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中國人,十有八九你害過「火氣」:不是長針眼,就是爛口腔。上了火,你也知道去那買臭腥草、薄荷、紅骨蛇來煮茶退火。
但是,如果一位老外問你究竟什麼是火氣,那可就難啦!因為「火氣」是中醫的觀念,而中醫好像一向不太容易說出什麼道理,也很難用科學來解釋。
事實真是如此嗎?似乎又未必見得,否則我們怎能在這裏談中醫現代化呢?
江學維是一個剛自美學成歸國的電腦工程師。
雖然年紀還輕,江學維卻患有嚴重的關節炎。在美國求醫時,大夫多半用消炎止痛劑或類固醇暫時緩解他的病情,卻始終無法根治。每當季節轉換或天氣變冷,他的膝關節就成為準確性、靈敏度最高的「氣象臺」。
回臺灣後,他又看了一陣子西醫,仍不見起色。一位朋友建議他不妨試試針灸。
由於他對中醫的印象仍停留在「郎中江湖賣藝、貼狗皮膏藥」的層次,起初不免猶豫。但在病痛折磨下,受多年西方科學訓練、篤信現代醫學的江學維,終於到一家公立醫院附設的中醫門診看病。沒想到連續治療了一個月,酸痛症狀已有顯著改善,變天時關節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敏感。他對中醫產生了莫大的信心。
坊間可看到商人自製的藥粉偏方或秘方,病患最好別隨便購用。(楊永山/郭娟秋)
療效使人產生信心
在醫療過程中,江學維很驚訝地發現中醫也有不少科學化設備。其中「電腦診斷處方系統」和「耳穴探測儀」讓他頗有「驚豔」之感。
電腦診斷處方系統的好處是,醫師將病患症狀的代號輸入,一秒鐘後螢幕即顯現證名、治法、中藥處方和劑量,及扎針的穴位。
耳穴探測儀則是以微電腦控制的儀器,使用時病人手拿握極,醫生則拿探棒在病人耳朵內探測,當「擊中要害」時,探測儀會閃現「我找到了」的燈光和發出嗶嗶聲,而這個點就是扎針最適當的位置。傳統方式是憑感覺尋找穴位,有效率只有二成,而探測儀卻能使有效率提高至七成。
「真是有眼不識泰山!」江學維心中暗忖,不禁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之感。
事實上,追求現代化和科學化,正是目前中醫界努力的最大目標。
坊間可看到商人自製的藥粉偏方或秘方,病患最好別隨便購用。(楊永山/郭娟秋)
中醫「致用」夠,「求知」不足
屈指算來,中國傳統醫學約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它在維護國人健康的工作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西風東漸後,講求實證、以科學為發展基礎的西方醫學「排山倒海」而來,使數千年來「獨霸」的傳統醫學招架不住,顯現疲態。
為什麼它會顯現疲態呢?
我們觀察中國醫藥發展的歷史,不難發覺,在幾千年的歲月中,中醫中藥不能說不曾創新、改進,但由於它太重視「致用」,而往往忽視了「求知」;另方面,中醫維持固有的形式與方法,給人不科學的觀感。
此外,中醫典籍結合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往往深奧不易領會,專有名詞也難瞭解;而藥材又多半「妾身未明」,既不知它的有效成分,亦不知其作用機轉(藥物作用在那些部位或接受器的原理);再加上中醫界對醫生的資格、素質無法作嚴格的管理和限制,以致於面臨西方現代醫學嚴厲的挑戰。
在西醫這個年輕有活力、富新觀念的「小伙子」追趕下,身為「老前輩」的中醫顯得步伐蹣跚,還曾一度「摔跤」。
民國十八年,在南京召開的中央衛生會議曾通過「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後來因為中醫請願及民眾反對,才算挽回了傳統醫學的厄運。
但「老前輩」終是有兩把刷子的,中國傳統醫藥,在治療某些西醫束手無策的病上(如西醫找不到病原所在的病或治療上缺乏效果的慢性病),仍有獨到之處,叫人不得不信服。
所以,儘管今天西醫西藥在國內已相當普遍,中醫中藥卻仍散佈在每個角落。在臺灣,目前共有四千多位合格的中醫師、七千家中藥行。目前除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高雄市立中醫院二家大型醫院外,各省、市立醫院也紛紛成立中醫門診,以應付民眾日殷的需求。
以臺北市立和平醫院中醫門診為例,病患由初辦時的七百人次(七十一年一月)增至最近的一萬二千人次(七十四年一月),成長率高達十七倍,可見中醫仍然廣受一般人重視。
話說回來,中醫中藥到底好在那裏呢?
青草鋪擺滿各式的生藥。
中醫辨證論治,考慮周詳
中醫臨床是以「證」為依據,講究「辨證論治」。是以望、聞、問、切四診來蒐集病症的有關「情報證據」,進而辨證,再加以治療。同一疾病,如癥候稍有不同,就不能用同樣藥方。
比如同樣是感冒,一種有惡寒、發熱、無汗、身痛、苔薄白、脈浮緊等狀況,中醫依此判斷它屬「麻黃湯證」,於是以麻黃湯來治;另一種有惡風、發熱、有汗、嚥痛、苔薄而乾,脈浮數等狀況,卻是屬「桂枝湯證」,中醫遂以桂枝湯來治。
所謂「望」,是指察看病人的肌膚色澤、神態、舌質、舌苔、唇齒、耳目等。「聞」就是聽病人口腔、鼻腔所發生的氣息,說話、呼吸的音律,以及胸腔、腹腔的聲響。「問」是由醫生詢問病人,由病患自訴病情。
「切」就是切脈,根據中醫診斷理論,由手腕附近特殊部位脈博跳動的情形,可以察知體內臟器是否有病變。而中醫的脈象就有沉、浮……等廿八種,西醫卻只能從脈博中分辨是否規律與強弱而已。
「電子脈波儀」以機器代替手把脈。(楊永山/郭娟秋)
中藥「王道」,西藥「霸道」?
老一輩相信,中醫辨證,參考病人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環境及氣候變化等因素來下藥,做的是整體治療,感覺上較富「安全感」。
西醫診療的著眼點在發現病因,然後直接消滅它。以肺炎為例,醫生首先要培養病人痰內的細菌,再利用病菌找出對它反應最強的抗生素,然後以此種抗生素來殺死病菌。由於講究「追根究柢」,治療時較能「單刀直入」,但不免傷及「無辜」(正常細胞)。
就中藥的效果來說,有人認為中藥「王道」,西藥「霸道」。
西藥是經科學方法純化抽離或合成,成分精確,效果「潑辣凌厲」;但它有如機關槍掃射,在殺死病菌的同時也可能傷及其他健康組織,因而產生副作用。
藥材多半取自大自然,有些甚至就是我們平日吃的食物,它與人體的「親和力」較強;加上中藥使用時,注重培本固元且考慮周到,因此,那怕是長期服用,也不易養成習慣性,或發生太大副作用。這和長期服用西藥,容易養成習慣性、抗藥性和副作用的情形相比,自然被稱為「王道」。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張繼憲醫師根據脈波圖形研判病情。
中西藥靈活運用,可治標治本
一般說來,西藥能救急,中藥能治本。因此許多醫師主張最好二者能靈活運用。舉例而言,氣喘病在急症發作時宜吃西藥,可在最快速度下減輕症狀;但病患若要以西藥做進一步治療可能很難,如平日配合中藥治療,以增強體力或改變體質,就能治標治本。雖然中藥藥性溫和,但真的完全沒有副作用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藥也是一樣,用得好是藥,用錯了便是毒」,七十高齡的名中醫師馬光亞說:「凡藥皆有副作用,能不用時最好不用。中藥處方往往是多種藥物混合為一劑,而在其中有『君、臣、佐、使』的道理。君是主藥,臣是輔助主藥的,佐則用來去掉藥的副作用,而使是觸媒劑,加強其他藥物發揮有效作用。雖說考慮周詳,但不能說絕對沒差池,真要做到完全沒副作用還真不容易。」
中國醫藥學院藥學研究所所長謝明村舉例說,中藥裏有幾種藥材「殺傷力」特別強,如:汞、朱砂含重金屬;烏頭、附子是強心劑,吃多了會使心臟心律紊亂,甚至心跳停止;鉤藤吃多會使肝臟發炎。這幾種危險性高的藥在開處方時就得特別小心。
病患到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肝炎特別門診求醫須先接受「預診」。(楊永山/郭娟秋)
偏方秘方不可輕嘗
這麼說,民間口耳相傳的偏方和秘方,究竟能不能吃呢?
「最好不要」,高雄市立中醫院院長張成國斬釘截鐵地說:「所謂的偏方秘方,有的可當食物來滋補身體,並無大礙;有的藥性極強,不可輕易嘗試。中醫講究『個人』醫學,千萬人有千萬方,必須針對病人辨證論治才行,如果吃了適合別人卻不適合自己的偏方,極可能一命嗚呼。」
中醫師幾乎都反對病患亂吃偏方秘方或亂吃補。「要讓傳統醫學現代化,也須釐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才是」,張院長指出,在過去農業社會裡,人們經年操勞,到了歲末寒冬則藉著吃補來保健,這是很合理的養生之道。而現代工商業社會,民生富裕,人人運動量減少,吃得營養豐富,天天都在過年,除非是生病體虛的患者,否則根本沒有進補的必要。
「另方面,臺灣是海島型氣候、濕氣重,依中醫觀點看來,居民性屬亢奮,若再吃溫補之物,等於『火上加油』,容易『爆炸』。據資料統計,很多腦中風患者都是吃人參吃壞的。因此,若非真正虛弱,千萬別亂吃補」,馬光亞醫師補充道。
除觀念的澄清外,還要在實質方面有所突破,才能談到真正的現代化。
中醫針灸科利用雷射代替針刺,效果也不差。(楊永山/郭娟秋)
不再「橋歸橋、路歸路」
很明顯的,中西醫根據二個完全不同的理論系統發展,雖各有其長,但向來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並沒有交集。
在傳統醫學尚未完全「抬頭」之前,想讓它現代化,就須用現代醫學的方法,甚至理論來重新整理和詮釋。
「想把中醫介紹給現代醫學界,讓現代醫生接受它,就好像把產品外銷一樣,一定要讓產品合乎國際水準和規格,才能獲得別人的接受和重視」,榮總針灸科主任鍾傑說:「傳統醫學偏重形而上,比較理論性;而現代醫學則偏重形而下,由實驗一步步奠基,終究還是可以吻合的。」
其實,現代醫學在發展之初也曾有過類似中醫的陰陽之論、「血氣質」、「水氣質」等的假設學說,一切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也有很多是憑「想當然爾」與「經驗」,直到後來用科學方法研究的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微生物學等等逐漸進步,經過科學的解釋與印證,才成立一套「言之鑿鑿」的學理。
「讓中醫中藥也接受科學的考驗與證實」,許多有心人大聲疾呼。而在海外,已有不少國家在積極進行,且頗具成果。
例如,日本有廿五所公私立大學成立漢學醫藥研究所及實驗醫院,進行對中醫中藥的科學研究。此外,日本約有三分之一的執業西醫同時進行中醫治療和研究。
韓國設有漢醫藥大學五所,及漢醫藥研究所和醫院,有計畫地訓練大批漢醫藥人才向國外輸出,以爭取國際漢醫的領導地位。
法國於西元一九五六年組織國際針灸會,研究中國針灸療法,現今他們已成為國際針灸的先進國家。
香港中文大學中藥研究中心建立了完整的中藥研究系統,採用電腦來從事研究,並直接與西方研究單位的電腦「搭線」。而中國大陸也傾大量的金錢、人力從事研究,成果頗引起國際間的注意。
高雄市立中醫院盧勝茂醫師以自行開發的「電腦電針機」治療病人。(楊永山/郭娟秋)
國內研究已經起步
其實,類似的工作,國內醫學界有心人士早已著手。目前在臺灣有關中醫藥的研究團體有: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高雄市立中醫院等,其他如臺灣大學醫學院、臺北醫學院、陽明醫學院、高雄醫學院也都有若干教授帶領學生,從事中藥的研究工作。
對中醫藥界而言,若想快快「振敝起衰」,必須派出驍勇精壯的「衝鋒戰士」,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利。簡單的說,這群戰士須「學貫中西」,兼具中西醫的學識基礎,才能「知己知彼」,而後擷長補短。若只懂一種「醫學語言」,就難開照全局,擔負比較、溝通的重責大任。
設在臺中市的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就是培養「戰士」的搖籃。中醫系學生除須修習所有中醫科目外,且要加修西醫全部科目,目的就是希望中醫系的學生能在同時修習中西醫學後,將兩者融會貫通,合而為一。一方面能發揚傳統醫學,另方面也能迎頭趕上現代西方醫學,繼而創出嶄新的中國醫學。
打破傳統的中醫院
而同時進行中、西醫療的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也成為促進中醫現代化的「大本營」。
由於「中醫現代化」和「中西醫一化元」是醫院的二大目標,因此院內的中醫部也嘗試延用許多西方醫學的制度。
如傳統中醫很少將科別作具體的畫分,在此地則分為內科、婦科、小兒科、傷科與針灸科、診斷科六科。同時,中醫部也採用西醫院的「住院醫師」制度,住院醫師須受主治醫師監督,並學習他們的經驗。
院內並建立中西醫會診制度,由中、西醫共同研判病情,協調決定採用最適合的方式治療。之外,醫院還創辦中、西醫病例臨床專案研討會,希望透過溝通,使中、西醫彼此放棄門戶之見。
醫院並讓同時受中、西醫訓練的中醫,治療一些困擾西醫的病症。目前進行的有:肝炎、尿毒病、高血壓……等幾種特別門診。
中醫治療肝炎頗具療效
肝炎是國人罹患率極高的疾病之一。據資料顯示,臺灣地區B 型肝炎感染率頗高,帶原者約佔臺灣地區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到廿,人數約有二百九十萬人。
目前西醫對肝炎尚無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法,於是中醫試以辨證論治的方法來改善。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便在這種情況下與行政院衛生署合作,進行「中醫治療肝炎五年計畫」,成效頗佳。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太義說:「研究小組把經西醫診斷的症狀與古籍對照,找出古人治療的藥方。又在諸多藥方中,經臨床實驗,再挑出收效較廣的五個方劑。多數病人在連續服用一個月的藥後,倦怠、煩躁、食慾不振……等症狀多有改善。」
至於病患該服用那個「妙方」,必須先經過預診、西醫物理檢查、中醫面對面診療「三步曲」才能決定。
「預診」是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特別門診的特色之一。肝炎病人到預診室接受「測驗」,聽由醫生事先錄好的問診錄音帶,在試卷上寫下對病情的自我評估和主觀感受,作為醫生看病時的參考資料。
肝炎門診三步曲
預診結束,再至西醫部作物理檢查,項目包括體溫、脈博、血壓、呼吸頻律、全身物理檢查……等。之後,才能「登堂入室」與醫生「面對面」。此時,中醫師以四診辨證,參考預診、物理檢驗資料,對症下藥。
病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還要以相同檢驗方式覆查病況;之後再將成果作有系統的統計、分析、研究,提出精確的數據證明,以評估中醫藥治療的效果。
肝炎特別門診購置有一部中英文電腦,除用來貯存、分析、比較資料外,還能用來作追蹤調查。如病患逾時不來復檢或取藥,電腦會催促院方下令「通緝」。
主持肝炎特別門診的醫生之一張恆鴻,是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研究所碩士,同時擁有中、西醫執照,他表示:「雖然中醫在治療肝炎確有療效,但我們建議病患也要遵守西醫的『忠告』,如梳子、牙刷、刮鬍刀最好別與人共用;減少不必要的打針或輸血;注意飲食衛生;別過於勞累等」,他強調:「對醫生而言,救人的方法懂得越多越好;對病患而言,對病情有幫助的方法實行得越徹底越好。至於是否中醫或西醫,並不重要。」
目前醫院所設的高血壓特別門診與尿毒症研究小組,分別由醫學博士陳和昌醫師及劉俊昌醫師等主持,均同時以中、西醫做診療與研究。
診斷的科學化、現代化,也是中醫努力的方向之一。
藉科學儀器助一臂之力
自古以來,中醫診斷都靠望聞問切,由於它憑各人感覺和「自由心證」,不像西醫利用科學儀器檢查那樣「鐵證如山」,因此給人模稜兩可、無所依據之感。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就沒有這個缺憾,各科中醫部醫師可視實際需要採用檢驗科與放射科(編制屬西醫部)裏精密的檢驗儀器和技術,如X 光透視、脈波儀、心電圖、生化檢驗、病理切片,幫助診斷,以確定病患的病情與治療效果。
此外,還以近距離的照相機拍下病患的舌、唇、臉色,代替傳統的「望診」,把這些徵象拍照存檔,可方便教學。「聞診」是以耳朵來判斷病情,用錄音存證後,亦能做為診斷參考。
「中醫把脈是將三指壓在手腕的『寸關尺』部位,如以『脈波儀』取代三指,能靠機器把脈波繪成圖形,幫助診斷」,負責脈波診斷的張繼憲醫師說。
目前國內最進步的電子脈波儀,是由中山科學院核能研究所與西醫出身、現負責三總針灸研究工作的太空醫學博士汪淑遊所共同設計的。
汪淑遊在空總任小兒科主任時,發現許多自己醫不好的病居然讓中醫治好了,在驚奇之餘,開始對中醫產生興趣。沒想到踏出了這一步,從此就「執迷不悟」。
他發覺中醫真正困難在辨證(診斷)而非治療,而四診中的把脈就是一門很玄的高深學問。
把脈是很主觀的感覺,由於脈象有廿八種,判斷不易;尤其對新手而言,更難分辨其中的差別,即使有人在旁耳提面命,也難領悟。
而脈波儀是一種能記錄動脈管壁運動軌跡的儀器,汪淑遊以脈波儀代替手把脈,並就它畫出的各種脈象圖形歸類,以後有人對照「標準教材」的圖形資料,就可直接從圖上判別各種脈象。
目前,汪大夫所設計的電子脈波儀比一般多了一個電腦,可從螢幕上監測,亦可儲存資料。
「其實,硬體的設計與操作很簡單,困難的是如何以軟體(頭腦)來研判出真相」,汪大夫鄭重表示。
對臺灣目前的針灸科而言,無論硬體或軟體都不虞匱乏。
針灸止痛效果驚人
針灸是中國醫學的一朵「奇葩」,由於它對關節炎、風濕病、五十肩、坐骨神經痛等痛症能「一針見效」,使它突破「語言障礙」,廣受全世界矚目。
止痛是針灸最神奇的效果之一。西方科學家曾以生理生化學及神經學的角度來解釋其功能。他們發覺扎過針後血液及脊髓液中的「腦啡」濃度會增高,而腦啡的作用與嗎啡類似,有很好的止痛效果。此外,科學家也發現扎針後白血球數目會提高,這對一些免疫性或細菌性感染疾病有很好的抵禦作用。中醫相信,「針感」會產生療效。當針扎入穴道時,病人會產生酸、麻、漲、痛的「針感」,當這種感覺持續時,就能產生療效。傳統中醫師施針後會用手揉、撚來製造針感,後來有人發現在針上加電流能促使肌肉跳動,可幫助產生療效,遂發明瞭「電針機」;遺憾的是效果仍不如撚針那樣明顯。
在高雄市立中醫院服務的中醫師盧勝茂則利用電針機進一步發展了「電腦電針機」。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研究所畢業的盧勝茂,因父親是針灸大夫,家學頗淵源,從小耳濡目染,對針灸情有獨鍾。他發現家中的電針機使用後令人感到疲勞疼痛,卻不明其因,遂引發他研究之心。
當他在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讀書時,就一邊學電子、玩電腦,經常動手拆東拆西做改良研究,識者都笑稱他是「黑手」。沒想到「黑手」當久了,居然也能出師,他開發了耳穴探測儀和電腦電針機,成為名副其實的「黑手醫生」。
傳統電針機構造較簡單,輸出的電流「波形」通到扎針後,可能會使病患感覺不適。盧勝茂經過長期臨床觀察和實驗,歸納出具療效的「波形群」輸入電腦記憶體,在使用加上電腦的電針機時,記憶體會「讀」出適合病人病情的波形群,既可免去傳統撚針的麻煩,又可提高療效。
「針灸要走向現代化,還須學習西醫的無菌觀念」,盧醫師指出,施針時必須做到完全的消毒及針用畢即丟棄,才能真正保障病患的健康。
中藥也須更上層樓
除了醫療方法與技術力求現代化外,中藥也應走向現代化。
而中藥現代化的首要工作即是以科學方法來評鑑藥材,除以眼觀、口嘗、鼻聞、手摸來鑑定藥材的真偽優劣,更須輔以科學儀器,如切片顯微鏡檢查來做更明確的評鑑以「驗明正身」;並透過藥理學的研究,闡明中藥的作用機轉,確知藥物的毒性、副作用與有效劑量等。
「藥材的分析研究,無疑是一項艱難而長遠的工作」,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所長劉國柱強調,因此必須集合各方面的「高手」合作才行:由藥用植物專家,研究藥用植物的生態、分類;生物學家研究植物藥用部位的採集、加工;植物化學專家,提煉分析其中的成分;藥理學家,負責證實它的療效。
國內目前一方面以實驗證實藥劑的效用及藥理作用,如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證實川芎、大蒜等十五種藥物具良好的降壓效果,北醫藥學系證明黃蓮解毒湯對金黃球菌感染有效;另方面從事生藥的純化、分離,如由甘草提煉可治胃潰瘍的甘草酸,由毛地黃生藥提煉強心劑等。
只是,中藥常為復方,由多種藥草熬出化合物,成分複雜,研究起來自然較困難,而這也將是中藥科學化的最大考驗。
尋求方便的中藥劑型
中藥科學化的另一要求,就是藥品規格化。目前,所使用傳統式「片飲」,得煎煮後服用,十分不便。因此,「改進之道是選擇具藥效的方劑,將它濃縮乾燥成粉劑、片劑或丸劑。之後均須裝入適當容器,外加詳細的註明,如組成藥材的名稱、分量,及口服、外用的方法,主要功效及應注意禁忌事項」,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藥局主任李世滄指出。
現今,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高雄中醫院等醫院的中藥局都備有提煉出的「科學中藥」。但因片飲藥效快的優點不容抹煞,所以目前醫院多採行「兼容並蓄」。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許子秋表示,為了在本省推廣種植經濟效益高且藥效佳的中藥材,以減少進口的依賴,衛生署與退輔會簽訂合約,在其所屬農場有計畫地種植中藥材。目前黃蘗試種成功,品質比進口貨好,而價錢只有它的四成。
此外,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還請專家整理古老典籍,收錄本省民間藥材資料及近年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心得,編修中醫師典及中藥典。
中醫師典總編輯張齊賢指出,中國醫藥典籍自清乾隆編列的「醫宗金鑑」之後,便沒有一部有系統的典籍。中醫藥名稱繁多,為求中醫藥科學化、統一化,遂請國內外百位學者專家,以四年時間用現代醫學名詞及觀念加以解釋,並溶入西醫精華編成此書,期能做為研習中醫的參考。目前已在校對當中,預計年底出書。
教育是根本之計
最後,促使中醫現代化還有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中醫師的養成教育。
目前我國的中醫師來源有二:一是在學校受正規養成教育的中醫師;一是憑自修或補習通過特考的中醫師(四年後即將有學士後四年制的中醫師)。前者受過全面、完整的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訓練;後者則否,他們在缺少萬全準備和訓練的情況下倉促「披掛上陣」,自難勝任愉快,以致發生中醫師程度良莠不齊的現象,讓病患失去信心。
衛生署為彌補此項缺憾,於民國六十六年起,與中國醫藥學院合辦「中醫師現代醫學進修班」,但因進修時間有限,仍難與「科班」相「較量」。
中醫中藥若想現代化、科學化,首先必須造就一群同時具有中、西醫學識基礎的醫師。而目前僅靠中國醫藥學院一所學校培養,仍嫌不夠。「若要加強中醫師的質與量,除在大學增設中醫學系及廣設中醫院外,還要建立實習及再教育制度,規定每位剛通過考試的準醫師,必須實習一年至二年,由臨床上吸取經驗,以接受現代醫學訓練;並且提供執業醫師再進修的訓練課程和場所,使他們能隨時吸收新知」,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太羲說。
雖然,中醫中藥的現代化已漸成事實,但未來的路仍然充滿困難和挑戰。高雄市立中醫院院長張成國信心十足地表示:「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我們並不怕困難和挑戰,中國傳統醫學歷經五千年仍然存在,證明它『真金不怕火煉』,只要我們肯執著走下去,相信路是無限地寬廣。」