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老外由台灣觀光返國,朋友見面,問他對台灣印象如何?
只見他無限欽佩地喟然一嘆:「過去我聽說台灣人民工作勤奮,此番一見,果然名不虛傳。你知道嗎?那裡的計程車司機,竟然一面吐血,還一面開車。」
——這是個有關檳榔的「笑話」,也是個有關檳榔的「國恥」,再加上傳說檳榔致癌,似乎檳榔樹的「天生我才」,盡是惡用。其實,檳榔的性格相當複雜有趣,欲知其詳,且看此回分解。
在台灣,檳榔一直是勞力階層提神醒腦的「口香糖」,但勞工獨缺的今天,檳榔攤卻不減反增,不但規模更大,更曾有一粒檳榔換一斤雞蛋的高價紀錄。
據業者表示,近來消費人口已擴及士農工商各階層,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少年郎「哺」檳榔,敢是要學壞?也不能怪人如此聯想,因為,檳榔確實曾是黑道的「最愛」。

(上)這些買回即可定植的檳榔,正在路邊待價而沽。(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黑道、貴族都愛它
以講述抗日義賊廖添丁故事聞名的說書人吳樂天表示,檳榔在黑道具有極重要的「社會功能」。談判雙方,只要你遞根煙,我回敬顆檳榔,就算圓滿成功。「給協調人紅包時,也都是說『請你吃檳榔』。」吳樂天指出,廖添丁也是吃檳榔的。
不過,檳榔並非黑道的專利。根據「古今圖書集成」中記載,古代的北方貴族視檳榔為奇珍異果,因為它是千里迢迢從南方運來的。貴族階級婚禮宴客時,若不準備此物待客,還會惹得眾人不開心而議論紛紛。
晉朝丹陽縣縣長劉穆之還沒有飛黃騰達時,有天去富有的丈人家吃飯,飯後向小舅子要檳榔,沒想到被奚落了一頓:「檳榔是幫助消化的,你飯都吃不飽了,還需要檳榔嗎?」日後劉穆之當上了大官,就用金盤盛了檳榔去向小舅子「示威」。
除了前述的「特殊階級」嗜食外,檳榔與本島人民生活也十分密切。以早期訂婚禮俗為例,男方送女方的禮物中有三項是不可少的。一是冰糖,象徵甜甜蜜蜜;二是麵線,表示長長久久;三是香煙及檳榔,因為後者一穗多子,遂以這二樣代表多子多孫、傳遞香火。
和國人關係密切,常令人以為檳榔是中國人的「民族零食」。其實不然,它可是漢武帝派兵征南越所引進的「進口零食」。至於台灣的檳榔,有人說是十六世紀荷蘭人所引進;然而據吳樂天研究野史發現,檳榔是到此開墾的移民——河洛(閩南)人帶來的。

檳榔市場大好,業者忙得不亦樂乎。(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用檳榔治病?
「鄭成功到台灣時,所有的人都得了下痢,只有柳將軍帶的那一營沒事」,吳樂天根據鄭成功傳的記載指出,他們都吃了檳榔。
難道傳說致癌的檳榔竟能治病?
根據古今圖書集成的說法,古人吃檳榔的方法和今人相近,習慣配上浮留藤(現習稱荖花)及瓦屋子灰。
而據中國醫學大辭典解釋,檳榔是種辛溫苦澀、無毒的植物,可治便秘、氣喘、瘴癘、瘧疾、殺寄生蟲等。而浮留藤也可下氣、消痰、治蟲痛……。至於瓦屋子灰,則有化痰、消血塊的功用。如此以中醫的觀點來看,這三樣東西配在一起,顯然能克服南方不利人居的氣候與環境。
難怪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被貶到海南島時,入境隨俗地開始吃檳榔;理學家朱熹、詩人黃庭堅等也吃檳榔,以驅除南方的瘴癘之氣。

檳榔配上紅灰、荖花,就成了最新鮮的「天然零食」。(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口腔癌的元凶?
檳榔在中醫上的療效,以現代藥理分析,也能得到印證。例如檳榔鹼可促使唾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收縮支氣管、促使血管擴張、心率減慢……。這能使吃檳榔的人面紅、流汗、精神旺盛。
「德國、瑞士利用檳榔做為家畜除蟲劑,此外,也可提煉為眼藥的收歛劑」,中醫師張森永表示。
然而檳榔並不是「有病治病,無病補身」的上藥,朱熹認為吃檳榔應為了健康因素,否則多吃反而傷身。
人人聞之色變的口腔癌,就可能是其後遺症之一。
「依我在口腔顎面外科看病的經驗,百分之六十患口腔癌的病人都嚼檳榔」,台大醫院韓良俊醫師表示,雖然現在還沒有真正研究出口腔癌致病的原因,但可肯定檳榔與口腔癌,有極密切的關係。
「這是一種慢性局部的黏膜刺激,先是黏膜下的組織纖維化,黏膜變白,摸起來堅硬如板」,韓醫師續道:「接著潰瘍,然後就是癌症了。」
其他的副作用,還有神經麻痺、視力受影響、牙槽漏膿症……。

(左)用伸縮的碳纖維鐮刀收割,可比以前爬上樹梢採檳榔省事多了。(鄭元慶)
為何偏往虎山行
如果吃這種零食的結果這麼可怕,為什麼台灣的消費人口卻不斷增加,而擴及各行各業及各個年齡階層呢?
「年紀大的戒不掉,年輕人又因好奇繼續加入『紅唇族』陣營」,業者吳劍輝舉例說。有個老客人胃不舒服,開了刀才發現是檳榔纖維結塊硬化,結果出院還是繼續吃。現在交通運輸量大,卡車司機開長程的車需要提神,消耗頗大。
此外,一些擔任業務員的人,常因對方敬檳榔,不得不學著吃。商業社會工作壓力大,熬夜加班的機會增加……,也都增加了檳榔的消耗量。
業者的求新求變、大力促銷,更是主要的原因。
以往檳榔買賣多附屬於冰水攤或公車票亭,一個小小的玻璃櫃就可以開張,招牌就檳榔兩個字。但是現在都用大型冷凍櫃來保鮮,兼賣香煙及冷飲。為了促銷,有的會附贈打火機或多送一、兩顆檳榔;除電話送貨的服務,也有流動檳榔車沿街叫賣。為了樹立自己的「企業形象」,業者也紛紛開發出「白灰」、「紅灰」、「黑灰」不同口味,打起品牌來,如阿秋、金國花、阿婷檳榔等。
由於不必繳稅、利潤高,促使檳榔攤愈來愈多。
台中市市長林柏榕曾委託警察局調查,發現一個攤子每個月至少有新台幣二、三萬元的利潤,若地點好,一個月廿、卅萬並非難事。所以全台中市有二千五百多個攤位,原本想藉此大力整頓交通的市長,也因這攸關萬人的生計而作罷。

荖花必須二株母、一株公一起種,才會「多子多孫」。(鄭元慶)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
消費人口增多,市場需求殷切,自然刺激了農家爭相種植。
「檳榔的生產成本低,又好照顧」,為太陽神山莊種檳榔、有多年經驗的黃水隆表示,檳榔沒有蟲害,因此,除了種子出芽後,要注意種植、澆水、施肥外,並不需要特別照顧。從種植到開始採收的七年間,一株成本大約二百多元,以後每年可回收,可說一本萬利。
黃水隆指出,以前種檳榔很辛苦,採收時得爬上高高的檳榔樹去採,現在則用極輕的碳纖維伸縮鐮刀,方便多了。
檳榔樹是搖錢樹,自然有許多人想種,高溫多雨、排水良好的新墾山坡地或河床沿岸是最佳的檳榔種植區。原以出產梅子聞名的嘉義梅山現多改種檳榔,南投、花蓮等地也在擴展中。
據農林廳統計,民國六十一年的種植面積只有一千六百公頃,到了七十八年,增加到三萬三千多公頃,將近廿倍。現在到了中南部,從前當做地界單獨一排的景象已成異數,取而代之的是蓊蓊鬱鬱的一大片,如碧傘蓋天。
「現在農村沒人愛做田,政府又鼓勵稻田轉作,大家都改種檳榔啦」,黃水隆表示,就算以後供過於求,價格下跌,檳榔的末梢「半天筍」也可砍下賣給餐廳,價錢不低。
不鼓勵、不禁止
從經濟的觀點來看,檳榔似乎值得大力推廣;但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又必須有更周延的考慮。
吳樂天表示,日據時代警察若看到有人隨地吐檳榔汁,一定罰鍰,金額相當現在的五百元。現在的農政單位,也因為這不是「好東西」而採取不聞、不問、不管的態度。
在去年一項農漁牧產銷會議上,中興大學李慶餘教授曾說,若以賺錢為由鼓勵種檳榔,不如推廣種鴉片,反正二者同樣危害社會;屏東縣政府農業局長黃振龍則認為,在客貨運輸頻繁的今天,交通事故反而降低,檳榔提神的功勞不小。
「這關係數萬農家經濟與數百萬消費大眾的權益」,農林廳農經科科長胡宏渝表示,我們應以平常心看待檳榔,否則煙、酒不也對人體有害?他表示,檳榔是全年消費、但生產有季節性的食品,供需失調時只好靠走私進口來調節,去年即查獲廿五公噸走私檳榔,反造成社會問題。胡科長建議,農業試驗所應撥些人力、經費,來研究檳榔產期調節技術、品質改良等問題。
當時與會的決議中,還認為有必要請公正權威的學術機關,對檳榔做更詳細的研究,並將結果昭告大眾。
解憂還是製造問題?
時至今日,以上的意見尚未有具體的行動,檳榔的勢力卻在一天天增長中。根據台灣省農林廳的估計,未來五年,台灣的檳榔樹將達四千萬株。換句話說,平均每一個國民每年要吃掉二棵檳榔,相當於一千多顆的份量。這個現象引起關懷社會人士的憂心。
「吃檳榔的人,除了勞動者,大多是心比較浮動的人」,吳樂天表示這個現象值得注意。
這種說法是有醫學根據的,根據研究,口腔與慾望有很深的關係,所以心情浮躁煩悶的人,常不由自主猛吃東西。檳榔,無疑是種迥異於口香糖而適合東方人的「耐哺」零嘴。古人說:「檳榔浮留,可以忘憂」,難道現在這個社會中,有愈來愈多的憂愁、不滿,需要靠它遺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