寺、柬埔寨吳哥窟觀光、新加坡。
東協10國的整合已不僅限於傳統的互免關稅,2015年也將擴大到服務業和資金的自由化。圖為泰國排名3大的前農業銀行櫃員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