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全球的東亞金融風暴自去年七月在泰國引爆後,東亞諸國宛如骨牌般連番倒下。台灣雖只遭風暴邊緣掃過,但後續衝擊將一波波湧到。
在東亞經濟版圖即將重寫的關鍵時刻,台灣產業面臨哪些挑戰?台灣會是浩劫後極少數的幸運兒?還是贏了這一回合、輸了下一回合?
震驚全球的東亞金融風暴自去年七月在泰國引爆後,東亞諸國宛如骨牌般連番倒下。台灣雖只遭風暴邊緣掃過,但後續衝擊將一波波湧到。
在東亞經濟版圖即將重寫的關鍵時刻,台灣產業面臨哪些挑戰?台灣會是浩劫後極少數的幸運兒?還是贏了這一回合、輸了下一回合?
去年聖誕節前夕,上班族林小姐風聞韓圜劇貶,去韓國觀光正是時候,於是便呼朋引伴去「瞎拼」。在漢城市中心的百貨公司裡,林小姐果然看到許多令她心動的商品:一台三星製的攝影機不到台幣一萬元,一件帥氣的防風夾克,則只合台幣二百元。然而,林小姐閃過腦海的第一個念頭,不是撿到便宜貨的喜悅,卻是「完了,台灣以後怎麼跟韓國競爭?!」
在全球經濟弱化及東亞鄰國幣值大貶的雙重威脅下,台灣出口產業亦遭受威脅。幸好蓬勃的內需市場,可以為廠商提供避風港。圖為B&Q家飾五金量販店一景。(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價格風暴席捲東亞
東亞金融風暴自去年七月初開始蔓延,從日本到四小龍(韓、台、港、星)、四小虎(泰、馬、菲、印尼),無一倖免。對胼手胝足二十多年才有如今小康局面的各國來說,一九九七將是記憶中最沈痛的一年。
以受害最嚴重的印尼為例,去年六月底,一美元可以兌換二千四百元印尼盾,這個數字在今年二月中旬已貶破九千,貶值幅度高達百分之七十五(指其貨幣購買力跌掉四分之三,只剩下原來的四分之一)。韓國境況同樣慘烈,從風暴前的八、九百韓圜兌一美元,貶至目前的一千六百,幅度亦超過百分之四十。相較之下,台幣約百分之十五的貶幅,只算是小貶。
貨幣大幅貶值,意味著國民資產縮水、景氣衰退,購買力降低後更引發國內物價飛漲,對經濟自然造成重創。不過,長久以來都以出口為導向的東亞國家,此番貶值,也意味著可以用更低廉的價格把貨品賣到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市場去。譬如原先成本要二千多盾、折合美金一元的印尼制馬克杯,如今可以大幅降為二毛五美元。
在其他國家貶值幅度都超過台灣、產品「便宜又大碗」的誘惑下,歐美訂單會不會轉向?台灣出口競爭力會不會因而受挫?
這些憂慮並非杞人憂天,眼前許多台商就正經歷著一場「價格風暴」。
每年年底世貿舉辦國際電腦資訊展,總見人潮洶湧、買氣旺盛,正反映出近年來台灣整體產業轉型與升級的成果。(邱瑞金)
活該「跌價再跌價」?
以可以紡成各種紗線,再進一步織成各類衣料、人造皮的加工絲來說,台灣是全球第一大生產國,市場佔有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六,對價格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然而,這份優勢目前卻遭逢巨大挑戰。
「韓圜貶值、韓國廠商為了搶美金而『跳樓大拍賣』,把台商也拖下水」,台灣區人造纖維加工絲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以「海鷗牌」行銷全球的宜進實業董事長詹正田忿忿指陳:原先一公斤一塊八美金的加工絲,目前滑落至一塊三,跌幅達到三成,「以韓國、東南亞等國對美金的貶值幅度來看,這種價錢可以讓他們的利潤比以前還豐厚,我們就吃虧了。」不過,為了保持市場佔有率,台商只有咬牙跟進。
詹正田表示,在全球競爭的時代,別人既能出得起這種低價,你也必須跟進,否則就玩不下去了。何況金融風暴後,外國客戶都有種預期心理,認為亞洲產品生產成本下降、廠商又擠破頭搶美金救急,活該應該「跌價再跌價」。
削價競爭的結果,宜進實業雖然在歐洲、中東兩地市場的訂單並未流失,但利潤卻變薄。幸而近兩年拜石油價格持續走低之賜,加工絲的原料——屬於石化產品的PTA和EG也都大幅降價,加上加工絲不屬於勞力密集產業,因此人力成本比重小,反倒原料佔掉生產成本的七成。
「原料降價來得正是時候,讓我們可以喘一口氣,不會出現虧損」,詹正田表示。
石化、鋼鐵、紡纖及部分資訊產品,是台灣和南韓競爭的主戰場,金融風暴後雙方消長互見,未來的勝負尚難料定。圖為中船高雄總廠一景。(邱瑞金)
多空交戰的台韓之爭
放眼未來,詹正田點出幾項觀察重點:對手廠商的庫存賣完後,還有能力籌足美金買原料嗎?或者能及時找到外資奧援?再說,用大幅貶值的錢購買一律以美金計價的原料,會不會不敷成本、越做越虧,乾脆關廠大吉?再撥撥算盤,風暴後利率高漲,南韓目前利率已飆至百分之二十,外幣貸款部份更是負擔倍增,又有多少企業能不被拖垮?前一陣子局勢最緊時,韓國每天都有上百家企業倒閉,對台灣廠商而言,只有「熬」到對手倒了,流血輸出或訂單流失的憂慮才能真正解除。
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劉憶如則指出:「目前訂單沒有轉向,會不會是因為東亞情勢仍處於混亂,歐美廠商雖然想貪便宜,卻又怕這些國家的廠商會倒閉、交不出貨來,因此不敢隨便下單?」劉憶如認為,等局勢回穩,低價搶單的威力必然會逐步浮現,台商要小心因應。
經建會副主委李高朝認為,就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來看,南韓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其實是日本,日本是韓圜貶值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台灣和韓國重疊競爭的部份反倒不那麼大。雙方短兵相接的項目,只集中在紡纖(包括加工絲)、石化、鋼鐵,及資訊產品如記憶體D-RAM和監視器等產品上。
在石化業方面,以台塑的主力產品PVC來說,「目前遠東區的PVC價格,已從七百美元一噸降至六百,比國際行情低了一截」,台塑企業總經理李志村指出,這雖是PVC原料——乙烯——去年持續跌價的結果,但韓、泰等國的低價傾銷策略也是推波助瀾的因素之一。
其實,東亞這幾年石化業擴充速度極快,「產能過剩、供過於求」的警示聲不斷浮現。
李志村指出,每年全球石化業在日本北海道舉行年會時,韓國大肆舉債擴張,還設定百分之五十的超高外銷比例、一味搶攻市場佔有率的做法,屢次被提出來批評。尤其韓國和台灣一樣,石油要仰賴進口,成本上已經吃虧,如果要外銷,利潤又會被運費和關稅吃掉,根本不划算,可惜野心勃勃的韓國業者卻仍一味求大。在韓國的錯誤示範下,泰國、印尼石化業也紛紛舉債擴充,埋下今日的敗因。金融風暴發生後,包括泰國與印尼的擴廠計畫都已叫停,對台塑倒是一項利多。
留在台灣的產品力求升級,無法升級的則遍佈海外找尋據點,這種典型佈局可讓台灣產業靈活調度、減低衝擊。圖為統一企業台南總廠。(邱瑞金)
消長之間分強弱
不過,李志村認為,價格滑落、利潤縮水只是「近憂」,更可怕的「遠慮」則是東亞金融風暴造成全球經濟「弱化」,導致產業蕭條、需求不振。目前值得慶幸的是,台灣內銷市場並沒有出現景氣衰退現象,「光靠國內市場就可以養得活台塑了」,這對以內銷為主的台塑來說,無疑吃了一顆定心丸。
此外,眾所矚目的台塑六輕,最近即將完工投產。六輕生產的是許多石化產品的原料——乙烯;乙烯以往是中油的獨家產品,由於產能不足,國內自給率不到四成,大部分要仰賴進口;六輕投產後,自給率可以提高到九成,也不過是「應付台灣的內需市場剛剛好」。只要國內產業景氣沒有發生「意外」,六輕應該有不錯的獲利。
綜合看來,「外在環境雖然動盪,但台塑有蓬勃的國內市場做支撐,加上六輕落成,自己的實力大增,而競爭對手又遭受重擊。一消一長,台塑今年會很好」,有著老台塑人保守謹慎個性的李志村,難得地對景氣發表樂觀看法。
「在全球經濟弱化、國際貿易量減少的情況下,台灣的出口成績必然會遭受波及,此時內需市場會成為許多廠商的避風港」,李高朝更進一步指出,幸虧台灣近年持續推動「振興經濟」、「投資台灣」等方案,去年民間投資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十四,創下五年來的新高;今年在高鐵開工、民間電廠及工商綜合區等多項大型投資案帶動下,預估成長率更為樂觀。
「多年耕耘,而在最需要的時候豐收,這是台灣努力加幸運的結果」,李高朝欣慰的說。
台韓短兵相接的另一個戰場——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同樣發生不計血本的價格戰。生產成本約三、四美元一顆的16Mb D-RAM,在最低時只能賣到一.七美元,等於是「做越多賠越多」。宏碁集團旗下、和韓國產品重疊性極高的德碁半導體,去年虧損五十億元台幣,創下國內企業一年內虧損最高的紀錄,還被迫停掉一座六吋晶圓廠!
幸運的是,同樣生產半導體,台灣廠商多以「代工」(接獲訂單後,依照買主指定的電路圖生產)或技術性產品(如快閃記憶體)等為主,有別於韓國大量、統一規格的專業D-RAM生產。
「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較早、大財團的規模聲勢又驚人,因此台灣當年發展半導體產業時,就有意和韓國做區隔,避免正面衝突」,美商惠普科技公司台灣區營運總部總經理黃河明指出。
金融風暴已近尾聲,在各國開始療傷止痛的同時,東亞經濟版圖的重組也悄然展開。台灣產業的定位會在哪裡?值得各界深思。(邱瑞金)
量少、質精、樣性多
黃河明同時觀察到中韓產業發展最大的不同點。過去,台灣和韓國都是以勞力密集的代工、加工出口產業累積資本。然而近十年來,台、韓發展方向卻開始漸行漸遠:韓國仿照日本,以大集團(財閥)帶動產業升級,同時極力發展重化工業。在國家資源高度集中的情況下,三星、樂喜金星、大宇、現代等大財閥的擴展速度驚人,挾著大量生產、全球行銷的衝勁,很快地,韓國製造的汽車、鋼鐵、家電產品、光電製品等,就在世界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九六年年底,韓國搶在其他小龍之前,加入有「富國俱樂部」之稱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不僅成為日本的心腹大患,更是台灣豔羨的對象。
反觀台灣,以中小企業、螞蟻雄兵為主的產業結構,受限於資本和生產規模,不可能大步衝刺。然而台灣畢竟找出了自己的利基點——量少、質精、樣性多、反應敏銳。不管是傳統產業如鞋類、成衣,或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台灣廠商都充分展現這項特質。
黃河明以資訊產品為例,譬如低階(十四或十五吋)的電腦監視器,各家差異不大,可以大規模量產,因此韓國具有生產優勢,而台商則多半以外移東南亞或大陸因應。但主機板是電腦的核心,每家的設計和功能不同,加上資訊產品生命周期極短,客戶常常要推陳出新,韓國就跟不上了。
「台商願意付出額外努力去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這是其他亞洲國家做不到的」,黃河明指出,這也是惠普公司在台採購量連年增長的原因之一。
韓圜貶值,對台灣產業的衝擊程度雖然還需要一段時日才會明朗,但業者莫不嚴陣以待。然而對東南亞,情況又截然不同。
合作大於競爭
「東南亞以勞力密集產業為主,產業發展階段和台灣有一段距離」,李高朝指出,台灣和東南亞是屬於垂直分工的互補形態——台灣生產中間財和關鍵零組件,東南亞則憑著廉價的土地及勞工,做組裝及加工出口,因此雙方的關係是「合作大於競爭」。
根據台經院的研究,東南亞貨幣大幅貶值,對台灣影響較大的出口產業,只限於木竹、傢具、皮革、橡膠、紡織等傳統產業。這些產業佔台灣出口金額的比例相當低,對台灣經濟的影響相當輕微。
相反的,台商陸續移往東南亞後,多數業者仍保持向台灣買中間原料或機器設備的習慣,加上當地經濟富裕後,也從台灣進口不少消費品,因此東南亞已是台灣的第四大外銷市場,次於美國、大陸、和歐盟,佔了去年台灣外銷總額的百分之十二,其中一半是作為加工出口用的中間財。
換句話說,台灣與其擔心東南亞外銷競爭力變強、侵蝕到台商的國外市場佔有率,不如擔心東南亞出口不振、景氣低迷,台灣的產品會賣不進去!
迂迴一點觀察,東南亞固然和台灣少有競爭,然而它卻是中國大陸的競爭對手。許多學者都將東南亞風暴的遠因,歸咎於九四年人民幣驟貶百分之三十三,導致大陸出口競爭力大增,才使得東南亞落居下風。如今風水輪流轉,大陸若是因為堅守人民幣匯率而喪失出口競爭優勢,對於成千上萬家、仰賴大陸為最重要市場與生產基地的台商來說,「池魚之殃」的衝擊同樣不可小覷。
以生產加工絲的宜進實業為例,大陸市場佔了宜進營業額的三成,客戶多半是在當地做外銷的台商。金融風暴發生後,大陸訂單的確有需求減緩的現象,幅度約在二至三成之間,宜進受此拖累,營業額也衰退將近一成。
以數據來看,去年台灣對香港(包含中國大陸)的出超達到破記錄的二百六十多億美元,是台灣全年貿易順差(七十六億美元)的三倍半。和台灣支援東南亞一樣,這些產品絕大多數是中間原物料,賣給大陸台商做加工出口用的。如果大陸出口競爭力衰退而殃及台商,台灣貿易由順差轉現赤字、變成入超國,並非不可能的事。
好在,不管是銷售或生產,不少台商都採取「大陸、東南亞兩地押寶」的模式,大陸需求減緩了,就大力開拓東南亞市場作為補償;東南亞生產成本降低了,就把大陸廠的產量拿一部分到東南亞生產。風險分攤的結果,不管產品賣到哪裡、在哪裡生產,錢都紮紮實實地落進台商的口袋。
「長多」有多長?
正因台商具有多項利基,產業界對金融風暴的衝擊,傾向用「短空長多」來形容——只要渡過眼前價格混亂、景氣渾沌的調整期,元氣飽滿的台商,相較於裡外受創的對手,優勢仍在。
然而,資策會專攻韓國市場調查的產業分析師胡令珠提出質疑,所謂「長多」,究竟指多長?「長」之後的情況又將如何演變?
中興紡織總經理商武便認為,論技術、論生產力,韓國的根基還在,並沒有一夕崩解;而東南亞豐沛的天然資源和近年來展現的經濟活力,也不會突然消失。他以賽跑做比喻:「對方只是在彎道中滑一大跤,輸了這一回合,但不表示從此退出比賽。只要有好教練扶持、改進戰術與技巧,下一回合捲土重來,勝負如何,還說不准呢。」
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董瑞斌則認為,目前金融風暴力道已減,各國如果一切順利——政局持穩、沒有暴亂、經濟及金融改革措施也能貫徹實行——的話,「大約需要二、三年的復健期」。換句話說,在他們療傷止痛期間,台灣產業可以趁機衝刺:「向北,要迎頭趕上韓國;向南,要拉遠對東南亞的領先幅度」,董瑞斌表示。
最近,想赴韓國及東南亞購併、投資的企業不少,董瑞斌頗表贊成。他指出,像半導體等建廠設備費動輒上百億元台幣的高科技產業,是「用錢堆出來的」,一旦資金無以為繼,發展立刻受阻。如果能夠在別人需金孔急的時候藉入股、購併等方式,「把敵人變成朋友」,是個不錯的做法。前一陣子,風聞韓國大財團如三星、大宇等,有意透過管道向台灣尋求資金奧援,「北向」之說也似乎成真。
「對台灣發出警戒令!」
對韓國有深入瞭解的胡令珠卻提醒業者別太樂觀。她指出,韓國在目前經濟衰退、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面臨產業資源重分配的難題。「可是不管怎麼變,電子資訊等高科技產業永遠是第一優先,台灣要搶佔地盤不容易;」至於入股,那只是幫對方渡過難關、重新壯大而已,對台灣益處不大。
這些算盤,產業界自己打得最精。去年間,宏碁、台積電原本已和韓國的安南集團洽談,三方合資建立半導體封裝廠。安南是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封裝廠,有著各方垂涎的先進技術。然而計畫都談好了,卻因為金融危機爆發,安南籌措不出入股資金而叫停。
既然看重安南,為什麼不借錢給他?宏碁卻有另一種考量。「安南不出錢就不會肉痛,對這個合資案的重視程度也會降低」,宏碁財務副總兼發言人彭錦彬表示,他們希望的是一種休戚與共、真誠合作的夥伴關係,至於時機拖延倒無大礙,宏碁可以等,等安南有錢了再說。
當然,韓國大財團投入鉅資做研發、購買歐美技術,因此韓國在半導體、光電、消費性電子、汽車……等產業技術上都領先台灣,業者會希望趁韓圜大貶時去買技術。然而最近震驚國人的台灣南亞科技公司疑似「竊取」韓國半導體技術案,卻驟然澆熄了眾人的想望。
胡令珠指出,這個案子是南亞科技和對方技術仲介公司在去年九月簽的約,那時誰也不知道韓國即將捲入金融風暴。可是案子經人密告而揭發時,正逢韓國已接受國際貨幣基金(IMF)的鉅額金援、形同「經濟託管」,韓國上下視為「國恥」而民族情緒沸騰之際,此案遂使台灣蒙上了「趁火打劫」的莫須有罪名。
胡令珠回憶,當她去年底赴韓國考察時,看到韓文報紙大字標題寫著「對台灣發出警戒令!」的確感到一陣心驚。「在這個節骨眼上,台灣有誰敢和韓國談合作!」多位業者不約而同地表示。
中韓長期以來都屬競爭關係,在時機極端敏感時,台灣做任何北向擴張的動作都很難討好。然而,東南亞是台灣長期的經濟合作夥伴,第二波南向,此其時矣。
南向的固本與擴展
「站在朋友立場,台灣能做的,就是鼓勵民間資金前往投資」,一月底才從東南亞考察回國的經建會主委江丙坤表示,一方面政府要藉轉融資等方式支援已在當地的台商,鞏固他們的現有基礎;一方面也鼓勵有餘力者跨前一步,可以進行新的投資。
「固本和擴展,可以雙管齊下,同時進行」,江丙坤表示。(見「台灣南向第二波」)
此次隨江丙坤赴東南亞,並擔任「產業合作組」召集人的工總理事長、統一企業集團董事長高清愿也認為,現在應該是購併、投資的好時機了,除印尼外,各國情勢都在逐步穩定中,風暴也接近尾聲。
「如果等情勢完全明朗,人家就不賣給你了!」高清愿認為,要想有高獲利,就要多冒一點風險,只要「贏面大過風險就可以了」。
目前在東南亞已有兩座工廠——印尼速食麵廠與泰國果汁廠的高清愿以自身經驗指出,「到國外投資,錢不是問題,『人』才是最頭痛的。」一個廠,包括工程、業務、財務、管理等,派五個人都不夠,何況還有當地法令、政情、商情等資訊的蒐集整理。「廠商要憑自己的力量去單打獨鬥,很辛苦!」
這次赴東南亞考察,行程中安排了多場業界——主要是台商和華商——間的交流座談,然而熱鬧滾滾之後能有多少合作案成交?目前還言之過早。
「統一不拒絕任何合作、投資或購併的機會」,高清愿講得坦率,「但是統一沒有多餘的人可以進行評估調查,只能被動地等對方送資料上門。」
正因為跨國人才難尋,高清愿贊成仿照台灣投資中南美的模式,由業界集資,成立控股公司,替業者做調查、評估、諮詢及投資等工作,不僅節省人力,失敗的風險也可以降低。「如果要進行就要快,最好一個月內集資完畢,馬上開始尋找投資機會!」雖已年近七十,但高清愿談起事業宏圖,衝勁不輸年輕人。
誰是最後笑的?
不管南向能有多少好機會,多數廠商的眼光其實還是放在大陸。在台灣有七座工廠的宜進,已選定大陸杭州為第一個海外生產據點;宏碁則在去年獲得投審會批准,將赴廣東中山一帶設廠。不過金融風暴前,東南亞由於幣值高估、工資高漲,不少當地台商有意將工廠遷到大陸;如今幣值狂貶,東南亞相對又便宜許多,廠商可能打消遷廠的念頭,繼續留在東南亞。
展望未來,變數仍多,正如惠普公司黃河明形容的,金融風暴宛如一顆巨石投入湖中,位於中心的金融面立即震盪,而產業影響則是波浪,陸陸續續才會湧到。至於何時湧到?力道多強?台灣產業也只能在渾沌中且戰且行。
正當國外媒體都盛讚台灣,認為台灣會是受害最輕、獲利機會最高的「幸運兒」時,業界並沒有忘掉「禍福相倚」的老教訓。
「不能鬆懈,會笑的人最後才笑啊!」高清愿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